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玩偶与珍珠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玩偶与珍珠读后感精选

2021-07-04 00:36: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玩偶与珍珠读后感精选

  《玩偶与珍珠》是一本由[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玩偶与珍珠》读后感(一):寻找属于自己的珍珠

  《玩偶与珍珠》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卡尔丘克所写的一本散文集,同时,这也是托卡尔丘克关于长篇小说《玩偶》的一本阅读笔记与研究著作。

  在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托卡尔丘克对《玩偶》这本书有种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喜爱。

  作为作家、同时有着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托卡尔丘克,在解读《玩偶》这本小说时,没有仅仅停留在文本解读的层面,而是从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角度,对书中的人物和作品的主题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

  当看到书名时,我们会忍不住有个疑问:玩偶和珍珠分别代表了什么?《玩偶》是围绕着沃库尔斯基与伊扎贝娜的爱情来展开情节的。伊扎贝娜高傲自私、玩弄男性。在沃库尔斯基面前,她无疑是一个情场高手,她利用沃库尔斯基对她的好感,而试图达到自己的目的。“她瞧不起沃库尔斯基,当然也不爱她。她对他一再欺骗,无非想要利用他为她的父亲效劳。”

  “伊扎贝娜是一个永远封闭的世界,她只是在她内部那个狭小的圈子里活动,任何别的地方都不去,她要满足她二维的需要,创造她的空间。伊扎贝娜是一样东西,一个模型,一个玩偶,有诱惑力,但它的内部是空虚的。她就像立在路边的一个路标一样,只能吓走麻雀。”

  沃库尔斯基在经历了不幸的童年和战争的洗礼后, 以一名成功的商人的身份来到了巴黎,他是一个莽撞的闯入者。虽然他是个成功的资产阶级,但是他与巴黎这个国际大都市是格格不入的。他的思想观念,他的恋爱经历,他的人生选择,无不证实了他与这个城市的隔膜。他的巴黎之间,像是隔着一块透明的玻璃,眼前的繁华是近在眼前的,但是却无法去跨越这块玻璃。他与伊扎贝娜之间,同样存在着这样的一块透明的玻璃,他看清的只是伊扎贝娜的客观的外在,而他却永远都走不进她的内心世界中。作为一个外来者的形象,沃库尔斯基是一个矛盾体,他的身上有一种既自负而又自卑的情结在作祟。不管是在爱情上,还是在其他方面,他的追求也是盲目的,没有目的的,甚至是从一开始都是错误的。

  对沃库尔斯基而言,伊拉贝娜就像是他的珍珠,爱而不可得,正是因为伊扎贝娜对他若即若离的态度,沃库尔斯基对她爱得死去活来,失去了自我。沃库尔斯基这场恋爱中,是自作多情的,他是盲目的,选择了一个对他,甚至对其他男人都没有什么兴趣的一个人,他的恋爱注定会以失败收场。“那么什么是珍珠?沃库尔斯基真正想要获得的是什么?他不再为获得伊扎贝娜而努力,是不是想要提高他的威望,享有更大的权利,获得更多的钱财?那么珍珠是什么?”

  “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珍珠的寻找者。”在《玩偶》中,沃库尔斯基的珍珠是什么?在阅读与创作的实践中,托卡尔丘克的珍珠是什么?而你的珍珠又是什么呢?

  《玩偶与珍珠》读后感(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玩偶》个性解读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作品。诺贝尔对她的授予理由是“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呈现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她擅长在作品中融合民间传说、神话、宗教等元素来展现波兰的历史和人类生活。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玩偶》拆书稿

  《玩偶与珍珠》是一部研究波兰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波列斯瓦夫普鲁斯的长篇小说,玩偶的学术型著作。事实上作者对《玩偶》这本小说做出了高度高度评价,时间对文学作品和人是不一样的,但时间对《玩偶》没有任何影响,这部小说具有一种只有杰作才有的神奇的双重性。奥尔加从多个方面对这部19世纪的长篇佳作进行点评,认为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可以展现历史的人物群像佳作,还是一部可以展现主角们内心的感受和经验的小说。

  《玩偶与珍珠》表面上是对《玩偶》所做的一系列心得体会文集,是个性解读和记载,然而书中并没有针对小说的语言文学性、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小说的思想观点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与解读(这部分内容被加载到译者序言部分,因此并没有阅读过《玩偶》这部小说是不太影响这本书阅读),作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库尔沃库尔斯基这个人物的赏析,以及人物刻画的文学性和主题性,选材,创作方法进行了解读,在整个作品解读过程中并不拘泥于《玩偶》这一本书,作者虽例举了13个主题,从这些维度延展至一名专业文学相关从业者对文学作品的文学鉴赏方法论的论述,因而不仅可以从书中直接get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于经典作品的个性解读,还可以get作者对文学作品创作的独家思路。

  作者奥尔加认为读好的长篇小说不仅可以享受阅读的愉悦,也是一种能够表达自己观点的特殊方法。确实如此,每每阅读小说,读者不仅可以从第一人称出发体验剧情,还可以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毫不拘束的注视着书中的各个角色,跟随他们,审视他们的思想。这种审视会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就如站在局外人的位置作出个性解读和评价。

  如果说本书前面正文部分可以看出奥尔加在文学上的思想与坚持,那么附录三篇则是对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主要人生经历的解锁,是向读者全面安利一个鲜活,完整的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玩偶与珍珠》读后感(三):寻找自己内心的“珍珠”

  《玩偶与珍珠》是2018年诺奖得主托姐的散文集,抑或是用译者的话来说便是学术著作。译者张振辉先生近九十岁高龄,依然笔耕不辍,大半生从事翻译工作而成的文化底蕴早已与文笔融为一体。译者前言之质朴,如深山中不为人知的幽泉,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原来是我们这种不会写文章的人才一个劲掉书袋,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知道得多,真是惭愧。我想最厉害的不是写些故作高深的东西,谁也看不懂,而是这种用简单的文字说清楚这件事情,而又显得文章古朴素净吧。

  诺奖得主爱看什么书,我本身已经很好奇了,至于她的阅读笔记实在有幸可以拿来一观。《玩偶与珍珠》便是托姐以高屋建瓴的姿态,自高而下以整体的眼光解读《玩偶》与《珍珠颂》集结而成的著作。托姐不光以读者的角度看问题,更站在了小说创作者的角度,细细解读情节设计与安排的意图、细节所要传达的背后深意。一部好的作品,长篇小说里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推敲打磨的,不是平白无故就可以写下来,在多次改稿以后留下来的,不是吗?她在书中为我们展现了文学近乎魔幻的力量,思考着“我们为何来到这个世界?”、“如何在错觉和流浪中找到真正的自我?”等问题。

  长篇小说《玩偶》是波兰意识流小说家普鲁斯的代表作,也是波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有波兰《红楼梦》之称。如若你没有读过这部著作,也不需要担心。译者在前言中详尽介绍与分析了《玩偶》产生的时代背景与一系列小说中塑造的人物。

  《玩偶》描述了十九世纪某个具体时期的历史和人们的生活状况,可它不单单是展现事实的历史壁画,其实小说更多的是表现人们内心的感受和经验。到今日,依然有借鉴作用。

  这部小说的主题是追求梦想,促使所有人向前,即使牺牲个人利益;发现自我,在危难中解救自己。

  托姐为我们写小说提供了很多思考,比如她提到好的构思就会有好的设计,用象征性和比喻的语言来说明一个过程。象征就是一种能够充分地表现无意识的本质的方法。

  对文学作品的看法是自由的,也不是完全自由的,因为总有一个共同的思想精神让我们看到时代的色彩,我们看到的不是现实的存在,而是我们自己认定的那个存在。就像学生时代的语文考试阅读题有标准答案一样,但我们依然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我们也不能去排斥它的标准答案。

  长篇小说总是要反映某种改变,能够反映一个发展或者退化的过程,一个人是如何“产生”和“消除”他的心理变化,而别的艺术形式却只能反映这种状态的存在。我终于为自己的想法找到了理论依据。这里要提一下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我在看同名电影和这部小说的简介时,完全接受不了故事情节,心里想的是,怎么会这样……当我完完整整读完这个故事,我对小说中男主人公阿里萨是理解和同情的,因为小说中心理描写更加详尽与清晰,这就是长篇小说的魅力所在。

  沃库尔斯基这样子的英雄人物却爱上了一个势利的爱慕虚荣的贵族伊扎贝娜,真实的伊扎贝娜与男主眼中的伊扎贝娜形成鲜明对比。众所周知,要发生的事没有办法不让它发生。托姐在读《玩偶》时,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在某种程度上也会给人带来乐趣。我想起我读爱丽丝·门罗的作品时,也有相似的感受,明明是小说中直指人心的悲痛却带来了阅读的乐趣,实在是矛盾的感受,我暂且称其为又高兴又难过,你可曾到达过那里?

  《珍珠颂》是仿造产生于公元一世纪的一部《多马行传》面写的。在波兰,通过切斯瓦夫·米沃什的翻译流传开来。和诺奖授奖辞一起,被选入本书附录部分。

  这个童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王子去寻找一颗珍珠,却在眼花缭乱的路途中渐渐遗忘此行的目的。让我想到电影《千与千寻》中所要传达的“别丢了自己”、“别忘记自己的名字”。白龙就是因为忘记了自己的名字,而一直无法返回现实世界。

  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珍珠的寻找者。如果要认识到这一点,定要善于挖掘深藏在找寻中的迷失了方向的含义,懂得这是一个认知的尝试,是在回家的路上遇到的一系列的阻碍。

  不论处在什么位置,也不能忘记自己最初的样子。你必须撇下欲望、迷茫和空虚,坚持不懈地前进。如此,你才能够找回,这世上真正最重要的东西。而这世上真正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那个未被所谓的成人世界所蒙蔽,在心中依然保留着爱与纯真,曾经亦或是现在的你自己。

  托姐将《玩偶》与《珍珠颂》结合在一起看,发现这是一段认识的历史,一段忘记和找到忘记的东西的历史,是在错觉和幻想中流浪,发现了自己属于这个世界,并在其中表现了自己的异己性。我们终其一生不过就是在发现自我,寻找自己的灵魂。

  《玩偶与珍珠》读后感(四):如果你想向诺奖作家学做读书笔记……

  正如《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著作,描绘出了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被诸多文学评论家誉为“波兰《红楼梦》”的《玩偶》则向世人展示了19世纪中期波兰社会的广阔画面。

  △《玩偶》

  2019年10月,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成为波兰历史上第4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在这位世界级文学大师眼中,文坛前辈波莱斯拉夫·普鲁斯的《玩偶》之所以能打动她,正是因为它让她“怎么认识到什么是我自己”。

  小K此次推出的《玩偶与珍珠》,是托卡尔丘克极其难得的一部非虚构作品,也是她首次以读者兼作家的身份和我们分享私人的阅读经验。

  托卡尔丘克没有用艰深的术语和理论堆砌文学的壁垒,反而用自己随性、灵动的文字,带领读者回归到阅读本真的快乐。

  《玩偶与珍珠》[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著,张振辉 译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2021-6

  “我们读一部长篇小说,就好像来到了另外一个生活环境,我们在那里受苦,也有爱,会感到害怕和失望,也会生病和康复。”

  我们为什么要读一部小说?作者是谁?浪漫主义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如何在错觉和流浪中找到真正的自我?……从这些问题出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新书《玩偶与珍珠》为我们剥茧抽丝地呈现了一堂文学大师的阅读课。

  △“KEY-可以文化”目前已推出的4部托卡尔丘克作品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是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9年授予)、波兰国宝级作家,多次荣获波兰权威文学大奖尼刻奖。由KEY-可以文化策划出版的托卡尔丘克作品系列,已推出小说集《怪诞故事集》《衣柜》,长篇小说《糜骨之壤》,后续还将陆续推出《世界坟墓中的安娜·尹》《鼓声齐鸣》《雅各布之书》等多部代表作。

  而《玩偶与珍珠》,是托卡尔丘克首次被译为中文的散文随笔作品,也是托卡尔丘克首次以读者兼作家的身份和我们分享她的阅读经验。

  《玩偶与珍珠》的书名来自两部作品——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玩偶》,与经典童话《珍珠颂》。

  《玩偶》是波兰作家普鲁斯的代表作,被誉为波兰的《红楼梦》。小说讲述了一个破落贵族子弟沃库尔斯基曲折的社会经历,再现了当时波兰王国的社会面貌。《珍珠颂》是由米沃什译为波兰文的一个童话,讲述了一位王子到民间寻宝而忘记自我的故事。

  △波莱斯拉夫·普鲁斯(1847—1912),波兰作家

  而本书的译者,正是把普鲁斯《玩偶》译为中文的翻译大家、波兰文学研究专家张振辉先生。曾荣获“波兰文化功勋奖章”“波兰骑士十字勋章”,近90岁高龄的张振辉先生,在对《玩偶与珍珠》的翻译中倾注了他对波兰文学深刻的情感,并特意撰写了7600字的序言。

  △张振辉,学者、波兰文学翻译家

  托卡尔丘克在《玩偶与珍珠》的作者前言中,介绍了沃库尔斯基这个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的复杂性和永恒性,并表示这本书是她对于阅读《玩偶》的一系列心得所做的个人化的记录。

  它并非学术性的分析,而是要通过阅读,链接到我们每一个读者的生命体验,即“由于它我意识到了什么,怎么认识到什么是我自己”。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托卡尔丘克的授奖理由中提到“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这种“百科全书式的激情”也呈现在托卡尔丘克的这部散文随笔作品里。

  借由对《玩偶》的阅读,托卡尔丘克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作品是“伟大的作品”?托卡尔丘克给我们的答案是,“它们能使人陶醉于其中,感到惊异和不安”,而这样的体验属于“情感”而非“理智”的范畴。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接着,托卡尔丘克和我们探讨了“作者”在作品中的功能,作者是谁?作者怎样在作品中投射自我?并由此提出了“观察家的视角”和“梦”的概念:“《玩偶》是用文字写在纸上的一个梦,这也可能是所有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因为语言最大的功能就是说梦。”

  这个梦,正是作者自我的投射。也正是通过“观察家的视角”,我们才得以通过阅读,透过平凡庸俗的外部世界,去发现世界内部的自然律动。

  托卡尔丘克本人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她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也更多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并由此深入探讨了精神世界的“召唤”、爱情、浪漫主义、虚荣等诸多主题:

  “每一个我们爱的人都有我们自己的特性,深藏着我们的灵魂或者我们的热望。”

  “爱虚荣的人没有灵魂,这种人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不能够移情,也没有同情心。”

  “文学感兴趣的总是那些不符合规范,不典型的东西,或者不平衡的和内部不和谐的状态。”

  ……

  而最终,托卡尔丘克希望通过这样一场阅读的精神之旅,启示我们思考的,同她的大多小说作品一样,是关于人,关于生命的来源和目的。托卡尔丘克说《玩偶》是“一段忘记和找到忘记的东西的历史”,同样,人生也是一场“在错觉和幻觉中流浪”的旅程。

  △《玩偶与珍珠》

  《珍珠颂》同样讲述的是一个在流浪中忘记自我的故事,王子到民间寻找珍珠,却流连于人间声色犬马,忘记了这场旅行原本的目的。

  珍珠即是用来比喻灵魂。托卡尔丘克也由此提出了“异己性”的概念:“把要认识的这个世界当成一个流放的地方,感到这个地方非常异己。这是一条直接走向醒悟的道路。”

  △《玩偶与珍珠》

  正如同托卡尔丘克在她领受诺奖的演讲《温柔的讲述者》里强调文学,尤其是虚构作品的意义:“只有文学才能使我们深入探知另一个人的生活,理解他的观点,分享他的感受,体验他的命运。”

  在《玩偶与珍珠》里,托卡尔丘克通过带领读者深入小说主人公的命运,也启示着我们每一个人去寻找自己生命的“珍珠”。而这场寻找之旅的重要途径和媒介,便是文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