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唐十八陵》经典影评1000字
《关中唐十八陵》是一部由历史 / 纪录片执导,中国大陆主演的一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中唐十八陵》影评(一):勉强及格,有些失望
比较失望,从看过西汉《帝陵》十一集之后,就一直期待唐代《帝陵》。
然而,一直等待,如今看了新上映的《关中唐十八陵》第一季,却如鲠在喉。总体而言,只能给一个及格分数6分。
简单说一下不太满意的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首先是影片的长度,只有30分钟,相对而言,比较短,影片过短,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将故事完全展开,而且导致了叙事的节奏过快,观众没有消化的时间。相对而言西汉《帝陵》38分到39分的时间更合理一些。
第二个方面,故事不够丰富,乾陵,李治和武则天两位皇帝的故事,仅仅用了30分钟,很难交代清楚。比如乾陵名称的由来,影片中说陵墓定名让李治很为难,但却又只说了长孙无忌一个人的意见,就定名为乾陵。个人认为,像这些,应当简单列举一下当时的几种意见,从而丰富故事。其他的几集也有这种感受,故事比较肤浅,材料不够丰富。
第三个方面,太多地方引用了之前纪录片的画面和原话,这一点是最失望的!引用最多的地方是《大明宫》,而且过于明显,视频和文字直接引用,一点修改都没有,在献陵,昭陵,乾陵中都有,其中乾陵之中尤为明显,大段引用。献陵中也引用了《激变玄武门》的原话。唐中宗那一集的开始,对于他命运的介绍,完全照搬了西汉《帝陵》中汉惠帝刘盈《安陵》的阐述。
第四个方面,台词文采不够,这一点,只是相对于西汉《帝陵》而言,像西汉《帝陵》很多开头结尾,都有精彩的旁白,但是,《关中唐十八陵》的文采感觉略苍白,有种相形见绌的感觉,甚至有的地方直接用了西汉《帝陵》的原词(如唐中宗照搬汉惠帝)。
当然,第四点或许有些吹毛求疵,《帝陵》珠玉在前,可能不知不觉中,让我的要求变得太高了。
好的方面也有一些:
比如《昭陵》中对昭陵六骏故事的讲述,是一个亮点,《乾陵》中对无字碑的解读,是不折不扣的干货。
但是总体而言,失望比较多,惊喜很少,勉强给一个及格分吧。最后多给一星,因为盛唐情怀,不由得感慨,可能真的是续集难拍吧。
《关中唐十八陵》影评(二):感觉没有什么新东西,墓主人生平占了大半部分
关中唐十八陵第一季(讲了献陵-泰陵这6座帝陵)
优点:少见的系统的拍唐朝帝陵的纪录片,有对部分帝陵的情况作出介绍,尤其是地面上石像生(很多陵基本就剩这个了)的情况进行说明。动画效果对于当时陵园的地上范围、情况作出了一个直观的展示。
缺点:墓主人生说太多了。这个是帝陵纪录片,不是皇帝个人纪录片。该说不说,也没有对帝陵一些情况作出说明。比如定陵被盗严重,在陵园里都发现镇墓石也没有提。
关中唐十八陵第二季
优点:讲述了唐肃宗建陵、唐代宗元陵、唐德宗崇陵、唐顺宗丰陵、唐宪宗景陵的情况。补充了唐代中期这几个皇帝稀少的纪录片资料。对于这5座陵寝的地面形制均制作了地图和部分动画复原。还有对于现在状况有了一些比较直观的描述。对于部分陵寝还拍出了因五代盗墓而暴露在外触目惊心的墓道口(丰陵、景陵),也侧面表现出不同的县文保部门的不同保护态度。元陵和丰陵的保护很糟糕,元陵所在的山体被采矿炸的很厉害,丰陵石像生一个不剩,参考第一季定陵的糟糕程度,也能看出一些情况。而景陵被修缮的很好,每个石像生都给做了保护底座,还把景陵断裂在地的华表给黏上扶正,找不到腿和头的石像生也放在保护底座上。大概是因为当地想发展旅游吧。连泰陵的陪葬墓高力士墓都修缮一新。这一季的解说词较上一季有所进步,但是还是感觉作者有些词穷,有些句子重复率太高。其中唐代宗元陵那集写的最好,唐顺宗丰陵那集的画风和其他几集不太一样,感觉是另一个人写的。(P.S第一季个人觉得写的最好的解说词是唐中宗定陵那集)。
缺点:老调重弹,没有说出新的东西。音乐不行,我甚至在唐宪宗景陵那集听出了《神话》的旋律。崇陵盗墓案也没有说。都是围绕地面建筑和墓主人生平,而且生平叙述比较保守,没有新的东西。有些部分叙述明显不太准确。沈珍珠这个皇后其实是追封的,里面说的好像她在世时就是皇后一样,感觉不太严谨。
《关中唐十八陵》影评(三):③大唐上岗皇帝李治乾陵
唯一一座,一个陵墓埋葬两个皇帝的陵园。✔︎陕西省乾县梁山✧乾陵
长孙无忌认为,梁山位于长安西北,在八卦中属于乾位,乾为阳、为天,为帝,高宗定名乾陵。公元683年12月,唐高宗李治崩逝于东都洛阳贞观殿,武则天开始营造乾陵。陵塚为梁山主峰,半山腰开凿墓穴,设造地下玄宫,经300个日夜,主体工程完工。
公元684年8月,葬高宗于乾陵。
两重城垣,分隔为内外两层。
乾陵周八十里,地面布局神似长安城格局,环山夯筑内外两重城垣,间距约220米 。城垣把陵区分隔为内城、外城和下宫及陪葬区三部分,相当于长安城的宫城、皇城和外廓城。
内城以玄宫为中心,平面呈方形,四面各置一门,以四神命名。南为朱雀门、北为玄武门、东为青龙门、西为白虎门,门外各置石狮一对、筑阙台一对,城垣四隅角阙,城内建有献殿,供后世帝王子孙举行祭献仪式的主要活动场地,是陵园的主体建筑。还有偏房,回廊、阙楼、碑亭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外城以神道为中心,外置体积硕大的雕刻精致的石刻群,共有128件,由南向北,分别置华表、翼马、鸵鸟各一对,仗马及牵马人5对、翁仲10对,无字碑(东)和述圣纪碑(西)各一通,六十一尊藩臣石像和石狮一对。
【六十一尊藩臣石像】东29尊,西32尊,是当时参加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的王子、使节。
【述圣纪碑】高6.78米,宽1.86米,重约89.6吨,由五块方石榫卯套接而成,碑顶为庑殿式,基座雕有獬豸和海石榴纹,碑为七节,俗称七节碑。象征日月、金木水火土,寓意唐高宗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普照天下。武则天撰文,李显书丹。
无字碑上后世留下的契丹文字
【无字碑】高8.03米,宽2.1米,重约98.84吨。无字碑的阳面从上到下刻满了小方格子,准备在石碑上刻字而用,据推断碑文可能已经写好,李显对于对母亲的积怨,不愿刻碑。
主峰以南,东西对持两峰,其上各筑一阙,均为三重阙,为乾陵的天然门户。西南面是下宫区,是后代皇帝谒陵时的行宫,平日侍奉人员居住的地方。
梁山东南部,分布着17座陪葬墓,星罗棋布。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地面封土覆斗型)、懿德太子墓规格最高,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到处都绘有壁画,从题材上可分为建筑、仪仗出行、宫廷生活、星象和图案花纹等六类。
【线刻画】乾陵博物馆收藏的线刻画,大多集中于石椁内外、石门上下、石墓志四侧和石雕基一座之上,其中以石椁上数量最多。石刻线画以线条为主的艺术,刻出的线条或刚劲挺拔,或圆润秀美,一刀到底。
墓道口
墓道口在北峰南面半山腰处,墓道成斜坡型,长63.1米,宽3.9米,由4000多块长方形的石条顺着坡势,一层层填砌,共39层,在每块石条上凿出燕尾凹槽,然后用铁栓板镶嵌其中,缝隙之间浇注锡铁浆液,使整个石条与大山浑然成为一体。与旧唐书记载相符。
公元649年5月,李治继位,时年22岁,年号永徽。
李治攻灭了长期为患的西域西突厥,使大唐的疆土东至日本海,西达咸海,南抵越南,北约贝加尔湖,约为1237万平方公里,唐朝最大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