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太空的一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在太空的一年》是一本由[美]斯科特 · 凯利 / [美]玛格丽特 · 拉扎勒斯 · 迪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9-12,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在太空的一年》精选点评:
●昨晚上推特找到了作者的账号,准备抽时间把他在太空这一年发的推细细看一遍。
●加加林的后辈在车胎上撒尿,美国佬打扑克,杨利伟们在门背后签名?第10章提到的谢尔 林德格伦是本次载人龙飞船的备份宇航员。空间站的环境远比我想象的恶劣;长期太空生活,对宇航员的精神、身体和家庭损害极大;宇航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各国航天机构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都非常微妙。
●「我明白,登上一艘可能会杀死我的飞船,既是对死亡的抗拒,也是冒险,但这让我觉得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活力。 我明白,草闻起来很香,风的感觉令人惊讶,而雨是个奇迹。 我知道,从太空中看,地球就像一片混乱和冲突的旋涡,环境退化令人心碎。 但我懂得,我们的星球非常美,拥有它,我们很幸运。」 ——可以说是我的年度最爱了,Scott Kelly很逗
●宇航员自述
●没有鸡汤,都是写实,一个得过前列腺癌的宇航员,如此有梦想,令人觉得需要点追求,值得二刷
《我在太空的一年》读后感(一):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空间站的生活,与少年时开启的航母舰载机飞行员的人生之旅,通过蒙太奇的叙述手法将两条线在国际空间站内交织汇合。纪录片一样的文字,贵在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宇航员空间站生活的琐碎、危险和寂寞。
1.搜索后才知道,这位在美国也算是网红宇航员。通过他,我了解到了NASA TV(里面对太空站的介绍更加丰富)非常适合对太空感兴趣的朋友。美国在科技科普方面比我们超前太多了!
2.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斯科特小时候就是因为一本《太空英雄》而改变了他的一生。推荐这本书给小朋友们,希望能够点燃自己的绚丽人生。
3.索尼公司在2016年就买下了这本书的版权,也不知道电影啥时候能拍出来,应该是一部大片!期待啊!
4.还有就是发现就是那些事业辉煌的男人,多数基本上都离过婚,有没有发现这个规律?
《我在太空的一年》读后感(二):最危险的事业 最稳固的心态
书和作者性格一样,直接了当,并且简单易读。对于美国八、九十年代及国际空间站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印象深刻的是,虽然他们从事的是高危事业,但对于安全他们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和执行。比如,航天旅行前的各种近乎迷信般的“仪式”:什么在接送宇航员前往发射台的大巴右后轮胎上撒尿;乘坐航天飞机前宇航员先打扑克,直到指挥官输了一局把这一天坏运气都用光,才能上发射台...
读这本书一直有个感觉,太空航行明明是世界上成本最高、风险最高的事业之一,况且作者还要在太空中远离家乡、亲人,以及送走一波波的太空同事,经受各种来自外界和内心的考验,文字却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积极甚至安全、亲近的情愫。这让我想到了杨利伟的《天地九重》,类似的感觉。它们同样在文字语言算不上有多华丽,更多的是航天人特有的朴实和严谨;它们讲述的是人类试图挣脱地心引力去尝试最危险的太空遨游,却在字里行间传递出满满的安全感。
无论我是迷茫、彷徨、畏惧或是退缩,只要我读起这本书,仿佛是一股信仰之力,在一些神秘文字、符号的牵扯下,化入脆弱的身体内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人得以继续前进不止。正如书中所说,虽然我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我肯定不如宇航员们困难。我面临危险可以退缩,但他们却与风险持久相伴;我们允许自己忙里偷懒找借口,他们却要把专心致志做到极致。
《我在太空的一年》读后感(三):太空的网红,可爱的大叔
《我在太空的一年》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宇航员斯科特·凯利(Scott Kelly),这位在美国也算是家喻户晓,很多时候打开NASA TV,就会出现他的脸。这是因为斯科特执行过不少太空任务,有着20年的航天从业经历,曾经4次往返空间站。在最后一次“上天”的时候,他在国际空间站里待了340天,成为世界上在太空停留时间最长的人类,并且至今还保持着这个记录。
但我觉得,他这么有名还有一个原因——他太爱发推了!在刚开通Twitter账号的那周,斯科特就发了30多条推文。上天以后更是每天都在愉快地刷推:发他拍的地球美景,发他在太空种出来的小菊花,发队友的黑照,当然还有各种角度的自拍......
现在仅Twitter这个平台上,他就有557万粉丝,此外他还有Facebook、Instagram……奥巴马总统、人类史上第二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等众多名人都曾在社交平台上与斯科特互动过。
虽然斯科特是一位美国宇航员,但他是乘坐俄罗斯的飞船,在俄罗斯的航天基地中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的。这是因为美国最后一艘航天飞机已经在2011年退役了,此后进入太空的美国宇航员都不是在本土起飞的,直到2019年美国SpaceX公司成功地用“猎鹰 9 号”火箭发射了载人龙飞船。
斯科特的很多时间都是在和俄国人打交道,他要接受俄国医生的体检,在俄国发射基地准备发射事宜,和俄国宇航员一起踏上征程。就算是到了太空中,虽然国际空间站中也有来自欧洲、加拿大和日本的宇航员,但还是美俄两国的宇航员占多数。
这样的经历使斯科特对俄罗斯的航空领域非常熟悉,也交到很多俄国朋友,他在这本自传里也提及了两国之间一些有趣的差异。
1. 拥挤的发射台
在斯科特准备登上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开始为期一年的太空之旅时,他被围在火箭发射台周围的人群惊呆了。要知道,一枚装满燃料的火箭就相当于一枚炸弹!但当时,至少有几十个人在发射台附近转悠,还有人在抽烟。据斯科特回忆,在美国,火箭发射前,肯尼迪航天中心周围方圆3英里范围内的非必要人员都会被疏散。
所谓安全无小事,实际上,在1960年,苏联的发射台就曾发生过爆炸,这次事故导致数百名科学家丧生。按照斯科特的说法,如果这种事故发生在NASA,那么NASA会开展一系列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新措施,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但当时的苏联当局就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在第二年将尤里·加加林送入了太空。直到1989年,相关信息被解密以后,当局才承认了那次灾难性事故。
2. “很好”、“不错”
据斯科特的观察,俄罗斯宇航员的工资制度与美国宇航员的不太一样。俄罗斯航天局给宇航员的基本工资要比美国低得多,但俄宇航员在太空飞行时会拿到比美宇航员高的补贴(美国宇航员的补贴为1天5美元)。
但是俄罗斯的宇航员一旦犯了“错误”,就会被扣工资,而且当局对于“错误”的判断相当武断。“我怀疑,宇航员们的抱怨,甚至是非常合理的抱怨都会被判定为是一种错误。宇航员们会被扣奖金,并有可能被剥夺再次进入太空飞行的机会。”斯科特这样写道。
所以,无论斯科特怎么鼓动,俄宇航员们对地面人员的回复总是“很好”。
3. 优质软弱VS冷酷无情
作为一个长时间与俄罗斯宇航员共事的美国宇航员,斯科特总是会被问到:和俄国人相处得怎么样?他总是回答没什么问题,但有些人不太相信。美俄两国人民每天都会遇到文化上的误解:俄国人会让人为美国人幼稚而且软弱,美国人则会认为俄国人冷酷且无情。但斯科特觉得,这些都是两国人的表面现象而已。
美国人认为俄国人粗鲁,是因为很多俄国人对陌生人漠不关心,但斯科特发现,一旦俄国人了解了他,他们的态度就会变得温和可亲。他和一些俄国朋友的友谊,是他和许多美国人要很多年才能达到的深度。
除了在太空中的种种遭遇和内心独白,斯科特还在这本自传中谈到了他是如何走上航天之路的,谈到了他失败的婚姻和现在的女友(顺便撒了一把狗粮),还谈到了同为宇航员的双胞胎哥哥等等。总之,得益于这位推特小能手的幽默感,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太空读物。
(PS:索尼公司在2016年就买下了这本书的版权,也不知道电影啥时候能拍出来)
《我在太空的一年》读后感(四):《我在太空的一年》读书笔记
2021年的第21本书。
这是本休闲猎奇向的读物,作者是斯科特.凯利是美国宇航员,参与了为期近一年的国际空间站任务,创造了人类在太空中连续工作时长的新纪录。他将自己在太空中停留的340天写成了这本书,用来满足我等“地球人”的好奇心。
读完的几个感想:
第一,成为宇航员实在太难了。和大多数人想的不一样,这哥们儿在中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很糟糕,他是从大学的时候才开始奋发图强的 - 读书受了刺激,立志想成为一名海军飞行员,之后开启了“美国梦”模式,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得偿所愿。考飞行员可比考大学难多了,成绩是其次的,更多是身体素质乃至运动天赋方面的要求,以及心理和精神意志上的考验。经过了各种地狱模式的训练,好容易成为了飞行员之后,还要继续成为战斗机飞行员,以及航空母舰上的战斗机飞行员,难度逐级上升,直到成为了顶级飞行员之后,才终于具备了驾驶航天飞机的资格。作者先后两次作为机组成员和指挥官驾驶航天飞机,直到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出事,美国终止了航天飞机的计划,之后才开始全力投入国际空间站的服务,成为了真正的宇航员。这是货真价实“亿里挑一”的职业,被选中的人需要具备战士的勇气、独自一人生活的精神力量和自力更生的生存能力、面对各种紧急意外所必须的应变和决策能力、驾驶和维修航空航天器材的专业知识、在国际空间站里完成各种实验的科学技能、和不同国家的宇航员和睦相处的语言和社交能力、带领团队的领导力… 这些需要强大的天赋,加上数以十万计小时的训练,即便如此依旧还是有很高的死亡率。宇航员真不是正常人干的活儿,也难怪他们被选出来作为人类的杰出代表 -从2000年11月2日以来,一直有人住在国际空间站里面,也就是说,人类并非全都同时待在地球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万一地球有什么三长两短,这些宇航员就是我们这个物种最后的幸存者。
第二,书中最有趣的部分,是描述各种宇航员在空间站中的日常,例如:
这些内容读起来引人入胜,但我相信,真正体验和读书是两回事。毕竟,太空生物和地球生物是截然不同的物种,所以很难想像,但依旧充满向往。
第三,作为在太空中待得最久的人,作者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神奇感悟。“人们常常问我在太空中是否有什么顿悟,从太空看地球是否让我感觉离上帝更近了,还是更接近宇宙。一些宇航员带着对人在宇宙中的角色的新认识回到地球,宇宙启发了他们新的精神信仰,或使他们重新献身于儿时的信仰。我从来不会质疑别人的经历,但太空从来没有给我创造过任何特殊的精神洞察力。”
作者在书中所记录的,更多是一些普通人长期离家在外的孤单、思念。在结束了为期一年的空间站任务,回到家中的时候,作者写道:
可见,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可以摆脱大自然,摆脱地球,但无法摆脱这个物种根深蒂固的情感内核,摆脱不了家人、朋友、爱人的羁绊。无论科技如何发展,这恐怕都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最后,我认为在有生之年里,面向公众的、安全成熟可靠的、价格在10万美元以内的太空之旅是大概率会发生的事情。因此,好好锻炼身体,力争有机会亲身体验一下太空生活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