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鱼米之乡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鱼米之乡的读后感大全

2021-10-02 00:48: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鱼米之乡的读后感大全

  《鱼米之乡》是一本由[英]扶霞·邓洛普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0元,页数:3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鱼米之乡》读后感(一):一半是美食,一半是文化

  2005年来苏州大学进行硕士研究生复试,甫下火车,即感受到江南温润气息的洗礼,与北方干燥气候形成鲜明对比,也由衷地对这座城喜欢起来。

  江南,作为一个地理符号。浸透着千年的雅致,有着悠远的文化浸润。关于江南的美食,更是数不胜数,仅仅从《舌尖上的中国》就能够领略到。当《鱼米之乡》来的时刻,更是让读者沉浸在江南的美食中,不能自已,垂涎欲滴。

  本以为,这是来自江南土著的作品,却不曾想到来自异域的作者。10余年前,英国美食作家扶霞爱上了江南和这里卓绝的美食文化,和她对四川的热恋一样炽热。接下来的多年中,她常常回到这里,寻访专业厨师、民间高手、路边摊的美食“扫地僧”和乡野农人,记录故事、学习菜肴、品尝人间至味。

  将自己的美食奇遇,汇聚成文字,传播到外界,不仅欣赏到美食的视觉体验,更能够窥见来自于美食背后蕴含着的文化内涵。于是,《鱼米之乡》其实就是这样一部书籍,一半是可口的美食,也有其制作的细节;一半却是美食浸透着的文化,有着深厚的魅力,让读者不仅欣赏美食,更能感悟领略文化之美。

  气候往往造就文化,地域往往浸透美食。江南地域的雅致和温润,传递到美食上也是如此。来江南之前,不曾想到白砂糖也是做菜的调味品,更不曾想到甜竟然可以成为江南美食的符号。别小小地看待一个狮子头,也大有来头。小小的毛豆,也是江南的馈赠呢!这些数不胜数的江南菜的原料,勾勒成为江南水墨画的筋骨。

  一半是美食,在这片北至扬州、南至杭州、东至上海、西至南京的区域里,扶霞将多年来对江南饮食文化的观察与探索集结成册:从江南菜小史到当地人文风貌,从饮食习惯、烹饪特点到美食掌故,狮子头、桂花糖藕、四喜烤麸、西湖醋鱼、水晶肴肉、素响油鳝丝、腌笃鲜……150余道经典食谱,108种常备配料,24种烹饪技法,精巧雅致、包容平和,汇聚成为一道道美到不可方物的美食宝典。

  一半是文化,为何《鱼米之乡》中的150多道经典食谱,仅仅是诞生在江南,而不是别处?除了自然造物,更有文化洗礼。尤其是浸透着文化意味的“莼鲈之思”,更是赋予了江南美食独特的魅力。为了美食,甘愿辞官,这是何等的潇洒,又是何等的气魄呢!

  更可贵的是,《鱼米之乡》不仅是展示美食,更是兼具实操性与可读性的美食读本。食谱经过扶霞本人亲自验证与实践,将调料的计量精确化,摒弃多数菜谱中“少量”“适量”的说法,且内文进行中国化处理,将英文版中的部分食材替换为中国更常见的种类,更具实操性。你可以照着葫芦去画瓢,做一道地地道道的江南美食,不亦乐乎?

  《鱼米之乡》读后感(二):一本江南人的旧食光

  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是我国传统的“八大菜系”,为川菜写过《鱼翅与花椒》的可爱英国人扶霞,今天又为我们带来了丰盛的江南菜系:盐水鸭、叫花鸡、龙井虾仁、响油鳝丝、冰糖元蹄... ...扶霞用自己的笔带我们走过鱼米之乡,享受了一场饕餮盛宴。

  “川菜专攻调味,香料众多,色彩炫目;北方的汤面下肚,暖胃暖心。然而,在我心中,最能让人放松身心,享受闲适的,还是江南的菜肴。”

  江南菜,吃的是氛围,是时令,也是心情。 唐代的李珣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云带雨,浪迎风,钓翁回棹碧湾中。春酒香熟鲈鱼美,谁同醉,缆却扁舟篷底睡。”江南菜,端的是一个鲜字。

  清蒸鲜鱼、雪菜蒸鲈鱼、西湖醋鱼、红烧鲜鱼,每一道菜扶霞都为你娓娓道来,让人看着恨不得马上去菜市场买菜下厨。这些菜谱,都是扶霞走了很多江南老城寻访得来。从苏州、杭州、宁波、绍兴,最后回到上海,从餐厅主厨到路边摊老板,从宴席上的珍馐佳肴到朴实的农家菜肴,每个人嘴里的江南味道都被她细细记录在书中。

  这趟10余年的旅行,带回了150道经典的江南菜谱,翻开它,就像打开了鱼米之乡。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这是苏轼《猪肉颂》里写的红烧肉做法。红烧肉可谓是江南最家常的一道菜,每家有每家的做法,每家有每家的口味。细心的扶霞不但详细记录了红烧肉的做法,还将每个地区做法的不同之处都记录下来,让美味也如同音乐一般有了变奏的艺术感。

  就像当年那个挥汗如雨学习做川菜的英国辣妹,如今的扶霞依旧用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记录着江南美食的点点滴滴。“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幸好,每一丝变化都没有逃过扶霞灵敏的味觉和精巧的笔触。

  从江南小史到当地人文,从饮食习惯、烹饪特点到美食典故,精巧雅致、包容平和的传统精髓,被扶霞不动声色地安放于饮食文化和历史之中。

  一卷《鱼米之乡》,一场江南盛宴,一次独属于江南人的旧食光。

  《鱼米之乡》读后感(三):字里行间的“莼鲈之思”——我的译后记

  “淮扬菜是不加辣椒的川菜。” 在扶霞的饮食札记《鱼翅与花椒》中看到这句话,我是有一点惊讶的。淮扬菜是我不甚了解的领域,但印象中总是小巧碟子里一水儿的清白翠碧,拥有各种无论看上去还是念起来都十分温柔的菜名。怎么也想不出来,竟然会和整体上调味偏重,大开大合的川菜扯上关系。 但扶霞笔下的扬州与整个文化意义上的大江南地区,实在太美好了,美好到在中国(主要是四川地区)的饮食研究陷入瓶颈的她,在那里恢复了对中餐的爱,继续踏踏实实地做中国人,为各个地区的中国菜“立传”。她甚至多次提到“扬(扬州)一益(成都)二”,提到她对江南的爱如数年前对四川的爱一样炽烈。让我这个川妹子颇为不服:“扶霞!我们一群读者可是已经在精神上给你成都户口了啊!你怎么能这样‘见异思迁’!” 带着疑问、向往和一点不甘,我揣着一本《鱼翅与花椒》,在早春时节下了江南。苏浙的小桥流水与精致园林,以杏花雨和杨柳风迎接我,热爱花花草草的我,迷醉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之中。不到江南,不知春色如许。我除了背诵古时候文人墨客在大江南留下的诗词名篇,竟然词穷,只是一个劲儿地感叹“好美!”,春天仿佛格外厚待这片秀美的土地,予我江南柳、雨如烟、樱花雪、临江仙。 在这繁花柔水中享受的吃食更让我大赞,腌笃鲜、马兰头、小蚕豆、莼菜、鳜鱼……都让我感受到风情万种的春日生机;到扬州吃了几顿早茶,一向不喜吃包子的我也被三丁包和五丁包丰富的口感和味道惊艳。体验了正宗的淮扬菜,我总算明白了扶霞写的那句话,淮扬菜以咸打底,以鲜提味,注重微妙之处的调味,也讲究刀工与火候,这些都与川菜的要点不谋而合,可不就是不加辣椒的川菜吗!那个春天过得实在快乐,我在大江南徜徉流连的样子,实在是名副其实的“乐不思蜀”了! 回来以后我便犯了相思病,天天网购,江南的马兰头、春笋、莲蓬、桂花……在不同季节分别到达我家,变成各式各样的江南菜。我甚至还尝试过把嫩豆腐切成“头发丝”,想做文思豆腐;当然我这三脚猫的刀工根本连“扬州一把刀”的皮毛都赶不上,但我加了上好的火腿,切成细丝,做成一道粗糙家常版文思豆腐,聊慰我的“忆江南”。 做法简单,味道妙不可言的糟卤毛豆和“糟卤一切”,更成为我们家饭桌上常常出现的一道凉菜,在蜀地湿热的夏日里带来清凉爽口的风味。(我的糟卤菜会加一些川味,煮和糟的时候会多加一些香料,受到江南土著的赞赏,认为口味层次更为丰富。做好的糟卤菜与成都的朋友们分享,往往让他们赞不绝口,也学我,从江南网购糟卤,让饭桌上增添一道异乡风情。) 所以扶霞问我愿不愿意翻译《鱼米之乡》时,我还没等她把话说完便一口答应,说“我爱鱼米之乡!”想想自己曾经因为扶霞似乎比之川蜀更爱江南而吃醋,难免狭隘了(啊,实际上是我自己也有点“变节”!) 扶霞已经出版过英文的湖南菜谱、川菜谱和家常菜谱(其中川菜谱《川菜》已有中文版)。每当我谈起她的这些书,总免不了有人疑问,《鱼翅与花椒》是一个热爱中国的外国人在中国的饮食与文化见闻,让中国读者透过蓝眼睛获得全新的视角,出中文版再合适不过。但如果是菜谱的话,早就熟悉了锅碗瓢盆、炉灶烟火的中国人,为何要去参考一个英国人写的菜谱呢? 这个问题我总不知从何答起,只好回道,“你可以看看这本书再说。”且不谈开篇洋洋洒洒的“秀美江南”详细而生动地述说了江南的饮食文化发展历史,单只是在书中看到扶霞细腻地描写龙井村的茶忙,条理清晰地捋顺江南“臭臭菜”的起源与发展,生动地讲述自己与每一种美味相遇在烟雨江南的场景,深情地感谢在那美好的地方遇到的所有温柔的人们,并且一丝不苟地在伦敦地厨房里以科班的专业和因地制宜的创意复刻她想念的每一道菜,你也会和我产生同样的感觉:“属于中国的世界人”扶霞,她实在有资格写这样一本书。身为中国吃货的我,深深感激她可以做这样的梳理,把菜谱、故事、风土人情都融汇到这一本“江南之旅”中,带我游江南、玩江南、吃江南。 《鱼米之乡》里提到了一位官员,因为过于思念和渴望江南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毅然从北方辞官返乡。这舌尖上的乡愁被称为“莼鲈之思”。我自从深度游过江南,返乡之后便也莫名其妙地总是思念起那里精致美好,透露着谦逊的富庶之风的吃食。大成都自己也是美食之都,本土饮食文化强势,正宗的江南菜馆往往难觅。前面也提过,相思难耐时,我总网购江南的食材自己在家做,因此试过的江南菜谱也不在少数。扶霞的菜谱恰恰为我在厨房中重现大江南之味提供了一个涵盖全面、用料精准的范本。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往往起身把想试的菜谱实践一番,从未翻过车(菜谱好要占首功,我的厨艺也是不错的!) 完成这本书之后,我心痒难耐,又恰逢烟花三四月,于是组织了一个“吃货团”,再次去江南赏春。这次有了《鱼米之乡》奠定的坚实理论基础,我面对很多菜都能正儿八经地说出个所以然,那些咸香鲜美,似乎更上了一个层次。我们用吸管吃灌汤包,观赏冰清玉洁的琼花;品尝“正是欲上时”的河豚,任晚樱“拂了一身还满”;在廊下听雨喝茶,看“绿杨烟外晓寒轻”;深深感激江南待我们不薄,感叹这片大地上一草一木皆有灵,乘着春风的翅膀,把不输给古诗词中的春色呈现给我们。 我翻译每一本书,总少不了在翻译期间找些合适的读者,寻求鼓励和建议。而关于这本《鱼米之乡》,我要谢谢杭州朋友吴泓艺,因为她杭州土著的身份,成为译稿的第一读者,为我把关了书中涉及江南本土的一些专有词汇。有了你,杭州于我便成为一个故乡,“忆江南,最忆是杭州”,白居易诚不欺我! 感谢在热爱大江南的沪飘东北独立女性尹小玉,我的每一次江南之行,都因为你的陪伴或攻略,变得更好吃更好玩。我们俩一西南一东北,却都能在他乡找到故乡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这是奇妙的幸运与缘分。我愿意与你相约每一个灿烂的花朝节。 当然也要谢谢亲爱的你,莼菜羹也好,鲈鱼脍也罢,任何佳肴都希望和你一起品尝,滋味才是最好。谢谢你给我温暖、自由、美好的爱,让我勇敢前行。 谢谢亲爱的扶霞,把四川之外的菜谱放心交给我翻译,这是属于吃货与吃货之间的信任。翻译过程中能时时咨询原作者并得到详细解答,这实在是译者之幸,叫我时常感叹自己何德何能。愿伦敦的情况早日得到缓解,你我能相约在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之下就着黄酒尝尝精致的小菜。我对江南的“莼鲈之思”中,也有你的身影。 最后的感谢给予江南,感谢你总是把最美好的春天呈现给我,以温柔的泼墨,让花朝与月夜、江河与流水、美味与笑容全部朝我扑面而来,让那软糯缱绻的温柔乡包裹我,从此一个川蜀之人,时时会祝愿巴蜀与江南都风调雨顺,祝愿你我岁岁常相见。 何雨珈 2021年暮春于江南之旅后

  《鱼米之乡》读后感(四):江南好,佳肴客堪邀

  秋到江南,桂香蟹肥。江南好,佳肴客堪邀。

  还记得,在《鱼翅与花椒》里,扶霞说淮扬菜挽救了她,仿佛她的红楼一梦,让她找回这个国家渐渐消失的优雅与古朴,找回她对中国有些退却的痴情。扶霞的新书《鱼米之乡》,副标题就叫作“中国人的雅致饮食文化”。她的痴情从未消逝,在时光里渐长渐浓。

  扶霞的江南之旅始于将近10年前,第一站去的是扬州,此后几年,她数次下江南,遍访杭州、苏州、宁波、绍兴等古城,徜徉于现代化的上海的大街小巷,跟随当地的大厨和农民入水捕鱼,下地挖菜。躯壳里替换上了中国人的灵魂,她写的书也是中国味道的。

  《鱼米之乡》采取简单清晰的总-分结构,首先综述江南美食的历史文化,然后分成各大类,介绍各道食谱的故事和做法,语言亲切,图文并茂。一道佳肴,一张大图,满纸鲜香,透纸而来。在感官上,就撩拨我们的食欲,带给我们原汁原味的体验。

  扶霞抓住了江南饮食的特征:第一,对蔬菜,尤其水生蔬菜(茭白、芡实等)的喜爱。引述林洪、李渔、袁枚等人的著作,阐明“脍不如肉,肉不如蔬”的饮食之道。第二,强调“不时不食”的传统。食材挑得好不好,对菜肴的品质至关重要。江南厨子总是不厌其烦地寻找最应季最上乘的食材。第三,讲究可口的清淡与恬和,也发展了把新鲜和腌制的食材放在一起烹制的“鲜咸合一”的做法,甚至还发展了独特的“臭霉”风味。

  这三个特征,不仅综述时大力阐发,也成为了选材入题的指导标准。松仁蒿菜、金陵素什锦、龙井虾仁、荷塘小炒、腌笃鲜……这些菜具有鲜明的江南风味。东坡肉、宋嫂鱼羹、清蒸鲜鱼、无锡肉骨头……这些菜连同民间故事,连同欢声笑语,一起入肚。鲞扣肉、霉千张、霉干菜烧土豆……这些气味刺鼻的“黑暗料理”,赢得了扶霞的欢心,她大力向朋友推荐。我讶异之余,不觉莞尔一笑,扶霞真是“重口味”的爱好者啊。

  真正的老饕客,一定都是些好奇心旺盛的人,敢于尝试从未接触过的、看上去十分可疑的食物,而人类的饮食史、文明史,就是在好奇心的推动下,积累经验向前发展的。

  我们都能感觉到她那旺盛的好奇心,这是扶霞得到中国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文字画面感很强,仿佛她正睁大眼,张大嘴,“哇,这是什么!”然后,强忍着不适,小心翼翼地品尝,然后,又张大眼感叹,“哇,不错不错,好吃好吃!”然后,举筷如风,大快朵颐。

  《鱼翅与花椒》重点描述过中国烹饪的刀工与食客对口感的追求。江南饮食在这两点上尤为突出。扶霞说,江南厨师接受的基础训练包括将一块豆腐切成头发一样的梦幻细丝,把鱼肉切成一朵菊花,有经验的厨师会培养起对锅中油温的第六感,蛋白入锅就如云朵一般轻盈柔和。这样的遣词造句,包涵了中国的审美情趣,所以,我们读扶霞的作品会觉得亲切,像亲近的朋友,没有外国人写中国常有的那种外视的隔阂的感觉。

  欧洲人的食谱,烹饪犹如自然科学实验,而中国人的烹饪,更像是个人艺术创作。扶霞融入了中国的氛围,不过,她偶尔也会跳出去,面向她的英国同胞们比较说明异同点。她认为,西方人对豆腐没有足够的重视,应该学习中国千变万化的做法。江南宴席的收尾走向低调,清淡的汤羹、新鲜的水果与清茶,都有助于身体的和谐感觉。扶霞的美食写作,在英国也受到了欢迎,饮食真是无国界的、最容易输出的文化交流形式。

  《鱼米之乡》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既有各道大菜,也提及凉拌黄瓜、糖醋小萝卜等开胃小菜,荤素搭配,肥瘦适中,还说到了米饭等主食,生煎馒头等点心,银耳羹等甜品,南瓜汁等饮品,附录调味品、技法的简略解说。用这本书作指导,完全可以整治一桌琳琅满目的丰盛宴席。菜肴已备足,请嘉宾入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