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读后感精选

2021-02-01 03:22: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读后感精选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读后感(一):人间至味是清欢

  汪曾祺先生是我国当代的一位作家,这还是我第一次买他的散文集,看完之后觉得真的给人一种闲适的感受,面对现在灯红酒绿的生活,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也不失为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 看这本书时给我一种很放松的感觉,就如同身边坐着的是自己的朋友,他将自己以前经历的故事向我娓娓道来,觉得很舒适,又很温暖,让我获得短暂的平静。汪曾祺先生在这本散文中的写作手法大都是白描,他用最简单、最浅显易懂的文字描绘了他想表达的东西,而这样不夹杂那些花里胡哨的写作方式往往更难,这需要作者对文字极强的驾驭功底,才能写好。

  有很多人不爱看散文,觉得散文不知所云,无病呻吟,我却觉得散文里形散而神不散的描写,反而让人读起来更放松,也更贴近生活。 这本散文集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它文字里独有的温度,每一篇故事都干干净净,又让读者很容易想象出汪先生所描述的故事、描述的人,给人的感觉是素未谋面的亲切感,让读者愿意相信他作品中的故事、作品中的情。 《我的父亲》这篇短文中,汪曾祺毫不令色的写出了父亲对子女们的爱,他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会武术却又不恃强凌弱,会各种乐器,会画画,会写文章,甚至是做的一手好饭的慈父形象,他的父亲平易近人,时常会给孩子们糊风筝,带着孩子们去田间野地里疯玩儿,而看到这篇文章的我也像他们一样开心,是文字的力量让我感同身受。 《我的母亲》这篇短文中,汪曾祺提到了自己一生中的三个母亲,他生母去世的时候年纪还小,以至于汪曾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到底叫什么名字,与她感情最深的是他父亲的第二任妻子,二娘的性格在作者的笔下活灵活现,我看到了一个贤惠的妻子,二娘不仅对作者好,对作者的姐姐也是无微不至,她一个新结婚的女子就要带三个不是自己的孩子,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作者的三娘也是陪伴他父亲时间最久的人,可以看出作者很尊敬她。 书里面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我后来到过很多地方,走进很多水果店,都没有这家水果店的浓厚果香。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远不忘。那年我正在恋爱,初恋。”真的是让人心里觉得甜甜的文字,汪先生的字里行间里都流露着温柔,我想他和妻子的恋爱也一定想他书里说的一样甜吧。 我后来了解过才知道汪曾祺先生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难怪他的文风也很干净、温柔。两位作者的故乡都是临水而居,所以才会养育了他们温文尔雅的文笔吧。 整本书分为了四个小部分:1.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一部分里主要收录了汪先生对自己家人的描写。2.自得其乐,随遇而安。写了汪先生所见所闻的一些日常小事。3.汤和天气好。主要写了节气、植物、喝茶的一些习俗等等。4.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写了与我们生活最为紧密相关的吃食。在书的最后,分别以汪先生的几位子女为他写的文章作为结尾,整体的结构非常清晰。 再说说这本书的板材和装订,选取的是硬纸板的装订再加上线装,让整本书看起来显得更有质感,让人很有收藏的欲望,硬纸皮选了正红色,非常的亮眼,整个书的印刷和纸张也都可见用心,很有收藏价值。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读后感(二):怎么会有这么可爱的人,可爱的生活

  

这些年来汪曾祺先生的书我入手了好多,似乎总是看不够,很多文章闲来无事的时候会反复阅读。为什么呢?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不过是喜欢他的文字,喜欢他豁达的生活态度。很多时候汪老的文字可以让烦躁的你获得短暂的平静,是的,即使是短暂的平静也是弥足珍贵的。汪老的文字干净而传神,质朴而简白,笔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透漏着可爱,在汪老的笔下,万物可爱,人间有情。那些对生活的热爱充斥着字里行间,也感染着我们。

最初接触汪老的文字是学生时代课文里的那篇《黄油烙饼》,不过记忆太过于久远,怎样的文字表达已经记不清了,只是心心念念的想要去尝一尝,那人笔下的黄油烙饼到底是怎样的美味。汪老先生一生的文字中对食物的描写占有很多的篇幅,那一篇又一篇的文字是一份又一份的菜谱,让你有着想要品尝的念头。汪老在《四方食事》中写到:四方食事,不过是人间一碗烟火。人生也便是这样,充满着烟火之气。不记得是谁说过,这世间最好的食物都在汪曾祺的文章里了。想来,确实如此,关于吃食,那些字里行间的喜爱也感染着我们。

汪老的散文是温柔的,无论是写人还是写景,那些笔下鲜活的事物让他的人生和我们的人生都变得与众不同。《人间草木》中是对大自然的热爱,那种热爱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也许是充满着无限的热情,才会看到这些草木的美,一个温柔的人。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是汪曾祺先生的一部散文集,里面收录了众多耳熟能详的汪曾祺先生作品,为家人,万物,美食等几个部分,一本书,可以让我们重温汪曾祺先生笔下温柔的岁月。我想这世间似乎很少有人能如此,苦中作乐,自得其乐。关于吃食,最喜欢《四方食事》,而倘若你要读他的散文,便也会爱上那些看似很普通,却经过汪老的描写后很想尝试的吃食。

越长大越明白,我们曾经的贪心在岁月的流逝中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也是越长大越明白,我们贪恋这世间几缕炊烟,四方小院,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守着流年平淡的生活,便是这世间最好的光景。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记录了先生豁达的人生态度,无论是亲人的思念,随性的人生,亦或是这人间草木,万物生灵,也或是这五味人生。汪曾祺是一个有趣的人,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其他的,让人由衷的喜欢。有时候想一想,倘若我们有先生十分之一的生活态度是不是会开心一些呢。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有时候这是一种期望,也是一种奢望。

在汪曾祺的散文中,处处透漏着可爱,亲人是可爱的,风景是可爱的,食物是可爱的,一切都是可爱的,让我们得生活也变得更加可爱。阅读汪曾祺是一种舒服的感受,很多时候我们忙于生活中的奔波,无论怎样的风景都会错过,也让我们越来越迷失自己,而阅读汪老的文字,则会让我们拥有些许快乐。

汪曾祺先生师从沈从文,两位的文字都是给人一种雅致的感觉,通常他们的笔下是极为简单的景物,可是却总会给人平静之感。他们的文字很淡,节奏感也不强,但是却又一种韵味,你从心里喜欢的感觉。我想汪曾祺先生是个吃货,也是一个美食家吧,会品尝美食,会烹饪美食,懂得享受生活的一切美好。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读后感(三):美妙的散文艺术

  

早已在 《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 《生命本来从容》 《岁月的平仄》 等图书中,接触到汪曾祺先生的文章,这部散文集收录有他的数十篇短文。汪先生反对被尊为“休闲文学大师”, 认为自己写的作品不仅仅有闲暇的内容,也有比较深刻的作品,只可惜,自己并没有阅读过这类的散文,对之不太熟悉。

作者写有很多关于美食方面的文章,读起来就是看“曾祺菜谱”,让我看得很馋,真想把他所说的每一样美味都品尝一下;也想跟随书中讲到的烹调技巧,模仿书中描述的烹饪方法,亲手烧制这道菜,让餐桌上的菜肴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近日在外吃早茶时,也点了道煮干丝,里面放有虾仁、木耳、葱丝等,看起来赏心悦目,吃起来却感到干丝的味道比较粗,不太好吃。

“大雁听过我的歌,小河亲过我的脸。山丹丹花开花又落,一遍又一遍。”这首歌曲,伴随着一代代人成长,它熟悉的曲调应该是每个人都能哼出来。然而,书中告知读者一个有趣的知识,这山丹丹花可是会记住自己的岁数的,一朵花代表一年,想一想,树木的年轮不也是如此么,每过一年又会多一轮,以表示度过了一年的春夏秋冬。只是不知自然界是否还有这样的植物,用花朵数目来表示年龄。

耳外传来叽叽喳喳的鸟叫,正好看到汪曾祺有关遛鸟的闲谈,惊讶于画眉还能学猫叫狗叫。《燕京杂记》记载:“京师人多养雀,街上闲行者有臂鹰者,有笼百舌者,又有持小竿系一小鸟使其上者,游手无事,出入必携。每一茶坊,定有数竿插于栏外,其鸟有值数十金者。” 话说精巧的鸟笼、鸟食罐,都是许多文人追逐的目标。

作者的文字有一种能让人安静下来的力量,故事诙谐幽默,这不,看到了他所写的街坊画家,只因画面里有芭蕉和公鸡,就直言没人会买这些画作。日本书家高木圣雨认为米芾是中国书法的肚脐眼,他用人的身高来作比喻,生动活泼。汪先生则认为,“一写米字,宛如寡妇失身”。

再有鲁迅请曹靖华吃柿霜糖,原以为这是句歇后语,正等着下文,不料话已说完。查查资料,方得知,原来是说:鲁迅是浙江人,曹靖华是河南人,而柿霜糖恰恰是河南特产。鲁迅与曹靖华关系虽好,但万万不可拿河南的美食招待她。

作者写了许多孩童时玩耍的游戏,希望现在的孩子能少玩电子玩具,多接触外面的世界。想想这话放在现在,也是适合的,将电子玩具改为游戏或手机也可,看看现在的孩子,很少再有谁愿意主动去接触大自然。仔细想想,当时的年代,没有那么多的诱惑,这些自然界的各类动植物、各种游戏,还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书中有提到墙上的无名小诗,短短的四行诗,阅读起来有种日本俳句的气韵。俳圣松尾芭蕉,在日本把俳句推向了顶峰,在《奥州小岛》中可以看到松尾芭蕉的文学魅力。

书中还提到了切割玻璃的实验,还真不知道这方面的知识,阅读之挺有收获,这个实验值得去验证。话说现在出现了很多的新生事物,许多不熟悉的东西,年轻人都要主动去尝试一下,这不仅仅是指书中提到的美食。唯有在体验之后,方才了解到辛苦和快乐,对之才有发言权,从而也有了是否可以承担此事的可能性。

一段段优美的文字,让读者享受在美妙的文字艺术之中。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读后感(四):生活其实也可以很惬意——读《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有感

  

汪曾祺老师的这本书,指引着读者一直跟随着他文字逐渐进入他的世界,仿佛一瞬间打开新的空间,在其中书中的所有人和物成为立体、实景的,成为活灵活现的,就在我们手边可摸可触、至亲至近的人,我们走到他们的身边,和他们接触、沟通交流,书中的淡淡的、雅雅的言语随之而来,不知不觉地走完读书这一路。抬起头,回味无止境,细细品来,才发现自己真羡慕汪老师的惬意生活。写作需要好高骛远,但需要你真正的了解生活,不是要写成文学报告,而是需要写出人之情感、生活的美味,读了汪老的书,更是这样感觉汪老写的什么都很出彩、很有人情味,估计汪老不仅仅是经历的多,走过的地方多,更证明了汪老的准确纪录和精准回忆。

家人的陪伴是最大的幸福。作者在首章写到了他成长的家,这个家是个大宅院,纪录了他从小到大的回忆,斯人已去,睹物思人,汪老先生不免生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之感慨。家的位置、结构、形状、摆设、装潢都在作者的记忆里,打开每个物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和家里人一起度过的幸福时光,比如敞厅让他想起了他的祖父过六十岁大寿的时光。比如父亲的爱好是画画和刻图章,想起祖母在夏天的夜晚给他讲故事,老时被弟弟妹妹说起像自己的祖母,也谈到了自己未曾谋面的母亲和自己慈爱的继母。作者甚至在自己所写的小说中有所体现。比如,小说《珠子灯》里所写的孙小姐的原型就是自己的二伯母,在小说《受戒》中所写的赵庄去写的是自己的坐船生活,《徙》写的谭碧玉就是参照一些他祖母的父亲的事情。家永远是自己人生起航的第一站,在这里,我们学会了待人接物、养成了乐观向上的性格,在人生的坎坷中苦尽甘来,源于我们的家人的照顾和关爱。

食物是人间的美味,但你要懂才行。食,性也。高邮本身就是食物的出名地方,一说起高邮,仿佛那里的鸭蛋就伴随着脱口而出,汪老写的很好笑:当有人听到汪老是高邮人时,总是会肃然起敬的说一句,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汪老很不高兴,说了句好像我们那里只出咸鸭蛋似的。汪老可冤枉死人家了,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好像我也只知道高邮咸鸭蛋最出名。其他可玩的没去过更没听说过,其他可吃的更没吃过,也许还不如其他地方出名。在淘宝网上搜索栏打上高邮,瞬间出来的其他搜索就是“高邮咸鸭蛋”,更好笑的是还有“高邮咸鸭蛋正宗流油的”,看来也有咸鸭蛋冒充高邮的。汪老对吃很感兴趣,单独的第四章写的就是不同的美食,吃的多了,吃的经验也就有了,视野和品位就会开阔很多,比如吃羊肉,内蒙古讲究的是羊肉越煮越老,半熟才易消化,确实是这个道理。我记得武汉疫情期间,各地的出名蔬菜轮番上阵,因为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产。比如内蒙古捐的是130吨的土豆,这个土豆还得是乌兰察布的,因为这里的土豆块大、整齐、肉质甘沙、表皮光滑。辽宁送去130吨的大白菜,这个大白菜还是沈阳新民大民屯的特产。人在外出的时候,去了本地就要吃当地菜,因为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吃法。比如到了昆明,就吃过桥米线和汽锅鸡,吃昆明吉庆祥的火腿月饼,因为用的是云腿(宣威火腿),做工也讲究。一个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因为天下美食“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要尝一尝。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读后感(五):愿你有家可回,有人在等,有盏灯在亮着守候!

  

此前,我虽然有收藏汪曾祺老先生的书籍作品(我小女朋友送的),但真要说起来仔细读过的书那是没有的。我都是偶尔闲来无事,翻开几页随意读一读,翻开是哪就读哪,印象深刻的是《端午的咸鸭蛋》,以至于我有个心愿就是吃一回高邮的流油咸鸭蛋。汪曾祺老先生的文字,就是这么有趣又“美味”,初读时朴实,回味起来却趣味横生,灵气无穷。

同样令我回味无穷的还有最近在读的这本老先生的散文集《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是唯一一本我仔仔细细完成读完的汪曾祺作品。这本是收录了老先生<我的家>、<我的家乡>、<我的祖父祖母>、<我的父亲>、<我的母亲>等35篇关于“家”、“家人”、“家乡”的书。

全书分为4辑,以“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自得其乐,随遇而安”、“汤和天气好”、“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为四辑名,讲述着汪曾祺老先生关于“美的生活”和关于“家的温暖”的所有精华文章。从家人、趣事、生活、美食几个角度,展现生活的美与诗意。在阳光不那么灼人、刺眼的冬日读这本书,感觉屋外的寒风也不那么刺骨,而是渐渐变得温和了起来。

书中已经迈入了古稀之年的老先生回忆起了曾经与家人生活的一点一点,从他家的老牌屋到厅堂上的祭祖桌,从他的祖父祖母、大爷大妈到他的父亲母亲、大莲姐姐、家门口不远处的大妈们,所有的人,在老先生的回忆里,都好似重新活过来了,那种平凡简单但幸福有趣的生活,让我读来时心里倍感慰藉。

什么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我想,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灯火之所以可亲,是因为灯烛下,有人在等你回,而不是因为灯火本身。因为有了家,有了人等,这盏灯才有了意义,我们每个人,才有了归宿,才有了生活的温度。

汪老的生活时代,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但书中那种温暖可亲的“家的感觉”却是永远一如既往,从日出到日落,从和睦闲适到融洽幸福,处处都洋溢着温情,那些藏着人间烟火的日子做所以大美,更是因为这些大美无论何时何地都在支撑着在外漂浮游子们前行的动力。

林语堂曾说幸福无非就是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跟爱人聊聊家常,四是陪孩子做做游戏。”,最珍贵最幸福的事,往往是最简单的事,但就是这种简单的事,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不是所有人都懂这简单的幸福有多么的来之不易。

我记得王小波也曾经说过:“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是人,别人的事就是你的事,到了中年以后,才觉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经一无所有了。”在读汪老这本书时,我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或许,我们也只有到了一定年纪,才能明白家人才是一切生活的本源,才能知道原来有家可回、有人在等,有灯守候是多么的幸福。一辈子很短,此后余生,把家人放在心间,勿忘陪伴。

世界和我爱着你。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读后感(六):从家到吃,都是人间值得的事情

  

和汪曾祺先生的渊源,起于《人间草木》一书,见识到了先生的可爱。这次看得散文集,其中也收录了《人间草木》里的一些内容,看过一次也觉得有趣,有些已经没印象了,顺便回顾一下内容和当时的心情。

先生的故乡是江苏高邮,临近水,和他的老师沈从文一样,水边长大的孩子,文字里有自然的味道,又带上一点童真。有一篇文章,记录了葡萄从一月到十二月,由一株幼苗到果实累累再到冬眠一个冬天,为来年春天蓄力,长出更大更好的葡萄的过程。一个孩童一般的好奇和成年人的耐性的人,加上先生的文字和独特的风格,让看得人也不觉得枯燥,反而感叹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我们观察的东西存在。所以即使有那么多种类的大树,我们看到的都只是树,不会看到他们的高度、粗细、叶片形状都不一样。也许想当一名文人,对生活敏锐是必不可少的能力。

他们看花,看到的是上面的纹路、颜色再到整体。下雨时花是怎么样,晴天时是怎么样。春天一幅模样,冬天一幅模样。留意着每个不同时分、季节身边的变化。先生说他每到一个地方不是逛图书馆或者景点,先去的是菜市场。菜市场都是人,围绕着人的就是生活。他爱在吵闹的市场里了解这个地区人们的生活,所以他写的人也很生活感,不是干巴巴的、扁平的形象。能做到的不止汪曾祺先生一个作家,写得好的作家都能,但是人都有自己爱的风格,我就爱先生的文章。看完之后除了情节留在心里,印象更深的是先生的遣词造句组成的一种舒服感。

开始写作的时候,先生还年轻,写得也断断续续。后来,过了几十年,先生在朋友的建议下重新写小说,这时看得更多,体会的更多,写出来的东西像个看尽沧桑到了可以以过来人讲故事的老头,又带有宠溺孙子孙女爷爷的亲和。收获了很多读者,直到今天还依旧获得很多人喜爱。他写得花草,惹人喜爱。写得食物,令人嘴馋。

说到吃,先生写得算是一绝!吃过的,没吃过的,看了以后觉得都可以尝试,如果下次遇到了这样菜,一定要好好品尝,看能不能体会到书中描写的意境!除了“尝”,他还喜欢“做”,有些步骤详细到现在就可以拿个锅,备好料,炒一盘,看着书吃着书中的食物,也许更有趣,但是备料太繁琐,能精简最好,就是怕没那个味道了!到时候怪先生写得太复杂,还是我们太懒?干脆在脑袋里想一遍,“云炒菜”。先生有时候不经意迸出的幽默,会传染到喜爱他的人身上。

吃上面除了美味的食物,还有代表家乡的食物。有些菜不是山珍海味,就因为有家乡的味道,价值在我们心里就能翻上一番。没人能说明为什么,但人人都能明白为什么,就像你会被这本书吸引,说不清为什么,心里却隐隐约约知道为什么。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本合集,还有关于先生的家的故事。家,每个人都有,是避风港也是养料,我们从这里出发又回到这里,有温暖的炉火,香喷喷的饭菜,一家人围在四方桌前,埋头吃饭,身上暖洋洋的,偶尔交流一两句。这是最平凡,最平常的事件。你却无法避免。

与其他人相处,总因为关系亲近和相处方式有改变,和家人在一起的一面,应该最接近真实,因为轻松。最后收录了三篇先生三个儿女追忆的文章,看了之后能更了解他一点。看到他们眼中的先生,能填补关于他形象中的空白,就像描写一个人一样,从他文章中零星的描写和他人的描写来一笔一笔写出这个人的性格。看过了他的文字,有时就想去了解这个人,想知道他是怎么样写出这些有共鸣感的文字和精彩的故事。人的好奇心会推动我们去寻找关于他的信息,和谈恋爱一样,不同的是,我们只是想了解,心中增加的是敬意。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读后感(七):春服既成,惠风和畅|读汪曾祺先生关于亲情的散文合集

  

文丨十里荷塘秋水长

“活在世上,你好像随时都在期待着,期待着有什么可以看一看的事。有时你疲疲困困,你的心休息,你的生命匍伏着像一条假寐的狗,而一到有什么事情来了,你醒豁过来,白日里闪来了清晨。”

这是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每个字都是跳跃的、有生命力的,直往你的心里钻去。在民国过来的文人中,汪曾祺算是顶有生活趣味的一个人,我还记得看他的文章写高邮特产能看得我馋得立刻在网上下单买高邮鸭蛋!

汪曾祺先生很喜欢写家长里短的乐趣,我至今记得这本书《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中收录的那篇《多年父子成兄弟》,因为一般的家庭会要求孩子长幼有序,不能犯上等等,但是看到汪曾祺先生写的几个孩子小学时放学回来,离得老远就开始大声喊他的名字,有时候叫“爸”,有时候叫“老头子”,他也开心地作答,别人指责说你这和孩子在一起没大没小,他的回答也颇为有趣,他认为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其实我觉得汪老的这种态度更好,这是家庭,最应该让人感觉松快的地方啊,为什么一定要那么正襟危坐的感觉呢?

许是因了这点难得的烟火气息,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就特别耐读,值得回味。他不止一次写家人、家乡,写各种让自己喜欢的人和事,读来笔墨生香、娓娓道来,那感觉实在是好。

汪曾祺和夫人施松卿恩爱了一辈子,和夫人算得上是琴瑟和鸣、相敬如宾,也喜欢和家人共度很轻松的时刻。汪老说自己老年的业余爱好只有: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

文人的画风让汪老的画很有诗情画意,有那么点禅意,但是并不清冷,算是有趣的水墨画。《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本书中收录了14幅书法绘画作品和7张珍贵的照片,照片是从年轻时代和夫人在一起到后来的五口之家的全家福再到老年时和孙辈们的怡然自得合照,看得出来汪曾祺先生在家中的舒展和自得。

这本书还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于汪曾祺散文全编的改选和整合,分为四辑《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自得其乐,随遇而安》《汤和天气好》《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每一辑都收录了7-10篇文章不等,主要突出不同的主题。

这些文字既朴实又可亲,文如其人,这就是汪曾祺先生性格和内涵的体现的范本。从这些题材上来说,最能显现出来一个人的品性来。看一个人,最应该看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那些很细节的小处,对待家人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方式,对待故乡的眷恋与否,这些最能显现一个人真实的面貌。

对于汪曾祺的小说也好,散文也好,都带着淡淡的不争抢、不急躁的风格,有人说这叫冲淡,我倒觉得散文里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惬意,悠然自得。汪曾祺先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汪老的孩子们写父亲的文字更能让我们体会到这一点。

汪老曾经说过:“如果我不能做事了我就死掉!”你就知道这是个闲不住的老先生,他老年时的每天写写画画是从不间断的,所以忽然有一天天人永隔让儿女们都有点儿接受不了,怎么就这么快呢。但是又庆幸自己的妈妈不是太清醒了,否则瞒也是瞒不住的,那对老人来说应该是致命的打击吧,毕竟是相爱了一辈子的人呢。

(全文完)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读后感(八):在文字中怀念汪曾祺先生

2020年恰好是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诞辰百年。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戏剧家,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先生获赞誉很多,不仅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文学大师,亦在国际文坛上有重大的影响。先生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恰逢今年,先生百年,由先生之子汪朗确认,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汪曾祺散文全编为底本,并参校先生其他作品,精心选编了这本散文集《家人闲坐 灯火可亲》。

这本散文集共有4辑,收录了先生不同时期的散文佳作35篇,并且在本书最后,还附录有先生之子女回忆父亲母亲的文章,而且编辑老师别出心裁地绘制了一张《汪曾祺故乡旧时足记示意图》,便于读者们“按图索骥”,是一本全面认识先生其人其文其意趣其情怀的文集。

实际上,先生的散文集我也相继买了几本,其中很多篇我已是耳熟能详。比如,本书第一辑中的名篇《我的家乡》《我的父亲》,第二辑中的《北京人的遛鸟》《自得其乐》,第三辑中的《人间草木》《葡萄月令》,第四辑中的《肉食者不鄙》《鱼我所欲也》等等,我们从这些文章中能够看到先生的情怀和意趣,包括他对故乡和亲人的赤诚之心,对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与悉心品味,对花鸟虫鱼的喜爱,以及对美食毫不掩饰的追求等等。

从这些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切可亲的先生形象,一个可以作为我们师长的长者和一位可以促膝长谈的朋友。再次读到这些佳作,在感到亲切的同时,再一次被先生平实的文字、朴素的情感以及交织其中的对生活、对亲人、对故乡的炽热情感。

有几篇文章,我读出了新意。比如从《我的家》《我的家乡》《我的祖父祖母》等等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生的出生是非常优越的,可以说是富家子弟,但是像这样出生的封建家庭的子弟,往往会沾有旧时的习气,比如会颐指气使、漠视他人疾苦、游手好闲等等。但是,从这些文章以及后面的文字可以看到,先生虽然出生好,但是并没有沾染这些旧习气,相反,我们可以从先生细致入微的观察中,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情、对生活的满足以及对他人的关心等等,先生所受到传统家学的熏陶,以及快乐的童年经历等等,成为了先生挥之不去的底色。

我们既感叹于先生在《人间草木》《肉食者不鄙》中的妙笔生花和洋洋洒洒,亦感动于先生对亲人对子女的“不言自明”“不行于色”的浓浓真情。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亲切随和的父亲形象——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以至于先生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先生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来自父辈言传身教的家学家风影响,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先生自己随和可亲的性格。先生说,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并且,先生深发出自己的子女人生规划的看法: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有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这篇文章写于1990年9月1日,对当今的父子教育有多么深的启发啊,先生真是一个开明可亲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百年曾祺,从文字里深情怀念。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读后感(九):心之静,情之切,食之美:汪曾祺《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空荡荡的城市、封闭的居民小区、严阵以待的社区服务人员、无法开学的“神兽”、肉眼看不到但是传染性很强的病毒……

这是2020年我们每个人所经历的极其难忘的春节,这一切都是源于可怕的新型冠状病毒。每天人们的心情都随着疫情的发展而起伏着。

时间进入2021年,刚一开年,北方各个省份的疫情又开始蔓延,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更为繁杂。不论是电视广播新媒体,还是日常生活唠家常,都充斥着疫情相关的大量信息,每天都在焦虑中度过,心情极为紧张。

后来发现总沉浸在这种情绪中是不行的,自己进行调节。这时候读书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尤其是一些名家的书,除了能够增长知识,也会让人的心情不知不觉中变得平静下来。就好比是汪曾祺老先生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就是一本能让人沉浸其中,享受生活,沉淀心灵的书籍。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一共分成三辑,分别是讲述亲人之间感情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描述居民们闲散生活的“自得其乐,随遇而安”,各地春夏秋冬四季美景“汤和天气好”,以及汪曾祺老先生最拿手的美食散文“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

汪曾祺老先生笔下的平安与宁静,大部分是通过自己日常的所见所为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想所抒发出来的。在当今这个浮躁的年代,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极为丰富但是内心精神贫乏的现实下,多读汪曾祺的书,能够体会到内心的安静与从容。

在我们现实中,尤其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之下,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那么纵使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善待亲人,善待身边的人,那么生活才能过得有意义。

尤其是2020年的春节假期,更是体会到能够与家人待在一起,能够平平安安的读过那段难熬的日子,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幸福啊。就好比是汪曾祺的女儿汪明在《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中的一篇文章《最后一日》,当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父亲故去,虽然明白这是岁月无情的体现,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分离,但是,这一日还是来得越晚越好啊。读者汪明悼念父亲的那些话,不知不觉眼角已经湿润。趁着我们现在还能有机会与家人闲坐,还能够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安稳与乐趣,一定要好好珍惜啊。

汪曾祺老先生另外一个非常出名的特点是对吃的热爱。对于汪曾祺老先生关于吃的文章,真是太喜欢了。在他的美食文章里面,总是能把“吃”这个行为,表达得活灵活现,让人仿佛与汪曾祺先生一 起坐在一桌满汉全席前面,听汪先生谈天说地,畅快淋漓,身临其境。

其实我也喜欢琢磨美食,喜欢一个人独酌,基本上就是啤酒。一个人在家,炒上一盘酥脆的花生米,还带着咔吧咔吧的响声,一半撒上雪花一样的白糖,另外一半用老醋一泡。再来一块内蒙来的羊肉,切成军棋子大小的块,用红柳条穿上,烤得吱吱作响。趁热一口羊肉,一口老醋花生,再喝上满满一大口冰凉带沫的啤酒,所有的香气在嘴里混合着,充满了满足感。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对于老北京的休闲生活描写非常细致,书中写到“他们手里提着鸟笼,笼外罩着布罩,慢慢地散步,随时轻轻地把鸟笼前后摇晃着,这就是“遛鸟”。”。有一阵子在后海边上培训,早晚没事的时候出去闲逛,在银淀桥上,经常能看到老北京趿拉着方口布鞋,左手拎着话匣子,右手拎着鸟笼子,迈着四方步,一边走,一边晃晃悠悠地哼着什么,别提多悠闲了。

读着汪曾祺的文字,仿佛置身于他文字的氛围之中,品味生活带给人的浓浓的情意,那样惬意、那样自由、那样充满诗意。在新冠病毒全球肆虐,需要大家携手共同抗击病毒的关键时刻,能够找到一个让心灵暂时得到歇息的地方是多么难得啊。

现在像我这个岁数, 上有老,下有小,单位工作不上不下的,基本上慢慢重心就已经全落到了家庭中。能够与家人闲坐在一起,感受着生活的烟火气,是人生一大乐事。

做梦的时候,我会梦见自己有一个四合院。四四方方的,天井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外一棵也是枣树,枝繁叶茂,撑起一把大伞一样。在墙角有几缸金鱼,虎头、龙睛、水泡、狮子头,都在那里优哉游哉地游着。四边花盆种着花,光闻着那香气就让人醉了。影壁、围栏,配上朱红的回廊走道、雕梁画柱,满眼望过去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下雨的时候,摇着躺椅坐在屋檐下,拿本书一边静静地阅读,一边听着那沙沙地雨打树叶声,水滴从屋檐下滴落到鱼缸中,滴答,滴答,滴答。。。。。。想想就能把人给笑醒了。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读后感(十):家人闲坐 ,灯火可亲:这一次,感觉和老头儿靠得近极了

1997年5月16日,汪曾祺先生对女儿汪朝说:“给我来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这是他留下来的最后一句话,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无愧于大师称号,他将文人精神与民间的文化有机结合,成为了典型的中国叙事。这个有趣的老头儿笔下的文字不仅仅传出高邮鸭蛋、黄油烙饼的清香,还有更多一个人在这世间活动的经纬轨迹,时间空间经纬中心点就是一个家字。从《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部散文集中,读者就会进一步了解汪曾祺自在一生的活法,内心也会无比安宁。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部散文集是从《汪曾祺全集》中节选出来的汪老的日常生活,尤其还增加了汪老子女写的回忆性文章三篇,整合起来,辑一“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从汪曾祺的童年开始“,汪曾祺老爷子的家、家乡,家人等等;辑二“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跟随汪老走街串巷,观人间乐事;辑三“汤和天气好”与辑四“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中人间草木在汪老笔下皆含情,东南西北四方食物皆有味。最后附中是三位子女的回忆父母的文章,读来也令人感动进而潸然泪下。一个有趣的老头儿跃然纸上,不管是童年努力求学的他,是一头扎进胡同里钻进美食中的他,还是那个住院却调皮对医护人员说病好之后“要把你们都写进去”的他,他无比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亲人,爱这世界所有应该爱的美好事物,而他值得我们用尽一生力气走近他,喜爱他。

一字一句皆关情,汪老用蘸满真情的笔墨去书写自己的故乡,自己的亲人,尤其是他的父亲,他们的父子之情令人艳羡。他的父亲几乎无所不通无所不会,武术、运动、读书、骑马、乐器、画画、刻图章、会做各种好玩意,荷花灯、蜈蚣风筝等,逗孩子们开心,陪三岁的孩子入睡,为考学的汪曾祺驱赶臭虫一夜未睡。他们父子亲如兄弟,甚至汪曾祺十七岁初恋在家写情书,父亲还在边上出主意。“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汪曾祺生活在这样有爱的环境里,自己也有他父亲的影子,洒脱温情,兴趣广泛。“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他的梦里常常有父亲的身影,就如同他童年在花园玩耍静听父亲翻书的声音,自然精致而忧郁。

“我的童年很美”的汪曾祺和自己子女关系也值得现在人去效仿,和幼儿园的儿子用汉语拼音通信,对待儿子的恋爱也是“闻而不问”,称呼是爸爸还是老头子都可以,他认为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颗童心,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所以在汪老儿女的回忆文章里,那个有趣的老头儿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慈父,从来不发脾气,很少干预孩子们的学习,反而对孩子们的玩很重视。女儿汪朝之前的婚姻大事不太顺利,妈妈一直睡不着成了心病,而父亲汪曾祺就问了一回要找什么样的,得知女儿回答“跟你一样的”,自得又有一点无奈说“那你上哪儿找去!”根据女儿的故事写出猫的故事被发现还狡黠一笑。家庭中的汪曾祺是更加立体的有趣的老头儿,这是一个有爱温暖的家,这是能让小船悠悠安全返回停靠的港湾,港湾里有可爱慈祥的父亲,有爱护妻子的好丈夫,有喜欢交朋友喝茶饮酒写字做一手好美食的汪曾祺。

在《说说我们的爸》里有这样一段现在无数离家的子女熟悉的场景。我有时候中午回去,他特意做了炒鳝丝、芥菜拌熏干、雪里蕻蚕豆等我吃饭。当时我很奇怪,午饭哪用得着这么丰盛。后来才深有体会,只有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才是人间烟火,才有家庭气氛。汪老所追求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不也是中国人良久以来最深沉的最平凡的梦想。那些和自己家人一起打闹玩耍、一起吃饭看电视、一起窝在沙发里的日子,这些生活时间夹缝里的琐碎小事才是汇聚成温暖的家的模样。对于家庭来说,没有什么奢求,就是能够依偎在一起,就是莫大的幸福。

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说话,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七十二岁的汪曾祺回忆起自己的父亲来,心中涌起无限伤感。而阅读完这本书,也让我们离这位有趣的老头儿更近了。他依旧温暖如羽毛般俯瞰着我们,也俯瞰着我们手中的点滴幸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