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读后
那天我发了一张《鱼米之乡》封面照片过去给美食纪录片导演陈晓卿,附言说:“这本书不错啊,你们应该可以用作资料。”我看着微信上陈晓卿一直在输入,但是过去很久都没见他发过半个字来。又过去不知道多长时间,“Biu”地一声他终于发来了回复:“作者是我们的顾问啊。”
我感觉有点尴尬,解释说:“我主要是觉得书不错,很适合你们。”这次陈晓卿回答得飞快:“那你看过她的《鱼翅与花椒》没有?写得很好,前面有我写的序。”这种问题就有点伤人了,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我再提一本书名,反问他看过没有,这样大家才能取得心理平衡。但我是个老实人,只好回答说:“之前听到过很多次,但是还一直没有机会看到。”
本来这件事情到这里就可以了结,陈晓卿只需要说一句“你要多读点书啊”,大家就可以结束对话。可是我没有想到,他又补了一刀:“你看看《鱼米之乡》的封底,上面应该有我写的推荐语。” 我落荒而逃。
推荐给陈晓卿未遂,那我还是推荐给你吧:
《鱼米之乡》是英国作家扶霞·邓洛普的新书,也是她中国美食系列的第三本书,之前的两本是《川菜》和《鱼翅与花椒》。其中,《鱼翅与花椒》在坊间的风评不错,这一段时间以来经常听人提起,待遇类似何伟和他的《江城》。扶霞·邓洛普本来在英国剑桥大学念书,后来去到四川大学参加学生交流活动,于是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年。其间,她又跑去四川高等烹饪专科学校学习。最终成长为一名又能写字又能做菜的美食作家。
这一点非常重要。之前我推荐过的美食作家江献珠同样如此,她去找了只会评不会做的食评家当顾问,自己亲自下厨复现经典粤菜,所以她写的《家馔》系列就有相当价值,字里行间都能让人学到许多烹饪技巧。扶霞·邓洛普自己做菜,自己写美食书籍,这就让她的作品摆脱了猎奇视角,而是拥有了宝贵的专业度。无非她是一名英国人,视角和中国人略微有些不一样,其中有一种宝贵的热忱和认同,就像是一个人回到了上一世的所在地。能写会做值得称赞,不像是某些导演,整天用升格镜头拍各种煎炒烹炸,搞得人眼花缭乱,结果到了饭点还是去吉野家。
严格来讲《鱼米之乡》不是一本食评书,也不是美食随笔,它就是一本菜谱,而且是彩印菜谱。扶霞·邓洛普搜集整理了整个“泛江南地区”的150多道菜,包括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淮扬菜、本帮菜等等,都归入“江南菜”的概念。每道菜都介绍了食材和做法,以及传说和源流。可以这么说,它对于喜欢江南菜的人而言,是一本美食指南。即便是生活在江南地区的人,也会从中获得很多启发,因为能看见四季轮转,了解应季菜肴的其他可能。
我自己也很喜欢江南菜。北京有一家小馆子,我一直从它叫做“面邦袁”吃到它改名为“苏邦袁”,吃到十八斩下架只剩醉蟹。无论是清淡的炒茼蒿,还是浓烈的东坡肉,又或者是古雅的莼菜汤,我都前去复习过很多遍。但是,依然有许多菜我并没有试过,因为单凭名字无从判断。看过《鱼米之乡》以后,我觉得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许多,也许应该按图索骥找一下别的江南菜试试,尤其是其中的糟味。
说起来四川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何伟去了涪陵,写出了《江城》、《寻路中国》,变成了中国的观察家兼作家;扶霞去了成都,写出了《川菜》、《鱼翅与花椒》,变成了中餐厨师兼作家。他们都在这里找到了对生活的兴趣,并且深入当地的文化。扶霞甚至超越了川菜,进入了湘菜和江南菜的领域,变成一名具有相当水准的中餐美食家。我想,可能是因为四川是个盆地,如同一座巨大的炼丹炉,把进入其中的人都淬炼成丹,和这片土地再也无法分开吧。
不像是某些导演,丹火失控,淬炼过度,结果变成了乌漆墨黑的一大颗,夜色降临就能凭空消失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