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画,要有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中国画,要有光

2021-08-29 23:30:52 作者:上山打老虎 来源:上山打老虎推荐 阅读:载入中…

中国画,要有光

  在当代中国绘画创作领域,杨佴旻可谓独一无二的存在。这样说的理由是:其一,他将中国画的色彩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其二,色彩是困扰中国画现代化的百年难题,在他这里得以化解;其三,他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将中国绘画放到了世界绘画的版图上。

  “东方色魔”,是南京艺术学院刘伟冬院长赠给杨佴旻先生的绰号。

  2019年,在法国马塞尔·萨胡特博物馆举办的杨佴旻个展上,有法国媒体观看了杨佴旻的作品后说他“在做一项以色彩水墨取代油画的工程”。的确,西方人从未见过色彩如此绚丽的中国绘画,中国人自己又何曾见过呢?

  徐悲鸿先生曾说“宣纸不近色”,意即在宣纸上很难呈现色彩。然而,这个百年难题在当今被破解了。

  纵观中国绘画史,宋朝时,随着文人画兴起,色彩的运用式微;元代后,“墨分五色”,黑白画面成了主流;清代时,恽南田、任伯年、吴昌硕等画家致力于复兴色彩的运用;20世纪,林风眠、徐悲鸿、张大千、刘海粟、吴冠中等人均在墨和色的运用方面作出了不懈探索;到了当代中国,田黎明、卢禹舜等新一代画家也大胆地进行着新的艺术尝试。

  杨佴旻的色彩运用已经神乎其技。邵大箴先生认为“杨佴旻把色彩引入宣纸方面是作出杰出贡献的”,田黎明先生认为杨佴旻“是中国画色彩的先行者”,刘伟冬认为他“对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和意义作了重新定义”,李小山先生则以“他的史诗”来评述杨佴旻的探索,陶咏白先生则说:“1997年见到杨佴旻的作品图片,眼睛一亮,惊喜,中国画竟然可以那样画得色彩丰富美丽。”事实上,杨佴旻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一套全面、系统的中国水墨技法,他在宣纸上做出的色彩探索前所未有,是一种超越。

  “与当代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较,中国画不处在同一个时代,个案除外,中国画并没有走到当代。”杨佴旻说,“我热爱传统,但那是传统啊!作为一个21世纪的艺术家,我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我不能做18世纪或者是20世纪的,就这么简单。”

  走向现代性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进程。许多中国人都是大时代的幸运儿,回忆起童年,那几乎属于一个农耕文明时代,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杨佴旻出生于太行山北麓的河北曲阳县灵山镇,他完整地经历了中国从前现代社会走入现代生活的过程。

  “现代性”又与特定的文化或艺术特色相连,譬如,谈到现代绘画会说起毕加索,谈到现代文学会提及乔伊斯。然而,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当中国人迈入现代生活后,中国绘画呢?中国绘画依然停滞在农耕文明时代。

  杨佴旻天性里喜欢画画,自小临摹《芥子园画谱》,年少时临摹李可染、齐白石、于志学等人,他读博士期间的山水教授是方骏先生。成年后他也刻版画、画油画,但最爱的还是水墨画。他曾被李小山《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一文开篇呐喊出的论断“中国画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深深困扰。直至有一天,他在大学教室里画画,一个看画的人问:那么多颜色你为什么只用花青和赭石,其他颜色干嘛?那一刻,他顿悟了。色彩是任何绘画的基础因素,并非西洋绘画所独有,当然也属于东方。沿着那个疑问,他完成了水墨画由单色到彩色的创作实践。

  1995年暑假,在保定的画室里,杨佴旻创作出了对于他是里程碑式的作品,那张《花卉》。接着,他以西方艺术为蓝本,创作出《以莫奈作品为蓝本的风景》《以塞尚作品为蓝本的静物》《以蒙克作品为蓝本的人物》等一系列作品,“我想通过这些画面提醒我,也告知看到我作品的人们:在宣纸上可以有这样的效果。”

  九十年代中期,杨佴旻东渡日本,在名古屋圣艺术画廊提供的工作室从事创作。十多年后,他写下博士论文《20世纪中日绘画革新比较与批判》,谈及“近代以来,日本绘画逐渐摆脱中国画的影响,开始吸收现代绘画营养以寻求突破口,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建构之路”。

  西方国家和日本都先于中国很长时间步入现代社会,艺术理念与实践也走在前方。杨佴旻看到了中国绘画在时代性上的巨大落差。如何弥合这份差距?如何让中国水墨画在世界美术史的现当代篇章中有一席之地?单色水墨已经画了上千年了,在已有的形式里突破到现代几乎不可能。带着这两个疑问,他在色彩水墨画上寻找突围。

  1999年,杨佴旻在中国美术馆首次办个展,至2018年的20年间,他探索着把自己的水墨画由墨色水墨推进到了色彩水墨画,由传统走向了现代。2019年夏,他又创作出有别于以往的作品,把水墨画由现代推进当代。

  从开始画画到实现水墨画的当代化,他走了40年,昔日长发的文艺少年也变成了沉着的中年人。

  他笔下之物,新鲜且充满活性,宁静且安详,散发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他的画面分明很“洋气”,可是又弥散着一种东方韵致。

  “我的绘画就是要创造一种美的,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可能被现实屏蔽了的美好。这源于我的心性,我相信人是最美好的一种生物。我认为美才是人类的精神世界、灵魂的本源。多年以来,我尽量保持单纯的心态和相对纯粹的生活状态。”这是杨佴旻的美学态度。

  他走出了传统中国画的母题,窗前的玫瑰、天边的云、海湾的水、有小路延伸的草原、两旁开满鲜花的公路、天鹅嬉游的湖泊、雪地上的花朵、一只船、一簇花束、一盘向日葵、客厅、厨房……俯拾皆是他的创作主题。用他的话说,“不要总认为大事件才是刻画的主题,细微——正是通向大境界的法门”。这些熟悉的物事激起了东西方观者的共鸣,让人深切地感受他的画“在人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中国画,要有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