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妖怪》的读后感大全
《妈妈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妖怪》是一本由[美] 朱迪思·维奥斯特 / [美] 凯·卓奥著作,天略童书馆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妈妈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妖怪》读后感(一):孩子因为想象力产生的“恐惧”情绪,父母该如何应对?
“妈妈,屋顶飞过一只没长着獠牙披着红色斗篷的吸血鬼!”
“壁橱里一只高高大大的怪物嘴里不停地呼呼作响!”
“窗户外一只眼神凶凶、长发黏黏的怪物正咔哧、咔哧挠玻璃!”
在《妈妈说世界上没根本没有怪物》中,孩子正向妈妈描述自己感知到的各种怪物,希望得到妈妈的肯定与保护,但是妈妈直接否定了怪物的存在,每一次简单的回答都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面对妈妈的否定,孩子提出了自己的小异议,试图用生活中发生的小事来证明妈妈也会出错。比如他在冰箱的生菜叶下找到了妈妈说吃光的奶油奶酪,他拿着妈妈给的一毛九分钱买不了商店里两毛五一个的悠悠球,他吃力地抱着妈妈认为孩子拎得动的购物袋,结果撞到行人,鸡蛋碎了一地。
在《妈妈说世界上没根本没有怪物》中,作者朱迪恩·维奥斯特用循环类故事的讲述手法,展开了一个孩子因为脑瓜中不断涌现的怪物而和妈妈产生的互动,将脑海里的怪物具象化来教会孩子更好的应对想象力产生的“恐惧”情绪。
为什么在孩子的眼里,窗户外、楼梯上、床底下会藏匿着形象可怕的怪物?一方面是出于孩子内心的恐惧,他们认为丑陋的玩具或丑陋的卡通形象都是有生命的。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一种自我安全感建立的过程。
从儿童认知发展来看,孩子们要成长到7、8岁,才基本分清想象与现实。孩子慢慢会长大,但是有些孩子沉浸在想象力中,不仅影响了情绪,还影响了行为,比如孩子会因为床下有怪物而不敢自己独自在屋里睡觉。父母应该怎么办?陪孩子一起阅读怪物主题的绘本就是一个很棒的解决办法。
如果你没有办法理解孩子天马行空想象力中的各种怪物,别嘲笑孩子,也别急着否定,和孩子一起看《妈妈说世界上根本没有怪物》,作为孩子,阅读中他会明白世界上也有其他孩子和他遇到类似的情况,作为父母,阅读中会更深刻地感受到孩子是多么希望妈妈能理解他们的内心。
虽然《妈妈说世界上根本没有怪物》的主题是关于孩子想象力中产生的“怪物”,但读完我也陷入到了亲子关系的思考中。和绘本里的妈妈一样,当用成人的相处模式去对待孩子时,很容易忽略孩子真正的感受,生活的繁琐有时候又不得不逼着如此“高效”地对待孩子,如何更好地建立亲子关系呢?
或许作者最后一页的设计给出了答案,当孩子一次次对妈妈的表现产生质疑时,妈妈一个爱的拥抱,打消了孩子内心的所有消极情绪。《妈妈说世界上根本没有怪物》是一本特别好的亲子共读绘本,借由这本书父母可以直接跟孩子谈谈“怪物”,帮助孩子直面恐惧,缓解、释放内心的恐惧。
《妈妈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妖怪》读后感(二):我的“小妖怪”
怪兽电力公司
有这样一个未知的怪物世界,它们与人类息息相关,依靠人类孩子的恐惧获取能量维持这个世界的生存。在某一次“发电过程中”,毛怪苏利文意外将人类孩子发入了怪物世界,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终究毛怪和他的朋友们在经历了重重困难后和阿布成为了好朋友。可这是与怪物世界的运行法则相背离,于是毛怪需要送阿布回自己的世界。而阿布手上拿着的这张画就是怪物世界里的某个“怪物”。哪么世界上有没有怪物呢?我们来听听妈妈的回答——《妈妈说世界让根本没有妖怪》。
这本由百万畅销书作家朱迪思·维奥斯撰写的经典作品以孩子的口吻描述了孩子与妈妈关于“妖怪”是否存在这个话题的讨论,思考及判断过程。以孩子的视角解读对问题的理解以及思维过程,童言童语稚嫩的且易懂的语言搭配上黑白唯妙唯俏的配图后,形象化且趣味化里安抚幼童敏感又好奇的心灵,让孩子在真实与虚幻的想象的不断切换里慢慢克服对黑暗的恐惧。进而形成自己对世界的独立认知和判断能力。
在诗歌化语言节奏里,以单刀直入的方式将妈妈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中心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真是关于“妖怪”的问题吗? 详尽的“妖怪”细节描述体现了孩子对于世界探索的好奇心,在脱离控制之外的想象世界遨游的如此“欢快”。而黑白构图的妖怪配图进一步弱化想象带来的“恐惧感”,一切源于对“黑暗”的恐惧—未知。 位于孩子想象的虚幻世界另一面的是母亲所处的现实世界,哪里有着作为世界“领路人”的母亲。而洽洽又是母亲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这样的判断让孩子产生了“信赖感”的模糊。 在作者的笔下,这样的错误判断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了重复,在重复的过程中,孩子逐渐产生了“怀疑”。
“可让我怎么相信她呀。” 当这些生活细节一件件累积到了足够数量时,当孩子对于怪物的恐惧由想象力进化成为真切的感受——触感时,传达出来的是孩子安全感缺失的严重程度同时以言语的信息进一步向父母传达出“危险讯号”。
出人意料的最后反转,让孩子从想象的世界走出来触碰真实世界。从黑暗的未知里发现那盏源自母爱的温暖怀抱。 作者以大量亲子日常相处实例细节来让孩子学会如何看待“妖怪”的出现,如何应对“未知”的恐惧,而具象化的“妖怪”形象更卡通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孩子漫无目的的“无边”想象。并没有用教育式或者灌输式的口吻让孩子知道或者认识“怪物”,而是通过事例诱导孩子自行思考和判断,最终形成自己的认知,关于“妖怪”,关于“信任”。
而最终是不是有妖怪,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答案。 特别有趣的是中间“炒鸡蛋”和“迷路事件”,作为与“小恶魔”斗智斗勇的老母看来极为写实,同时刻画了一个理智,迷糊又敏感的老母形象,极为贴切。 不得不说极为适合作为亲子时间的读物,让孩子也作为一次主角,大声的“批评”妈妈“不足之处”。
《妈妈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妖怪》读后感(三):原来,这世间上真的有妖怪
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妖怪呢?相信每个小朋友脑海里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妖怪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神秘的存在,有点吓人,又有点吸引人。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妖怪呢?
翻开美国绘本作家朱迪思·维奥斯特和插画家凯·卓奥共同创作的绘本《妈妈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妖怪》,我相信小朋友和父母们都会在这本绘本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世界上所有的妖怪都是想象力的化身
绘本中,我常常看到眼神凶凶的、长发黏黏的、爪子尖尖的各种可怕的妖怪和吸血鬼,可是妈妈总是说这个世上没有妖怪。因此我有些泄气的同时,也对妈妈的话产生了怀疑……
世界上真的没有妖怪吗?是我错了,还是妈妈错了呢?
其实,在我看来,是妈妈错了。要知道,每个小朋友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脑海里出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妖怪或形象皆来自于自己的想象。如同1~4岁的小朋友都会认为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有生命,包括桌子,洋娃娃,小车子等。所以他们会乐此不疲的和小树、小花、玩具等说话,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它们都是活的,是可以交流的。
而此时此刻正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最佳时机。作为家长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不应该像绘本里的妈妈一样,武断地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上没有妖怪和吸血鬼。这种做法会把孩子们的想象力扼杀在摇篮里。
要知道,人的一生中,想象力的巅峰是在8岁,如果错过了最佳培养时机,那么孩子的想象力会渐渐干涸,甚至消失。
这个时候,父母们应该顺着孩子的想象力,陪他们一起编织一个个神秘、有趣的故事。想象力能填满孩子对未知事物的空白,让他们以后面对未知的事物会多出一份自信。同时,想象力也能帮助孩子认知事物时从主观到客观更好的过渡和衔接。
如果孩子再问道:“妈妈,这个世界有没有妖怪呢?”
“有啊。宝贝,你看到妖怪啦?快告诉妈妈,它长什么样?它正在干什么呢?”
……
聪明的家长,你学会了吗?
妈妈不是权威,有错就要认
妈妈说奶油奶酪吃光了,可是我却在果冻后面找到了奶油奶酪;
妈妈让我抱着装鸡蛋的纸袋,我说抱不动。但妈妈说你可以的。结果,我抱不动,把一袋子鸡蛋不小心砸到了地上;
妈妈埋怨我上完厕所没有冲水,可那是亚历山大没冲水,不是我;
我想吃巧克力坚果冰激凌,妈妈却买回来朗姆酒葡萄干冰激凌……
绘本《妈妈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妖怪》里的妈妈还真是有点不靠谱,不是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就是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最重要的自己做错了,还硬撑着不向孩子认错。
孩子虽小,但心似明镜。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对一切都产生怀疑,包括最信任最依赖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要谨慎。
人无完人,父母也会有做错事,说错话的时候,每当在孩子面前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应该是硬撑着,或顾左右而言他转移话题,父母应该诚恳的认错,并与孩子一起分析哪里做错了,或说错了。尤其是孩子对了,父母错了的情况下,父母更应该主动承认错误。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接收到正确的信息,并从父母身上学会敢于承担错误,积极改正的好习惯。
同时,父母应该向孩子传达一种正确的认知:做错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错误,百般掩饰,这样只会越走越错。面对错误,只有积极去承担,去改正,路才会越走越宽,错误才能真正扭转过来。
“宝贝,读不起,妈妈说错了。”
“宝贝,原谅妈妈,这件事是妈妈做错了,妈妈一定会改正的。”
……
你看,认个错,没什么难的,关键是这份难能可贵的勇气将会传承给孩子,成为他人生路上的一笔财富。
黑白线条,想象与现实穿插
绘本《妈妈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妖怪》的插画风格与文字创意别具匠心,非常吸引我。插画没有多余的色彩,以黑色线条为主,突出了画面的主题和人物,让小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插画所要表达的内容。
同时,插画家凯·卓奥的画风非常细腻,他擅长线条的运用,将明暗之间的分界用线条进行了良好的衔接和分割,让整体画风看起来清爽而流畅。
我尤其喜欢里面对吸血鬼、妖怪的刻画,插画家站在孩童的角度将这两种抽象的人物进行了形象的描绘,揭开了他们的神秘面纱的同时,还带着一丝可爱,看起来并不恐怖,化解了小朋友的恐惧心理,是小朋友所能接受的形象。
绘本中的小主人公和妈妈的形象也足以看出插画家的诚意,每个人物的五官变化都表现得非常细腻,犹如一部小型的黑白电影,让人有种身临其境之感。
难得的是,整本绘本的结构非常有趣,一页是现实的写实,下一页就变成小朋友的想象,一页现实一页想象,如此交互,让我们更加深层次的走进孩子的内心。在读这本绘本的时候,我一直觉得我就是在读一个小孩子的内心,在读他的世界,读他怎么看待妈妈,怎么看待夜晚,怎么看待现实里的一切……
这个可爱的小小孩让我从现实与想象中看到了孩子的内心想法,让我明白该如何督促自己成为一个更合格的母亲。
谢谢你,小小孩,原来这个世界上是有妖怪的!
《妈妈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妖怪》读后感(四):一本书,帮你陪伴孩子度过怕黑怕鬼的敏感期
这个漫长的暑假终于结束了,小朋友背起书包走进了大班的教室,而我也终于有空整理一下被扔得满屋都是的玩具和绘本,给家里来个彻底的大扫除。
虽然做家务也很累,但起码我的耳根清净了,再也不用面对他无穷无尽的“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家有神兽的父母一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现在的孩子每天接触到的信息太多太杂,脑子里不知道在想什么,总是会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让人招架不住。
暑假在家这段时间,每天会有半个小时看动画片。最近,他喜欢的是《汪汪队立大功》,估计很多父母都陪自家孩子看过这个动画片。
本来我以为,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动物冒险动画片,画风可爱,配乐激扬,还有不断重复的“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狗狗!”
但是,万万没想到,原本每天看完动画片都开开心心睡觉的小朋友,这天晚上变得格外黏人,不管我是洗漱还是晾衣服,甚至去卫生间他都要隔着门在外面等着。眼看睡觉时间到了,我带他去他的房间睡觉,他也显得有点不情不愿。
这把我搞纳闷了,小男子汉今天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我陪他一起关灯躺在床上。黑暗中,小朋友轻轻问了我一句:“妈妈,可不可以开灯睡觉啊?”我问他为什么要开灯,他说:“我怕鬼……”这可是第一次从他嘴里说出“怕鬼”,我来了兴致。耐心询问了一番,才知道,原来是今天看的汪汪队动画片里出现了“鬼”。
作为成年人,我们知道世界上不存在什么鬼啊妖怪的,可是对孩子而言,无论是“鬼”还是“妖怪”,都是一种全然陌生的事物,他们不了解,自然会产生恐惧。
不过,怎么才能让孩子逐渐意识到“世界上没有鬼”,从而不再怕鬼呢?
首先,当孩子表达出自己“怕黑”“怕鬼”时,父母一定不要觉得很好笑,更不要忽略他的感受,而是要认同他的感受。
不过,也别表现得太夸张,无论是斩钉截铁地否定“世界上没有鬼”,还是夸张地表现出“我也很害怕”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做法。
其次,孩子能够主动表达出“害怕”的情绪,这是一种成长。一方面,这表示孩子能够识别出“害怕”的情绪,另一方面,当他主动表达出来时,也表明他对这种情绪的认可和接纳。
在以后的生活中,孩子还可能会遇到更多让他感到“害怕”的事物,也会学着去分辨不同的“害怕”之间细微的差别。这是他识别情绪很重要的过程,因此,父母一定不要直接粗暴地否定孩子的表达,而是要耐心地引导孩子接纳认可这些不同的情绪。
同时,父母也要意识到,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无论是害怕还是喜欢,它们都只是人类无数中情绪中的一种。因此,当孩子表达出“害怕”的情绪时,不要急于告诉他们“别怕,没什么好怕的”,那是他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产生的情绪。所以,父母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更不要否定他对这个世界的体验。
如果这种害怕的情绪影响到了孩子的正常生活,父母该怎么办呢?
我们都知道,“恐惧源于未知”,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在面临未知的事物时都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在我们小时候,也经历过怕黑、怕妖怪、怕鬼的阶段,等到长大了,知道鬼怪都是不真实的,自然就不再害怕。
所以,想要孩子不再怕鬼怪,那就要让孩子明白“鬼怪是什么”。对于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如何让孩子去认识它呢?
其实,汪汪队那集动画片里,就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鬼”是梦游的毛毛。
那天晚上,把小朋友哄睡后,我就去看了汪汪队那个动画片。第二天白天,我又陪他重看了这一集。在看的过程中,不断引导他观察动画片里的“鬼”有什么特点,比如露在外面的脚像什么,身上的白色披风又像什么……最后,谜底解开,明显感觉到他的情绪得到了松弛。
如果孩子怕的不是动画片里的“鬼怪”,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描述他心中“鬼怪”的样子,甚至可以和他一起画下来。当这些轻飘飘的形象被具体地描述出来,甚至画到纸上时,原本不可知的“鬼怪”也就成了可知的涂鸦,孩子就能感知到它的真实性,变得不再害怕。
同时,还可以借助一些优秀的绘本,来帮助孩子谈论、理解和体验“鬼怪”。比如这本朱迪思·维奥斯特《妈妈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妖怪》,就很适合用来帮助理解、谈论那些“未知事物”,引导他们学会克服恐惧的心理。
朱迪思·维奥斯特
《妈妈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妖怪》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媒体撰稿人,同时,她还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心理治疗专家、杰出的心灵导师,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都有开设专栏。
朱迪思不仅为儿童写作,也为成人写作,她曾出版了多部心理学经典著作,其中《必要的丧失》连续28周雄踞亚马逊图书畅销榜TOP10,蝉联《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全球销量1000多万册。2011年,获得由“美国女性及家庭研究中心”颁发的“终生成就鼻祖奖”,被誉为“缺失心理学之母”。
而她所创作的童书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尤其是“亚历山大”系列,引起了无数孩子的共鸣,其中单本销量超过四百万册。2001年,她荣获了美国妇女与家庭研究中心颁发的“资优妈妈”终生成就奖。而这本《妈妈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妖怪》是她的经典童书之一,近五十年畅销不衰。
光看书名和封面,就已经足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了!
“妈妈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妖怪!”像不像你家孩子和小伙伴争论时理直气壮又微带心虚的模样?
妈妈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妖怪,可封面这个小男孩的右边,那两个外形奇特的家伙,又是什么?到底有没有妖怪呢?不如从书中找找答案!
这个小男孩叫尼克,他总是觉得身边有很多妖怪。有的眼神凶凶的、长发黏黏的、爪子尖尖的,在窗外咔哧咔哧挠;有的长着獠牙、披着红色斗篷从房顶上飞过;还有白色幽灵躲在衣柜里,偷小孩的魔鬼藏在床底……
但妈妈说,根本没有什么妖怪、魔鬼、幽灵,也没有僵尸、恶魔、地精。妈妈是对的吗?尼可有些怀疑,他觉得妈妈的话不太可信,因为就算妈妈也会出错——
比如,妈妈说奶油奶酪吃光了,可尼克却在冰箱里的果冻后面的一颗生菜下面找到了;明明悠悠球要两毛五一个,妈妈却只给了尼克一毛九分钱;还有,明明尼克想吃的是巧克力坚果冰淇淋,妈妈却买了朗姆酒葡萄干冰淇淋……而且,作为妈妈,她在开车带尼克去克里斯托弗家时,竟然迷路了!
所以,尼克怀疑,妈妈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妖怪”,也是错的!
那么,妈妈真的错了吗?如果你也对这个问题好奇,不如去读一读这本书吧!
整个故事读下来非常幽默,却又十分真实。我想,不只是孩子们能够对书中那些妖怪感到熟悉,就算是我们这些成年人,也对它们不陌生。谁的童年里没有幻想过藏在床底下的魔鬼、躲在衣柜里的妖怪、在夜空中飘来飘去的幽灵呢?
书中的插画都是纯黑色线条构成,却极具表现力,将孩子们脑海中的妖怪具象化,巧妙地化解了想象中的“未知的恐惧”。更为精巧的是,作者将尼克的幻想画面和现实生活的场景相交织,前一刻还在害怕着妖怪,后一刻就要面对生活中因为妈妈的“迷糊”而出现的各种小状况,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松弛了情绪。
在语言上,这本书也别具特色,反复出现的“妈妈说……”、“有时就连当妈妈的也会出错”,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有规律的节奏,在起起伏伏的变化中,孩子很快就能发现并掌握这个规律,在重复的乐趣中领略到阅读的节奏之美。
下一次,如果你的孩子跟你说:“妈妈,我害怕妖怪!”
你需要做的,就是轻轻拥抱他,用你温柔的爱和陪伴,化解他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