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宇宙》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宇宙》读后感100字

2021-07-05 00:06: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宇宙》读后感100字

  《宇宙》是一本由[美]卡尔·萨根著作,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宇宙》读后感(一):《宇宙》译后记

  其实早在两年前,《宇宙》就已经翻译完毕,然而由于许多不便言说的障碍,直到2021年夏,这本书才终于付梓。

  但这里要说的,不是出版行业遭遇的艰阻,而是在这拖延的两年间,我们对我们红色邻居的探索。

  2021年4月19日,NASA的机智号无人直升机在火星稀薄的大气环境下起飞,成为史上首架在另一颗星球上进行可控动力飞行的机器。而在此前一周,搭载机智号的毅力号火星车成功地将火星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氧,完成了人类在地球以外的首次造氧。再加上阿联酋的希望号火星探测器和中国的祝融号火星车,可以说,从1975年第一次有探测器降落在那片雄浑荒芜、尘埃飞扬的大地上开始,火星就成为了太空探索的新边疆,而且热度始终未消。

  1975降落火星的那个探测器名为“海盗”。作为海盗号着陆器飞行成像团队的一员,《宇宙》的作者卡尔·萨根和他的数百位同僚开创了历史,他们在5400万公里外(火地最近间距)建立的这个道标,至今在为后来者指引着方向。

  卡尔·萨根和海盗号着陆器

  有时候,卡尔·萨根会被称为“最后的文艺复兴人”。文艺复兴时代的典型人物往往是通才,在数个领域都是拔尖的人才,不仅能做各种学问,也可以写得好文章,画得好画,玩得好乐器——譬如列奥纳多·达·芬奇和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卡尔·萨根也是这样的角色。他参与过海盗和旅行者系列计划、成功推测出金星地表温度极高、木卫二存在地下海洋,还启动了寻找外星文明的SETI计划。而在与天文学似乎不那么相关的领域,他同样建树颇多:冷战期间,他主持建立了“核冬天”气象模型,说明全球核战可能导致地球生态失衡,推动了核不扩散进程;他的科普著作得到了普利策奖;改编自他同名科幻小说《接触》的科幻电影,拿下了1998年的雨果奖;他甚至还化名“X先生”,写了一篇从积极角度论述大麻作用的论文。

  旅行者号携带的金唱片,旨在向外星文明传达人类的消息。这也是卡尔·萨根主导的项目。

  这位最后的文艺复兴人1996年去世,留下的思想遗产堪称丰厚,而其中最璀璨夺目的珍宝便是《宇宙》,它犹如孤山宝库中的山脉之心。萨根起做书名的“宇宙”并非常见的Universe,而是Cosmos。因为Universe指代天文学意义上的宇宙,而由古希腊数学家和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创的Cosmos,则意为“万物的秩序”。中国古人以“宇”代表空间,用“宙”代表时间,合在一起便成为包容一切的“宇宙”,却缺少对其中秩序的追寻,可算李约瑟难题的一种解读。

  正如Cosmos的含义一般,如果只是天文科普文章合辑,那么无论这些文章多么出众,也无法担当“宇宙”之名。实际上,我们能在书中读到生物的演化、记忆的本质、先民的神话、科学的源起和对异星文明的探寻,我们能读到亚历山大大图书馆的兴建与毁灭,读到宗教信仰如何既指引又误导了约翰内斯·开普勒的发现之旅,读到解商博良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心路历程。正因为《宇宙》不是单纯介绍科学新知的书籍,今天我们阅读它的时候,感到不到过时和陈腐,反而更能欣赏太空探索黄金时代的璀璨光芒。

  卡尔·萨根

  遗憾的是,至今无人能真正继承萨根的衣钵。萨根不但学术成就斐然,兴趣异常广泛,文学造诣杰出,表演才能卓越,还有向善的政治观念与诉求。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与细化,能同时兼具这些特质的人物越来越罕见。这进一步凸显了他的价值。

  萨根写作本书时提到的一部分问题今天有了答案——如海王星光环存在与否,或者土卫六的大气层到底多厚——但其中的绝大多数依然需要我们和我们的后代继续追寻——如火星有没有生命,以及地球文明是否孤独。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地查阅资料,在译注中对那些后来才为人所知的内容做了补充说明。

  这里要感谢厦门大学天文系副教授于浩然先生,他在本书出版前完整地阅读了译本,并提出了修改意见,保证了本书的科学严谨性。

  我也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她把这样一本影响了世界的书交给我来翻译,是对我的极大信任。更不要说在翻译本书后,我们还走到了一起。

  当然,更值得感谢的,是《宇宙》的作者卡尔·萨根。通过写作,他为后世留下了无价的遗产。这里不妨引用他在书中的一段话,来做个收尾:

  写作也许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把不同时代、彼此从不相识的人们联系到了一起。书籍打破了时间的枷锁,证明人类可以创造奇迹。

  在自家星空灯下的留影。如果真的能挥挥手,就搭车去漫游银河,那该多好。

  宇宙

  目前无人评价

  [美]卡尔·萨根 / 2021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最后应作者要求,加一句他必须要说的话——

  PS:这篇译后记原本想用我自己的豆瓣号发(id:普拉内托斯),然而该帐号已于2021-02-08日遭永久停用。谢谢阿北,帮我戒除了十年的豆瓣瘾。

  《宇宙》读后感(二):7岁的皇子为什么被祖母紧紧抱着,而投入海中?声称海底才是皇都

  地球上所有存在或曾经存在的生物,可能都从某种原始形态演化而来,那是生命的第一次呼吸。

  这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到生命从最简单的形式,不断演化的历程。

  无独有偶卡尔·萨根在《宇宙》中也详细讲述了地球的秘密,从宇宙角度来看,人类怎么看地球并不重要,但是人类既年轻好奇又有着勇敢,以及充满希望。

  就好比光年一样,他衡量的不是时间,而是非常遥远的距离。

  就像1185年的日本发生在地球复调中的一个小故事,7岁的皇子被祖母抱紧,投入海中,传说后来变成了螃蟹,又称为平家蟹。

  关于平家蟹的传说与遗传有关,它的故事颇有些神话色彩,就如同7岁皇子的陨落一样。

  其实7岁的皇子就是安德天皇,他是权臣家族平氏名义上的领袖,而平氏和另一个家族源氏,都称自己才是皇权的继承人。

  于是平氏和源氏之间进行了夺权之争,最终平氏输给给了源氏,当时大量的将士战死,还有一部分幸存者投海身亡。

  而安德天皇的祖母,不愿意自己与天皇被俘,于是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她看着少年老成,英姿飒爽的皇子,泪流满面,一边紧紧把他抱在怀里,一边说:海底是我们的皇都,于是将7岁的皇子投入海中,便消失在波涛之中。

  而平氏舰队也几乎全军覆没,仅仅只有43位女眷活了下来,为了生存,她们向附近的渔民兜售鲜花,有些女人嫁给了当地的渔民。

  这样看来平氏的落败充满了悲情的色彩,但传说这些跳海的平代武士,都变成了一种螃蟹,这种螃蟹有着人脸一样的纹路。

  所以当地渔民根本不给这种螃蟹,反而会将它们送回大海,这就是7岁皇子跳海而引出的平家蟹产生和传奇的渊源。

  那么平家蟹真的是武士变的吗?这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不过在《宇宙》这本书中,作者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些人脸一样的纹路都是人造的。

  只不过螃蟹的纹路的确是出于遗传,但是它们的遗传分支也有着很多的不同。作者做过这样一个假设:如果平家蟹的纹路不是跟武士脸一样接近,那么很可能就会被人类吃掉,然后慢慢就意味着越来越少,甚至会产生灭绝。

  所以螃蟹作为要生存之需来说,它们如果不是因为外壳像武士的脸,就会被人类吃掉,所以决定他们活不活下来的并不是自己,而是源自于外部环境。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平家蟹的大量繁衍无关螃蟹自身的愿望,而是渔民们无意识选择的结果,这个过程就叫“人工选择”。

  也就是说,人类总是有意识地选择哪些动物或植物应该生存,哪些应该淘汰。所以遗传因素就变得并不是唯一的因素,而是由人类的观念所决定的。

  比如说一万年前,世界上并没有奶牛、猎犬以及玉米等,只是人类驯化了动物和植物的祖先,然后人为控制了他们的繁衍。

  由此可见:无论是平家蟹的增多,还是一系列新事物的出现,都源于动植物的性状和行为。

  只不过由于某些原因,会优化一些种类,而淘汰一些种类,所以被选择的物种持续增多,而一部分被忽略的就日渐减少,甚至灭绝,这个过程就叫自然选择。

  其实在亿万年的光阴里,生物发生彻头彻尾的变化,本质和人类在短时间内改变动物和植物的性状是大致相同的。

  而物种演化在于自然选择,也就是说大自然里新生动物的数量,远比最终活下来的要多,这样环境压力就会变大,这时候遗传就会产生变异,从而大自然会选择更适宜的突变体。

  外部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导致生命从一个状态转变到另外一个状态,这就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到的物种多样化、生存竞争以及对于环境的适应。

  这样看来优胜劣汰既是自然选择的过程,也是演化论的结果,不仅如此地球也是演化的结果。

  早在大概46亿年以前,地球是由一堆星际气体和碎石凝聚而成,化石记录告诉我们早期地球的池塘和海洋登台了,不过生命最初是很简陋的。

  那些时候,地球上只是电闪雷鸣不断,阳光也异常炽烈,那些由碎片重组后变成越来越复杂的分子,最终不断溶解在海里。

  最终成长了脱氧核糖核酸,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DNA,它是地球上核心分子,这些分子叫做核苷酸,而基因突变指的就是核苷酸发生了变化,最终会遗传给下一代。

  而繁殖、突变和自然选择又淘汰了最低效的物种,直到最后这些变异的分子又结合成细胞,一部分负责光和作用,一部分是线粒体,能将食物和氧气结合以获取能量。

  所以说遗传也好,变异也好,都是优胜劣汰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进行优化,才能更好地将生命延续,这样看来我们能活在地球上,纯粹是撞了大运。

  这是作者用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来自嘲,也是地球生命体的迭代和繁衍的一种现状。

  无论是7岁皇子被祖母投入海中的故事,还是衍生出的平家蟹的纹路像极了武士的脸,都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法预测的世界里,很多东西都只有着随机性与发展性。

  所以说,更多时候应该去抓住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当然宇宙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事,但万事万事的变化又有迹可循。

  这就是宇宙中的自然规律,进而发展为科学,最后用科学来改善生活。或者说人类之所以能理解世界,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共情,都是因为找对了方法,对于宇宙来说亦是如此。

  就像牛顿对于科学和宇宙的研究一样,临终之前这样说:我不知道世人怎么看我,但我就像个在海边玩耍的儿童,为不时找到些漂亮的卵石和贝壳而高兴不已,却对浩瀚的真理之海浑然不觉。

  而宇宙也是这样,只要时间不停,所有的探索、发展与变化都会循环往复地进行,因为万事万物都会不断变化。

  《宇宙》读后感(三):《宇宙》:星空浩瀚,人微如尘埃,但孜孜以求的科研精神却永恒

  英国知名科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说过:“已知有涯,而未知无涯;我们如同立于荒岛之上,被苍茫大海所困。每一代人的任务,都是填出一小块新的陆地。”人,之于浩瀚宇宙,不过是沧海一粟,犹如晨空当中的一粒微小尘埃,甚至不值一提。

  然而,人类对于宇宙的科学探索精神却永无止境,每前进一小步,都是人类的一大步。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点火!”

  在万众瞩目下,随着十秒倒计时的结束,一声巨响,腾空而起的巨大蘑菇云直升穹顶。

  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最终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在本次飞行任务中,3名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将开展一系列的关键技术任务。

  所有这一切都在向世人宣示,我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国人随之沸腾,一种强大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在祖国母亲繁荣富强的坚强后盾下,我国的航天技术再一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喜可贺。

  这就是国人向宇宙探索所迈出的又一个巨大的步伐。自古以来,勤奋好学、勇于探索、勇于攻坚的国人便开始了浩瀚星空的求索之路。

  从我们每个人都熟知的美丽的民间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牛郎织女等等,到如今的载人火箭发射升空,都在一步步地向世人证明我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决心与行动。

  在开始宇宙的探索之前,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宇宙?

  简而言之,宇宙既一切。过去是,将来亦如是。

  我们人类生于群星璀璨的宇宙,暂居于美丽的地球,如今培养出不断探索宇宙的热情与力量,从而开启了漫长的返乡之旅。

  比如,在公元前3世纪时,位于近东地区的埃及,名为亚历山大,它曾经是人类最伟大的城市之一。

  正是在这里,人类第一次意识到所居住的地球,只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角落,从而开启了人类的漫漫求索之旅。

  那时候,有一位名叫埃拉托色尼的亚历山大居民,也被同时代的人称为“贝塔”。他是一名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同时,埃拉托色尼还是亚历山大大图书馆的馆长。

  正是这么一个在世人看来稀松平常的自然现象,不过是习以为常的树木、阴影、井底里的倒影、太阳的位置,却引发了埃拉托色尼强大的好奇心。

  随之,他便开始陷入了沉思当中,进一步拷问为什么是在6月21日这一天正午垂直的树木没了倒影?

  他带着极大的好奇心,一探究竟是否其他地方也是这样子。于是,他来到了亚历山大港口,发现那里的垂直树木却存在影子。

  埃拉托色尼不禁产生了新的疑问,为什么明明是同一时刻,赛伊尼的树木影子消失,而遥远北方的亚历山大港口树木的影子却存在?

  正是这一惊天大疑问,让埃拉托色尼开始了对赖以生存的地球的探索之路,通过反复认证、科学试验和推测,他得出了一个答案:地球表面是弯曲的。

  他甚至还准确推算出了地球的周长,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精准测量出行星大小的人。

  这个发生在2200多年前的科学故事,让我们知道,从某种意义而言,正是埃拉托色尼的思考改变了人们对地球、对世界的认知。

  除了埃拉托色尼,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里,还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也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探索世界,从而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一代科学巨擘,他就是艾萨克·牛顿。

  从小时候起,牛顿就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常常会对生活中的一些非常平常的事情进行深入思考。

  有一天,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这时候,一个熟了的苹果“咚”地一声掉了下来,刚好砸在他的头上。

  牛顿摸了摸被砸伤的头部,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往下掉,而不是飞向空中?

  这个问题驱使牛顿产生了极大的科研兴趣,在后来一段很长的时间里,牛顿不断地经过实验论证,从而发明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认为,世界上的每一个物体都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来吸引其他物体。因而,所有向上扔的物体最终都会掉到地上。这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

  牛顿的这一重大发现,不仅很好地解释了地球上的物理现象,还解释了宇宙中天体之间的关系。天体中的行星,也是受到这种引力的作用,它们各行其道,不会相互碰撞。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物体从高往低处掉落习以为常,觉得没什么大惊小怪的。然而,爱思考、爱钻研的牛顿成为了史上第一个意识到它们背后受同一种作用力影响的人。

  万有引力完美地阐释了什么叫宇宙,无论在宇宙的哪一个角落,万有引力定律都适用。

  牛顿的这一伟大发明,为人类开启探索太空之旅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迈向宇宙的又一个巨大进步。

  牛顿的这一至理名言,普遍反映了科学家们治学严谨、谦虚谨慎、漫漫求索的科研精神。

  面对浩瀚的宇宙,人类不过沧海一粟,然而,却凭借着自身的想象力和怀疑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不断求索,不断攻坚,一步一步实现了对太空、对世界的访问、对话和突破。

  正是这种永恒的孜孜以求的科研精神,让人类拿到了叩开未知世界大门的金钥匙,从无知到新知,从无涯到有涯!

  -END-欢迎关注@三姐爱读书,分享更多好书、更多人生感悟!跟我一起爱看书、爱写作,每天进步一点点!

  《宇宙》读后感(四):《宇宙》:探索并了解宇宙,也是寻找自我的过程

  这些宏伟的天体相比,地球只是个小小的舞台。人类所有伟大的工程、史诗般的航海和战争都微不足道。那些王侯将相为了他们的野心,不惜牺牲众人的生命,不过是想成为一个小角落的主人。这真值得他们反思。

  世界知名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如是说道。

  多年以前,偶然间看到一本小书,书名已忘记,唯独没忘记的是其中一句: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只是其中一粒微不足道的沙子。

  也许是这句话对于幼小的心灵震撼太大,从此以后,对于星空对于宇宙有着莫大的热情,从喜欢各种科幻故事到电影,再到各种地球、宇宙相关的纪录片,热情从来没有消失过。

  所以读卡尔·萨根的这本《宇宙》同样是兴趣盎然,由浅入深地让宇宙的整体图景在读者的眼前慢慢展开。在视频时代,如果对阅读如此大部头的书有点头疼的话,可以看纪录片《宇宙时空之旅》,是基于《卡尔·萨根的宇宙》的更新重制版。

  两下结合之下,就能让人感受到一个不样的宇宙旅行。这本书虽然十分宏大,阅读过程中其实可以解惑一个长久萦绕在心头的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并了解宇宙,我们期望从中得到什么,我们要做什么?

  01

  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并了解宇宙?

  卡尔·萨根在开篇就点出这个问题的缘由:

  在探索并理解宇宙过程中,普通人很难通过实验并亲身体验的方式去了解,所以我们当然需要一位导师级的重量人物能够给予引导。

  在这方面,卡尔·萨根当之无愧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引导者。

  卡尔·萨根长期任康奈尔大学天文学与空间科学教授和行星研究室主任,一直参与了NASA的诸多月球、火星、金星甚至后来的外太阳系探测任务的实验设计和科学研究。

  除了在80年代主持拍摄13集电视片《宇宙》,也写了数十部科普读物,可以说在科学普及方面无人能及。

  科幻小说大师阿西莫夫也推崇萨根为“历史上最成功的科学普及家”。

  也如业内人士称赞的那样,卡尔·萨根的作品所体现的透彻的哲理性、厚重的历史感和异乎寻常的洞察力,是科学文化史上的奇迹。

  读《宇宙》这本书时,同样能够清晰的感知这一点,按理宏大的宇宙是如此漫无边际,如何来诠释是个难题,然而在卡尔·萨根的笔下,这一切都不是难题。

  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谈起,也能从历史上一个个有趣的案例起源,甚至达尔文的特种起源都在书中涉及到,同样各式各样的历史人物穿插其中,让读者体会到原来宇宙的起源并不高大上的存在,就存在于我们身边。

  从小至大,从微观到宏观,从历史走向未来。跟随卡尔·萨根的脚步,我们能够看到宇宙的图景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探索并了解只是第一步,而更重要的则是理解从这样的探索当中,我们真正能获得什么?

  02

  哲学有经典的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哲学上的问题却是可以从理解宇宙科学上找到可能的答案。

  从《宇宙》这本书到纪录片《宇宙时空之旅》,面对宇宙的时间长度时,追溯到源头,就会发现有时这个问题倒是很有意思了。

  当把138亿年的宇宙历史浓缩为一年的时候计算的时候,会发现人类的诞生是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个小时里。

  而更让人汗颜的是,其实人类的历史在这最后一小时的时间里,只占据最后14秒,人类的诞生实在微不足道。

  看到这样的时间尺度,也许会觉得哲学上的三问实在没有必要了。然而,真的没必要吗?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主要原因就是反对地心说,宣传日心说和宇宙观、宗教哲学。 《宇宙时空之旅》简约回顾了布鲁诺了一生,虽然他并不是一个科学家,却是特别执着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迫害,他清晰地知道他是谁,他要做什么,那就是宣扬朴素的宇宙观,为科学思想而战。仰望星空,探索宇宙能得到什么?

  当理解了宇宙的起源与时间维度,站在宏大的背景之下,对于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塑造会产生影响。从布鲁诺的身上应该能够感受到一点,有些东西是我们需要坚守的。

  如今布鲁诺的悲剧不会再发生,对于宇宙的探索和想象更是可以无限放飞了,当然,还是需要点科学的尺度,毕竟追求真理的乐趣是无穷的。

  对于宇宙的理解除了扩大知识面及对个人宇宙观打造有利之处,更大的好处则是对于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影响。

  正如人们常常说的,认清自己,才能更好地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站在宇宙的宏观尺度下,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

  如果先以地球的坐标来看,不断地往宇宙深处延伸时,就会发现地球不但不是宇宙的中心,离银河系的中心都有三万光年。

  如果再放到室女超团这个尺度下来看时,根本就找不到地球在哪个角落了。 无论从时间、空间的维度来看,地球都是如此渺小,那么对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会多大呢?想想宇宙,想想时间,也许就不是那么纠结了。

  不是让每个人站在宇宙及时间的角度想问题,而是遇事三观清晰,不能太过于钻牛角尖了,学会让思想和眼光包容性更大一点了。

  03

  我们要做什么,答案当然是努力并好好地生活并延续下去,也许有一天还能和其他邻居打个招呼呢。

  卡尔·萨根有一句名言:“宇宙比任何人所能想象的还要大,如果只有我们,那就太浪费空间了。

  在《宇宙》一书中,卡尔·萨根写道:我们由星尘所铸,我们的起源和演化与遥远的天体事件相关,探索宇宙的过程也是发现自我之旅。

  人生百年,向死而生,当我们要面对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时,看一看宇宙的图景也许会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人生而不同,不同的人面对问题想到的点同样不同,也许有人看到宇宙的宏伟版图,那就致力于把自己的一生奉献到这样的探索中。

  如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还有卡尔·萨根都是属于这样的人。

  而普通的人也许没有如此大的志向和兴趣,然而在地球上生活着,震撼于这样的宇宙图景时,也应该想到为地球要做点什么。

  仰望星空,当我们要问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时,也许会有一个答案在心中涌现。

  卡尔·萨根曾说过,如果哪天发现了外星人,没有谁会比他更高兴。

  但是,在高兴之余,卡尔·萨根的理想则是,作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员,那就要为地球负责,为地球来代言。

  卡尔·萨根在书中表达了对人类前景的担忧,对许多人选择鸵鸟心态,对人类自身造就的问题视而不见的忧心。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外星人,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遇到外星人时,会对对方说什么呢?

  介绍起地球时,能够自豪地说人类和万物是如此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而自豪吗?

  所以,为了那一天的到来,在介绍的时候能够理直气壮,是不是要时时想到卡尔·萨根说的那一句话: 我们忠于地球及其物种,我们为地球代言。我们要生存下去。因为这责任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那古老而浩瀚的宇宙,属于我们的起源之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