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独自一人》读后感锦集
《让我独自一人》是一本由[法] 玛塞勒·索瓦若著作,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我独自一人》读后感(一):语言马拉松
没读的时候以为这是一本普通的失恋记录。但读的时候,越读越动容。作者诚实、清醒、准确地记录分析自己和昔日恋人的点滴。“我要写给您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种抗争。” 这句准确点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处境。其实读这本的时候,我一直想起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后面张亦绚书评里的一段:
这个「语言未能承载经验核心」的吞吐特质,导致思琪与自我及他人沟通的持续断裂。小说处理细腻。然而,更了不起的是,思琪在自我对话以及与加害者对质的过程中,从严重落后,一步步追赶上对她极度不利的「语言差」,运用的并非任何理论,而是以「对手(老师)的语言」反击之。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番语言马拉松,思琪是从鸣枪时的惊慌始,一路等比加速──尽管此番冲刺,我们读来心酸。
并不是说所有的女性在爱情里都是受害者的地位。我想说的是,女性保持清醒并在语言上做出反击(明白对方的想法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是很难得的事情。
作者写:“我很愿意失去理智,但也愿意把握失去理智的那一刻,不断探索意识的边界,直至失去意识。不应该缺席自己的幸福。” 一个人不应该缺席自己的生活,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的时刻。清醒的记录就是做人的诚实以及对自己的忠实。
布罗茨基:因为,去弄清生活词汇的含义,去弄清你所遭遇的一切之含义,这就是解放。
而女性的书写,即使是失恋后的记录,也是一种反抗和自身的解放。这本小书,就是一场小小的语言马拉松。Run, baby, run.
《让我独自一人》读后感(二):在独自反复书写中释怀你
回忆与病痛双重覆盖使笔触变得柔软。问号,问号,句号。痛苦是对爱过甚至还爱的验证。 从“我希望把昨晚的回忆留在心间,像护身符一样佩戴。”到“我呆坐在这里,感觉到了一个冰冷但确定的事实,那就是人到了这里,就没有任何可能了:你不会继续爱我。” 要说珍贵,确实波澜壮阔的法国文学史上任何一本著作都很珍贵,但在大背景下默默无闻小人物的感受也同样珍贵。 “Commentaire”蛮值得思考。用“Laissez-moi”感觉更适合一些。 你。至于说“爱的剖析”,个人觉得稍微重了点。 我理解不可言状之物,它和她,是关心则乱。 新世纪的人更开始觉醒于不屑于爱情,不管是因为过去痛楚,所谓酷和自由,还是其他什么。看清爱情后得出的结论慢慢有了更多追随者。爱情在或不在,身患重病或健康快乐的男人和女人,都应当拥有选择独自一人的能力。
这种表达能轻而易举让我想到遗憾。
如果爱情不再,回忆也该适可而止。但笔者书写着深情。不缺少哀愁和刻意道别。我甚至想流泪,我猜她有舍不得过的,很多次。 写代表爱情的长长的信,在望向对方时情绪难遏从眼底倾泻出来。旁观者清。我坚信爱让人望向对方时不可避免地戴上滤镜,在爱中盲目的人们选择性无视着,而爱不再时被撕扯开的许多面才是原本的面。
“每一个写有您的字迹的信封对我来说都是一场苦难,我要写给您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种抗争。” 从朋友开始,到他想娶那个人为妻,应该会需要很多很多爱。 我们把告白、求婚、孕育,都视作为爱的证明。但不得后的臆想和幻觉也是。甚至后者更是。
但愿所有在爱和想爱的人,尤其是我。要理智,要分清夏季心动和面红耳赤的争执带来的脸红,不是同一种脸红。我能信心满满沉浸在谁的爱里。一切值得等待。
如果能把作者心绪拍成影片,估计会很棒。
《让我独自一人》读后感(三):后退一步、审视爱情的结束
看到了书友写的书评很感兴趣就买来读了,是这个月才出的新书,装帧我也很喜欢。本以为是一本简单的失恋日记,没想到却给了我很多力量。“我要写给您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种抗争。”索瓦若是一个勇敢且理智的女性,她没有否认在感情中自己的深情和付出,清醒的将失恋后的自己记录下来,实现了一场新的自我的救赎和解放。
首先被打动的一句话是“如果你爱我,我将会痊愈。如果你不再爱我,请不要认为以友谊取代爱情能安慰我;这或许只有当我不再痛苦时才会有用。而当我痛苦时,我要头也不回地远远离开。不要让我回头再看你,不要远远地陪伴我。请离开我。”有开启一段不确定关系的勇气,更要有和一段现在不开心的关系说再见的勇气,这也对应了下午看的电影里面的一句台词:要不去在乎很容易,在乎才需要勇气。我承认自己的在乎,我不想麻木和无情,我不想逃避,拥抱不了彼此,放手就好了。
索瓦若的文字提醒我,作为女性,更不应该忽视自己在感情中的感受,真实的表达,坦然承认自己深深的爱过这个人,也可以在“快要失去的理智的那一刻”将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你爱过我,就不要伤害我,请离开我。“在爱情的迷雾褪去之后,清醒的女人看到的,是一个失去了光环的男人的样子。不是谩骂,不是怨怼,不是反击,而是简简单单的“认识”二字。”你可以伤害我只是因为我给了你伤害我的机会,如果我不在乎你,你在我这只是一个陌生的普通人。
对我来说好的失恋是:“一个事情很好的开始了,一个事情很好的结束了。”没有责怪,没有后悔,回顾并且正视自己的爱情,不再去把女性放在一个受害者的位置。
为什么我们需要痛苦呢?读到一句话“遗憾和心碎也是人生必修课”,我相信过往的经历会让我更加坚韧。往复的日常和无休止的纠缠,爱情总是朝着无可挽回的方向发展,我们很多时候都无疾而终。但人们为什么还要一遍遍投入进去?也许正是那句,伤痛使人生坚固。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人生的方向盘一直牢牢的握在自己的手中。无论如何,我依然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独自一人。
感谢这本书出现在我人生的这个时刻中,过去即将死亡,这样有一天有人在我面前说出你的名字时,才会像一阵微风吹过,不会泛起任何波澜。
《让我独自一人》读后感(四):译后:一点多余的commentaire
我加缪和《小王子》的设计师,才华横溢又充满热情的山川策划了一个选题,是法国现代作家玛塞勒·索瓦若罹患肺结核并失恋后写给昔日恋人的四封书信,并且选择了我来翻译成中文,于是我们有了更多工作之外的美好连接。
翻译过程中,我反复想起《自深深处》译者朱纯深老师在译序里写的那句:“如果一个译者能与笔下人物同哭同笑,那译文也就有生命了。”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确实流了好多眼泪,那个夏秋之交恰好是我身体不太好的阶段,于是就以这么一种奇怪的方式,感受着作者的痛苦,“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但是另一方面,因为担心对作者微妙感觉的理解还不够到位,所以花了特别多的时间修改和润色译文。我想,最后呈现给大家的文字会是足够用心的。
在这里想特别说一下书名的翻译。我最初的译法是“请留我一个人”,“请”对应法语的“laissez”,是哀怨,是祈求,是身患重病的弱女子在一次次袭来的痛苦面前“举起双手高喊饶命”;同时也是骄傲,是赌气,是爱情消逝后刻意与伤害自己的人保持距离:您让我如此痛苦,那么请您离开吧。后来恰恰老师建议改成现在的《让我独自一人》,理由是更加凸显女性在爱情里的独立与自尊。我想了一下,似乎也契合作者的心态,痛苦过会占主导的情绪必然是独立,就愉快地答应了。带着这份骄傲再去回想那句“他的爱将不再包裹着我”,突然多了一层如释负重的意思,毕竟,生活没有了谁都会继续。
书出版后我跟我的翻译老师聊起书名,她特意指出“别管我”“让我自己待着”这层意思,我开玩笑说:哎呀其实我是想翻译成《滚!》的,多么简短有力。
还有一件特别值得开心的事,就是请到了袁筱一老师为这本书作序。自学生时代开始,袁老师就是我心目中独立、浪漫自由的女性代表,我一直记得我第一次读到《文字传奇》时的惊艳感觉。在此之前我跟袁老师有过几次工作上的往来,知道她特别忙,所以当一页提出由我去请她作序时,我其实心里完全没有底。我写了很长的信息介绍这本书的内容,以及可能会跟她产生关联的地方,忐忑地发出去,在收到她表示“非常乐意”的回复时,我的心情是雀跃的。最终她交来的序言完全超出我的期待,它理性又真挚,给了我理解这个文本的新角度。这些天我总是想起她那句“女人在爱情中索取的尊严也许更接近人类尊严的本质”,陷在这样的思考里浮想联翩。
做书的过程常常曲折蜿蜒曲折,然而又总能遇到可爱的人,温情的事,让我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感谢山川信任我,并且为这本书做了美丽的装帧,实物到手时,心里还是泛起很多感动。谢谢我的责编苏骏做了耐心细致的工作,我们是同行,编辑要为一本书付出多少,我实在太了解了;感谢他与我一起工作也一起吐槽工作,我们好像聊了不少没什么营养的日常,但正是这些玛塞勒·索瓦若没能继续拥有的琐屑日常,让我们体会着真实的存在。
《让我独自一人》读后感(五):读完本书,我删掉了前女友的所有照片。
如果你爱我,我将痊愈。本书的作者索瓦若在世界文学或者说法国文学史上,是完全容易被忽略的。她是一个法语教师,二十六岁不幸染上肺结核,被男友分手,但男友又想和她做所谓纯洁友谊的朋友,依旧有书信来往,故而她在疗养院中的时候写下了四封并不会寄出的信,在信中剖析了和男友的爱情往来,最后在三十四岁的时候不幸逝世。
在四封信中可以看得出索瓦若在失恋状态下的痛苦和徘徊,不知道为什么我在阅读的时候想到了阿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同样是对爱情的剖析。相比之下,索瓦若的四封信显得那么真实。
失恋,尤其是被分手,我们每个人都不会那么容易放下,同时也让我想起了我唯一一次的失败恋爱,或者不能说是失败吧,只是没有成功而已。你看,分手后两年多的现在我依旧还在做着精神上的欺骗。虽然已经走了出来,理智的分析了各自的问题,发现确实不合适。而在我某个不常用的硬盘下,依旧保留着对方的许多照片。虽然手机、电脑的都已经删除完毕,但不常用硬盘下的保留,又是什么心理呢?回忆?怀念?亦或是希望?
看完这段叙述,我果断的翻出了我那“不常用”的硬盘,删除掉了其中关于她的所有印记,我没有新的恋人,但同样也不再需要她的安慰了,删除后的我才是真正的放下了,不再希望,不再怀念,真正的变成了一段美好的回忆。犹如索瓦若最后把他的信揉皱,相信自己解脱了一样。
不过索瓦若的相信,只是一种对抗的相信,这点相信所有经历过被分手失恋的人们都会深有同感的,揉皱的信纸可能重新被拾起也可能从此完全的放下,找到新的信仰,但谁知道呢?这毕竟已经是索瓦若的最后一封信了,在一个美好的圣诞节,一场舞会过后,我们不再有探寻索瓦若精神的一丝可能性。
同样的,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疗养院的时光里,索瓦若依旧是爱着他的,在最后的爱别离中把内心的所思所想完全的付诸于纸端,是她给这个世界留下的关于爱情的思考。
爱情这玩意,谁又能说得清道得明呢?
《让我独自一人》读后感(六):在一个躺平的时代,我们还需要站着爱吗?
㈠在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史上,一般是找不到索瓦若的名字的,因为这是索瓦若唯一的作品。她于1900 年出生,1934 年罹患肺结核去世,其中差不多五年的时间都辗转在各家疗养院里,还没有来得及真正进入文学圈。有限的一点资料在不长的篇幅里就能说尽:二十世纪上半叶一个外省的中学老师,因为得了肺结核,后来不得不在疗养院休养,但是在住进疗养院的同时,遭遇了“被分手”,于是写下了这一部《让我独自一人》。确切地说,它并不是小说,而是四封从11 月到圣诞节前夜断断续续的“书信”——说是“书信”,只是因为它采取了书信的形式,而信中的“倾诉对象”正是让她遭受爱情打击的那个人。但同时,它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因为她写下这几封所谓的信,并没有打算寄出去。因为这绝非她用来“挽回”爱情的祈求。
幸而索瓦若已经有半只脚跨进了文学圈,使得《让我独自一人》最终没有被埋没。她在巴黎准备大中教师资格考试的时候,交往了一众朋友,包括在那个时代显得极为先锋的超现实主义小群体。因为生病,也因为还保留些许古典的趣味,她最终并没有在超现实主义的标签下“出圈”;但就在她住在疗养院里,写下《让我独自一人》的时候,通过朋友勒内·克勒韦尔(René Crevel),她还能时不时听到一些有关超现实主义小团体的纷纷扰扰吵吵闹闹。理解了这种关联,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让我独自一人》中体现出来的对自由的执着和略显现代派的叙事手法。
有意思的是,如果说索瓦若并没有进入文学史,这一部薄薄的、来自一个也算是默默无闻的——相较于波澜壮阔的法国文学史而言——“小女人”的,甚至还带有一点私密性的作品并没有完全坠入遗忘之中。自初版之后,七十年里又分别在1934 年、1936 年、1943 年、1986 年、1997 年出过五个版本,书名都沿用了初版时的“Commentaire”——直译过来就是“评注”,或者,如果针对的不是另一本书,而是某个事件,也可以对应汉语中的“记”, 算是一种“心得”——只是在 1943 年和 1997 年的版本中都加上了副标题:1943 年的版本加的副标题是“重现的纸页”,1997 年的版本加的副标题是“逝去的爱情”。的确,严格意义上来说“评注”并不能算是书名,它似乎更像是一个文本的品类:例如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的《翻译的时代》就是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的“评注”,他也的确在封面上标明了“un commentaire”。而恺撒的《高卢战记》用的也是“commentaire”一词,是记述,也是回溯,是解析,也是思考。2004年出版的版本不再沿用抽象的“commentaire”,而是选择了“Laissez-moi”(让我独自一人),将“commentaire”用作了副标题(在这一版的翻译中,被译作《爱的剖析》)。2004 年的新版在当年就卖出了六万册,似乎和开始不屑于爱情的新世纪的主旋律有些不甚相符。
的确,“评注”或者心得,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个在爱情面前退后一步的女人,审视爱情结束前的过程。因为拉开了距离——当索瓦若在1930 年11 月7 日这封信的结尾处写道,“明天我会给你写信,我不能再用‘你’这个称呼,我会给你写信,但无法向你说出我在心里向你吐露的一切”,这个距离就已经真实无误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所以能够看清爱情,看清爱情中的(或者说爱情行将结束之际的)男人和女人。
看清爱情中的男人和女人之后,索瓦若得出的结论是:让我独自一人。让我独自一人是在两个层面上的宣告:第一个层面是爱情不再,“我”选择有尊严地独自一人,回顾并且正视自己的爱情,否则“我”曾经的爱情就失去了它全部的价值;第二个层面是,作为女性,而且是身患重病的女性,“我”依然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独自一人。
和所谓的情书不同的是,《让我独自一人》并没有呈现两个男女具体的恩怨情仇。没有故事,因而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男女主人公和人物。“评注”中的“你”、“您”和“我”都没有身份。除了间或闪现的“疗养院”“ 咳嗽声”“凡尔赛”让读者能够把书中的“我”和生活中的索瓦若联系起来,便再也没有其他与真实生活和真实经历的确切关联。而事实上,即便这些或许能够追寻的蛛丝马迹指向一个具体的人,指向一桩具体的爱与不爱,它们背后的具体指向说到底也是没有意义的。究竟是谁,是哪个“学院”里的哪个男人曾经爱过那个叫作玛塞勒·索瓦若的女人?又究竟为什么就暧昧地不爱了,写了信去,说是要和另一个女人结婚 ,说“我们依然是朋友”,这一切其实都不重要。
重要的只是要知道,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男人女人,在不爱了之后,都要冠冕堂皇地说,我们依然是朋友;是要知道,在爱情的迷雾褪去之后,清醒的女人看到的,是一个失去了光环的男人的样子。不是谩骂,不是怨怼,不是反击,而是简简单单的“认识”二字。当索瓦若说,“我很愿意失去理智,但也愿意把握失去理智的那一刻,不断探索意识的边界,直至失去意识。不应该缺席自己的幸福”时,我们不会怀疑自己是停留在她对于“失去理智的那一刻”的把握之中。
世间“情”之一字,之所以迷人,大约就是因为即便从所有的情事之中抽离所谓的共同规律——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未必是不可能的事情——都不足以提供任何可供借鉴的经验与警示。它会在不同的情势下、不同的男女间转化为不同的样态。我们热衷于描述它,无非也就是想知道,人与人之间是否有为彼此提供幸福的可能,以及这脆弱的幸福是如何破灭的。不是吗?如果没有幸福的体验,甚至,如果爱情只是满足生理上盲目而非理性的需求,人们又究竟为什么要去爱呢?我们有一万种更为便捷的途径能够得到满足。爱情当中有人,有人的主体存在,有受到语言规定、反过来又影响语言进而影响爱情的爱的经验,于是爱情便成为从真实世界到想象世界的往复循环,成为两个世界互相满足和丰盈的道路。
回忆也是想象世界的一部分,于是爱情,或者幸福,都属于过去式,属于回忆。索瓦若告诉我们,幸福就像是一种香味,“如果我们喜欢一种香味,就会尽力留住它,追寻它;我们不会任由自己陶醉其中,对它进行分析,渐渐沉浸其中,以至只能通过回忆,唤醒身体对它的感觉;当香味再次出现,我们会更缓慢、更轻柔地呼吸它,感受着最为微妙的气息”。同样的意思,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里也有,有时它被概括成简单的一句话,比如“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很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有时它会形成一个永恒的场景,比如著名的小玛德莱娜蛋糕。但是《让我独自一人》决计不会像《追忆似水年华》一般有着用回忆的方式道尽人生的野心。它基本只关乎爱情。
所以它还是让我们看清楚了爱情里的一些小游戏、小欺骗。这一切在爱情不再的时候都清晰地浮现了出来。难道女性真的就是在爱情中目盲吗?非也,爱情中的目盲也只是选择性无视而已。现在睁开眼睛倒回头去看那时的“你”,就能清楚地看到“你”的真实模样:“你嘴唇微微上翘,露出略显发黑的牙齿,脑袋整个往前伸。你在阐述刚刚发现的高明见解时,或者想出了什么办法、把别人以为的奇思妙想贬低为平庸之见时,就会摆出这副神态。”然而尽管“我”很清楚这一点,“我”相信,爱情真正的价值并非在于爱上完美,成为完美,而是“通过缺点和不足,进入爱人的心灵,那颗常常因为效仿众人而被湮没的灵魂”。
《让我独自一人》应该也是凭借这种不乏理智的剖白而吸引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最优秀的思想家的注意的吧。瓦莱里(Paul Valéry)认为它“展现了一种非同一般的精神生活,以一种奇特的、离开自己去看自己的方式”;克洛岱尔(Paul Claudel)也认为它“几乎可以说是女性写作的代表之一”;而当时名噪一时的右翼作家布拉西亚克(Robert Brasillach)也注意到了这本小册子,他不吝赞美地评价道:“所有喜欢真实与简单的小叙事的人都会喜欢上……这部如此丰满的作品,因为,无论如何,这首先是一部值得爱、关于爱的作品。”
但除了爱,还有尊严。女性的尊严。《让我独自一人》并不避讳女性的视角,甚至多少带着俏皮地说,“您信里的很多句子,唤醒了我这些‘女权主义’的想法” 。的确,似乎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处在哪种文化中,天下的男人都很难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即便女人欢欢喜喜地说上或是写上一句“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也不过是女人己选择的一种姿态而已,何况这样给自己找点乐趣的情话,又怎么能是一个真的“低到尘埃里”的女人写得出来的?若有一日,要把这样的女人逼得淡眉淡眼地再说上一句“那我是不爱了”,尽管在公开场合不会刻薄心里本来就看了个通透的男人,但心里未必不会拿出二人之间的智力差异来还自己一个独立的人格。所以张爱玲可以在分手后对落魄的胡兰成从经济上施以援手,而索瓦若也可以在“被分手”之后,要求对方归还自己的照片,并且泰然自若地说:“但这不是因为爱您,是因为我还想丰富自己,因为我不愿毁灭自己变成别人喜欢的样子,不想再去提升自己,只是沉浸在爱人幼稚的爱慕里,任由他摆布。”
克拉拉·马尔罗(Clara Malraux)对此有精到的评价,她认为这一剖白“ 本该在女性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第一部由一个不驯服的女人写成的书;如男性目光一般准确,目光所及,亦敌亦友,没有分毫奴性。……是一部带着简洁的忧伤的书,直面死亡,直面装出一副权威态度的男性的弱点,一部充满尊严的书”。
《让我独自一人》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至今将近一个世纪。
三十年代初,法国还没有完全被拖入战争的旋涡,但是新一代的小说家已经感受到了危机的临近。超现实主义、塞利纳、马尔罗,等等,尽管是以不同的方式,但都宣告了和瓦莱里、纪德、普鲁斯特等上一代人的决裂,他们的作品显然更关注社会现实而不是文学现实。
看得出来,肺结核就像是一道特殊的屏障,既将索瓦若与喧嚣的生活隔离开来,也将她隔离在本应该属于她这一代人的写作之外,使得索瓦若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还停留在两代人的中间地带:她既不赞成后一代人对危机过分夸大,面对真正的、个体意义上的死亡——虽然超现实主义或者荒诞派笔下具有夸张意味的死亡很快就在战争中变成了现实——也没有就此停留在前一代人的文学自恋之中。形式的革新在索瓦若笔下没有任何故意为之的痕迹:例如不同人称叙事的交织使用,梦境与现实的出入自由;而作为主题的爱情在这里成了一个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入口,最关键的仍然是两千多年以前就刻在阿波罗神庙上的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
这也许是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让我独自一人》仍然没有失去价值的原因之一吧。在这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除了残酷的战争以外,应该都是索瓦若没有看见、也无法预见的。链霉素的发明,使得肺结核早就不再是轻易就能夺去生命从而也夺去爱情的“白色瘟疫”。战争爆发了,又结束了。但是,永远不会有一劳永逸的结束,人类还是一次次因为同样的贪婪,将自己裹挟进任何性质的秩序都解决不了的灾难里。人类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灾难,又亲手炮制了一个又一个的灾难。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以为自己已经无比强大的人类万万没料到的是,另一种侵袭肺部的“瘟疫”会猝不及防地跳出来,警告人类,你离“认识你自己”还相距甚远。
我们不用再重复什么“神的惩罚”之类的不着边际的废话。索瓦若在留下的不多的文字里也奇怪地做出了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回答。在对《最后的晚餐》的评论中,她谈到自己对这幅画作的不喜,掺杂着奇怪的忧伤:
没有神能够指引我们,无论归根结底是谁的子民,人类注定是孤独的。这是索瓦若在《最后的晚餐》里读到的信息,也是她从“被分手”的爱情中得出的结论,又何尝不是人类在历经灾难之后可能得出的普遍适用的结论!然而也正因如此,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让我独自一人》:人类终将孤独的结论并不妨碍我们用尽一切气力找寻不孤独的可能,哪怕只是暂时的。这应该就是索瓦若提到那则日本传说时所想到的吧。她说:
诗意的安慰。所以,哪怕躺平的时代终将到来,也让我们站着爱吧,因为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需要安慰,需要确立有尊严的、不孤独的存在。女人在爱情中索取的尊严也许更接近人类的尊严的本质。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尽管已经有了译本,“一页”还是出了这个新的译本。我相信,复数的“独自一人”是对这份尊严的致敬。
2020 年5 月20 日于上海
本文为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教授,著名法国文学研究专家、译者袁筱一为《让我独自一人》撰写的导读
《让我独自一人》读后感(七):世纪启示录:我们需要怎样的爱情?
“没有什么东西比缺点和不足更有吸引力:我们通过缺点和不足,进入爱人的心灵,那颗常常因为效仿众人而被湮没的灵魂”从90年前的失恋独白中我们能看到什么?
《让我独自一人》通过四封书信向我们揭开了1930年一名身患肺结核重疾的女子失恋后,对爱情的剖析式独白。1933年初版暧昧不清的标题“commentaire”成为如今的副标题——《爱的剖析》。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整个作品具有某种“有意识地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意味,作者也就是书信的主人 Sauvageot 试图在爱情中“把握失去理智的那一刻”,在“留给自我的这个角落”中有意地同亲身经历保持距离,理性反思,试图看清爱情。
根据有限的资料我得以勾勒出作者的生平。她生于1900年的法国东北部城市 Charleville ,14岁在家乡读高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举家四处躲避战火,18岁到距离家乡200公里外的巴黎索邦大学学习文学,随后先后在家乡的男子高中和距离家乡300多公里的奥尔良女子高中教书,期间不幸患上胸膜炎和肺结核,并不断加重。正是在奥尔良,作者遇到了日后令其痛苦的恋人。这一年她29岁。
时间到了关键的1930年。这一年,作者从奥尔良来到其北部100公里的巴黎一所高中教书。这一年,其病患加重,不得不到和家乡同属法国东北部的特奈-欧特维尔疗养院养病。这一年,其父亲离世,距母亲离开不过五年。
人活于世,除了身体的病痛,至亲至爱先后离开。如果仍有人把爱情视为“救命稻草”,那么很遗憾,命运就偏要怀着冲天的怒气砸毁一切玻璃水晶——同样是在这一年,作者收到了恋人“我结婚了……我们依然是朋友……”的来信。这一年作者30岁,三年后这本书信集出版。次年初,也就是1934年,作者病逝。留给我们的除了这本书信集,就只有一些文艺评论、碎片笔记和其记录父母的文字。
阅读这四封书信不能以“小情小爱”的角度来看,那样太过肤浅,也太过轻视生命。作者经历过战火漂泊,经历过父母离世,经历过旷日持久地同疾病作斗争,在身心皆受折磨的同时又遭遇了爱情的消逝。但这位二十世纪初期的女性并没有在痛苦和愤怒中停留过多时间,她以细腻的笔触将对爱情理性的剖析和思考记录了下来。从她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恋情破裂的典型情形,这让其经历和剖析对近一个世纪后的现代生活具有警示和启示意味。
回到开篇的提问,如果我么可以从作者又痛苦又清醒的独白中获得什么,那么它将关乎爱、关乎独立、关乎尊严。
作者在入院疗养后用理智的手术刀,剖析了自己的这段爱情关系中两人之间存在的问题,勾勒出了男男女女的恋爱肖像。
首先,考虑到这是一部女性视角作品,我们不得不细数作者笔下男人在恋爱关系中的“N宗罪”。让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看一看近一个世纪前的渣男图鉴。
其次,在痛斥“男人如何如何不行”的过程中,作者也颇为理性地分析了自己身上的问题。当然,非常委婉,且篇幅较小,概括起来就是——高度敏感型人格。
于是乎,我们看到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典型“渣男”形象,和一个高度敏感、缺乏安全感的女性形象。但实际上,在两性关系中,上述的“渣”和“弱点”,并非由某个性别独占。人是复杂的,把男人放在女人的处境中他就会产生女人的行为,把女人放在强势的情景中,她也会变得一样“渣”。所谓“性别互换、点赞过万”,就是告诫我们不要制造性别对立,要关注人性的弱点。
是时候感受一下作者对于爱情的智慧和洞察了!
总而言之,通过作者对爱情观的阐述,我们得以感受到作者的智慧和洞察——我们可以渴望爱情,但首先应当是高质量的爱情。其次,在“我爱你”之前,“我”首先要存在。
爱情从来都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去爱,是需要付出和源源不断的能量的,首先自己要是圆满、独立、有尊严的,是灵魂丰盈、眼中有光的。去爱一个人,是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任何人际关系,本质上都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的内心一片狼藉,爱情注定是要在鸡飞狗跳、勾心斗角中走向毁灭的。
值得关注的是,《让我独自一人》先锋就先锋在作者发表了女性对于独立和尊严的“宣言”,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社会意识”。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在政治方面,法国女性在1940年前后才开始获得独立司法权和投票权;在经济方面,在60年代才获得独立工作的权利,在80年代才实现了职业发展平等。作者生活的年代,作者对于女性独立和尊严的论述是十分先锋的,尽管这出现在对爱情关系的剖析中。
作者在对爱情的剖析中,从失恋的悲痛逐渐转到对生命和死亡的讨论。她意识到了生命中仍有诸如疾病之类的痛苦和挑战需要去应对。到了这一步,作者已经获得了释怀和解脱,作者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也应当去有尊严地同苦难作斗争。她直言“您不可能在跟我一起”,“让我受苦,让我治愈,让我独自一人。不要觉得把友谊献给我替代爱情,是对我的安慰……我会头也不回地走远。不要让我转过头去看您,不要远远地陪着我。请留我独自一人”。
在最后一封信中,作者的态度更加决绝、更加积极,更加独立和有尊严,干干脆脆地表达了不相见、不想听、不想联系、不需同情、不要安慰的想法。——“我现在想要的东西,您完全无法给我”,“我把您的信揉破,相信我解脱了”。
我们得以如此激动地在圣诞夜,看到作者开心地跳舞。
作者悲痛欲绝中曾写到,“如果你爱我,我将痊愈”。但正如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如果你不爱我了,请让我(在命运怀着冲天怒气砸毁一切,在深不见底的夜里和悲痛欲绝的痉挛中觉醒,在透彻知晓了爱,在找回了独立和尊严后)独自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