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湖边的好天气
一周多的假期眨眼就过了,一周前还在吐槽春晚,比如调侃广东人说话的姜昆和那些无聊的小品。
我是初六晚上回到上海的,300多公里的路程开了9个小时,大段的堵车,被导航带到了一大段乡间小路上,以为可以避开高速的拥堵,结果时间更久。
在家乡过年和上海没有本质差别,内容无非是吃饭和看电影为主,最大的区别就是天气,家乡过去一周基本都是大晴天,而上海一直阴雨连绵,这是最让人抑郁的天气。
我看了三场电影,每天都会喝一杯星巴克或瑞幸咖啡,打游戏,开车乱逛,慵懒的状态度过了大部分假期。
快要结束假期前,初五我开车沿着高邮湖的围堤公路开了一大圈,这么多年第一次看到大片开阔水面的高邮湖,上一次见到这么大片湖面还是儿时记忆中的农场生活中,我以为高邮湖已经被人工养殖的网箱占据,不再有一眼望不到边的湖面,这一次看到的每一幅画面都让我满足。
高邮湖是江苏的第三大湖泊,排在前面的是知名度高很多的太湖和洪泽湖。高邮湖分属两省三地,安徽省天长市、江苏省高邮市和金湖县,我开车路线就是金湖县这一侧的沿湖小路。
高邮市知名度远远大过金湖县,那是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名人,有古迹,湖泊的名字都好像是高邮市专属。
可能是过年都靠岸的缘故,也可能是禁渔,湖面上没有一艘船,或许平时也并不会有《小兵张嘎》电影中白洋淀里船帆桅杆那样的画面。
靠岸的每一艘渔船都挂着国旗,大部分都是很小的渔船,确实有不少渔民仍然以船为家,居住在船上,有些把船已经改造成水上餐厅,类似渔家乐。
我小学时的同桌就是渔民的子女,她们姐弟俩都是我同班同学,我去过他们一家好几口人挤住的小渔船,类似中式老宅子有三进,小渔船也分割了好几个独立空间,就是独立的房间。
小学毕业后再也没有联系,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可能换到另外一个小县城或渔港靠岸,就在那里继续读书,或者就没读初中。
那时候渔民的生活是随船而定,大部分渔民子女读书不多,能读完初中的寥寥无几。
沿着湖边小路开了几十公里,没有导航,没有特定的目的地,中途停下来还发现一个小寺庙,还有每隔一段距离就有的小渔港,以及岸上的村镇,一路上还有养鹅、养羊以及各种水产养殖的。
沿途都有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密度相当大,还有大片大片的光伏发电,非亲临不能感受到。
冬天看不到绿意,如果是春天或秋天,在傍晚夕阳下,特别是在农田里金黄色麦子或稻子衬托下,听着《稻香》开着车,大风车在旁边转着,另一边是波光粼粼的湖面,拍成抖音就是那种治愈系的视频。
农村的人越来越少了,经过的房子大部分都荒废了,能去县城生活的人都搬走了,至少也去镇上集中居住了,这就是城镇化的具体表现。
再过二十年,连渔民都没有了,只有专业的养殖户和靠渔船招牌做农家乐的生意人。
这条乡间的湖边小路,很少有车经过,路面很好,湖那边是县级市高邮,目光所及可以清楚的看到那一边的城市天际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