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味上海》读后感摘抄
《玩味上海》是一本由林贞标著作,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20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玩味上海》读后感(一):喜欢玩味上海这本书
拿到《玩味上海》这本书,特别喜欢,书中有介绍很多上海美食,对于初来乍到的吃货们特别有意义,在陌生的城市里,能让我们在味觉的世界享受快乐,暂时忘记现实的忧愁
《玩味上海》读后感(二):标哥的味道
哈哈哈哈哈,千万不要被我的文字吓到,我其实是想表达,标哥对于美食味道的深入研究与独到见解。他钟情美食,并付出实践,匠心独运,更是写成一本书,让大家也能看到,吃得到自己尝试着去做美食的一本书。十分值得推荐呢,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而好书都是背后默默付出,从无数次心酸实践中获得的佳作。已经从标哥最开始的那本美食宝典所吸引,每一本都有着不同美食文化。
《玩味上海》读后感(三):玩味上海,美味上海,上海的吃文化博大精深
前几天看了这本玩味上海,原来上海有这么多好吃的,对于我这个吃货来说作者简直太给力。 话说我跟上海也特别有缘,早在2017年的时候就三番五次的到达上海。 上海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特别大,作者说到上海一定要去东方明珠,在256米的高空,踩着玻璃的时候,那叫一个刺激。 我也去踩了,但是心惊胆战,几乎是东方明珠的人都会去上面走上一走。 最妙的是在东方明珠的塔尖,351米的高空,整个上海都尽收眼底,特别是在榜晚上海的夜景也是一绝。 说到夜景,作者说可以去外滩,在这里从外观看东方明珠,你就能发现建筑的伟大。 外滩几乎是我每到上海都会去的地方,那叫一个人山人海,非常热闹适合散步也适合拍照。 作者说上海的城隍庙特别好玩,而且离南翔馒头店近,适合走走看看玩一玩。 你可以入住兴国宾馆或和平饭店,去吃小笼包,以前的馒头就叫小笼包。
作者建议直接上二楼雅座,这样省去了排长队,或者不上楼也可以排队半小时就够了。
吃上海的小笼包可是有讲究的,千万别一口一个囫囵吞枣这样就体验不到它真正的味道了。
作者议吃上海的小笼包,先咬一小口,再吹一下然后慢慢的吸出里面的精髓。
最后才是蘸着酱料细嚼慢咽的吃它的皮。
听作者说,上海的小笼包皮特别薄,都能看见里面的馅儿,但是筷子夹不破。
听说他们的皮是不加酵母的,制作过程也是非常复杂,如果你有机会到上海记得一定要去品尝。
上海人吃蟹可以说精细,一支蟹那被分得那叫一个支离破碎。
蟹膏,蟹爪,蟹肉,连蟹壳都被熬成了蟹油,你说是不是涨见食了。
到上海你可以选择去丰收蟹庄吃蟹,体验“膏黄脂白油横流,渗得米饭断人魂”,一碗秃黄油炒饭就能让你体会到上海人的精致生活。
你还可以去上海成隆行蟹王府,享受帝王般的待遇,有人帮你剥蟹,你只负责吃就好了。
如果你喜欢吃火锅,可以去辉哥火锅,在上海及周边有上百家店,在哪都能吃上。
而且店的老板“洪先生,是最最好吃的人,他可能为一顿好吃的饭飞半个地球。”
上海的美味实在太多,作者在书中也是给出ABC三个套餐供你参考,如果你准备去上海旅游,可一定得带上这本书呵。
它会让你更快更高效的扺达你想去的地方,全都是有详细地址的哦!
玩味上海
评价人数不足
林贞标 / 2021 / 东华大学出版社
《玩味上海》读后感(四):《玩味上海》美食美图,岁月山河里的故事,标哥用舌尖更用心品味
文/温暖的叶楠大叔 导语 林贞标是美食家,是江湖声名远播的标哥,爱了他写的《玩味上海》,书中有生根开花上海的外来菜,上海的本帮菜,上海的小男人,上海的温婉女人,上海的路……
(东华大学出版社) 在标哥走心的文字里,上海这个世界东方的魔都,既可以食之回味悠长,又可以在无皮树(法国梧桐)下,走在不宽不窄街道上,目光流连在街道两边不高的洋房,寻踪觅迹别样岁月深处的风景…… “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 汪曾祺的这句话,被人引用了无数遍,可用在我这篇小作文里,却感觉到不是很贴合标哥的。 生在美食之乡潮汕的标哥,既遍寻天下美食,又亲力亲为买菜下厨。 标哥创立的简烹美食工作室里,常有大咖光临,央视《东方时空》制片人之一的时间,“舌尖上的美味”总导演陈晓卿常去品味。 标哥是另类的潮汕男人,能做一道道好菜,能沏一壶壶好茶,在出版这本《玩味上海》前,他著的《玩味潮汕》和《玩味简烹》都是畅销书。 翻开《玩味上海》图文并茂,在标哥率性的文字里,你不可以把书仅仅限于玩味上海的攻略,在作者笔下38篇随笔里,更是有时间、地点、人物,有岁月山河的沉淀,留给你不止是舌尖上的美味记忆,更有笔者几十年来,和上海美食结缘的故事,而串起这些故事的,是鲜活的人间烟火气…… 提前告诉刷屏的网友,捧一册《玩味上海》在手,日后在上海的里弄里,标哥和心仪的店家,会给你意想不到的粉丝福利。 蟹脚痒处落叶满地黄和刀鱼之韵 上海倚黄浦江之地利,自1843年开埠以来,既是中外贸易中心,又是国内各菜系的汇聚之地。 如同标哥所说,一本书是难以概括上海的各方美食,也没有人能尝遍上海美食。 古有民以食为天,而对于美食的概念,在当下的时代里,更是一个多元的概念。标哥遍寻美食,而在他的笔下,一菜、一汤、一鱼、一包……中,更多的是美食因有故人而难忘其味。 大叔去过几次上海,每每行色匆匆,记得上海的汤包,二十年前也吃过98元一只蟹(港商请客),却只感叹上海本帮菜,是浓油赤酱不销魂…… 我怎么能自我代入标哥呢? 多年前的标哥,在上海有暗恋他的姑娘,他也有暗恋的上海姑娘。 在他的美食圈子里,萍水相逢的人,会因一道菜惺惺相惜……寻美食、写美食,在标哥的生活里,是带有标签式的生活方式。 但我们依然能在标哥的文字里,懂得蟹脚痒处落叶满地黄,美食总沉浸了季节的风雨阳光。 标哥懂得海蟹和淡水蟹的味道差异,在食不厌精的美食追寻里,大闸蟹略胜一筹在韵味悠长,在蟹的“横行盛宴”季里,大上海有生醉蟹、熟醉蟹、专人剥蟹在蟹王府…… 在标哥《玩味上海》书中,你不用落叶满地黄时,也可以按图索骥寻蟹踪。 而品尝刀鱼之韵,则只能在“春江水暖鸭先知”时,摇一叶扁舟,行在江阴窄暖还寒的江面,枓峭春风吹来丝丝江水海藻初生的清香,细品现杀现蒸的刀鱼。 啊,有些美味只在他乡一隅,还要在季节的风雨阳光里。 标哥尝过的美食多,更多的却是走过的路,见过的人 在《玩味上海》书中,上海美食家沈宏非请标哥吃了,宁波名贵海鲜菜“甬府海鲜”,同为地主之谊,标哥想起沈宏非去汕头时,他只在路边“黑暗料理”请吃的。 他们之间没有世俗的还人情,而是同为美食家,心中有对美食相同的评判。 多年来标哥在上海有很多新交故友,都因美食相识相知。 川菜名厨邓师傅,因标哥观摩他做一道“麻婆豆腐”,而定下三个月后之约,如约而至的标哥,口中品尝到了川菜的“不麻不辣”,心中更是体会到了,邓师傅做的菜彰显了他的内秀。 而《玩味上海》书中,有一个已故美食媒体人,她笔下的Tony大厨,爱吃母亲做的素菜,而他对做菜理念是“既然做了,就要认真,并且全力做到最好。” 对于Tony做的豆浆油条甜品,细膩柔和、十分酥脆。 “食小姐”对这个上海小男人有如下的感叹: 傲气的上海里,枯枝依然枯着,上海青依然绿着,一份豆浆油条,到底能读懂上海男人多少? “食小姐”这段文字让我心生红颜薄命的感慨,而她那篇短文里的另一段文字: 生命里隐藏着脉络,脉络浮现了 你才知道,许多以为是偶然的东西 背后隐藏着千丝万缕的因缘 也传神地表达了你、我、他此刻在翻开《玩味上海》…… 写在后面:翻开标哥这本图文并茂的书吧 太喜欢标哥在书中随性而又率真的文字。 这篇书评我也不知道平台是否放行? 因为我也是随性而嗨,在标哥收录的38篇随笔里,他走过的路,他见过的人,和那些人间美味糅合在一起,才有了烟火人间里美食的传承。 在他的文字里,和那位美女吃小笼包,他一口吞下小笼包,到口喷肉浆;一份葱油面豪爽表示:来五份“开洋”…… 在标哥诙谐的文字里,表达的是人和人之间,因美食结缘、美食因为分享,成为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纽带,有了生命传承创新。 这也是我看标哥《玩味上海》的有感而发。 最后说重点:本书作者标哥联合六家商家,为购买本书读者提供一次各具特色的福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文/结 感谢阅读,感恩遇见,温暖的叶楠大叔,相信文字传递温度
《玩味上海》读后感(五):生活需要玩味,人生才有趣味
上海被称为“魔都”,自有其道理,因为这是一座有魔力的神奇城市。她有底蕴却不守旧,国际化的节奏让她始终保持着活力和包容,她有着大家闺秀的气质,优雅大方。 午休后打开《玩味上海》这本书,书中以上海的吃喝玩乐为主线,算得上半个吃货的我立马就被书中的文字和图片吸引住了。书是32开本,拿在手里,很轻松。封面很质朴,一如作者的文字,朴实而又亲切,所配照片全是作者亲选,让人有如身临其境。读书半日,犹如与老友午后闲叙,品茶聊天,颇有天涯共此时之感。 1.一书在手,吃喝玩乐不愁。 如果你曾去过上海,你可能会被她的时尚和美丽的外貌而惊艳,而当你停下脚步细细观瞧时,她又会呈现出包罗万象的迷人特色。如果你不曾去过或只是匆匆路过上海,抑或是正有计划去上海看看,那么这本书就正好成为你的一个随身向导,带你全方位感受这座城市。 真可谓是一书在手,吃喝玩乐都不愁。作者标哥从吃喝玩乐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上海的博物丰盈、深厚沉淀,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享受不到的。书中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做了ABC三套玩遍上海的攻略,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一试哦。 2.趣人轶事,传播饮食文化。 城因人而兴,人因城而聚。上海是一座人文荟萃的城市,正是因为有了一群人,才有了这样一座城。《玩味上海》中写了一群有趣的人,他们或专注、或灵气,或执着、或坚韧,或热情、或通透,彼此之间常互相切磋。他们都秉承着一颗热爱美食的心,守护着传播饮食文化的单纯而美好的信念,在饮食文化传播的路上不停地前行着。 比如:既能做、又能吃、还能写的沈宏非,据说他是上海饮食界里头等有趣之人;创立了海派菜研究会的丰收蟹庄创始人傅师傅傅骏,他在得到上的美食鉴赏课程有4.3万用户;还有把豆浆油条做到极致的“怪人”卢怿民,可以靠颜值却偏偏耍技术的朱俊以及上海饮食文化的记录者沈嘉禄等等。 3.发现美好,就在寻常生活。 上海的美食博采众长,但一直保留着其特有的浓油赤酱,这就如同上海自身的气质般兼容并蓄。从寻常百姓家的葱油拌面到如今已稀缺的时鲜刀鱼,从一只螃蟹到一杯咖啡,从上海本帮菜到潮味、川味再到各式西餐,上海把每一种接近她的美食都收纳下来,并融入到了城市之中。 除了美食,上海的风景也是各花入各眼,每个人看到的景色都有不同。我也曾经往返过上海好多次,但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除了去过正常的景点外,大多都是开会和学习中度过,并没有很仔细地端详过她。书中有很多街景图片和文字介绍,作者把平时我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场景都拍成了美好的风景,哪怕是一条路、一幢建筑或是一处街角。 生活不在别处,当下即是全部。学会玩味生活,人生才有趣味。我们生活中往往并不缺乏美好,而是没有用眼睛去发现美好,而更多地美好往往就存在着寻常的平淡生活之中。 书的最后还附上了各种福利,相信对看了书的人会有足够的吸引力!
玩味上海
评价人数不足
林贞标 / 2021 / 东华大学出版社
《玩味上海》读后感(六):魔都饮食文化的精致与包容,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
食家林贞标在他所写的《玩味上海》一书中,有一个篇章是专门留给上海的小笼包的。那是在上海众多好吃的东西中,常常勾起作者回忆的东西。
城隍庙旁有家南翔馒头店(上海人把小笼包叫做馒头),排队半小时买到后便可大快朵颐了,上海小笼包汤水多,吃的时候是要讲技巧的,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被烫到出洋相。
你得小口咬开包子,用嘴吹一下,然后往回一吸,再把剩下的包子轻轻点一下姜醋,最后再整个地放入口中轻咀慢嚼,这才是正宗的食用小笼包的技巧。
回想儿时,身为北方人的我也曾跟随家人在上海呆过些日子。小笼包也是吃过的,但只是路边的小店,并非城隍庙的南翔馒头店。
小孩子哪里知道什么吃小笼包的技巧,咬开一口后任凭油花花的汁水淌的满碟子都是,一旁的老妈看了总是不由地摇头说,上海这包子咋就这么腻。
北方的人初来上海的确是吃不惯当地的饮食的,尤其是小孩子。只记得上海无论是菜还是饭都是甜口居多,一个菜包子居然能甜到让我这个小孩子都吃不下。米饭是三季稻蒸的,哪有北方生长时间足够的大米好吃,馄饨就是面皮挑上一丁点肉馅裹的,永远也比不上北方那圆鼓鼓的大馅馄饨吃的过瘾。
那些日子吃饭问题的解决,大多都是去在偏僻角落好不容易找到的一家北方面馆,虽然那里的面条不可避免地受到上海本地饮食的影响,但总算是让我这个小孩子不再挑嘴了。
如果问那时的我上海的饭好吃不好吃,我绝对会干脆地告诉你,一点也不好吃。
可是上海的食物也并不是完全那么不堪,那精致的糕点甜品与雪糕冷饮对于一个当时只在北方吃过牛奶雪糕与豆沙冰棍的小孩子来说,还是有着深深的吸引力的。
熟食店里的鸡原来是可以拆成鸡头、鸡爪、鸡大腿、鸡脖子来卖的,那时我生活的地方还是一整只鸡地卖。
点心也不必成盒论斤的买,看中哪一个,只买一块或一个来尝尝味道就好。
虽然当时并不知道精致这个词代表着什么,但多年之后发觉有关于精致与细腻的记忆,其实还是来自于童年在上海所待的那一小段时光。
其实并不是上海的饭菜不好吃,只是当时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外地人哪里那么容易能够在这里寻觅到地道的本地独特美食。
可是总有人会对这些感兴趣的,他们行走于上海的角角落落,在这座号称“魔都”的城市中寻觅着各种好吃好玩的味道与地方。前面所提到的《玩味上海》的作者林贞标就是这样的,在他所写的这本书中,既有美食风味,也有美酒与名厨,而让人感触更多的还是上海这座神奇城市的独特风骨。
鳝鱼菜是作者对于上海饮食建立感情的基础,虽然上海的鳝鱼菜大多是由周边的苏州、无锡等地传入,但是经过上海人的改良,已经成了本地地地道道的家常菜。上海人会告诉你“六月黄鳝赛人参,多吃!”
在隆行蟹王府的螃蟹吃螃蟹是可以不用自己动手的,有专门的剥蟹人员来为你服务。个头从四两、五两、六两都有,不过价格自然也是不菲的,最贵的六百八一只,便宜的也要两百多。不过虽然在此处吃蟹能够享受到“帝王”般的待遇,但似乎还是自己动手更加有些滋味。
说起上海的吃喝玩乐,西餐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罗宋汤、炸猪排是上海西餐的代表菜。这些舶来品的发源地是在何方?它们又是如何扎根在上海老百姓的生活之中的呢?谈美食,不谈论其背后的饮食历史文化,岂不是少了很多滋味?
不管是高档餐厅还是街头小吃,精美菜肴或是家常小菜,上海这座城市饮食文化中的精致与包容,其实是能够带给你很多的惊喜的。
关键还是在于能不能寻觅到一位优秀的探索领路人,比说这位食家林贞标与他的《玩味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