《不拖延的人生笔记术》读后感锦集
《不拖延的人生笔记术》是一本由[美]蕾切尔·威尔克森·米勒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2021-5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拖延的人生笔记术》读后感(一):如何更好的记录生活?
在本书中,作者蕾切尔·威尔克森·米勒用唠家常的方式讲述了如何掌握生活的超简单记事法,即手账记事。一提起手账,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美观的图画,形式多样的创作,但是手账真正的作用却是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掌控生活。手账不是为了让别人看起来好看,而是提醒自己与记录自己的生活。 手账,来源日本,标准写法为“手帐”(手帐 てちょう),意思是指用于记事的本子。在日本,大部分人都会随身带着一个被称为“手帐”的笔记本,随时随地掏出来翻翻看,或者在上面记些什么。手帐不仅能提醒自己记着家人、朋友的生日和约会,还能安排每天的工作,很多人把它当做简短的日记本。本书分为十四章,第一章是关于手账的基本概念,十四章是打造你的专属手账,二到十三章分别从手账记录的不同类别来阐述了手账可以记录什么。首先,是关于手账的几本概念介绍。手账可以用来做计划,写日记和记笔记,这与我们平常了解的手账就不同了,它包含的范围更广,可发挥的空间更大。那么手账通常由任务,事件和日记组成,任务就是你需要去做或者已经做完的事情,事件则是将要发生以及已经发生的事情。日记是你的想法和观察,以及所有不属于任务和事件的事情。在做任务时,应注意对任务的标注应该有自己的定式,比如利用一定的符号进行标记。手账也应有一些版式,而作者在二到十三章都用了大量的例子来论述如何设计手账的版式,并且将每一种版式做了详细介绍和说明。 这本书读起来简单亲切自然,不会让人觉得有生硬之感,无论从哪一页开始看,都会有所体悟。全书用明白晓畅的语言为我们详细讲了手账的好处、手账的版式、手账可记录的内容以及如何手账的一些实际操作图。大量做手账的例子也能让读者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做手账的方式,可谓是贴近生活而实用性强。 我们平时经常会因为各种事情杂糅在一起,而遗忘某件重要的事情,导致情绪上的波动。而如果每天能够通过记手账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建立任务,完成事件,那么事情就会变得有条理性,也不会担心忘记哪件重要的事了,众观国内外成功人士,他们都对自己的生活管理得井井有条,每天的行程安排,每天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都是清清楚楚。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可以有条理的管理好我们的生活,手账便是一种方式。我们常常陷入个人焦虑而苦于无人诉说,因此苦闷彷徨。而手账记日记的方式可以让自己与自己更好地对话,进行倾诉,从而摆脱焦虑,走向快意人生。 开始用手账记录生活吧!无论你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只要你行动起来,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有趣,每天是如此充实!
《不拖延的人生笔记术》读后感(二):手账:帮助自己保持"人间清醒"
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年代,我们很多人都凭着惯性在努力向前奔跑,生怕一不注意就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乱了阵脚。所以,及时给自己放个空,梳理一下思路,对工作和生活做一个复盘,对保持"人间清醒"很有帮助。
而这个过程中有个有力的工具,那就是——手账本。很多人可能也听说过"手账",这个词最先来源于日本,一个笔记本、一支笔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悟、想法记录在案。手账可以记录各种内容,相当于是一个日记本,却比日记本有更丰富的内容。
今天结合最近在读的这本——《不拖延的人生笔记术》来谈谈手账作为一个工具应该怎么使用。
这本书介绍了各种做手帐的方法,还有各种清单格式。就算一个完全不懂做手账的人,看了以后也会学到简单而有效的记录方法。按照时间长短分类:可分为年度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健身计划、财务计划、家务计划、饮食计划等。另外,有些人会把手账当日记本,当然,打算学习进阶版的高手们也可以根据情况加一些创意,打造自己的专属手帐。
做手账的时候,可以将计划、行程安排、日记记在一起,也可以分类记载,总之,自己觉得用起来方便,查找也方便就行。做手账是一个自我治愈的过程,身心可以得到放松,而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当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什么挫折,或者开心、难过的事情,都可以记到手账里,内容越详细越好,细节越多越好,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手账圈的大佬做出的手账可以说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里面往往贴着精美的纸胶带,有着精心设计的版式和图案。要想手账做得好看,美术基础是一定要有的,学美术的人随手就能画出漂亮的素材,让手账本极具欣赏价值。
那没有美术基础的人是不是就不能做手账呢?答案是“NO”。
其实,手账不仅可以做成一个艺术品,还能成为一个工具清单,帮助自己整理人生。这样的手账本往往不太讲究画面风格,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
用手账管理人生,思路会更清晰,更能游刃有余地去处理一些事情,有计划、有目标,任务完成率也能更高。将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提前做好计划,做任何事情,想好首先、其次、再次,发生临时性事件时,才不会手忙脚乱,乃至眉毛胡子一把抓,可让自己有条不紊地处理手上的事情。
做手账,是送给未来的自己一份礼物,好好珍藏它吧,等迈入耄耋之际,在夕阳下,坐着摇摇椅,慢慢翻阅着自己过去的记录,将思绪拉回当时的那个情境中,会觉得自己这一辈子没有虚度光阴。
既然做手账这么有意义,那我们从这本书开始,一起记手账吧,未来会收获更丰富的人生!
《不拖延的人生笔记术》读后感(三):《不拖延的人生笔记术》:摆脱丧生活,过有质量的人生
随着文青、日剧近年的流行,手帐已经从小众产品走向了大众视野,成为时髦品,甚至逐渐发展成了一个行业,某宝上关于手账的笔记本、纸胶带、笔、印章等物品销量甚至比一些服装店高。
日剧《今天不上班》剧照
我接触手账的契机是大学时微博、公众号的风靡。看到网友们制作的手账作品,可可爱爱,有成就感,顿觉心动,也想试试,甚至还去线下听过一次手账达人的分享课。然而,真从某宝上买来美美的本子后却打退堂鼓了:我画画不好、不懂得排版、写字不好看,一周7天上课+社团活动没空闲时间,要不,还是算了吧。就这样,还没在本子上写一笔,便以失败告终。
中信最近出版的这本《不拖延的人生笔记术》,简洁明了的封面和封底介绍,让我这个手账菜鸟下定决心,再次尝试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手账本,以摆脱目前散漫的生活。成不了袁老这样的院士,做个技能点满分的打工人也是好的。
相信这个问题困扰过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网友们的答案也不统一。
某娘百科给出的答案是:
日本人对于手账的热爱堪称“狂热”。 总人口数量1.26亿,每年卖出的手账高达一亿多本,甚至有些人拥有三本以上。很多人平时出门都会随身携带一本“手帐”,随时随地从包里掏出来翻看,或者在本子上写写画画。他们还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手账日”。
本书作者美国人蕾切尔·威尔克森·米勒提出了她的观点:手账是用一个笔记本记录下你想记下的东西,它既是任务清单、日程表,也是日记。
这也解释了日本人为什么会随身携带手账本——只要是你想要记录的都可以写到手账里。查日程、计划,随时记录新增加的重要任务和自己的心情,功能齐全,不占地方,也不容易损毁。
市面上关于手账的书有很多,这本书有何独特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吸收呢?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超简单记事法的应用,作者在书中对日程、任务清单和日记如何在手账里记录,有比较详尽的类型和版式讲解,告诉读者该类型的优缺点,并附上一个手账页的例子,方便读者在操作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
引言部分作者就告诉菜鸟们:刚开始做手账,越简单越好,别想太多。简洁才能坚持,接受不完美,灵活调整才更容易开始。作为一个手账菜鸟,刚开始不知道如何下手,就可以照葫芦画瓢入门,选择困难户也不必头疼了。
二是本书介绍了和手账相关的延伸知识,虽然不多,但读起来颇有趣味性。例如书中介绍了和手账有关的数字。
这本书不会治愈你,也不会让你变得快乐,它带给你的不是打鸡血式的喊喊口号,而是从实操层面减少行动力的阻力,帮助制定短中长期计划、对过去行为的总结反思等方面。
罗振宇有句话很形象:“你喜欢岁月静好,其实现实是大江奔流。”
发明了避雷针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众人眼中肯定是聪明的。但他花费数千个小时来练习下棋,有时还和当时最厉害的棋手过招,他的棋艺却没有强大到能与欧洲优秀棋手相提并论的地步,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从来没有逼一逼自己,从来没有走出过舒适区。
想要改变,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尝试,勇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圈。这听起来并不有趣,有时候还会很困难——需要跟我们的意志力作较量。但只要我们有方向肯努力,不管努力有多小,终将有所突破。
比如,我们可以在手账上从日计划/周计划开始,逐渐形成一个好习惯。至于是把几天计划写在同一面纸上(最大限度利用空间),还是一天双面列任务清单+日记(简洁清晰),什么时间写下日计划/周计划,均根据你的实际需要决定。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认识同好者的渠道增加了。手账很适合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认识新朋友,但需要注意分清主次,避免为了晒手账而做手账。
José Naranja 在ins上分享手账本
这本书最棒的地方在于它是工具,能够帮助你深入思考、挖掘智慧——挖掘那些内心深处知道但太容易被遗忘的东西。
除了通过任务清单分阶段辅助我们提升自己,还可以通过日记帮我们记录下生命中发生过的所有事情。手账无形中透露了我们的偏好、梦想以及我们是怎样的人,并记录我们未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现在,让我们拿起一支笔,开始做自己的人生手账簿吧!
《不拖延的人生笔记术》读后感(四):最有仪式感的时间管理,非它莫属!
-1-
嘿,周一愉快~
先来给大家看几张漂亮的图片~
@Alsherly
@Alsherly
@Alsherly
对这类图片感兴趣的朋友想必已经猜到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了,没错,就是手账~
什么是手账?
简单说手账就是一个用于记事的小本子,因为其方便携带、可以随时记录的特点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
关于手账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手账的发扬光大必须得提到日本。因为在日本,手账已经成为当地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在大部分日本人的背包里,都会装上一本手账,随时随地掏出来记录。
而除了记录的功能,手账也是时间管理,规划人生的重要载体,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手账那点事。
@Alsherly
-2-
人天然会对美好的事物有所向往,我也不例外。
其实在上大学时,我就接触过手账,当时主要是图新鲜,看到系里几个姑娘在做手账觉得很漂亮就跟着买了一些胶带和手账本,买回来后就把本子粘地满满当当的。
但没过多久我就放弃了,原因很简单:太懒。
美好实物带来的新鲜感在几天的对胶带的裁裁剪剪中很快就消耗殆尽了,刚买没多久的手账本也被我扔到了角落。
但偶然读完《不拖延的人生笔记术》我发现,自己对手账的认识还是太浅了,甚至是误解。
《不拖延的人生笔记术》是一本专门讲解手账的书籍,一些手账的入门知识,符号设计的注意事项都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
作者蕾切尔·威尔克森·米勒本人也是美国非常有名的手账创作者,独创了非常多实用的手账模板。
之所以说自己对手账的认识太浅了,主要在于以下三大误解。
误解一:手账是个大杂烩,太乱。
前一页还在写某篇文章的大纲,下一页就开始列明日的待办事项,再翻开一页又成了莫名其妙的摘录。
这就是我手账的真实状况,所以当时笔记本写完,我便把它丢掉一边等待落灰,要不是上次搬家整理行李,都忘了它的存在。
而读完《不拖延的人生笔记术》我发现,我那大杂烩式的手账本只不过是缺了一个索引而已。
就像每本书为了方便查阅,在开头都会列出目录一样,我们的手账也需要如此。通过索引的方式把那些零散的记录串联起来,从而形成更完整的知识体系,方便日后的翻阅。
当然,目录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除按照内容分类外,你还可以按照心情划分,按照日期划分,甚至你还可以像贝齐·弗里曼特尔女士那样,来一个“最小气的索引”。
总之,只要你的目录能帮你快速找到记录的内容即可。
误解二:只有漂亮的笔记才能被称为手账。
提到手账,很多人都会给它贴上漂亮、精致的标签。
但其实,手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正如蕾切尔·威尔克森·米勒所言:有多少做手帐的人,就有多少种手账风格。一旦你掌握了它的基本概念,接下来的实际操作方式实际上是无穷无尽的。
当我们回顾手账的发展史就会发现,其最早只不过是一个用来记录的小册子,一个收集灵感的地方而已。
至于之后出现的各种涂鸦,贴纸、模板都是锦上添花的产物。
所以,正如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对手帐初学者而言,重要的不是丰富的视觉效果,也不是打造出一套完美的模板,而是养成记录的习惯,甚至在最开始做手账时,简洁才是你的目标。
误解三:手账的形式太复杂,浪费时间。
这是关于手账最大的误解,也是绝大多数人放弃手账的主要原因。
仔细看文章开篇晒出的几张图我们就知道,它和普通的记录相比,肯定是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的。在没看《不拖延的人生笔记术》之前,我一直觉得耗时过长是手账的一大缺点。
但看完我发现,耗时长只是手账的特点而已。
虽然鲁迅曾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但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的时间还远没有到使劲儿挤才能抽出15分钟空闲时间的地步,只要大家少玩一会儿手机就足够了。
说到底,嫌记手账麻烦,不是没时间,只是没get到手账的好处,不重视,不喜欢罢了。 至于记手账的好处,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
有人是单纯地喜欢手账色彩上的丰富。
也有人觉得手账可以帮助自己整理生活,是一种理解自我和周遭世界的方式。
又或如美国作家苏珊桑特格所说:
-3-
说完对手账的常见误解,我们回到手账的发展史来看。
手账最开始的主要目的就是记录生活,而手账本之所以能在日本流行开来的一大原因则是方便携带的特点。
而如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们记录的方式也有了更丰富的选择。如果你对纸质版的手账本更热爱,就可以继续用手账本记录,但如果你对便捷性的追求更高,则可以用一些笔记本类的APP代替纸质版的手账。
就比如我经常给大家安利的印象笔记,我现在的九宫格日记就从最开始的纸质版的手账变成了电子化记录。
又或是完全仿照手账本的模式来打造的Mori手账、color多彩手帐,多种多样的字体选择,还有分类全面的贴纸,十分适合手账新手。
-4-
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照片留住瞬间。
虽然手账记录的方式在不断发生改变,但手账的理念都是通用的。
而除了时间管理中的日计划、月计划、年度计划的模板分享外,在《不拖延的人生笔记术》中,作者还分享了财务手账、家务手账、饮食手账等多种实用的模板,篇幅原因本文就不展开详述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买一本仔细读读~
最后,无论是纸质版的手账还是电子版的手账,都提醒大家一定要警惕完美主义的陷阱。
早点丢掉打造一个完美手账体系的想法,先记录起来,在记录中不断摸索完善,而不是纸上谈兵。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