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的读后感大全
《天命》是一本由[美]理查德·耶茨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命》精选点评:
●小说中的母与子反差巨大,一个顽固乐观,始终沉醉在艺术扬名的虚妄梦里;一个孤独彷徨,失去目标,苟活在厌倦的阴影中。他们是理想与现实的两面镜子,架在了失败人生的分叉口。
●“生活困窘而梦想虚空,年岁渐长而心智未熟”
●有点失望
●想說耶茨真狠,但想想是生活真狠。
●母子俩放到哪里都可以成立,放到哪个时代也都仍然成立,只要他们在群体中,都会这样表现:因过于害怕平庸和浅薄,而无法自控地玩笑般地平庸下去,因太害怕掉队而紧张兮兮如履薄冰地一路赶不上,但又偷懒着心怀侥幸地等待上天垂怜。 整个故事像一个看客心态的恶作剧,一度读得我有些不耐烦,人物并不发展,一次次事件不过一次次证明母子俩是如何重蹈覆辙,如何如出一辙地别扭、虚荣、夸张、脆弱,此外他们对一切又毫无反抗或攻击,被逼到绝境时装腔作势一番,心里害怕得要命,最后还要将受辱美化成“荣誉”。有一些些阿Q的悲哀在里面,但又比阿Q多了自厌和自怜,因而更悲哀。 读到最后不设防地被耶茨提醒,普伦蒂斯到战争结束时也不过19岁,而爱丽丝的一生不仅是做梦的一生,也是真切地被虚情假意伤害的一生。结尾的设定很难讲是希望还是绝望。
●依然是耶茨熟悉的味道,小人物的孤独和失败,但是整体有点失望,不如以前的耶茨好看。书中的这对母子简直就像迷雾中的跌跌撞撞的兔子,一边给自己编织明媚的未来,一边跌入一个又一个失败的谷底,在这个母亲身上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没有天赋却好高骛远的自欺欺人。
●此书出版时被评价结构很松散,后期的《年轻的心在哭泣》也采用类似结构,但是这种结构仍然可以说有别于任何类似的视角转换,通过“我受够了当你见鬼的父亲”完成最重要的内容联结,形式上的松散并不是问题。耶茨了不起是因为他看穿了现实的矫饰一种,更在于他明白对虚伪的赎罪是“无法证明、无法清算”;“他想铲除这世界上一切虚情假意的惺惺作态。”(事实上这句话本身也是讽刺)——如果连矫饰都无法认识,那么何谈更深刻的所谓触碰灵魂的见解呢。不能否认的是这和耶茨最优秀的作品有差距,自传色彩中的自我意识(这本大概是耶茨长篇中自传性最强的)未免会带来些洞见不足的闲笔,一三部从各种方面看都显冗长。
●「他怎么能感觉如此良好?他有什么权利跟自己和解?」
●被动,犹豫不决,自怜自艾,愚蠢,侥幸,但是充满希望。
●下一本预告。其实翻完好久了,有点不敢回头看
《天命》读后感(一):我觉得这是理查德耶茨最惨的故事
普伦蒂斯和爱丽丝虽然都不讨人喜欢(可以说理查德耶茨笔下根本没讨人喜欢的角色),但并没有什么大毛病,何以最后落得个这样的结局。不,是根本没有结局。他们会在命运的路上跌跌撞撞,不断地掉入同一个深坑,永远不会吸取教训。
爱丽丝和普伦蒂斯都有一点自视甚高,特别是爱丽丝始终都不肯正视自己的艺术才能,一直心存幻想,不肯正视自己眼前的生活。普伦蒂斯却总是错过时机,战场上掉队,别人发生精彩的故事的时候永远只是旁观者。普伦蒂斯自我感觉良好,但其实无论是战场上、谈话间、行动上永远只是观察别人后再作出反应,一直浑浑噩噩。
爱丽丝已经这把岁数了,却仍然幻想未来,然而你我都知道,她不会再有什么未来了。普伦蒂斯虽然年纪轻轻,凭他最后给爱丽丝寄的两封信(也凭理查德耶茨的调性)他也会踏上像爱丽丝这样的命运。
《天命》读后感(二):天命难成
母与子的双线交叉,又是熟悉的耶茨腔调:两个人都深陷孤独,又妄图通过幻想的方式摆脱生活施加给他们的不堪。
“还记得那条生硝路吗”每当面临重重考验,爱丽丝就会默念这句话,就着主的福音,渴望生活能给予她一条正确的路,但爱丽丝从未得到过被爱与被需要的感觉,以及关于生活的满足感,在即将得到的一瞬间,也是瞬间跌落摔了个粉身碎骨。距离她最近的幸福时刻,不论是斯特林·尼尔森给予她虚妄的爱情最终毅然决然离去;还是同样不谙生活耽于幻想的莫德为她提供的虚妄的理想最终因经济拮据变为泡影;最后是乔治·普伦蒂斯想和她复婚为她提供一个虚妄的归宿最终在一个星期后便溘然长逝。生活从未给爱丽丝正大光明的机会,即使曾有那样的一个机会,爱丽丝也都一一错过。我倒宁愿相信,爱丽丝对于生活的预判,在初恋发生交通事故身亡之后,便也随之消失了。
鲍比想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但他永远是队伍里拖后腿的士兵和众人的笑柄,他一直在妄图寻找尊严避免落于平庸最后却适得其反,反而在他的印象里。间接害死了他最好的朋友奎因特(又或者奎因特并没有把他当做挚友,只不过,在他们相视最后一面,鲍比收到了约翰为他制作的那一条围脖,一切便也不再那么重要了)。他想向奎因特赎罪,希望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实现已不再明显的自我价值。但和沃尔克的决斗让他放下了最后的一丝不甘和自我厌弃,他最终还是失败了,成为一个平庸的人。最终出走他心中一直在潜意识中承认的故乡,或许是他想去证明自我逃离生活重压的一个最终选择吧。预言里在心中对于母亲的质疑,和结语中最后只是在书信中草草陈述的逃离,恰恰形成了一个回环的结构。可是,鲍比还是最终无法舍弃他有些荒唐的母亲,这可能就是血缘,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天命》读后感(三):天意
与看电影一样,我怀着万分复杂的心情读完了理查德·耶茨的最后一本著作《天命》。当然我的阅读顺序与作者写作顺序是不匹配的。《十一种孤独》是我最先阅读的耶茨作品,在那些精巧的短篇小说里,每一个被困在生活里的人都让我感受到强烈的共鸣。随后我又一发不可收拾地读了《革命之路》、《恋爱中的骗子》、《好学校》、《年轻的心在哭泣》和《复活节游行》。在2019年以前,这些市面上所有的耶茨的作品我都找来拜读,我深切地被这位作家感动,透过他的文字,你能感受到的是不安息的希望和燃起希望之后的绝望。
2019年9月,上海译文出版了耶茨几本余下的不被广为人知的作品——《天命》、《庸人自扰》和《冷泉港》。我毫不犹豫地下单,率先读了《冷泉港》与《庸人自扰》,依旧是那类被生活抛弃地处境岌岌可危的可笑人物,看《庸人自扰》时经常想把书撇远一点,如果这样做就可以逃离他笔下的深渊的话,我一定会把书扔掉,或者埋起来。可阅读带来的沉浸式的痛苦反而让我享受,像小时候抠摔破腿后还未脱落的疤,看着血出来时心里泛起的一丝快感,读耶茨的快乐就是自虐的快乐。最后一本《天命》我捱了半年才看,因为我知道这是耶茨于我的最后一点面纱。当我合上《天命》这本书时,我意识到这位作家的一生,我已经浏览过了。
耶茨的父亲曾怀有成为一名男高音的抱负(《天命》里的父亲),最终却当上了一名推销员;他嗜酒如命的母亲梦想成为一名雕塑家(《天命》、《年轻的心在哭泣》里的母亲),在他3岁的时候,就为追求“艺术的自由”,跟他的父亲离了婚。大萧条的时代里,母亲带着他和姐姐在曼哈顿艰难度日,搬了一处又一处公寓。他的每一部小说里都有搬家的情节,那种对新房子的新期待与搬家时候的疲惫不堪总是能击中你,让你感受到流离失所的不安。他的姐姐被他写成了《复活节游行》。耶茨也经历过战争,在《天命》里,他详细地介绍了二战最后日子的那段军旅生涯,我能想象到耶茨在军队大概的样子——不受欢迎的大头兵。
在耶茨所有的作品里,说实话我挑不出太差的作品。如果非找些毛病,我只能说《冷泉港》的翻译太差,作者的文笔在这些部作品里十分统一的,不会出任何问题。我不认为哪个作家能比耶茨的白描厉害,同时耶茨对男女关系的讽刺比菲茨杰拉德要无情得多。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理查德耶茨的作品,十分适用于目前中国这个时代里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怀揣着梦想心气极高的人,我真的劝这些朋友一起读读他的作品,他已经预见了这些人的未来。
我觉得耶茨的作品在我往后余生会不断翻阅,如果还有没看过耶茨的朋友,我推荐读《年轻的心在哭泣》、《复活节游行》和《革命之路》这几本书。他实在太值得一读了。
《天命》读后感(四):也许真的是“个性决定命运”吧
我不知道,你是否出生贫穷。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贫穷。然而,最可怕的也许并不是贫穷,而是怀揣着梦想的孤独。在贫穷、绝望、一无所有的日子里,“却始终认定自己独一无二、举足轻重,仿佛永远都不会死去。”
你明明知道那个梦想只是你编织的谎言,也许你明明知道,明天不会好了……你依然相信着。
下面,让我们谈谈这个三十八岁离婚的单亲母亲,以及十八岁应征入伍二战的儿子。
小说的女主人公爱丽丝,她出生在印第安纳州一个穷乡僻壤固步自封的小镇,“在她的父亲养出了六个资质平平的女儿之后,却意外地拥有了一位与众不同七女儿。她热爱艺术、热爱优雅的事物、向往纽约那个遥远的世界……”
有人说,爱丽丝虚荣、自私、好高骛远。
的确,她向往上流社会,为了住在河滨公园那样一个地段入不敷出。被房东太太的儿子起诉之后,逃往到偏远的德克萨州姐姐家里。在和姐姐发生了一次激烈的争吵后,她狼狈地和自己的小儿子鲍比拖着行李箱,走过了她一生中最难忘的“生硝路”,差点露宿街头。
直到最后,她都在说,“要是有一整年可以自由支配,你能想象我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吗?我已经攒了不少作品,够办一场个人展览了……到时候你都不知道我们会交上什么好运呢。”
所以,有人觉得她活该那么狼狈、活该那么惨。
但是,恰恰是在她的这种个性里,爱丽丝让我觉得她勇敢、坚定,以及足够乐观。她向往外面的世界,她来到了纽约。她要成为一个雕塑家,她从未停止地创作……无论生活是多么糟糕多么绝望,她都莫名地坚信“爱丽丝.普伦蒂斯和鲍比始终有天命眷佑的不移信念”。
撇开《革命之路》、《年轻的心在哭泣》等耶茨的其他作品不谈,爱丽丝.普伦蒂斯,她和《蒂凡尼的早餐》中的霍莉、《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人鼠之间》中的莱尼等,是多么相像啊,他们短暂的一生都有某种对理想的坚持,与此同时,他们都为自己的坚持付出了代价。但是我相信,霍莉就是霍莉,爱玛就是爱玛,盖茨比就是盖茨比,莱尼就是莱尼,他们永远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如果说爱丽丝是放大版的“悲剧”人物(我始终认为小说中的人物自己并不认为自己是悲剧的),那么鲍比也许逃不开和母亲一样的命运。
在文中的战争中,他怯弱、胆小、孤僻、敏感,一次又一次不小心睡过头,贻误任务。无法处理好与其他战友的关系,永远不知道如何融入一个集体。和沃尔克谷仓背后的决战一段的心理描写出神入化,由他初始的害怕,到愤怒,最后到无畏的变化。除此之外,鲍比还是一个心地十分善良并且充满正义的男孩子。在奎因特死后,他无比自责。扫荡村落的时候,害怕伤到平民等等。
全文我最感动的一段就是,爱丽丝带着十一二岁的鲍比,拎着不堪重负的箱子,顶着炎炎烈日,在那段布满粉尘、喧嚣刺耳的生硝路中,鲍比对妈妈说:“咱们来假装这一切都不是真的吧。咱们来假装这里其实特别冷,为了保暖,咱们必须能走多快走多快。”
我相信,小说中的人物,就和现实世界的人物一样,他们都是不完美的,他们充满弱点和缺陷。但这不是我们讨厌“他们”的原因,这才是我们应该掩卷深思的地方。(《天命》书评)
于2020.09.17山东.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