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芳记读后感100字
《餐芳记》是一本由蓝紫青灰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2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餐芳记》读后感(一):以花入撰 不负秀色
以花入撰,色丽味美,历史悠久,鲜花既能为食物增色,又能为食物提味,也能成为色香味俱全、赏心悦目的美食,亦为养生之佳品。古人云:“花开则赏之,花落则食之,勿使有丝毫损废”,从中可见爱花之切,惜花之情,遂以花入馔,食之雅趣。以花入馔,方知草木之芳,用心感知,终得四季之美。品一道花馔,饮一壶花酿,飨馔动人,自得风雅妙趣。
清代顾仲的《养小录》中有食花的句子:“凡食芳者,必鲜且洁,洁而不极丰,意念良安耳。遵生颐养,以和与身。日用饮食,以为尚也。”美好而不沾烟火气息的花馔,一直受到高雅脱俗、崇尚自然的人们所喜爱。春兰秋菊,夏荷冬梅,一朵清芬,一缕芳香,世间所有美好,都凝于一朵花上。
《餐芳记》就是以花入撰,芳华绝代,秀色可餐的一本书。花并不只是用来欣赏的,不仅以花入画、以花入词、以花造型。更是以花入食,制作出了很多美味的食品。如各种各样的鲜花饼、鲜花糕点。
五月槐花香,正是吃槐花的好时节。摘下新鲜槐花,槐花炒鸡蛋是道经典菜肴,十分受人欢迎。荷花浑身都是宝,莲子、莲心均是甘美异常,荷花的芬芳令人齿颊生香。玫瑰、茉莉、菊花、栀子花、金银花、百合等,泡茶、煮粥都可以放一些,清火又美味。
读《餐芳记》如《花间集》般之令人惊艳,美人素以花比,花之艳,花之媚,已使人醉倒,更何况以花为食哉。
在中国,食花之俗由来已久,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咏叹,也许是食用鲜花的最早记载了。《神农本草经》中有鲜花“服之轻身耐老”的记述。武则天在花朝节游园,烹制“百花糕”赏赐群臣。宋代美食家林洪功撰写的《山家清供》,把花馔列入饮食典籍,记载了多种鲜花美食,如梅花汤饼、桂花糕、荼蘼粥、芙蓉羮、牡丹生菜等,如此迷人的花馔在当时的民间流行。
男士以花入馔得其风流儒雅,女士则为食花如花,花容体香,鲜花入食便成了雅事。以花入馔,爱花成痴。与花为伴,以花为食,身上也会散发着花一般的清香,则人比花娇,也未可知耳。
好美的一本书,囊括人间最美植物、花香争艳、芬芳美食,荟萃于斯焉。笔者览书得趣云:餐芳饮露四季分,花朝花间一书览。有花堪折直须折,风雅无限在此间。
《餐芳记》读后感(二):视界的参差恰好印证了世界的参差
文图 / 左叔
在吃这个问题上,我一直比较“谨慎”且“传统”,没有那股子“孜孜以求”的劲头,所以总觉得“吃花”这样的举动多少有点“偏狭”和“刁钻”。况且过了三十岁之后,少年长身体时常有的“饥饿感”消失不见了,每餐”碳水“降至两汤匙米饭或者差不多等量的其他主食,不知不觉中也就这样吃了十来年。在“吃什么”都兴致不高的情况下,“吃花”这件事情于我而言自然也是兴趣不大的。
所以在读蓝紫青灰这本《餐芳记》的时候,我没有那种“馋虫”被勾出来,一边读书咽着口水,一边心里还想着什么时候,要自己动手试一试。我只是会常常停下来回忆确认,我从小到大有没有吃过花,吃过什么样的花。人生中没有绝对这件事情,仔细想想身为中国人在“吃花”这件事情还真是免不了的。
我在扬州生活了十八年,小时候每年春将尽夏未至的时候,我都吃过“菜茧烧咸肉”。十字花科的青菜到了春天会抽出菜花,花茎上的纤维开始变得特别粗,与油脂高的咸肉一起烧煮多少可以抵销粗纤维带来的“不悦感”。我还吃过“金针菜”,也就是萱草花、黄花菜。所以看到蓝紫青灰写上海人的家常菜“四喜烤麸”的时候,我就想到已经故去的外公在小厨房里忙碌的身影。
除此之外,我应该还吃过的槐花、榆钱、打碗碗花或者其他什么杂七杂八的花儿,但是没有拿它当作饭食,只是在还是孩子的年纪里,以无知无畏的姿态打发无趣的乡间生活,随手扯来乱咬乱咬的尝试。有些就是用舌尖舔了舔藏有花蜜的花蕊,有些大概就是嚼了两口觉得苦涩便吐掉了。这也不能算作是“吃”,顶多只能算作是“尝”。
“翻检历代典籍,寻觅花卉在饮食史上的遗迹;游历江南江北,捡拾民间风味中的芬芳记忆”,现如今能有这本《餐芳记》可以“索引”很多文献之中与花相关的“吃食”,应该要归功于我们人类先祖,尤其是我们华夏一族的先,祖在与植物相伴相生的过程之中,不断“尝”鲜拓展,彼此“驯”化适应,并且以口耳相传、文字记述的方式形成一个体量庞大的文化体系,成为沾染着烟火气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最近这两三年读了一系列植物学与人类学相关的书,对华夏一族与植物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相对更为宏观一些视角。
书中提及的花有很多,粗估估大概有五十多种,并且按着四季分了辑。当然,想必你也能猜到,一定会因为“春夏花烂漫,秋冬草木凋”的关系,四辑之间的篇章体量无法做到绝对的“等称”。所有读的时候,有一种将“缤纷”都放在了开头,越往后翻越是“寂寥”的体验。换作是我,其实也不想不出来,如果不以“四季”为辑,还能以什么为辑,相对比较好地解决结构上“偏重”的问题。
书里的典故也是随处可以见的,尤其是跨植物学、园艺学、餐饮以及古文献多个领域的归纳、调用,其实还是蛮考验一个写作者的文字组织能力的,全程引用极容易让读者“走神”,所以“转述”这样的表达就显得很重要。看起来”转述“是件极容易的事情,但想要表达好一定是建立在充分的接收、理解、筛选、调用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点读《餐芳记》感受是比较舒服的,没有”吊书袋“的生硬感,也没有”胡诌诌“的迷失感,这个均衡度把握得挺好的。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读书体验这件事情是极为私人的感受,每个人在读的过程之中调用的都是自己过往的经验和积累,能够看到的、能够读懂的,也是以自己现有知识体系可以解读的能力为上限的,不同的剖面和视角可能都不足以全面地展示一本书自有的姿态。不过,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视界的参差恰好印证了世界的参差。
《餐芳记》读后感(三):饮露餐芳,享尽风流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养花是乐事,观花是风雅事,而把花朵经过烹制端上餐桌瞬觉烟火人间事多了几分清爽。读一本《餐芳记》,随着春夏秋冬的更迭,看古方与今谱中是如何茶中有花,盘中有萼,实乃快乐事。
“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为生计奔波忙碌时每餐能够果腹已然让人满足,而闲暇之余却发觉现代人的吃重在甘美重口味,却少了古人曲水流觞的雅趣,思及自己日常做菜能称得上点缀产生美感的,也就剩下香菜了--真真汗颜。而关于西班牙海鲜饭的一篇中,作者细细写了如何烹制这道佳肴,又写到如何用金盏花代替藏红花(这种在宫廷剧常伴随着血腥与计谋的花朵原也入了菜谱,真是书读的越多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如何在完成装盘后点缀上配菜更具美感--相比中餐中一些大菜雕龙画凤的重工,西餐中的配菜色调感更强,如西蓝花,柠檬片,颜色浓郁鲜亮,对开胃不可不谓有重要的作用。
提起彩云之南,每每想到“风花雪月”四景,而我还记得中学时翻阅父亲九十年代订阅的《散文》杂志提及在夏天会有白族的年轻女子结伴到苍山诸峰采雪然后售卖:一份五角,捏成团状,佐以自制的玫瑰蜜糖,是当地特有的夏日消暑佳品。而在《蕉花喃咪》中所写的蕉花食用方式让人垂涎--一种健康又丰盛的食物是不多见的。正如作者所说,“据说傣人原来不种菜,只种稻;不养猪,只养鸡。吃菜便去采嫩的叶开的花,摘下来煮一煮蘸各种佐料。”不由得联想到中文国际频道有一期节目采访著名民族舞蹈艺术家刀美兰女士。这位舞蹈家每隔一年便拍一套写真留念,记者翻阅、对比了五十岁和六十岁的照片,发现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提及保养容颜的秘密,主要是保持适量运动,饮食习惯数年如一日--食用当地特色的各类花菜、叶菜,少油清淡。近年关于“戒糖”、“少油”、“低脂”、“轻食”概念大火,引入健康的饮食理念是正确的,但如果简单粗暴地每周安排两到三天的健康餐,其余日子仍旧大吃大喝高油高盐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流于表面的健康最终起到的作用也只会在表面。
槐花是儿时的回忆。与现在的家周围高楼林立、少有空地不同,童年的家及邻居房前屋后多少都有一些空地,几家各自围上栅栏便各自拥有了小小一块菜地。大多种些时令的菜蔬,当然也有调皮的孩子摘两个西红柿,揪一把小葱--往往是零花钱花完了囊中羞涩的午后。而路边高大的槐花树可以算是春日里一场欢乐的野餐--胆大的孩子骑在枝头摘下莹白的花朵,三五好友在树荫下大快朵颐--记忆里是很少找清水去洗的,摘掉绿色的花萼放入口中嚼一会儿便觉得芳香满口。而说到吃的有趣,吃的风雅,还是要翻翻故纸堆。炎热的夏日,一道“槐叶冷淘”足以成为餐桌上的开胃主角--嫩槐叶开水焯过、研细、过滤后用汁和面,煮好的面条过凉水配以卤子。只这一段描写便让人觉得清风拂面,恨不能早几月看到好去摘小区门口的槐树叶。
以花入馔,是奇思,也是风雅。纵然生活忙忙碌碌,拼搏后也只是个普通人,但随手摘朵阳台的茉莉丢进刚煮沸的茶中,一刻的清香足够让人忘记烦恼--人间多得是烦恼,唇齿间饮露餐芳一时风流又何妨。
《餐芳记》读后感(四):美食当前,谁忍得住?吃去吧!
说起吃,个人认为中国人排第二就没人敢排第一。什么水里游的,土里种的,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无一不吃,无一不美味。就连那在美国、英国等外国泛滥成灾的龙虾,都被制作成了美味,什么红烧的、清蒸的、蒜香的等等,堪称夜宵霸主,配上啤酒,吃去了满身疲惫,一个字——爽!
而吃花,对于我们来说,更是不算稀奇,泡茶、酿酒,炒菜,啥都成。但是呀,我们并不知道其实很多美食,在古代就很盛行了。
用芳香寻历史的踪迹
这本《餐芳记》便是以花为引,以四季为章,讲述了不同季节中30多种不同但常见的可食用的花。这些花做成了有我们所熟知的,也有我们听说的,更有我们闻所未闻的新奇菜色。
作者用诗意中又带有趣味的文字。或先把花的来历做了一个介绍,或用故事引出花或花做的食物,本来我以为这只是一个类似菜谱的书籍,没曾想还被科普了不少知识。
看的出来作者在写之前有严谨的去查询了不少资料,书中大量诗句的引用都非常到位,如“今年却忆去年春,同在木兰花下醉。日照玉楼花似锦,楼上醉和春色寝。”解释了木兰为何叫为了玉堂春。
牛嚼牡丹,无弃浓艳
作为一个挑食了二十多年的吃辣星人,很多美味都无法接受,但这里面却有一种美食很吸引我,那便是这篇关于牡丹的文字。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作者用武后与牡丹的故事引入,叙述了古人是如何将牡丹做成美食的。酥煎,蜜浸,肉汤烩,但这些都没有让我感觉很稀奇,因为说实话,这类做法很多食材都是如此,说有新意吧,那真没有什么很大的新意,
反倒是后面的凉拌,简单粗暴的一种做法,作者形容是“微甜、生脆、清香、爽口,没有寻常花里略带清苦的味道,反而是清香鲜甜的,水分充盈,口感绵实”,这一形容,仿佛能感受到花瓣在嘴里爆汁,鲜甜的汁水顺着牙缝经过舌尖流入喉咙,清香漫鼻,回味无穷。
相信在夏日如若吃到,定能将满身被暑气引出的烦躁带走。真让人想立马品尝到这等美味。
当然,除了我们从古至今的美味之外,作者也没有放过国外的美食(是吃货无疑了),日本关于樱花的美食,欧洲的糖渍花等等,四季里关于鲜花的知识与美食都可以在这里找寻到。
看这本书一句话总结就是,在美食中学习,在学习中了解美食。
《餐芳记》读后感(五):编辑的话:我的吃花记,及因做一本书而改变的花卉观
做这本书前,我并不知道先人们吃过那么多种类的花朵。
小时候除了吸过泡桐花的蜜汁,只吃过洋槐花。洋槐花很香,是那种浓郁的甜香,闻着就觉得好吃。生吃香甜,拌上面粉蒸熟,也有一股独特的清香。后来读金庸小说,羡慕香香公主餐芳饮露,体有异香。不就是吃花吗?家中有两棵月季,一粉一白,均芳香扑鼻。尝试了一下,生吃难以下咽,泡水也不佳,遂放弃。同学家中有一棵木槿树,她说这花是可以吃的。虽然有点好奇,但看了看那艳粉色的花朵,到底没多少兴趣品尝它的味道。
内文图:木槿 动脉影 摄影
吃花,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审美追求,精神的愉悦大于味蕾的满足。想想得了,未必要实践。
很多年前,和我的导师邓红梅教授一起爬山,路过一片蔷薇。邓老师说这东西甜丝丝的,好吃,说着就掐下一段嫩茎,撕下叶子和皮刺,吃了起来。看我们都一脸惊愕,不肯尝试,她笑说这有什么可惊奇的,小时候在山野里,吃过各种花。我那时满脑子都是疑问:吃花?能好吃吗?但又觉得对于像她那样灵秀的江南女子,吃花似乎没什么稀奇古怪的。她研究女性文学,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讲起那些隽语妙句,一双眼睛顾盼生辉。我在上课时,常被她眼睛里的光彩迷住。在我心中,她脱俗,卓尔不群,有着芬芳的灵魂,花朵和她,是那么相宜。(怀念我的老师,推荐她的《女性词史》。)
后来我知道,在江南,蔷薇嫩茎叫刺玫薹子,本就是孩子们的山野美食。但是,凡俗如我,还是没有想过要去尝试。在我心里,观赏植物和食用植物之间似乎有一道界限,难以破除。
做这个选题时,我其实是有些疑惑的,有那么多可写的花吗?收到蓝紫的稿子后,才知道是自己无知了。吃花从来不是香香公主的专利,古人有过那么多的尝试,雪霞羹、薝卜煎、暗香汤……只看名字,就觉芬芳四溢;云南的街市上,花卉食材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西方人吃堇花、番红花、旱金莲,日本人用樱花做茶汤、制成精美的和果子,吃花是人类的共同传统。
至此,我心中那道花是花、菜是菜的界限终于消失了。正如黎戈老师所言,这本书“修正了植物和日常生活的亲密关系:植物不仅是赏心,更是生活所需常物”。
矫枉过正的是,很多花朵在我眼里,不再只是赏心悦目的美丽之物,而有了一层别样的诱惑之色。春天看玉兰花瓣满地堆积,总要暗呼可惜,这么多炸玉兰花片都归于泥淖了。看到金雀花,要遏制摘花的冲动,密密匝匝一树花,能炒多少盘鸡蛋呢!后来在进口食品超市看到一小盘金雀花卖190元,更是对花树垂涎不已。
内文图:玉兰 动脉影 摄影
至于紫藤,需要着重说一下。别看它那么美丽,梦幻一般的粉紫色帘幕,味道也好得出人意料。太过美艳的花,总让人怀疑它是为观赏而生,与口舌距离遥远。一次,眼见一个顽童折了一串紫藤花,又随手扔掉,想起书中的蒸藤萝、藤萝饼,我捡了回家,如法炮制。过程简单之极,味道却着实惊艳,绵软香甜,比洋槐花更好吃。美色与美味是可以并存的,让人惊喜。
内文图:紫藤 动脉影 摄影
面对鲜花想入非非,花树终究非我所有,不能随意采摘。所幸,我们有万能的某宝,花卉食材也不难寻到。读书,网购,下厨,他乡树头花化作自家盘中餐。胸中先存了一段关于花卉的风雅饮食史,很难不珍惜这跋山涉水而来的芬芳美食吧。
那就跟随这本《餐芳记》,纳花花草草入庖厨,吃起来吧。
《餐芳记》读后感(六):《餐芳记》,让你不再做一个满足普通美食的俗人
说到可以吃的花朵,不知道大家的脑海里存在的是什么样的花朵。在我的脑海里,能够浮现的关于花朵的美食,有这么一些:桃花粥、玫瑰饼、荷花羹、桂花蜜、芙蓉糕……不过,平时接触的花朵美食太少,因此现在的我也想不出多少的名字。
但是,对于吃,我还是很在意的,毕竟现代社会里,除开一些其他的人生琐事,吃就成为了人生之中的头号大事了。吃的好,生活必然也就开心多了。在我看来,或者说在大部分的世界里,吃永远放在了第一位。
看《餐芳记》,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秀色可餐,毕竟在《餐芳记》的世界里,好看的和好吃的都是同一种食物——花。花是这个世界上特别美好的存在,因为他们拥有着五颜六色的色彩,并且每一朵花代表的都是一个不同的形象世界。
春天,是花朵盛开最多的季节吧,毕竟万物复苏的时刻里,花朵的开放也是争奇斗艳。喜欢春天的人,大多数是因为春天的景色宜人,而这里面,五颜六色的花朵尤其起着重要的作用。踏春的目的之一,不也是看万物复苏的美丽景色吗!
春天的时候,对于我来说,花是只能远观的,因为能够用花做美食的素材,在我这里屈指可数。但我也曾想过,如果每天都能吃上花朵做的美食,生活会不会像花儿一样五颜六色呢?其实,生活也好,花朵也罢,从来都是五颜六色的。
《餐芳记》作为一本花间集,记录了很多和花有关的美食,而这些美食的每一个过去,在这本《餐芳记》里也有着详细的说明。
古代食材少,为了生活,肉眼可见的物品大部分成为了美食食材,我想很多的花朵美食大概就是如此流传下来的吧。桃花,我只在春天欣赏过,桃花粥,我听说过却没有具体的尝试过,因为在我的家乡,并没有广泛宣传过此物。
所以,花朵美食,也是分地域的。在景色优美的云南片区,可能就是花朵美食最多的区域了。知道云南美景,养过多肉的我也知道多肉在云南生活那是开挂专区,因此我相信花朵美食在云南,一定也有属于自己的特色。
《餐芳记》告诉我,云南花多,所以花朵美食也多,并且云南的花朵美食还是分季节的,时令花朵做出来的美食必然是当季最美好的存在。看《餐芳记》哪里是看美食,这还有无数的美景,让人越看越饿!
各种各样没见过的花,光看文字无法理解具体的美,没关系,《餐芳记》里悄然地放上花卉的照片,让人感慨这些看似传闻中的美食食材,原来在我们的身边也是存在的!人生,也许就是如此让人惊喜吧!
桃花,梅花,桂花,栀子花……原来可以吃的花朵有那么多,每一朵花还拥有着不同的滋味,所以每一种美食所选择的食材也是不相同的。我发现,《餐芳记》只能肚子填饱的时候看,唯有如此才不会觉得自己看书越看越饿,越饿越想吃。
记得小时候吃酱玫瑰花,觉得很神奇,那是果酱的味道,但是又带着玫瑰花香,好吃又好闻。现在看着《餐芳记》,我寻思着,原来是我对这个世界的美食了解的太少,所以我看到什么都觉得神奇吧。
看《餐芳记》佩服的不仅仅有作者,还有自古以来发明这些美食的人。人生啊,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因此才会有那么多有才华的人,发明了这么多又好看又好吃的花卉美食吧。看完《餐芳记》,我这个普通的吃货在看到任何的花朵的第一反应都是——这个能吃吗?
所以,看《餐芳记》是真的快乐,因为在忙碌的生活之中,在疫情反复的时代里,看着这秀色可餐的美食,既能让我的心灵得到满足,也能够让我的视觉得到满足,同时还促进了我去尝试制作花卉美食的冲动。这一举三得都不止了啊。
以后,我相信我再也不是一个说到吃就只想到鸡鸭鱼肉的人了,毕竟秀色可餐的美食那么多,花卉在这个世界又遍地都是,这美食可真的是随时随地都能够拥有的啊~《餐芳记》,它就这么诱惑了我的视觉和味觉,让我终于不再是一个满足于鸡鸭鱼肉的俗人了,不错不错。
《餐芳记》读后感(七):餐芳饮露,且做一时神仙何妨?
我一向觉得古人是极致浪漫的,从文学作品到生活日常,总是能以独到的方式将寻常事物和寻常日子赋予诗意。
餐芳饮露,在我们印象里,这大概就是古代神话中神仙的餐饮方式,而在古人的世界中,这种餐芳饮露的餐饮方式却是凡人的日常。
作为一个云南人,对于吃花这件事情,本不觉得稀奇,因为在我们的日常饮食和家常菜里,不乏以花入食的菜肴。
特别在百花争艳的春季,昆明人多餐桌上多少都会有那么一两道“花菜”,棠梨花、老白花、金雀花、苦刺花是比较常见的的食材,用他们入菜在昆明人看来也是极为寻常之事。
在《餐芳记》一书中也有写到云南人食棠梨花,且分享了一则关于食棠梨花的古代故事,而作为地道的云南人,从小便吃棠梨花。而因为季节限制,只有春天能吃到,故而也算得上是一道美食。
在棠梨花刚打苞的时候,我们通常就会去山里采棠梨花,采回来的棠梨花用水焯一下,然后泡在清水里,泡个一两天,期间多换水,这样可以去掉苦涩味,然后和干辣椒一起炒了就是我们的一道家常菜。
《餐芳记中》写到了不少云南人入菜的花,而我也恰好有幸基本都吃过,但大多数花在做菜前基本都要如同棠梨花一样,用水焯一遍再用清水泡。而这么做的原因一是因为许多花原本都是有苦涩味的,经过这样一道工序,能把苦涩味去掉大半;二是不少花多种其实是有少量毒素的,这样做能够去除掉大部分毒素。这方面不得不夸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但有一种花我们以它入菜时是不经焯水,泡水这道够工序的,那便是金雀花。通常采摘来的金雀花清洗过后,便和鸡蛋一起炒来吃。金雀花不同于大多数花有苦涩味,金雀花新鲜入菜,是清甜
金雀花不仅好吃,而且好看,像只展翅欲飞的雀儿,所以得名金雀花。而在《餐芳记》中我知道了它的正名,叫作锦鸡儿,并且除了黄色还有白色和和粉色。书中也介绍了金雀花自古就有人吃,但不同于我们用来炒菜吃,而是用来点茶。《嘉兴府志》中记“金雀一名飞来凤,盐浸可以点茶”。这个吃法倒是别致,等明年花开之时到可以一试。
云南人吃花,吃得寻常,也吃得随意,许多开在枝头,长在田间或是盛放在水中的花们都上了餐桌,也把这些花儿们就当做了白菜萝卜一样寻常的食材。而在《餐芳记》中,衬以典故和文学作品,食花这件事未免也太烂漫了些。这便觉得云南人吃花像是“牛嚼牡丹”,有些“暴殄天物”了。
而有些花我们确是没吃过的,恰如作者所说“以中国人对食材选材之广泛,居然不吃旱金莲,也是蛮奇怪”。旱金莲通常都被当做观赏来用,虽常见却从未对它动过吃的心思,不成想它居然也能吃,而通过《餐芳记》我也算是涨了见识,而且这旱金莲做法还挺多,看的我都想自己尝试一番。
在说到夜来香,更是常见,只知道夏夜这花儿香得有些腻人,却不想它能吃。还有木芙蓉、金盏花,甚至是花时极短的昙花都是上过人们的餐桌的。
中国传统中以花入食,其实非常常见,直到今日仍然延续着,只是以这些“枝头美人”入食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成了再自然不过之事。比如云南出名的玫瑰鲜花饼、菊花过桥米线,而更多的花不是入了菜便是入了茶,如:茉莉花、金银花、桃花、洛神花、樱花、梅花、牡丹花。
餐芳饮露,这一听便觉得神仙至极、诗意至极的餐饮方式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可能是少了文人的点拨,和雅致的心境,我们平常完全未将他们在意。
生活里不是不是没有诗意,只是我们太急躁,太粗心,未能好好静下心去体悟。当慢下来,莳花弄草、等风听雨、登高侯月那件不算得诗意慢慢。在生活里多存一分诗意,我们大多数时候就已经把生活过成诗了!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一杯菊花茶,一个玫瑰鲜花饼,偷浮生半晌闲暇,也算得上餐芳饮露,做一时神仙了!
《餐芳记》读后感(八):今日重写《餐芳记》,翻作厨中《花间集》
今日重写《餐芳记》,翻作厨中《花间集》
四年前,我出版了讲怎么以花为食的书《花为馔》,写日常饮食中,花是极常见的食材,像做打卤面必需的黄花菜,像可代茶饮的金银花,像涮羊肉的配料韭菜花,像酿肉煎制的南瓜花等,至于茉莉花茶、玫瑰花酱、洛神花饮、糖桂花蜜等,已经不觉得这是奇巧的花馔,它们是和开门七件事、油盐酱醋茶一样的寻常事物,家家厨房里都摸得出一两瓶来佐餐下饭,早点的玫瑰花酱蘸粽子,宵夜的糖桂花酒酿圆子水潽蛋,因此再版时改《花为馔》为《餐芳记》,案头上翻阅的是一部厨中《花间集》,含英咀华,无弃浓艳。
朝来食指动,忽接送餐书
昔欧阳炯为《花间集》作序,说"镂玉雕琼,拟化工而迥巧;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鲜。"今集三千玳瑁之餐,数十珊瑚之盘,递叶叶之花笺,拍案几香檀。可依书雅集,广会众宾,时延佳论。庶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乃命之为《花间集》。
集三千玳瑁之餐,数十珊瑚之盘
此番再版,有的旧章作了修改,另外又新写了几篇,添了珍珠花、旱金莲、夜来香几味,让内容更加丰富,桌上逾加落英缤纷,舌间更想品尝异味,正是:朝来食指动,忽接送餐书。
递叶叶之花笺,拍案几香檀
这是一本美食文化之书,也是植物文化之书,写荷花,不仅写到了《清异录》的荷花饼、《遵生八笺》里的莲花酒、《浮生六记》里的荷花茶、老舍文中的香油炸莲瓣,还写到了代表文人雅兴的“碧筒杯”即荷花杯,再由荷花杯讲到了解语杯、进尔述及"解语花"的来历……
含英咀华,无弃浓艳
此次再版,在配图方面作了改进,放弃写实的杯盘碗盏里的煎炒煮炸,改用古人名画,再杂以摄影名家之作,选用@动脉影 @杭州宋乐天 @爱植物的梨子 等知名摄影博主的作品,以呈现植物的绰约风姿,更符合花间集之宗旨。封面由知名插画师@鸟川芥 为本书绘制,红白山茶交映,乱花飞入杯盘,似可凭藉此图,行一桌"飞花令",以佐各位之酒兴。
依书雅集,广会众宾,时延佳论
当当已上市 http://product.dangdang.com/29261207.html
茉莉窨茶
昙花煲汤
茗花沸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