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学问( 一代哲学宗师的扛鼎之作 浓缩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
《生命的学问( 一代哲学宗师的扛鼎之作 浓缩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与洞见 享誉海内外 刘述先 傅伟勋 吴森鼎力推荐 )》是一本由牟宗三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39.60元,页数:202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学问( 一代哲学宗师的扛鼎之作 浓缩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与洞见 享誉海内外 刘述先 傅伟勋 吴森鼎力推荐 )》读后感(一):儒学之所以顽强存在于今,不是因为“宗”,而是因为“教”
儒学是一门学问,在当今也是显学,不是因为说得多么有道理,而是很多人富裕起来之后,精神空虚,拿它当精神支柱,所以我们会在微信群里,可以看到狂热,也能见到虔诚,至少在读“圣贤书”时,面对老夫子的挂像,先鞠他一躬。
儒学为什么会这样子,在和佛、和道、和耶、和绿的竞争中为什么会独树一帜呢,这个问题今文经大家康有为回答不上来,梁启超等启蒙人士也没有认识到,连“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我觉得也没有说得太明白,倒是“新儒家”之一的牟宗三,在其文集《生命的学问》中,通过介绍陈荣捷的《近时中国之宗教趋势》时,抒发了一下心意。
这是一本有助于参悟人生的书,在哲学园中探索生命的意义,只不过我觉得生命的参悟很大程度上依靠阅历,对于年轻人来说,先贤说得再对也无法感悟至深,而对于我而言,牟宗三的这本文集,坚定的是我对儒学的信心。
借助《近时中国宗教之趋势》,牟宗三先生论述了《现时中国宗教之趋势》,借着民国以来的思想变迁,有点预测未来社会思想趋势的意味。首先,牟先生指出,耶教是“依他之信”,儒释道皆非,是“内在性的事”,按照我的理解,耶教是别人说啥你信啥,比较直接,而儒释道是对方给你介绍相应的原则,至于怎么修行,个人有个人的“道”。想明白这一点,就可以理解禅宗为什么更会被大众所接受,“道可道非常道”嘛,心诚则灵,活在世上就是一种修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这种“道”之所极,能形成“人生之基本态度、信念与立场”,按照我的理解,这个人可以看做已经寻找到自己的“真理”,而这种“真理”性,不可能被外部事物所替代,因而,非科学所能提供,民主政治也不能,同时,这种儒者眼中的“自信自肯”,乃是超越科学和政治社会的变化的。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儒学比宗教更为高级,作为支撑世俗主义的核心思想,就算社会形态不断变化,只要世俗存在,人对自信自肯的追求就不会变,儒学虽然不是宗教,但是已经超越宗教。
如果觉得以上文字拗口,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近代儒学虽然有仪式感,如文庙等,但是大部分时间,它不需要具体如道观、佛寺等具体形式,它在乎的是“教”,是教化,而不是烧香或者磕头,更不是向特定群体如和尚道士捐款捐物。牟宗三在书中指出,近三百年中,儒学逐渐形成了一些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之传统,正是由于这种具体化,在民国初期的“文化运动”中,特别被新知识分子所反感,康有为摆弄“孔教”的丑行,也被时代唾弃淘汰。
但是,儒学并非一无是处,制度方面在民国是取消了不少,典型的就是经学的废除,现代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但陈荣捷指出,孔教的基本教义并没有被取消。大家不妨想一下,为啥鲁迅、胡适这样的大佬,在“媒妁之言”的婚姻面前都妥协了呢,无外乎就是一个“孝”字。时至今日,就算最西化的国人,也不敢公然否认“百善孝为先”的“孝”,并且,对一个人最严酷的否定,就是“不孝”。
在书中,牟宗三先生非常肯定梁漱溟《东西文化极其哲学》的意义,“在扭转人心上,其力量是大的”。这也是我特别佩服新儒家的一点,对于儒学超越时代具有永恒意义的精粹,一定要提取出来,就算暂时不被大多数世人所接受,也可以当做火种保留下来,否则,轻易湮灭古人的智慧,岂不是很可惜了?
通俗点说,为什么要提倡多元化,其实就是坚持多条腿走路、多走几条路,万一时间长了发现是弯路,还可以止损纠错,代价大了点但未来的希望仍在,万一哪一天时代就需要这种思想资源呢?“吾终信中华文化必将恢复其生命”,牟宗三先生看到了这一点,足以让当今的后辈们开心,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新儒家未必正确,但不能被忽视。
《生命的学问( 一代哲学宗师的扛鼎之作 浓缩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与洞见 享誉海内外 刘述先 傅伟勋 吴森鼎力推荐 )》读后感(二):牟宗三:为人不易,做一个“真人”
《王牌部队》的顾一野有勇有谋,有担当,无论是眼界还是格局,都魅力十足,不少人被他的处事哲学所折服。
这样一个堪称完美的人,是不是只在影视剧塑造的角色里才会出现?一腔热血的赤诚之心,一种铁肩担道义的奉献精神,这种充满哲学精神的大格局,我们普通人能不能具备?
答案是肯定的。
国学大师牟宗三在他的《生命的学问》中,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牟先生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他一直坚持的是,扬弃清朝300年的奴化教育,重新回归到宋明理学的道德意志,作为自我提升的充分条件,他的理论也为中国文化的世界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指出,生命途径的豁朗是在生命的清醒中,这需要我们随时注意与警觉来重视生命的学问。如果我们的意识不向这里贯注,则生命领域便愈荒凉暗淡。久之,就变成漆黑一团了。
生命的学问,可以从两方面讲:一是个人主观方面的,一是客观的集团方面的。前者是个人修养之事,个人精神生活升进之事。后者是一切人文世界的事,如法律、经济等,这也是生命上的事。
想要真正地做一个“真人”,这并不是容易的事。这里的“真人”,指的是能够面对真实的世界的人。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的责任感,真实地存在下去,真实地活下去。
做一个真人,就是做一个不虚伪、不虚假的人。
圣贤孔子说他自己不是圣人,也不敢自居是个仁者,只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们普通人如何做到成为一个真人呢?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我们可以去做的,而且随时可以。
牟先生提到的真人、圣人,并不是与我们这些普通人毫无关系的,更不是与真实生命毫无联系的,而是要回归到自己的真实生命里,当下就可以表现和受用的。
真人、圣人的境界是在不断地显示和完成的,如果你现在能真正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你就可以透露出一种真人的境界来。
如果你是一个父亲或母亲,或者是长辈,当你面对晚辈和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如果能够用一种鼓励的做法,而不是让他们感到泄气,那么,你也可以达到这种“诲人不倦”的境界。
因为,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的鼓励,人人都需要被鼓励,而不是令人泄气。
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中,小兔子朱迪从小就有个警察梦,可在动物城里从没有一只兔子当过警察。虽然被嘲笑和打击,但她的父母一直鼓励她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最后,朱迪不但顺利从警校毕业,而且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警官。
如果没有父母一直以来的鼓励,恐怕朱迪很难坚定地继续走下去。
相信和鼓励就是强大的力量,让一个人发挥出无限的潜能。如果你也能时常鼓励他人,这也是在不断地向成为一个真人而努力。
这里的“难”,牟先生强调,并不是困难,而是艰难。
怎么理解呢?就是,一个人不太容易把生命里那个最核心、最本质的地方表现出来。
我们说,一个人一生或许可以研究很多事情,但是,很多人一生其实没有好多学问,也就是说,他可以研究很多方向,但是却不容易发现生命的核心,那个最本质的方向。
因此,我们需要常常反省自己,在大学阶段或者是在自己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决定了哪一门学问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对象,能不能够一生只研究这一件事,把它做好,让这一件事、一门学问,进入到自己生命的核心里去。
我们很多人都是在左看看右瞧瞧,东碰碰西摸摸,常常是不着边际地乱碰,通常是碰了一辈子,也找不到我们生命里核心想要到达的地方,没有发现自己的真性情究竟在哪里。
牟先生提到了鲁迅先生,他的弃医从文说明学医并不是他的生命核心,他最后转成学文学,这是一种性情,是他的本质,他在这里认得了他自己。
我们正是在这个不断发掘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自己。
牟先生在《生命的学问》中说,我们人类文化的恒久累积,就是靠着每一个人把他生命最核心的地方表现出来,吸收一点东西,在这个地方所吸收的东西,才可以算是文化中的一点成绩,可以放在文化大海里占一席之地。
探讨哲学的书籍很多,而像牟先生这样深入浅出把哲学分析透彻的却并不多。
从西方哲学到儒家的学术,从关于“生命”的学问,到探讨为学与为人,从自由主义到人类自救的积极精神,国学大师牟宗三先生从自己的哲学立场,不但将中医哲学融会贯通,而且,提出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这本书像一盏明灯,在我们走向哲学的路上给予指引。
“没有经过反省检讨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去检讨或反省过自己的人生,他的生活当然还是照样过,但是,这样的生活却不太值得。
或许,我们通过这一本书并不能解决自己的所有困惑,但是,我们对生命多了一些思考,也多了一些方向。我们借此参照和内省自己的人生,体会生命真正的价值所在。
《生命的学问( 一代哲学宗师的扛鼎之作 浓缩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与洞见 享誉海内外 刘述先 傅伟勋 吴森鼎力推荐 )》读后感(三):《生命的学问》:提高人的历史文化意识,开启人的真实理想
现代人都去追求理想,而却终无理想。遑急迫躁,不可终日,人究竟往哪里走呢?
多年以前,一代哲学宗师牟宗三就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个疑问放在当下也非常应景。
当躺平、内卷、饭圈、996、娱乐至死等等反映时代的关键词层出不穷时,理想和面包到底有没有冲突,是个难题。
所以,哪怕穿越时空,《哈姆雷特》中最经典的一句依旧值得再问一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不管是故作呻吟还是真正想要追求点什么来说,读一读大师的作品,特别是哲学大师的作品则显得非常重要。
如同牛顿谦虚地说:我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阅读的人同样能谦虚地说,身处大师思想的滋润中,就不会迷失方向,也如同站在巨人肩膀上一样,能够看得更远,知道自己的方向所在了。
所以,一本《生命的学问》摆在案头时,能够发现一代国学大师是如何从哲学的角度对生命进行思考,探讨生命的学问。这本书可以说既好读,又难读。
难读的原因在于本书看上去并没有成一个完美的逻辑体系,可以看作是牟宗三的随笔集,想要找一个主线得要费点功夫。
好读的原因在于,随便翻开一篇文章就可能读下去,任意开启都能读得懂,当然这本书终究还是有一个中心观念,也是牟宗三在自弃中谈到的:提高人的历史文化意识,点醒人的真实生命,开启人的真实理想。
01
牟宗三是何许人也?
对哲学体系有所了解的人相对熟悉,如果对哲学陌生的人可能不知为何人了。
在哲学的世界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勒奈·笛卡尔、芝诺等太出名了。
而中国古代的则是老庄孔孟,还有一个心学的王守仁,现代首推熊十力、冯友兰等人,星光灿烂,相对于其他人的名气而言,就有点吃亏了。
当然了,还有一个说法是当代的“新儒学八大家”,包括的八位则是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以及熊十力的三位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
根据后来者的研究表明,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的影响很大,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德本体论上面。
当然了,牟宗三也在此基础上有创新地进行了中西结合,较多地着力于哲学理论方面的专研,谋求儒家哲学与康德哲学的融通,并力图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学”。
牟宗三也是著作等身,代表作有《心体与性体》《才性与玄理》《中国哲学十九讲》《中西哲学之汇通》《现象与物自身》《佛性与般若》等。
通过这些著作对哲学,特别是中西结合方式的比对、反思,也让这位大师成就自我。正是因为他对于哲学上开启不同的反思,因此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
这本《生命的学问》和其他著作相比,缺少系统性及逻辑自洽性,然而却是形散意不散,不仅探讨了中国的传统儒学问题,同时也对比了中西文化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让读者能够对比性地进行思考。
02
牟宗三在本书的其中一篇谈到中国的思想界大体是混乱浮浅而丧失其本,此种悲惨命运的总原因,是在“生命学问”的丧失。
牟宗三是总结他所在时代的一些问题,不过映照当下却发现有一点的预言性了。
如现在大家都知道一些公知的翻车,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只看到西方的所谓先进,却看不到中国悠久文化传统的精华与力量。
而这些却是支持中国慢慢强大的内生的原动力,然而在某些公知的眼中,只是国外的月亮更圆、更亮。才开始,这些公知的言论还有一些赞同和拥抱者,毕竟许多人对于外面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罢了。
一是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兴起,只要用心去看去收集时,就会发现原来也不过如此。
二是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提升,普通人的自信、自豪感也慢慢建立起来,终于发现原来某些公知们在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已经忘本,却拿着国外的鸡汤忽悠人罢了。
正如牟宗三在书中说到的:他们对于这个学问传统(指中国哲学的生命学问),在情感上,倒不是偏爱,而是偏憎了。
这句话听着是不是很有讽刺意味?对于某些公知的忘本是不是一针见血地提前预知了呢?
只能说,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惊人的相似,因为人性从来没有变过。
牟宗三的观点则是要让中西融合并见,不能只见对方之长,就忘记己方所拥有的东西。
所以说到:由西方之所有,正见其所缺的是什么,由中国之所无,正见所备的是什么,如此而见其会通,则人类文化始有其前进之途径与向上一机之超转。
多年以前,牟宗三就在教导我们,眼睛往外看并没有错,但是不要忘记中国的传统精华,因为这是中国人的根本所在,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达到进步。
估计那些翻车的公知们,并没有好好地读过牟宗三相关的著作,否则就不会那些翻车了。牟宗三在其中更是说道:人不应护短,然亦不应委屈古人。所望于时贤者能顺中西之大流而深入。
所幸一些公知们翻车了,这也是一件好事,让人们更能学会如何独立思考,不人云亦去。
同时也有更多的人认识到如何立足传统,然后再眼光向外,真正地去促进整体的交融进步,这才是真正的达到文化自信。
所以,读这本《生命的学问》,虽然谈的是生命,但更多的则是那种中西兼融之道,而在这种兼融慢慢地学会如何正确看待人和事,也就是提高历史文化意思,开启真实理想。
《生命的学问( 一代哲学宗师的扛鼎之作 浓缩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与洞见 享誉海内外 刘述先 傅伟勋 吴森鼎力推荐 )》读后感(四):无论如何好,也可以有流弊;无论如何坏,也有有利的表现
当生病的时候才知道,健康和生命的可贵。
最近我外公身体不是很好,可能由于年纪大了,各种生理机能都在慢慢地衰退。
今天早上外婆就打电话来说外公,好几天不吃饭了,要去医院给外公看病。
我顿时觉得其实死亡离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的近。
有人说死是生的一部分,每个人的归宿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在若干年后,化为一抔黄土。
这期间,可能有的人会贫困潦倒,有的人会大富大贵,有的人幸福快乐一生,有的人凄惨无比。但无论贫穷还是富贵,无论幸福还是悲哀,无论健康还是疾病,每个人的终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死。
从出生我们都知道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所以有句话说向死而生。死是那样的可怕,但死亡离我们又是那样的近。
那既然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那我们如何来填充生命的宽度呢?
《生命的学问》是牟宗三鼎力之作,在这本书里面浓缩了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和洞见。
牟宗三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的文化,为中国的文化成为世界的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生命的学问》也是他最受欢迎的一本书之一。
很多著名的学者都非常推崇这本《生命的学问》。我在他们所有的著作里,这本书是最特别的一本。
这本书是关于某些人在许多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包括一些演讲和书评。但是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能够让人茅塞顿开。
生命的学问也成了很多人的哲学启蒙书。它是一本中国人的哲学书,是中国文化的哲学见证。
著名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苑举证说:这本书就是我人生的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向哲学这条不归路。
如果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像西西弗推石一样。死亡与疾病又离我们那么近。
那我们又要如何过好这一生呢?
这个春节我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刷抖音。以前我觉得抖音是浪费时间,但是真的刷到了以后那种快感,短视频的。给人身心的愉悦,是欲罢不能的。
抖音也成为了很多人想要出人头地的一个平台。
我隔壁家的一个小朋友,他跟我说,姐姐,你知道吗?我的一个同学,他的抖音平台上的视频播放量有几十万。粉丝也多达好几万了。他是怎么做到的?怎么这么厉害?
这个小朋友的眼神里,在说他同学的时候,眼里充满了羡慕。
这是一个快餐文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活在焦虑当中,想要一战成为明星收入多,拥有生活的光鲜亮丽。
很多人都放弃从小的梦想,就一头扎进演艺事业,去横店等地方,想要获得一个角色,能够让自己崭露头角。
抖音快手,短视频成就了很多普通人。于是很多人开直播,想当网红。想要成为带货大咖。
什么地方容易成功,什么地方扎堆的人最多。这可能就是现代人,人人都想去追求理想,而却毫无理想。
牟宗三先生说,人究竟往哪里走呢?纵使能登陆月球,又有什么用呢?
是呀,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们的生命终点,像水流一样不停地变换着方向,但最终到底要流向何方呢?前面的大海又在哪里呢?
我们都想抓住生活中的唯一。迫不及待地想要抓住第一名,想要抓住成功,想要抓住爱情,想要留住亲人。
但其实事事无常,才是这个世界的规律。
《生命的学问》中写到,离别有黯然销魂之苦,团聚有游子归根之乐,侨聚有怀念之思,家居有天年之痒。这就是人的日常生活。
在每一段生活里面都有喜有悲,互相掺杂着,又不可分离。
但凡存在即合理的。
这是黑格尔著名的论断,著名的关于人生哲理的话。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时候,我们就会埋怨命运的不公。当我们受到委屈的时候,就会埋怨这个时代。
但不管是历史也好,个人也好,国家也好,我们所经历的事情,无论如何好,也可以有流弊,无论如何坏,也可以在意料之外,有有利的表现。
如果存在了,发生了,就有其发展中存在的理由。这就是现实。
那我们如何才能突破这个局限呢?
就是在内心认识到这种无力感,认识到这种不可为,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才是有勇气的表现。
就像我们从一出生就知道我们是会死的。但并没有人一遇到困难就去求死。
人类不会有永远的绝望,也不会有永远的希望。
我们都在苦苦挣扎,想给自己一个交代,想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即使遇到在困难的事情,熬一熬,试一试可能就过去了。
生命诚可贵。生命是无价的。
不应该只是遇到生老病死的时候,才想到健康,才想到保养,才想要多活一天。
很多人都熬夜工作,熬夜娱乐,尽情地挥霍生命现有的资本。觉得这才是快乐,这才是自由。
但其实活着并不是应该的。
很多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活着是一种幸运,是上天的一种恩赐。
在中东,非洲很多地方。很多小孩都吃不饱,穿不暖。整天活在要被轰炸的恐惧当中。贫穷,饿死,战死,才是他们生活的主题。
所以一个人活着,并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社会。
当这样想的时候,很多事情都迎刃而解了。那一点痛苦并不是那么痛苦。这就是人类自救的积极精神。
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失望,也没有绝对的希望,没有绝对的幸运,也没有绝对的噩耗。
很多都是我们的思维所创造的。所以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一分为二的对待生命中出现的种种事情。不要把一件事情想得太好或者太坏。尽可能地保持客观,遇到困难,就努力地活着。
在《生命的学问》当中,作者探讨了很多关于人生的问题,生活心情的记录等等,都是真情至性。不妨翻开此书,好好地与大师一起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