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是东北人赢得最彻底的一次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这是东北人赢得最彻底的一次

2022-02-21 19:58:17 作者:陈小睡 来源: 新世相 阅读:载入中…

这是东北人赢得最彻底的一次

  刚刚,冬奥会闭幕了。

  除了夺冠、热血、感动以外,我还发现一个特好笑的现象,运动员都好像段子手,扎堆儿冲上热搜。

  盲猜可能是东北人太多了吧。

  所以就现在,我想趁着这股热乎劲儿和你聊个快乐的话题:被东北人包围的冬奥,到底多欢乐。

  我查了下,这届冬奥会一共 176 位运动员,按照出生地划分,东北籍选手有 100 人,占到了 56%。

  最让人上头的短道速滑队,东北人含量更是高达 100%。

  中国队一共拿了 9 块金牌,其中东北运动员包揽了 6 块。

  不得不让人感慨一句:东北人玩雪那是相当有优势。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每年 1/3 时间都在过冬的东北人,那必然是“靠雪吃雪”了。

  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大人孩子裹成个球就往河上、湖上蹿。

  南方的冰场是室内的?

  东北的冰场是冻得贼结实的湖面?

  南方孩子学滑冰是这样的?

  东北孩子学滑冰是这样的?

  南方的陀螺是这样的?

  来源: 抖音@爱城阳

  东北的陀螺是在冰上抽的,我们叫冰尜 gá。?

  来源:CGTN

  反正就是,在冰雪运动方面,东北人可没打算跟你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可能抢跑了?)

  东北人对冰的绝对掌控力具备了天时地利,这次冬奥会开在家门口,更是让东北人大显身手——

  不仅在人数和奖牌上占了绝对优势,语言上也出尽风头。

  前短道速滑国家队员,现在各大平台兼职解说的王濛这样说:

  “这届北京冬奥会,它就有三种语言,第一个英语,第二个普通话,第三个东北话。”

  她还创新用“单口相声”的形式,解说了 2000 米速滑比赛,并激动得贡献金句:“我的眼睛就是尺,我告诉你们,肯定赢了。”

  来源:人民日报

  挤得专业解说黄健翔毫无还口的余地,最多就能插上一句“对对对”。

  她嘴碎、嗑儿还多:

  土耳其选手抢跑——

  “这是什么表演?我怀疑他是想要抢一个镜头。”

  场上选手等开赛等得着急——

  “稳一点啊,别 chuang 了,你争我夺的别整判罚了。”

  黄健翔提出看回放——

  “你在质疑我!”

  美国队犯规——

  “就是这个角度,裁判快看他们犯规,给我看十遍!”

  这一股扑面而来的“大碴子味”,真让人上头,写出来都自带音效。

  不止是她,速度滑冰赛场夺冠的高亭宇,意气风发地说:

  “都到家门口了,谁惯谁啊,来就整(比)呗,干就完了。”

  来源: 极光新闻

  赛后接受采访时,被问到 “如何形容自己的性格?”

  他就说了俩字儿 —— “格路” 。

  结果现场翻译傻掉了。

  来源:网络

  最后还是王濛,用正宗东北英语进行了“专业翻译” —— special plus。

  来源:网络

  哦对了,王濛最近还特意关注到了冠军谷爱凌手里的韭菜盒子,非常热心地给出了精准的翻译。

  ine vegetable box ?

  来源:网络

  只要东北人一张嘴,就已经赢了。

  因为不管啥话用这个调调说出来,都让人觉得好笑。

  来源:网络

  被东北话支配的冬奥会,不是只有努力拼搏,还可以有乐乐呵呵。

  除了方言本身的加成,东北人的搞笑天赋也不容小觑。

  就算封印了他们的大碴子味,也能分分钟让你笑出声。

  别管比赛多紧张,看看他们都能缓解大半。逗你乐的本事一直揣兜里,随时都能拿出来。

  金博洋正经滑冰也是个清秀小伙儿,还被绝美俄罗斯小萝莉谢尔巴科娃视作偶像,

  来源:网络

  但你经不住这孩子立志当个搞笑男呢!

  来源:网络

  ei 还不是个小可爱咋的?

  来源:网络

  花滑队都已经派出代表了,短道速滑队还能落后咋的?

  第一号人物武大靖,祭出“歪嘴喝水”的绝技。

  来源:武大靖直播

  人家是“瓶找嘴”,他是“嘴找瓶”,请问是怕挡住咱“东北第一帅”的脸吗?

  这个现象在短道速滑队甚至出现了“人传人”。

  来源:直播

  咱就是说,各位这个造诣除了用在滑冰,都用在搞笑上了吧 。

  别管输赢,就没有东北人愁眉苦脸过日子的时候,哪天没产出几个段子,那这天肯定算是虚度了。

  天天嘻嘻哈哈的东北运动员,来真章儿的时候可绝不含糊。

  也说不上是不是跟隔壁邻居近朱者赤,东北人的战斗基因绝对不弱。

  认怂?那绝对不是咱能干出来的事儿,还不都得支棱起来。

  用东北人的话说,他们就是“艮”(gěn)呐。

  ——大意就是说你认死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第一个“艮”的就是武大靖。

  8 岁第一次上冰,妈妈为了省钱把冰刀买大不少,里面垫着卫生纸,第一次上冰就“摔了 107 次”。

  都摔成这样了,还滑?滑啊!不仅滑,还滑进了国家队。

  但不巧,进来就被分到女队当陪练了,这可给武大靖难受坏了——

  “长距离周洋过我,短距离范可新过我。”

  “周洋每次过我,都要跟我对视一下,太难熬了,每天漫长得像 48 个小时。”

  来源:网易娱乐

  被打击了两年,武大靖不服气。

  他找助理教练帮自己录训练视频,训练结束后一帧一帧对比自己和高手的比赛视频,结果你知道了,他滑出了女队,为国家队拿了金牌。

  今年最后一场 5000 米的接力和奖牌无缘了,他发微博说:

  “不会退役,绝不认怂。”

  不止是男生,东北女孩也都“艮啾啾”的,不当软柿子。

  徐梦桃平昌冬奥会上,她说 “不拿金牌,我退役”。

  结果头朝下摔下来,膝盖的半月板切掉了 70%,左膝还打了两颗钉子。

  但她说过夺冠就必须得是拿金牌,银牌不行,放弃更不可能。

  今年情人节那天,她以 108.61 的高分拿了冠军。

  “我终于在自己家门口赢了。”

  来源:人民日报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张丹张昊,2006 年的都灵冬奥会上,两人苦练抛四周跳,想当杀手锏夺金。

  结果比赛出了意外,张丹落地时近乎是下了个横叉,双膝跪地摔到了护墙上,爬起来后站都站不直,直接下场。

  来源:网络

  那天绝大部分观众,都不觉得她还能完成比赛。

  两分钟后,张丹冲着张昊点了点头,两人又重回赛场完成比赛,最终拿到了银牌。

  “艮”这个事儿吧,其实争的就是一口气儿。

  别管是伤病还是年龄,想干趴一个东北人那是没门的,窗户都给你焊死了。

  东北人对自己“艮”惯了,但对外来的人那叫一个热情,热情的都能给你“兼容并包”了。

  别的地儿热情“来了都是客”,东北人热情是“来了就是咱家人,上炕唠啊”。

  别管你是粤语、日语、汉语、英语、匈牙利语哪个语系,“进屋”都得先学咱这一口大碴子味儿。

  学不会就别想走。图片

  香港短道速滑选手朱定文,15 岁左右开始定期前长春训练,“我们那会都只有十多岁,有点离家出走的感觉。”

  结果来长春训练了几年,被东北菜、麻辣烫和辣条彻底给同化了。

  港普都变成了地道的东北话,采访的时候竟然“难以克制”。

  “都”必须读二声,“运动员儿”必须带儿化音,“国家”必须说“果家”,

  来源:环视频

  听得出他在努力说普通话了,但实在逃不开“短道队官方语言”的魔咒。

  东北人说粤语魔性这事儿已经不稀奇了,这香港人说起东北话也是七里咔嚓、绝不打锛儿。

  别说粤语了,“拿下”日语选手也不在话下。

  福原爱说日语柔弱软妹,一张嘴东北味藏都藏不住。

  “我普通话夺标准啊。”

  有一次记者问她,知不知道普通话和东北话的区别,比如:

  普通话——“干什么?”

  东北话——“干啥?”

  没想到福原爱来了一波反向教学,及时纠正记者:“直到(知道)啊,但你应该说‘嘎哈呢?’”

  来源:网络

  东北这地方,别管你从哪儿来的,走的时候你就是东北人。

  冰雪运动的尽头是不是东北我不知道,但通往终点的路上,东北运动员们可都是撒丫子跑的。

  光跑还不行,还得边跑边哈哈乐。自己跑也不行,还得拉着身边的人一起跑。

  习惯了冰雪里奔跑的东北人,还会继续跑下去。

  哪怕波棱盖儿卡秃噜皮儿了也不怕那种。

  最后, 我还是想多说一句。

  这帮东北运动员,别管拿不拿得到金牌,都让人想多瞅两眼。

  长得是真好看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