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米拉的猜想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米拉的猜想读后感锦集

2022-02-13 00:16: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米拉的猜想读后感锦集

  《米拉猜想》是一本由[英] 安格斯·班克罗夫特 / [英] 拉尔夫·费弗尔著作,后浪丨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3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米拉的猜想》读后感(一):摘抄

  最重要的不是呈现出最佳印象,即在印象的层面上保持最佳状态。人们一直在努力做的是呈现出正确的印象—即对于其角色来说最为正确的印象。我们很难逃离被置身于角色中的命运,无论是被制度还是被人们所约束。如果人们希望你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你会发现自己就表现得大大咧咧,除非你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且对自己有着强大的信仰。 社会学利用情感来诠释社会。某些情感是维系社会运转的必需品。比如说,现代社会的劳动分工促进了陌生人之间的信任。

  性别角色和身份是社会化的、同样也是被演绎的,因此我们永远也不会清晰地知道如何变得更加阴柔或是阳刚,因为我们一直在不断地重新创造着这些身份。每种身份都是一个本不存在原件的副本。性别角色在仪式中、习惯中、对话中以及许许多多的社会现实中被演绎,而这并不需要任何的生物学事实作为基础。

  长大成人的过程就包括我们以他人的期待看待自己。学着用这种方式反思自身和其他人是成为一个完备的社会公民的关键所在。这赋予了人们随着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表现和表现不同自我的能力。人们借此在外部刻画自身。

  《米拉的猜想》读后感(二):译后记:接受一些社会学的熏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交稿早在年初,但在这一年里,我对于译后记完全没有思路。就像着手翻译这本书时一样,想法很多,却迟迟落不下一字。随着这场疫情的阴云逐渐退散,我也终于能静下心来为这次翻译工作总结收官了。

  本书不是一本学科专著,它虚构了引人入胜的故事,但理论部分依然瓷实严谨 。正如前言提到的,作者的写作灵感来源于挪威作家乔斯坦· 贾德的小说《苏菲的世界》,所以,他们选择采用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方法来引出理论。相信读者一定会对其中的某些部分产生共鸣,无论是理论还是故事情节,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收获。

  对于我个人而言,译书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一学习过程不仅得益于两位作者老师对于社会学重要思想的精彩诠释;为了确保翻译的准确性而翻看相关著作、查看过往作品,也是我最快乐的学习体验。期间,我不止一次重读一篇令我触动深刻的文章—英国社会学家麦克·布洛维017 年在香港大学发表的有关公共社会学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到了将社会学的知识生产带入公共领域的必要性,并指出社会学的知识生产应该能够让更多人从中受益。这与本书的主旨不谋而合。

  我相信,接受一些社会学的熏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更有趣的是,每个人结合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来审视这些知识,会让知识焕发出不同的光彩。与此同时,社会学知识能帮助我们在未来的生活实践中保持热情和好奇,让我们以更精确、更开阔的视角去理解社会中的“ 变与不变”,鼓舞我们探索更广阔的未知。

  在这里,感谢编辑与师友的支持,感谢父母的陪伴和督促。最后,欢迎各位读者对本书翻译中不准确或者含混之处批评指正,也希望我们都能从这本书中收获未曾预料的欢欣。

  金芳旭

  2020 岁末于爱丁堡

  《米拉的猜想》读后感(三):《米拉的猜想》读后乱记

  当年那本外观绿油油、纸质印刷堪忧,但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的《苏菲的世界》给幼小懵懂的我带来哲学入门的第一课(当然因为一直也没咋往里迈,现在还卡在门口哈哈哈)。 如今这本《米拉的猜想》算是为我打开了社会学的大门。社会学,一门看似因高屋建瓴而悬空虚幻,实则包罗万象且触手可及的学科。

  由于阅读苏菲年代久远,我目前对其印象很浅,但彼时读书时的陶醉感却犹然可感——这本米拉,算是唤起一些old passion了。和前者相比,米拉故事性相对弱一些,理论性更强,阅读起来不快(软件显示我看了10 个多小时,其实我分了好几天才看完的),每章节末都会有像知识点概括一样的几个段落总结(正文言语之间带给人的启发可比单纯的文字总结生动深刻多啦)。

  特别喜欢此类书中,能够随时从生活中感触,与周围人探讨,各方观点碰撞交融的情景。

  大概也正是在理想化设置的书里,人们更能够在怀揣不同观点甚至截然相反论断的情况下,还可以单纯辩驳,求同存异,激烈讨论而不互相人身攻击了……(本来用的是“只有……才”,但是想了一想,现在除了这个二元性爆炸的极端互联网大环境,线下生活中也应该还是存在这样的讨论场域的,挺好,就是挺少)

  “他们,或者说我们所有人都无法倾听和理解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人。”

  这本书原著英文名也挺有意思的: Dead White Men & Other Important People

  2022.1.30

  米拉的猜想

  8.0

  [英] 安格斯·班克罗夫特 [英] 拉尔夫·费弗尔 / 2021 / 上海文化出版社

  《米拉的猜想》读后感(四):本社会学小白瑟瑟发抖地发一个浅白的书评:好看

  当我看到其他几个长评如此之专业时,其实我是不敢发出这条的。 但是!我想我还是能从社会学小白的角度来给出一些见解的! 这本书讲述的社会学,真的不枯燥!

  米拉是谁?她在猜想什么?

  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过是:

  · 如果我的行为与思想都是社会塑造的,那么我的错,归根结底是社会的错吗?

  · 在合法的范围内,利用穷人致富是正确的吗?

  · 女性主义者不应该在打扮上花时间吗?

  · 如果我极力在别人面前营造自己的形象,那么真正的我到底是谁?

  · 为什么人们会对街上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

  ......

  以上是我从书中众~多讨论中挑出来的几个。

  如果你也思考过以上问题,那一定要翻开这本《米拉的猜想》,看看社会学家是怎么解释的。

  《米拉的猜想》

  这是一本故事化的、生活化的、入门级的、社会学小说,堪称社会学版的《苏菲的世界》!

  我抱着它啃了三个星期,很“难”读,但是读完醍醐灌顶。

  作者将社会学的一些深刻讨论丝滑融入在了故事和对话中。不仅有趣生动,能做笔记的地方也非常多!

  我标了很多重点

  故事发生在一名社会学学生米拉身上。米拉的父亲股票诈骗入狱、母亲不伦、哥哥纸醉金迷,一夜之间,米拉从一个普通女孩沦落为臭名昭著的“罪人之女”。

  她选择隐姓埋名低调地在校园生活,随着对社会学了解的深入,她逐渐打开了心结......

  社会学作为一门解释人在社会中的行动,描述社会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的学科,始终是围绕人来展开的,其讨论问题的核心绝不会脱离人与人。

  其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也与心理学稍有不同:比起关注自身与感受的心理学,社会学着眼于人与人的联结。

  因此这本书在某种角度上,也是我们重新看待生活,重新处理与他人关系的教学书。

  阿德勒说过:“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也许,我们也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寻求烦恼的解决方法。

  -重点已经划好了!-

  这本书对小白读者最最友好的一点是,它有着像教科书一般的贴心注解。本书在需要重点阅读的部分(主要是社会学家的原文)都进行了标注处理。

  它是真的很想教会我!

  ·

  《重点标注》

  -社会学笔记-

  作为读者,

  我们会和米拉一起学习社会学知识。

  在每个章节的结尾都有米拉的笔记,

  其中归纳了章节的重点内容,

  配上米拉可爱的涂鸦,

  前面没看懂的部分都能在这里迎刃而解。

  《米拉的笔记》

  -美中不足-

  我非要揪一点问题来证明我不是拖哈哈哈!

  这本书的对话是在有点多,以至于作者有时候都懒得给出引号。这让文章读起来稍微有那么一点障碍。

  笔芯

  好了就说这么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