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的千问》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心的千问》读后感摘抄

2021-07-02 00:00: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的千问》是一本由庆山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的千问》读后感(一):定价太高了吧

  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

  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

  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

  值这么多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抢钱吗

  《心的千问》读后感(二):“如果我提问,必将也是某种表达”

  会一读再读的一本书。转过很多次庆山的问与答,在文字中一次次的问自己与再次确认。时常感觉到一种温润清凉的自由的智慧在问答间流淌,感恩这本书终于集结成册。

  很喜欢张枣诗中的一句“如果我提问,必将也是某种表达”。

  我想无论有什么问题,当我们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时,已经是某种卸除的开始。当我们不在回避问题时,才有解决问题的空间,在问题中,学习、精进、成长。

  其实挺玄妙的,大多问题的答案都很质朴简单,大多问题都受制于淤积的情绪、受限的视角与当下的心境。在现实层面的问题大多是心的如实映照。

  每一个问题,都是我们回归心之本源的一次机会。尊重、理解、宽容、珍惜、感恩,于己于人。

  《心的千问》读后感(三):《心的千问》自序

  PS:看完书又看了一遍这篇自序,还是很喜欢,就放这里吧,亲手手工敲的!

  我在2017年的春天,开始回答读者第一个问题。在2020年的八月,一个满月日子,结束第一千个问题的回答。此间持续四年。当时开始,想过日后会不会因为忙碌、旅行或工作,中断这个其实也颇消耗心神的行动。就像,至少答完一千个问题。

  这是一千问的由来。一千个问题有始有终的过程。

  我并不觉得自己在微博上回答读者、陌生人的问题,是给她们提供标准答案,或试图解决他人生活中实质性的困难或疑问。任何文字回答都不具备这样的完美与正确,也没有这样的现实作用。

  人的困惑、疑问、伤痛、艰难,不可能通过他人及他力实现解决。凡是来自他人的,或许有短暂的阶段性的片面性的帮助,但不会彻底解决其根底。

  真正而彻底的解决,究竟的解决,只能来自时间进程中的个人力量。通过思想、行动,去改变观念、调整行为。种下因,并得到果。

  我想,来提问的每一个人,其实也都明白这个道理。

  那么,我们为什么彼此还在进行这个形式,或者说一种仪式。我们从中得到的又是什么。

  新世界科技如今看起来先进、迅速、热闹、丰富,几乎人人都有自我表演和表达的平台与载体,那么,人的生命因此而更具备存在感,或更有活力、希望与快乐了吗。在我看来,确是相反的。

  现在年轻人,或任何年龄段的人,更容易感受到与天性、本性、自性失去连接,与他人失去情感与爱意上的连接。人们表演和表达试图取悦、俘虏他人的内容,却变得更难以彼此理解、容纳,也无法平等、柔软地对待。通过这一千个问题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界限、怀疑、孤独多么深刻。

  人们不能彼此理解和容纳,甚至也难以理解与容纳自己。

  在物质与科技吸取大部分重要注意力的现在,我们如何能够一再回到内在,找到平衡与喜悦的源头,找到心灵的根据。而不是飘忽不定,茫然无根。

  也许在这些纷纭问题当中,会对你有所触动、启发。虽然我提供的回答,只是个人立场。我也不认为这些回答是完美或准确无误的。它们只是个人建议。但同时这一切发生也充满开放性。倾听与被倾听,了解与被了解,容纳与被容纳,信任与被信任。这个过程本身是一种疗愈。

  看到这些问与答的读者,如果能对照当下,有所共情,有所相近,得到心中的答案,或生发出新的想法与行动,对我来说,这也很好。

  而这个仪式感中,更重要的部分,是许多陌生人因此相聚,去感受和了解他人与自己的内心深处,探索生活本质。大家因为理解、关怀、信任与爱,在一千问中汇合。

  希望我们能够为地球,为当下时空,为他人,为自己,做一些增进慈悲与智慧的小事,发出更多正向而善意的回声。

  《心的千问》读后感(四):菩萨总是低眉

  1.

  这本书收集的是她和读者间的问答,印象中较多的是关于年轻人之间的情感问题、工作和人际关系问题。这些问题指明同一个方向,即他们都被那些世俗、庸常的事物所困,本质上还是物质和肉体上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滋生的烦恼。

  但这些问题其实在她的书中早已经写尽了。

  就像她自己说的,很多问题都在重复,也一直在重复地回答,为什么还要坚持做这个工作呢?因为当作是一次对他人的微小帮助。我想她内心也并不喜欢做这样重复的事,就像其中一个问答,问:如何做好一件事?答:想做的时候去做,不想做的时候也去做。

  当然最大的原因,是她的信仰可能给予她乐善好施的发心,以及布道、修行的行为。这本书的角色,她像个老师,这些问题被铅字白纸地出版出来看上去有种“教育”学生的意味。

  其实这些问答,其本身的意义没有其形式来得有用,这可能也是出版的原因之一,因为道理大家都懂,困难在于不能付诸行动。这些问题像一根根细小的鞭子,能够以纸张被捧在手上,抽打在阅读者眼睛和大脑上,能起到更强烈的鞭策作用。

  2.

  我会想到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给信众解惑,孔子学生记录孔子的言行。

  也想到佛陀割肉喂食饿鬼的故事。这个典故曾被一位同事嘲讽,有趣的是这个行为在这个典故面前正好显露人性中对善良的轻蔑。而这也是当下社群的显相。可能也说明现在的教育在走向一个畸变的状态。

  某种意义上,宗教式微的世代就是恶鬼(人)横行的时候,这种时刻更需要宗教式的教育。八九十年代上海美术制片厂的敦煌壁画动画片和现在的喜羊羊灰太狼之间也可以看出教育理念的颠覆。

  庆山的角色很难说是一个单纯的作家,她的输出形式,从小说、访谈、只言片语(眠空)到现在的问答,这些繁多的形式都一一可证其中的教育(布道)色彩。

  印象最深的一个问题,有读者问:为什么善良却总是回应恶。她说,善良如果不聪明,只会给自己和他人带去麻烦。

  回想一下她的著作,以及这些问答,她的确是聪明的人,也是不给人带去麻烦的人。聪明这个词在当下社会其实和世故差不多是近义词,而世故却有更多的贬义,它往往又等同圆滑,甚至狡猾。但无论是聪明还是狡猾,于大多数人而言,也许是毕生追求的生存之道。有句话叫“始终不聪明”,可见世人之烦恼,皆因不够聪明、不够世故、不够圆滑、不够狡诈。

  把狡诈的恶鬼(人)变成聪明善良的人,这是佛陀的工作(修行),她也做着这样的工作(修行)。

  3.

  这个世间很难说是人的世间,有时候是少数鬼的社会,更多的是傀儡。

  当你进入某个圈子成为它的一份子,并且被某种不自觉的舒适所征服的那一刻,就说明你已经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所操控和支配了。你已经不再是清醒独立而有力量的个体。

  我所见到的各行各业的人,包括文艺工作者,几乎都身处于某个他们的“圈子”,即便是从事着这样一个对抗世俗意义的小众工作的人,他们依旧是践行着“在家靠亲友,出门靠朋友”的世俗法则在活着,在各种夹缝中拉帮结派,寻找背后靠山,以能够挤入各种行业上层圈子为毕生努力,以获取某个阶层的特权使尽十八般武艺。

  最后冲到顶层得到特权的那些人,可以说个个都是如此的狡猾。

  她一直在呼吁反其道而行,无论是在她的散文还是小说中,她给人的印象从来是独善其身,离群索居,过着一种苦行僧一般的山洞修行生活。

  贬义的同流合污,褒义的抱团取暖,无论正的邪的,这些阶级形式上的社会光谱似乎永远照不到她身上。她的存在形式就像深山里的寺庙,香客来来去去,菩萨依旧低眉顺眼。

  有的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关系,商业伙伴关系,领袖与国民关系,偶像与粉丝关系,或者更多是陌生人关系。但她与读者的关系更多像菩萨与信众的关系,菩萨像是不会说话的,信众和一块石头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只有藏经阁里放着厚厚的佛经。间或看见菩萨脚下吃灯油的老鼠、蚂蚁之类。如此而已。

  如此的避世,如此的清寂,却又如此的成功。不得不说,这是如此的聪明。

  所以,这本书,说是一个聪明人的做人之道可,说是一位佛教老师的步道可,说是一位成功艺术家的生活箴言亦可。从这几个角度来看,都会有实用意义上的收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