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食物,都曾带来幸福
《史记》有云:“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这足以证明,吃饭虽然小到一日三餐,却可以大到江山社稷。谁说不重要?
小时候总是吃不饱,现在又总担心吃得太好,生活的变化,真是今非昔比。
不久前的5月22日,让中国人吃饱饭的袁爷爷走了,无数的人因此哀痛不已,像是自家最亲的那个亲人走了,莫名的深深的哀伤。
而我,在自家的阳台上,静静落泪:不止是忧伤,还有太多舍不得——我舍不得那个崇高的灵魂,他曾带给我的光,给过我无法描述的勇气和力量。
泪水打湿了回忆,让那些曾被饥饿和疾病缠绕的旧时光,在饱腹终日的当下,被曝了光,藏无可藏:
那时候不光大米不够吃,所有粮食加起来依然青黄不接,为了让我们吃饱,父母只能省下自己的口粮。于是,孩子可以吃饱但营养依旧不良,父母连吃饱都是奢望。长身体的时候总是饿的,饭量渐大,母亲皱着的眉头也就更紧,感觉想多吃点就是一种罪恶。
那时,小小的世界里,不知道祖辈经历过的大饥荒,数百万人因此罹难;更不知道在六七十年代的岁月里,父辈曾经历过怎样的凄惶;也不知道,有那么一个人,心里惦记着全国人民的口粮。
妈妈那时总嗔怪我,说我是个好吃鬼,让我曾经好生惭愧。
我还记得丝茅草根咀嚼起来绵长的咸甜,从苔藓中刨出一堆地瓜时的窃喜与不安,翻苕藤时巧遇山蘑菇的开心和满足;
还记得青椒嫩嫩时入口的清香,豌豆荚刚有小豆时的甘甜;
记得桑葚变紫时的诱惑,甘蔗成林时的期盼;
每一种食物,都曾带来幸福,虽然很短,至少可以减轻一点生活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