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交互下的网络语言
符号交互
互联网的发展,现在的语言发展更多具有读写特征,更丰富的视觉元素在其中得以体现。这种其实体现了比较完全的视觉元素特征。网络语言是什么?有在消费吗?是谁在生产和消费这样的语言符号系统?网络语言,其性质类似于社会方言,但是多媒体特征的显现又给予其综合文本的特征,甚至是超文本的,如何更加贴切的形容他,我也没想清楚。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到了语言创造的过程当中,并且参与到了生产、消费到消灭词语的全过程之中。据调查,每年网络有大约5000个新词出现,但是留到下一年常用的不到1000个。
实际上,这全都表现为符号的生产和互动,但是更具抽象性和象征性。无论是缩写的热词还是简写,大多都是一种符号的堆砌,实际上大多数的词语都难以传达其需要传达的意思,这是当前网络语言存在的一种问题。
生产与消费,一般而言,语言在曾经的时代更迭变化比较慢,而今天的环境下,我们人见证了语言的快速更新。这可以说是一种符号的生产和消费更迭,消费的就是作为符号背后的事件和意义。当我们传播和使用网络语言的时候,大多数不会去在意其背后产生的源泉,但是我们依旧会磨损其背后的真相。也就是说,这个热词如何出现、其本义是如何并不重要,只要能够用就好了,这是让我更加贴近其他人行为,是群体认同或是身份标签的证明。根据波德里亚的理论来说,这就是参照其他人的形象的逻辑链。或者说“模因”在虚拟空间中的存在更为明显。互联网便利的传播条件以及强大的感染能力,让相关热词更容易突破地域和圈别限制,从而达到相互影响的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热词附着于事件产生较多,相对于非事件性热词在更迭方面更为快速。事件性热词取决于事件热度与解决程度。比如说前些年的蒜你恨之类对菜价的评论热词现在都基本难以再见,说明热词在舆论方面和时代变化方面具有一定的敏感程度,也具有很强的时效时代性。于其说这是议程设置的选项,倒不如说是网民自主的议程设置的变化,网民的话语权和议程设置能力都增强得多,这也就是现在官方开始管理热词的原因。
因此我们需要去了解和解构热词,这样才能更好了解我们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当然,使用热词也是很有意思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