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有灵魂吗》读后感100字
《青蛙有灵魂吗》是一本由[英]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著作,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蛙有灵魂吗》读后感(一):不断探索
这本书的作者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可不是那个作家阿道司·赫胥黎,本书的作者是一名对世界影响很大的英国博物学家,他同时还是生物学家和教育家,他对达尔文进化论更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有着“达尔文的斗牛犬”之称。书中包括赫胥黎的五篇演讲,分别探讨了生命的演化和动物的心灵问题。全书一共有七章,除了文字之外还有很多相关的图片,帮助读者能够直观的理解书中所讲。
这本书并不是很容易读下去的,因为它有一定的专业性,做学术类研究读这本书是恰到好处。这本书用很正经的角度去探讨青蛙的灵魂等问题,让我有种回到了高中课堂的感觉。书中这些知识从一大部分人的认知角度出发,可能觉得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过多的影响,哪怕不知道也无所谓,其实这个观点并不正确。当通过动物来了解我们人体的各种技能,我们能够学会控制很多情绪,说到青蛙是如何应对刺激反应的,赫胥黎做出了各种可能的研究,最终总结出一个结果。那么当我们人类收到惊吓或者突然受伤时,我们的反应到底从何而来,疼痛和受伤哪个对人的影响更大,哪些部位影响着其他什么器官功能,这些在书中都有论述。对于这些未知的探索是永远都不会停止的,就如作者所说青蛙的灵魂是否具有意识,这是他本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其中有太多不确定性了,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
通过各种对青蛙心脏的实验,有关于神经结构和功能的结论一一得出,神经活动问题的攻克证明了生命体又一个具有规律性的探究产生。书中不仅斤是有赫胥黎的论文,还有一些在公开场合的演讲,把各种他的研究成果搜集成了这本书。书中也不仅仅提到人和同屋之间的联系,还有动植物甚至恐龙和鸟类的联系。
可贵的是,这本书并不是随意猜测,而是凡事都有确凿的证据,也不会轻易去否认什么观点,因为我们的能力有限,不能被想象力所限制,规律是最终寻求的目标,掌握了更多的规律,也就意味着能把地球上生命的由来都研究明白,最终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去控制它。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去推翻和创建新的观点,找到能够改变世界的密码,这是人类永远都不能停下脚步的原因。
《青蛙有灵魂吗》读后感(二):如果青蛙有灵魂
如果青蛙有灵魂,那它肯定要为当年童第周给它做的卵细胞膜的剥离手术叫绝了。
为何赫胥黎会提出“青蛙有灵魂吗”这个疑问,究竟是什么样的现象让赫胥黎和其他人持有这个疑问。就在这本《青蛙有灵魂吗》为读者揭晓。
《青蛙有灵魂吗》这本书包括赫胥黎关于生命演化和动物心灵问题的几篇演讲。《青蛙有灵魂吗——假如有,它的本质是什么?》通过解剖学、生理学和逻辑论证,讨论了青蛙有无灵魂、灵魂是否可分、是否具备意识等问题。文中以青蛙解剖实验为例,说明青蛙的身体部位上神经在青蛙将死之时仍然能做出反应。神经系统是如此敏感,生命刚失去,神经却还未“废弃”,所以就像是被灵魂控制,其实不然。
赫胥黎在自然、生命的研究很深入,又独树一帜。《人类和动物的关系》讨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相较自己低等的动物的关系;《酵母》,从发酵和酒精谈到生命从非生命中萌生,再谈到微生物学,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演讲。《生命的物质基础》,讨论了复杂的人类生命如何从基本的生物活动、各种物质的相互影响乃至最简单的物理现象中产生。最后以赫胥黎著名的《不可知论》作为全书问题的结尾,表达了科学实在论对于灵魂、宇宙、上帝等问题的值得深思的审慎态度。
《青蛙有灵魂吗》读后感(三):赫胥黎的科学世界与科学观
《青蛙有灵魂吗》一书是赫胥黎一系列演讲稿、科普文章的集结。书名是收录其中诸多篇章之一的名字。虽然如此,但是这个名字却巧妙地概括了赫胥黎的思想。作为达尔文进化论的鉴定支持者,甚至被称为达尔文斗牛犬的赫胥黎,究竟是以何种思考方式看待科学研究,究竟是如何成为进化论的拥护者,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本作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生物观测对象尺度的差异之大,这就意味着在早期研究中能够通过解剖甚至是观察为许多现象找到科学解答。因此,在赫胥黎的时代,虽然我们尚且无法对生物的微观基础进行切实的观察,但是也能够利用现有设备找到生物进化的证据。这些证据成为了支撑赫胥黎科学研究的关键。
本书所针对的第一类问题是长期以来科学与神学碰撞的问题。正如书名所言,想要解决这类关乎自然科学与神学意志纠缠不清的问题,是当时科学研究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赫胥黎的态度是依靠两类实验:第一类是解剖为基础的生物意义上的实验,另一种则是更为广阔的科学哲学意义上的思想实验。为了回答青蛙是否有灵魂,赫胥黎不仅提供了解剖学意义上的证据,同时也设计了分离青蛙身体而观察其神智的思想实验。由此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
第二类问题,则是微观世界对宏观表现的折射问题。以酵母一章为代表。赫胥黎不仅介绍了事实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介绍了事实是如何被发现的,这意味着他对科学实验的设计、科学研究的思路进行了介绍。这类介绍的价值在于将诸如控制变量等这类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了传递。
第三类问题,则是生物学研究的根本命题。诸如生命是什么,植物和动物是什么。这一部分的介绍种,赫胥黎展现的是科学发展历程,即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如何借助科学技术的进步补充新证据,质疑旧结论乃至提出新的观点。这部分中他实际上提到了科学研究中两个重要的思路,第一个是敢于质疑,第二个是对问题的思考不仅要关注过程更应该关注其出发点或者说前提假设。这种对科学研究前提假设质疑的思路正是支撑科学不断发展的动力。当发现所有现行证据均无法证明原有结论时,勇于对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发起进攻,这往往是更关键也是更有效的。
最后一类问题,则是在进化论思路指引下,思考生物树的构造。无论是对鸟与恐龙之间关系的分析还是探究人与低等动物的关系,其思路都是我们所熟悉的进化。但是这里不是简单的观察与思考,而是展现了科学交锋、讨论的价值。同时更体现了完整的思考、设计实验、观察到得出结论的过程。这实际上解释了赫胥黎对进化论的信心源自何处。严格的科学流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作用。
一个人的科学观并非单一的扁平的,它可以在诸多思考、行动中得以体现。本书恰好就借助了文字,全面展现了赫胥黎的思考、行动,最终构造了立体的科学观也全面展现了他的科学观。
《青蛙有灵魂吗》读后感(四):除去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
地球上自诞生起第一个单细胞动物起,经过寒武纪大爆发才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人类的出现相对于这一切来说,已经是很晚很晚的事情了。今天人类好像已经成为了地球的“主宰”,像极了恐龙曾经所做的那样——但其实,最早的脱胎于动物的人类,距今也不过只有区区几百万年的历史;而人类的文明史,满打满算也不过七八千年的历史。可见,人类确实没必要妄自尊大,只管一路向前走,不断延长自己的历史——这才是正确的处世之道。
到今天为止,人类对地球史、地球上的生物发展史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虽然距离最终的真相确实还有差距,但也相去不远。而这一切,应该说,始自一二百年前:瑞典人卡尔·冯·林奈第一次建立了动植物命名的双名法,首先提出界、门、纲、目、属、种的物种分类法。而等到了托马斯·亨利·赫胥黎的时候,人类对生物特别是动物的认识已经有了和今天不相上下的认识。这一切,在赫胥黎的撰著《青蛙有灵魂吗》中有着特别清晰的显示。
在《青蛙有灵魂吗》这本书中,赫胥黎以“青蛙有灵魂吗?”这样一个颇有趣味的问题切入,开始讲述动物的神经结构和组织、生命的物质基础,直至酵母,还探讨了动物王国与植物王国之间的边界地带、恐龙与鸟类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类与较低等动物之间的关系等。可以说,虽然这些知识点只是一百多年前的,其后这些知识点也多多少少经过了“刷新”;但直到现在,当读者希望在其中有所收获的时候,他一定不会失望,而且会更加新奇,会如愿以偿。更不用说,其中还有诸多栩栩如生的插图了。
赫胥黎是英国生物学家,因捍卫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而有“达尔文的斗牛犬”之称。相对来说,他对于提倡唯物主义科学精神更感兴趣。客观而言,这一思想贯穿了《青蛙有灵魂吗》这本书的始终。对于准确地认识和把握除人类以外的动物界来说,《青蛙有灵魂吗》这本书可以提供不少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帮助,特别是《动物王国与植物王国之间的边界地带》《恐龙与鸟类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类与较低等动物之间的关系》这三篇,非常有助于人类弄清自己在地球上生物特别是动物界的位置。人类虽然现在看似非常强大,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屡经磨难,称称之为必然性与偶然性交相辉映的产物也丝毫不为过。
从林奈到居维叶,再到达尔文、赫胥黎,再到现在,人类对地球上包括动物在内的生物的认识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升,但却依然不能说就已经到了“终极境界”;而且,在认识越来越深化的今天,人类还应该且必须怀有一种敬畏心理,千万不要忘乎所以。恐龙曾经称霸地球长达1亿五千万年之久,今天也不过有极少一部分恐龙得以留下了化石;一个较大尺度的年代之后,人类究竟能否生存至那时,或说在地球上究竟会留下什么,其实还真的很难说——科幻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一定的可能性,虽然未必果真如此,却已经足够让人类警觉和清醒了!
《青蛙有灵魂吗》读后感(五):《青蛙有灵魂吗?》:科学家就是要探讨最前沿、看似不可能的问题
我们能想到150年前,人类对于生理学的理解会是什么样子的吗?人类社会在向前发展,我们现在对于人类和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已经掌握的相当全面,甚至与连大脑分区都已经清晰而明了。但在150年前。在生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时代,现代生物学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大量的科学结论对于他们还都是陌生的,还是需要大量的实验来验证并解释的阶段。也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那些研究,才有了现在的生物学。 赫胥黎的这本书《青蛙有灵魂吗?》就是对于当时他发现的汇报和总结,当然,其中还有很多观点和现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会有的冲突,甚至很多他们使用的词语都已经被现代生物学所摒弃。但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阅读这本书呢?赫胥黎那种观察的精神、探索的欲望、追求新知的理想以及对于未知的大胆猜想,依然值得我们现代人特别是现代科学家们所学习。
这本书中的第一篇演讲稿就是《青蛙有灵魂吗?》,他用了大量的实验来证明了脊髓以及大脑的各个分区功能上的差异。他的这些实验精巧而清晰,对于青蛙的研究涉及到来组织内部,他已经无限接近于生物学的真相。但在解释这些真相时,他陷入了历史的局限性,对于身体和灵魂的研究也依然是他们时代的重要内容。 关于动物灵魂的探索,在赫胥黎那个万物有灵的时代,是一定会涉及的,这就让赫胥黎的思想在生物学的基础上涉及到了哲学的范畴。所有的生物的行为,都是有灵魂所引起,这就是当时的主流观点,而灵魂所处的位置成为科学家所讨论的具体内容。虽然赫胥黎最终没有否认青蛙的灵魂,但是他认为灵魂是可分的,具有可扩展性,属于物质的范畴。这已经脱离了神学的范围,已经进入了科学可以讨论的区域。
在这本书的后面的文章中,作者也不断地以这一观点讨论着生物学的发现。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作者提出了“原生质”概念,在这些文章中,赫胥黎已经从细胞的维度开始解释生命的运行规则,而且对于整个生命的新陈代谢、物质循环给出了他自己的解释。整个生物界都是由“原生质”而构成,整个的生物界就是由物质循环完成。当然精神世界又是从何而来?这是赫胥黎所有的文章的讨论中,绕不过去的坎。
《青蛙有灵魂吗?》也许观点还有着值得商榷的地方,但科学家探索的精神一点不需要商榷。探索未知的世界,提出各种设想,就是科学的未来。在现代我们科学发展最发达的时候,也许很多科学发现看似已经清晰,但还是需要更多的探索精神,打破各种壁垒,看到更远的科学未来。
《青蛙有灵魂吗》读后感(六):《青蛙有灵魂吗》:把比望远镜中发现的还要更多的东西告诉世界
不知道你在顽皮的童年时代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用小木棍敲打青蛙的肚皮,很快,青蛙的肚皮就会越鼓越大。据说,这是动物的一种防卫能力,因为感觉到了伤害或敌意,但又找不到有效的对抗方法,就将肚子鼓起来震慑对方。
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英国生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在演讲稿《青蛙有灵魂吗》中提到了许多以青蛙为对象做的实验。比如,假如有两个人带着分离的青蛙头和躯干,沿着相反方向分别走100英里远,当他们停下脚步时,头和躯干所执行的动作仍旧保持着目的性。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托马斯·亨利·赫胥黎给出的答案是,要么青蛙的灵魂同时存在于骨髓和大脑中,要么只存在于其中之一。换句话来说,这个结论的前提条件是青蛙是有灵魂的。
“巨人的肩膀”的系列丛书之一《青蛙有灵魂吗》收录有赫胥黎关于生命演化和动物心灵问题的五篇演讲,以及《恐龙与鸟类之间亲缘关系的进一步证据》和《人类与较低等动物的关系》两篇论文。
其中,《酵母》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科普演讲稿,发表于赫胥黎参加的“给人民的科学课”系列讲座。
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菌,是发酵过程必不可少的。最初人们认为糖水、蔬菜汁等液体会发酵,是因为酵母菌已经存在于这些液体之中。而实际上,这是个完全错误的想法。因为对于酵母而言,自然发生学说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1800年,拿破仑曾以高达1.2万法郎的奖金悬赏军队行军时可用的食物保存方法。十年后,一位名叫尼古拉·阿佩尔(Nicolas Appert,1749-1841)的食品商提出了他的方法并赢得了赏金。阿佩尔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研究如何保存肉和蔬菜这些容易腐烂的食物,阿佩尔发现只要煮沸任何一种肉或蔬菜,然后把它们密封起来排除空气,它们就可以被保存到任何时候,这就是最早出现的罐头。
阿佩尔的这一发现从侧面说明了酵母不是自然发生的,当密封的罐子被打开一些让空气能够自由进出之后,酵母菌随空气一起进入罐子就会引发液体发酵。赫胥黎在这篇演讲稿开篇提到,之所以选择这主题是因为酵母是人们所熟悉的最常见的事物,对酵母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不仅是人们日常知识和经验的构成部分,同时揭示出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
赫胥黎对酵母的研究和分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求知、探索的大门,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司空见惯的存在等待着我们去触摸接近、去重新认识。
阅读科普文章,时常会有出乎意料的新发现,它会以科学严谨的方式引导我们重新认识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首任馆长偶然间注意到恐龙的骶骨与在某些鸟类身上发现的结构有着相似之处。无独有偶,赫胥黎教授也在一次参观牛津大学博物馆时注意到,斑龙骨胳遗骸中有一块形状和比例都比较特殊的髂【qià】骨,这块髂骨的主要特征与鸟类髂骨极其相似。于是,赫胥黎教授开始利用了闲暇时间对此进行研究,《恐龙与鸟类之间亲缘关系的进一步证据》一文正是赫胥黎教授研究成果的展现。
《青蛙有灵魂吗》序言中写到,赫胥黎教授拒绝信仰天使,因为望远镜还没有发现他们。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是一位绝妙的实事求是者——尽可能广泛地涉猎各门学问,并且尽可能深入地择一钻研——是赫胥黎教授一直以来的追求和坚持。
-END-
《青蛙有灵魂吗》读后感(七):探索生命物质的终极命运和起源
赫胥黎的《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对小龙虾的研究相当的生物学,很专业,很细致,素描分解各种视图也相当的精细,看得人大开眼见,原来生物学家是这么做学问,做研究的。到了他的《青蛙有灵魂吗》一书里,选择是青蛙这种动物,研究的主题变成“原生质”这一生物学理论。虽然看赫胥黎的本尊照片很有点严肃不妥协的斗士模样,不过在此书《青蛙有灵魂吗》序言里的赫胥黎很是个有趣的人。人称“爱刨根问底的红皮印第安人(这个贬义词特指北美原住民)”,“是一个绝妙的实事求是者”,“强硬的反超验主义态度”,“和蔼可亲的脾气和喜人的演说天分”,“像一个单脚跳的人,不是仰面朝天、直立行走,而是要小心翼翼地在唯物主义的泥潭中拾级而上,就这样,他一不小心就撞见了原生质”......从这些有趣的字句里,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生物学家形象脱颖而出。
在《青蛙有灵魂吗》一书里收录的八个章节内容基本都来自赫胥黎的演讲或文集,从灵魂开始探讨大脑神经结构以及组成神经结构的物质:原生质。西方认为灵魂有21克,说是人死亡时,人失去了21克的重量。壁虎、蜥蜴等动物遭遇危险时,会断尾求生。章鱼会在海里放墨水。蛇在死亡时,蛇的头还可以暴起咬人。这些动物的神经与人类的有什么不同呢?科学家们不断通过对青蛙的解剖实验,不断深入神经结构。
作为探讨神经结构的科普书,这本《青蛙有灵魂吗》入题很是平易近人,从灵魂入手,从不断的深入实验验证观点,一点点揭开科学发现的过程,这种渐进式的叙述将几十年生物领域的科研成果从古早期的畅想到现实的实验过程中的发现一一对照,也让读者清晰看到任何一项科学发现都来之不易,伴随着大量的假设、验证、反复和不懈努力。狄德罗说“要掌握事物的原理,你要么擅长艺术,要么精通科学。”无论艺术还是科学都是需要耐心和创意的事,同时科学精神还需要理性、实证和协作,因为任何科学发现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展开。
赫胥黎在《青蛙有灵魂吗》主要讲原生质,即一种生命物质。这种提法在今天看来是有些“含糊”和“混沌”的,毕竟是一百多年的假想了。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探索生命物质的终极命运和起源,都是渐进甚至有时会倒退的过程,不过,重要是这位生物学家通过实验一步步验证的科学过程,这一点尤为值得当下的人们学习。
《青蛙有灵魂吗》有大量珍贵的史料照片、文字和实验记录,这些资料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正宗生物教科书的补充,都非常有价值。生物课本上从经过科学验证过的草履虫、始祖鸟开始,而在赫胥黎这里,是从不断的假想开始,也许这也正是科学源自假想,然后再不断验证和推翻的过程吧。
通过阅读这些科学大拿们著作,读者也更能体会科学的魅力,感受到科学的感召力。时至今日,贸易争端,芯片之战等,在世界不允许中国变得强大的危机下,中国重提科技兴国的力量号召。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也需要更多新生力量加入科学研究的队伍,阅读这一系列科普读物,也正是帮助有志于科学者培养兴趣,坚立目标,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青蛙有灵魂吗?这个不清楚,建国后反正不许成精,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科学家们都是有灵魂的,科学之魂满满。
《青蛙有灵魂吗》读后感(八):赫胥黎,带着青蛙去灵魂旅行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英国著名博物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家,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代表作品有《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无脊椎动物解剖学手册》、《进化论和伦理学》等。他是一位兴趣广泛而又才华横溢的人,不仅是捍卫科学真理的斗士,也是一位充满才情的具有极高文学禀赋的科学家。
《青蛙有灵魂吗》一书包括赫胥黎关于生命演化和动物心灵问题的五篇演讲,分别是《青蛙有灵魂吗》、《人类和动物的关系》、《酵母》、《生命的物质基础》和《不可知论》,博物广泛地研究横跨解刨学、生理医学、自然博物学、化学、微生物学、物理、宗教哲学等等多个分支领域,可以说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哲学为一炉的科普著作。
《青蛙有灵魂吗》,作者以“青蛙有灵魂吗?”做出趣味设问,浓厚的哲学味犹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般复杂。此篇通过解剖学、生理学和逻辑论证,讨论了青蛙有无灵魂、灵魂是否可分、是否具备意识等问题,比如作者提出多种假设性的实验,细致研究青蛙应对刺激反应时的多种可能,并以青蛙的各种不同情况再应用于人类身上,以动物类推至人,触类旁通,具有很高的科学预见性和说服力。基于赫胥黎对青蛙灵魂论的超前设想研究,后世科学家紧跟他的脚步,极为著名的是“青蛙皮肤互换移植”实验:在青蛙的发育前期相关神经还未完全发育的时候,将青蛙背上的一小块皮肤和其腹部的另一小块皮肤互换移植,待两块儿皮肤都在新的位置上重新长好时,但它们还会按照原本所在位置的颜色发育,移植到白色腹部的那块背部皮肤依旧呈现深绿色,而移植到背部的那一小块腹部皮肤也还是原来的白色。等到青蛙相关神经发育成熟,这时候我们就像一开始那样,以同样的方式轻轻摩擦这只青蛙后背上那块移植过后的皮肤,就会发现青蛙的脚不是去抓背部,而是伸向了腹部,若去轻轻的摩擦它腹部曾经移植过的那块皮肤,青蛙的脚就会伸向他的背部。这种“肚皮”和“背皮”之争虽是一种生理学乃至神经学的排异性的条件反射,但据说这也与青蛙是否具有灵魂、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赫胥黎曾在南半球研究海洋无脊椎动物,在“论水母科动物的解剖构造及其间的亲属关系”的研究课题中,他发现此纲生物的共同点是具有由双层膜所包围形成的中央空腔或消化道也就是现在所称刺胞动物门的特征,更为难得的是他把这个特征比作存在于较高等动物尤其是人类的胚胎中的浆液性和粘液性构造。本书的《人类和动物的关系》就是集中讨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相较自己低等的动物的关系这一论题。
他也曾提出的科学论证显示出人类和大猩猩的脑部解剖具有十分的相似性,有趣的是赫胥黎并不完全接受达尔文的许多看法(例如渐进主义),而且,相对于捍卫天择理论,他对于提倡唯物主义科学精神更感兴趣。因而他创造了生源论(认为一切细胞皆起源于其他细胞)以及无生源论(认为生命来自于无生命物质)的概念而广为人知。本书中的《酵母》一篇章,从发酵和酒精谈到生命从非生命中萌生,涉及化学知识到微生物学,再到人类生命学,是他的一篇具有浓郁唯物主义意味的科普演讲趣作。
他在比较解剖学、海洋生物学、人类形态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后,他竭力传播进化学说,是第一个提出人类起源问题的学者。《生命的物质基础》就是阐述此理论的佳作,该篇章讨论了复杂的人类生命如何从基本的生物活动、各种物质的相互影响乃至最简单的物理现象中进化而产生。
他首次提出“不可知论”一词,认为人们只能认识感觉现象,“物质实体”和上帝、灵魂一样,都是不可知的。但在解决一些具体的自然科学问题时,却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因此,“他的‘不可知论’实质上掩藏着唯物主义”。本书的最后以赫胥黎著名的《不可知论》作为全书问题的结尾,表达了科学实在论对于灵魂、宇宙、上帝等问题的值得深思的审慎态度。
《青蛙有灵魂吗》读后感(九):动物科学与哲学之间的联系,由一只青蛙开始
这本《青蛙有灵魂吗》是和《小龙虾传》一起带回家的。作者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是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生物学家和教育家,也被称为“达尔文的斗牛犬”,是坚定的达尔文进化论的捍卫者。
我因为喜欢吃小龙虾,所以去看了小龙虾的研究入门,稍微了解了一点动物学的基础知识。而《青蛙有灵魂吗》是和《小龙虾传》差不多类型的书。和《小龙虾传》不同的是,他们对所研究动物的观察角度不太一样。
在《小龙虾传》那本书中主要是通过解剖学和动物形态学来讲述动物学中的一部分研究方式。而这本《青蛙有灵魂吗》其实主要讲述的是动物们的神经系统。
这本书开篇第一章就是从分析青蛙的神经系统来讨论青蛙的神经反射到底是属于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这其实是一个涉及到哲学思想的问题。一部分思想家们认为由理性来协调身体动作都涉及灵魂的运作部分。可以认为这些神经反应是青蛙的理性思维在控制着。从这一个角度来讲,青蛙是有灵魂意识的。
而另一些思想家们则认为这些条件反射是机械性的,并不属于动物本身自主的、具有理性的活动行为。这种机械性的条件反射可能只是源自一种对我们来说比较精巧的反射机制,而并不属于主观意识。
在读第一章的时候,我觉得这个研究议题就比较有趣。这种动物是否具有主观意识的正反两派,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分成了两大阵营。一边是支持动物的机械自动型,另外一个阵营是支持动物的泛灵魂轮。
对于读者来说,大部分哺乳动物都是具有自主意识的,这点毋庸置疑。那么对于其他种类的动物,譬如说爬行动物和昆虫。到底是否具有自主意识,还是完全依靠本能来行动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第二章关于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支持现状中,赫胥黎和我们阐述了关于神经中神经力的存在和意义。
第三章,生命的物质基础中,赫胥黎用植物和动物来进行比较。
赫胥黎用实验说明了热与电击对动物和植物都有影响。那么从动物具有自主意识这一条件来推理到植物上是否成立?动植物都是由相同特性的结构单元——有核的原生质而构成的。那么植物是否也具有同样的意识?植物的生理行为是否和自主意识有关。
在这一章中也花费大量的篇幅讨论了关于哲学的问题,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于生命存在的不同看法。
第四章作者论述了酵母发酵的这一个物理现象。
酵母发酵是一种典型的真菌的运动过程。酵母菌向人类展示了生命物质的最简单形式。那么是否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酒的灵魂”。
第五章,动物和植物之间的边界地带。
这一章实际上是延续了第二章中的观点,也就是植物是否和动物一样具有自我的自主意识。
在赫胥黎那个时代,大家普遍认为酵母菌属于一种植物形态。在研究了动植物的最基本组成形式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只是组成原生质的形态上有所不同,而不是种类上的。也就是说相对于地球上其他物质种类来说,动物和植物因为构成的原生质差不多,所以可以被视为同一种物质。
不知道现在的动物学和植物学的观点是否有所改动,但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的新奇,简直打开了我对于动物和植物认知的大门。
第六章,恐龙与鸟类之间亲缘关系的进一步证据。
这一个题目我是比较感兴趣,恐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非常让人感兴趣的一种史前动物。我们也知道恐龙早就已经灭绝了,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鸟类其实就是恐龙的一个生物延续。或者说鸟类就是没有灭亡的恐龙。
在这一章中,赫胥黎用了大量的资料实践解剖来证实了这一观点。仔细想想,如果一只鸟有恐龙那么大的话,其实也挺恐怖的。
在研究了恐龙与鸟类的关系之后,最后一章是人类与较低等动物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人类本身就是由动物进化而来。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关系只是属于一棵大树中的不同枝丫,本质上还是一样的。人类能进化成现在这个样子,是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幸运成分的。
这本《青蛙有灵魂吗》中从神经反射和自主意识的关系开始说起,研究了动植物之间的共性,恐龙和鸟类,人类与低等动物之间的联系。其中一些是赫胥黎的演讲,还有一些是赫胥黎曾经发表过的文章。你可以把这本书理解为赫胥黎的作品的一个合集。其中的关联性不是太强,但是其中意识与哲学的关系值得好好思考,是一本具有开拓思维性质的动物科普书。
《青蛙有灵魂吗》读后感(十):当祥林嫂遇上赫胥黎
旧历的年底,天色阴暗。祥林嫂沿着河边走来。她头发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一个竹篮,内中一个破碗,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一边蹒跚前行,一边自言自语:“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在河边望着水面沉思的赫胥黎听见了路过女人的自语。他受邀来做讲座,刚在福兴楼吃过清燉鱼翅,又打包了些准备晚上再吃,助手去叫船了,他拎着鱼翅在岸上等,顺便思考着关于动物灵魂的若干问题。他便随口接道:“女士,这个问题说来话长……”
祥林嫂在这位穿着棕色毛呢西装、叼着烟斗的洋人面前立住了脚,像捞到救命稻草一般钉着他看。迅哥儿回答不上的问题,这位洋人或许能回答罢?毕竟他千里迢迢从外国来,想必见识得更多。
“女士,以河里的青蛙为例。”赫胥黎说,“如果我们切下它的一条腿扔进您的竹篮里,无论我们用水洗、用刀切、用火烤,这条腿都不会再有任何反应了。”
祥林嫂咽了口唾沫。
赫胥黎把鱼翅递了过去。“谢谢!谢谢!”祥林嫂双手捧着,狼吞虎咽。
“但如果您用手中的竹竿去捅青蛙另外一只与身体相连的腿,它就会表现出疼痛的迹象,并试图逃离您的竹竿。”
“狗也是一样。”祥林嫂说,“我用竹竿来打狗。这里晚上野狗多。可是,这和灵魂有无有什么关系?”
“女士,您觉得,您身体的行动和感觉,是由您的灵魂来支配的吗?”
“……”祥林嫂从没想过这样的问题。她只关心死后有没有地狱,曾经嫁过两个男人的自己会不会被锯成两半,可是从来没想过灵魂在活人身体中的作用。犹豫了一小会儿,她吞吞吐吐地说:“也许罢。”
“有的人病了,半身不遂,走起路来总拖着一条腿,一只胳膊也不好使。您觉得,他的灵魂只剩下一半吗?”
“没有。隔壁吴老二就这样,可他和从前一样好赌。”祥林嫂快截地回答。
“那么,是他完整的灵魂被挤压到仍然健康的一半身体里了吗?还是完整的灵魂仍然控制着完整的身体,只是对另一边身体的控制失效了?”
祥林嫂面现困惑之色,想了想,支吾着说:“大约是后一种吧。——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几问几答之间,鱼翅已经风卷残云般落了肚,她津津有味地吮着手指上的油。
“人们宰鹅的时候,鹅头已经砍掉了,身子还在不断扑腾,您觉得,是鹅的灵魂仍然存在于没有头的身体里么?”
祥林嫂沉默了一会儿。在过去的几个年底,鲁四老爷家,她曾杀鸡宰鹅,彻夜煮福礼。鹅是生命力很顽强的动物,杀鸡时,鸡只扑腾几下,有的鹅,无头的身体还能再绕院子走上两三圈才倒在地上。那时的鹅,还有灵魂么?
“我不知道。它被杀时,也许灵魂还能附在身体上一小会儿。后来死透了,灵魂就和身体分开了。”祥林嫂把手上的油花舔净了,神气也有了几分舒畅。
“您看,女士,如果灵魂是存在的,要么它是不可分的,要么是可分的。如果不可分,它是某种力量的中心,这种力量能同时作用于分离的头和身体,让没有头的身体还能行动。如果它是可分的,有那么一部分灵魂随着头和身体的分离,留在了身体里,让身体还能动上一阵。这样的灵魂,作用于物质,让物质行动,我看它本身也属于物质范畴,无论可分还是不可分,我都看不出它和物质有什么不同。”
祥林嫂咂摸了一会话中余味和口中鱼味,缓缓抛出另一个问题:“那么,也就没有地狱了?”
“啊!地狱?”赫胥黎很吃惊,“女士,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完全无法解决的问题。我是研究生物的,不是研究神学的。但据我所知,人类和大猩猩之间的结构差异,比大猩猩和低等猿类之间的结构差异还要小。”
“人和猴子的确像。”祥林嫂说,“在山坳里的时候,还有猴子偷了瓢去舀水喝呢。”她的脸色突然灰败下来,“我真傻,真的,那时候,我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赫胥黎叹息着磕了磕烟灰,重新满上烟斗。苍白的天空中有苍白的雪花飘落,烟斗中的火星一闪一闪,像是随时会熄灭。北风并不猛烈,可是吹在人身上干冷干冷,祥林嫂打了个哆嗦。
“您接下来要去哪儿呢?”赫胥黎问。
“要去哪儿呢?……我已经没有亲戚可投了。”祥林嫂低声说。从前执着于灵魂的有无,从鲁四老爷家祝福祭祖的虔敬来看,似乎是有的,经面前这个红脸膛大胡子洋人三言两语,又似乎没有。即使有的话,也不知道灵魂是否可分,能不能锯开。但是,为什么非要把自己分给两个男人呢?也许可以带了阿毛,自己单过罢?想来如果有灵魂,他们也不愁找到其他女人的灵魂——这么些年了,也许和阳间的男人一样,早就找了罢?如果没有灵魂,那更是省心省事。
这样一想,祥林嫂佝偻的背就挺直了几分。
“您如果没有去处,我的工作室倒是需要一个清洁工。”赫胥黎说,“您看,我是研究生物的,难免经常要解剖青蛙、老鼠等动物,有些人就是怕那些动物,工作室还得我们自己打扫。”
祥林嫂眼光里有了神采:“老爷,我能行的!我会淘米做菜浆洗缝补,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杀鸡宰鹅都能做……”
梅花般大的雪花满天飞舞。动物学家带着新招的女工登上了乌篷船,在烟霭中离开了鲁镇。灰白色的沉重晚云中间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空气里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是送灶的爆竹,像在给他们送别。
----------随便写点什么的分割线---------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是阿道司·伦纳德·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美丽新世界》的作者)的爷爷,生物学家。从时间上看,生物学家赫胥黎:1825年5月4日-1895年6月29日;作家赫胥黎:1894年7月26日--1963年11月22日;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生物学家赫胥黎遇上祥林嫂的时候应该已经六十多岁了,这里有个时间bug,就是按凡间的时间线,此时鲁迅还是个少年,估计还是在三味书屋念书的阶段,不是个见识得多的出门人。但小说中的地点和时间和凡间相比当然有其特殊之处,所以祥林嫂能先遇上出门在外、过年回老家的迅哥儿,又遇上赫胥黎。
赫胥黎的《青蛙有灵魂吗》是文集,注重逻辑,充满理性,有不少术语,叙述风格冷静到近于冷酷。第一篇是《青蛙有灵魂吗》,这里的灵魂并非神学意义上的灵魂,而是动物灵魂,是15世纪以来一种生理学概念,该概念认为这种“灵魂”会引起动物的感觉和随意运动(见书11页注释2)。这种“灵魂”的概念其实更接近于神经。第二篇《关于神经结构和功能的知识现状》承接第一篇,讲神经的重要作用。第三篇《生命的物质基础》是在一个牧师开办的一系列非神学主题的周日晚讲座中讲的,在牧师开办的讲座上大谈唯物论,很有砸场子的嫌疑。第四篇《酵母》是贴近生活的科普文。第五篇讲极微小的动植物之间并无明显界限(所以吃素也算杀生?)。第六篇讲鸟和恐龙之间的联系,术语多,比较劝退。第七篇讲人与猿的联系。赫胥黎以生物学家视角跳出人类看人类:“让思考着的我们花一些时间,努力摘下人类的面具。只要您愿意,我们可以想象自己是土星上的科学家……并忙着讨论这些动物与一种新的、奇特的‘直立且没有羽毛的二足动物’之间的关系。”(“直立且没有羽毛的二足动物”是柏拉图给人下的定义,后来第欧根尼拎一只拔光了毛的鸡说:“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人。”)莫利斯讲人类行为的《裸猿》也属于这种试图跳出人类看人类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