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在一米之外的读后感大全
《呼吸在一米之外》是一本由陈拙主编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吸在一米之外》读后感(一):一百年后没有你也没有我
同事的孩子是个早产儿,生下来手脚有点弯曲,因为不忍心这一条小小生命,夫妻俩花了很多钱为他做矫正手术,只不过不能参加剧烈运动。长到3、4岁的时候,他们发现这娃身上有着异于常人的特质:但凡他看过的书本(尽管还不能理解)、见到的事物、听到的声响,都不会忘记。令人且惊且喜的是,娃小学阶段就能熟读各类编程还有各种易经什么的,但他不会概括,或许他获取的信息太多,却无法处理。此外,娃完全不会写作业,一写作业就哭,以致面临被退学的处境,夫妻俩每晚不论多忙还坚持替娃写家庭作业。19年底20年初的时候,孩子不小心得了个全市编程大赛二等奖,有专家帮他们联系了武汉一所特殊学校(类似于最强大脑?),正在夫妻俩纠结的时候,这事因疫情作罢。
疫情爆发于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是聚与不聚的两难。新闻里很多认识的人被时代洪流推向前线,他们说着不破楼兰终不还;更多的是我们躲进了小楼,也被迫在疫情下成长,而成长也是坚持与妥协的两难。大年后,同事们与我被所里正式派到各个隔离点和卡点...
如果不是看到《呼吸在一米之外》这本书,关于疫情爆发乃至后来所有的记忆除了坐车戴口罩都快被我忘没了,电视上国外发生的一切显得陌生又熟悉。书中14个普通的人,14个平凡的故事,他们都是被迫置身于故事里的小茫然,“以前从未面临过这种抉择,而现在也已没有退路”,有惊魂未定,有大义凛然,有渴望亲人而不可得的无可奈何,有内疚和不安...在彼时寂寞的神州大陆上,我在恐惧同类,同时又渴望见到同类。
只不过在阅读这些故事的时候,我觉得有些细节以及我自己现在印象中的经历,跟当时的仿佛又不完全一样。或许所有的回忆录都存在着若有若无的修正吧,但此刻我非常感谢这14个故事形成文字保留记忆,或许此刻我更盼望拥有同事孩子的记忆力也说不定。
北大教授罗新在《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提到:“ 遗忘塑造了记忆,理解记忆的关键在于理解遗忘...制造遗忘是社会用以构建并维持集体记忆的手段之一。 ” 他引用尼采在《道德的谱系》“遗忘,并不像平庸肤浅的人们所相信的那样是一种简单的怠惰,反而是一种……提供沉默的积极能力,是为无意识所提供的洁净的石板,为新来者腾出空间……这些妙用就是我所说的主动遗忘。” 我纠结的正是,14个故事以及曾经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是拥有那个孩子忘不了的能力好呢还是有些故事写出来的时候其实忘差不多了好?
忘不掉,记忆可能就是垃圾场;忘了或者部分忘掉,会不会好了伤疤忘了疼,记忆风轻云淡,我们的故事又成了别人笔下的故事。或许是我太蛋疼。其实人生几十年倾泻而下,原不是为了记住不快。一百年后既没有你也没有我。当呼吸化为空气,你我只需珍惜眼前。
《呼吸在一米之外》读后感(二):《呼吸在一米之外》:有些故事,要细细讲来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段时间有太多文章会以这样的方式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太多。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即便是没有受到疫情的直接影响,人们也以种种方式共同经历着这场变故——或许是度过了有生之年最冷清的一个春节,又或者是养成了出门戴口罩的习惯,如此种种。国内疫情基本平息,我们也终于有闲暇,整理这段记忆。这段记忆中的片段,有的宏大——关乎集体与荣耀;有的细微,可仍要细细讲来。
《呼吸在一米之外》讲的便是这些细微的故事。其中没有力挽狂澜的壮举,更没有漶漫难辨的悲悯。这十四个故事里,有的只是平凡——小镇刚上岗的年轻医生,面对疫情不知所措,只能尽力去做他认为“正确的事”;在武汉的热血青年,自发加入物资运送工作的同时,也观察着这他不再熟悉的人间;本就艰难的其他疾病患者,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变得更为艰难;还有执行维持疫情防控秩序任务的警察,纵然不惧穷凶极恶的歹徒,但面对这看不见却更为凶险的病毒,内心同样难以安定……
可纵然平凡,这些故事仍不乏鼓舞人心之处。如《最漫长的手术》中,原本常规的一场截肢手术,却因为疫情袭来而变得复杂。先是主刀医师被隔离,导致手术延后,随后又是患者疑似感染,需要再做观察与检测。可这时医院连做检测的人手都找不出来。无奈之下,身为管床医生,同时一人独居的作者“我”只能临危受命,因为他需要践行自己身为医生的责任,即“你的病人你就一定要负责到底。”所幸病人并未真正感染,手术得以进行。这位“隐忍而积极”病人术后恢复良好,得以出院。尽管余生都要承受肢体上的残缺,但至少生命得以延续。“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个病人的“求生得生”,让仍要在当时并不乐观的疫情形势中继续奋战的医生感受到了一丝鼓舞。
即便是最熟悉疾病的医护人员,面对这场疫情,一开始也是手足无措。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次疫情提供的是完全陌生的经验。尽管我们很容易将此次新冠疫情,与2003年的非典疫情作类比。但实际上,二者有很大不同。用书中医生的分析来说,SARS病毒的传播性并不强,纵然在当时的防护条件下,感染人数也不过5000人,它的危险更多在于致病性;新冠病毒的传播性明显要高很多,传播途径多样,在早期充满未知。这就使得人们总会感到自己身边危机四伏——对于习惯了安定的现代人而言,这种触手可及的危机感,很多人是从未体验过的——在平时,我们顶多会担心下个月的房贷或是房租,哪里会怀疑自己刚刚去过的地方,或是将要擦肩而过的人是否“安全”。
从未体验过的危机感,造成了平凡生活中的微妙变化。这本书里有一个非常寻常的故事,但却极具代表性。它说的是一位老人,原本期盼着一年一度儿孙团聚的春节假期,但2020年的这个春节,儿子宁可把小孙女送到单位,也不肯让她跟爷爷多相处。爷爷起初百思不解,后来得知新冠肺炎极易感染老人,儿子担心孙女被感染,故才出此“下策”。老人为自证清白,冒着风险赶往当时人人避之不及的医院呼吸科,只希望可以求得一张“团圆”检验单……比起书中医护人员、一线干警的故事,这个故事寻常得几乎不值得落笔成章,但它很重要,因为它代表的是疫情在心理层面上给普通人的冲击——我们害怕,我们紧张,我们不知危险藏于何处,因此只能彼此怀疑,哪怕是自己最亲近的人。
但分享这样的经验,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不顾一切地“消除心障,拥抱彼此”。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在信息不足以让大众做出理性判断的情况下,怀疑——哪怕过度——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本能屏障。疫情平息后,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但我们更应该希望的是,凡人不必再挺身而出——不只是因为他们不该承担这样的重负,更是因为在重负之下,大多数凡人都无法成为英雄。
也正因如此,这些凡人的故事,更需要细细讲来。
《呼吸在一米之外》读后感(三):疫情下普通人的悲喜,同样值得被看到
文/夏小忧
新冠疫情刚开始爆发时,跟很多人一样,我和老公、孩子已经回到农村老家,热火朝天地置办年货,着手准备迎接新年、走亲访友等事宜了。
但很快,欢愉、喜庆的节日氛围就被打破了。从发现新型肺炎、到证实存在人传人、再到确诊人数不断增加.....不过短短数日。紧接着,口罩被抢购一空、超市货品被搬空、进出村子的路被封。
就连孩子的奶粉都变得一罐难求,生平第一次,我如此真实地感到恐慌,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拿着手机看新闻,只盼着疫情快点结束,生活能够恢复如初。
“非典的时候好像没这么害怕,每天还照常上学呢”某天随口跟老公说了这么一句,没想到迅速引起了他的共鸣。不仅是我们俩,后来跟亲朋好友通电话,不少人也表示有同感。
直到疫情防控有了起色,疫情地图不再蔓延,各行各业陆续复工,恐惧感才日渐消退。也是那阵子,陆续看了几本跟非典有关的书,我才第一次知道了(一部分)真实的非典现场:
病号扎堆,一床难求,为了救孩子、错过最佳抢救期而去世的父母;为了救治病人、不幸感染,留下年幼的孩子、撒手人寰的护士;因为医疗条件跟不上,而被感染、殉职的医生......那一刻我恍然大悟,不是非典对生活影响不大、更不是那次疫情不严重,而是因为03年的时候,网络不发达,信息传播不及时,尤其对于我当时身处的闭塞小村庄而言,非典亲历者们的处境是我们根本“看”不到的,所以才会形成那样的认知偏差。
后来,我常常会想:经历了非典的我们,尚且会如此。那年龄更小的孩子、条件落后地区的人们、以及未来出生的孩子们,他们又该如何知晓新冠疫情下人们的悲喜呢?疫情终会结束,但疫情下的真实面孔却不该被遗忘,不是吗?
为了铭记平凡人在疫情期间的处境,这才有了这本《呼吸在一米之外》。本书主编陈拙、天才捕手计划主理人,书中一共收录了14段私人记忆,这些人中有“逆行”的医生,以身犯险的警察、难以就诊的病人、围城中的市民、正在讨债的民工......
14段经历中,最催泪的要数《一张“团圆”的检验单》中的老爷子,他不发烧、不咳嗽、没有疫区接触史,也没有去过人流量密集的地方,甚至已经很多天没有出过门,却非要到医院就诊,让医生给他做检查,确认他有没有感染病毒。
乍一看会让人觉得不可理喻,甚至会想:“这么危急的关头到医院凑什么热闹,这不是给医护人员增加负担吗”?但看完原因,却忍不住湿了眼眶。
原来,儿子觉得“老人更容易被感染”,不愿意让孩子和老爷子见面。对老爷子而言,这个春节过得冷清又憋屈,为了证明自己没病,来医院检查是老人家能想到的唯一办法,所以即便知道此时的医院有多危险,他还是来了。
除了老爷子以外,这些讲述者里、还有被困在乡下奶奶家买不到药的抑郁症女孩、因为疫情无法规律治疗的癌症患者、被疫情耽搁了要债的打工者、内心同样恐惧却硬着头皮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
他们是疫情之下万千普通人的缩影,他们经历了最绝望的时候,也见证了最有爱的援助,他们的声音,值得被更多人听到,他们的悲与喜,理应被记录、被铭记。
因为疫情面前,没有谁是真正的局外人,正是有了他们的坚守和配合,疫情防控才能奏效,才能换来我们全民、乃至全人类的安危。想知道疫情下那些最真实的故事,不妨翻开这本《呼吸在一米之外》看看。
《呼吸在一米之外》读后感(四):“新冠”下的我们
那些拯救世界的大英雄不是我们,但却是我们组成了这个世界
我和本书的编辑结缘于我的一篇日记《别来无恙,大武汉》,日记完成于武汉解封的当天夜里,至今仍然受到了不少朋友们的评论和关注。所以编辑私信找到我,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并简单介绍了一下书中内容是选择了14位不同城市不同身份平凡人的疫情实录。
我一向是个豆瓣小透明,所以接到这份邀约实在是诚惶诚恐,自知这是蹭了“新冠肺炎疫情”的热度。正如本书一样,在这样不平凡的一年中,任何出版物似乎都需要带上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才能体现媒体人的担当。我们学经济的把这叫做“signaling”,的确,在看到这样一个signal后,我也产生了我的rational belief,我预期这本书继续讲述抗疫过程中的感人故事,英雄史诗,甚至在阅读之前还特地抽出了三张面巾纸,头脑中搜索着一些波澜壮阔的词语试图在书评中勾勒出这些抗“疫”英雄的面貌。但实际上,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什么热泪盈眶、感人至深或者哭的上气不接下气,就像是喝了一杯白开水,平平淡淡但是却让人格外平静。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平静才能让人思考。
有人说,永远不要去考验人性,而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场重大危机却仿佛是一个巨大的人性试炼场,我们每个人都要被迫前去考验一番。人,作为社会的动物,当需要的时候,会伪装着勇敢、表现得满不在乎、仿佛大公无私,但是当不得不的时候,你是否还真的会选择英勇无畏、不管不顾、舍己为人?我不知道你们的答案,但是我可能生来是个自私的人,我不愿意做出上述选择,我会选择活着。我有时候也会觉得惭愧,我在受过多年教育之后还是变成了陈寅格老先生口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不愿意继续往下思考,而是愿意这把一切归于人性。趋利避害,人本如此。
我很庆幸,我在本书中找到了一些“同类”,他们没有受到抗疫表彰,他们只是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时想要请假回家的护士,害怕父亲患病而不愿团聚的儿女,嫌弃隔离条件而出逃的疑似病人……他们每一个人在这场人性试炼场中都输得彻彻底底,似乎其他人都可以基于道德去指责他们不敬业、不孝顺、不为他人着想,他们不但没有做出贡献,有的甚至还添了很多乱子。但细细思考,这好像就是“新冠”下的我们,是“新冠”下的普通人。
由于我们与病毒之间巨大的信息不对称,人的恐惧心理使求生本能占据上风,我们大多数人表现的一点也不伟大,甚至还带着一点市井的小精明。作为医生,我们明知道这是我们的工作,但我们仍然会害怕,会抱怨;作为子女,我们忍心看着父母孤零零一个人过年,只为了避免几乎为0的感染风险;作为病人,我们明知道医疗资源紧缺,不该继续挤兑,但还是希望全世界的医生都来救治我一个人;作为疑似患者,我们明白不该走出隔离点,给别人添麻烦,但是却依然不愿意老老实实的安于现状……“新冠”下的我们不再文质彬彬,不再勇敢无畏,我们相隔一米呼吸,更多的是为了自救。
但终归还是有人站了出来:
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拼搏,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奋勇当先,广大科研人员奋力攻关,数百万快递员冒疫奔忙,180万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千千万万志愿者和普通人默默奉献……这是全国抗疫表彰大会中描绘英雄的一段话。或许正因为我们平凡的想法以及行动,这些英雄们才更显伟大。读了本书之后我更加相信,在英雄们挺身而出时,或许也曾有过犹豫与彷徨,家庭的期望、感染的风险、死亡的恐惧或许也曾干扰过他们的选择,但是就在那一瞬间,那无法名状的一瞬间,谁也不知道他们的心理活动究竟如何,但只能看到他们熠熠生辉的表情,听到他们格外坚定的声音,在那一瞬间,英雄便就此诞生了。我不信宗教,所以我暂时无法通过我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样一个瞬间。或许有信仰的人会说:上帝让它发生。让人无法证伪,却有着一种不可言喻的味道。
英雄的产生是无法分析和精确计算的,但是英雄却是由普通人在某个神圣瞬间而产生的。现在,我们大多数人成为不了拯救世界的英雄,但是世界却并不单单由英雄构成。“新冠”之下,我们害怕、我们恐惧,我们被人性驱使做出了许多举动,但这也最大程度的保护了我们自身。“不给国家添麻烦,就是最大的贡献”,我们时常这样乐天派的宽慰着自己,赞扬着英雄,也有时会幻想着、期盼着自己能够成为英雄的那一瞬间:抛除所有理性的计算,大大的向前跨出一步,高喊一句:“我来!”如有神助,灿烂的阳光照在自己无畏的脸庞上,周围人眼神焦点处的我熠熠生辉……
我们梦想着这一刻,或许明天就会到来,但有时也会希望它永远不要到来。国泰民安,和平发展,每个人各司其职,做好世界平凡而又特殊的组成部分,这始终是我们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