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京烟树》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北京烟树》读后感精选

2022-02-23 00:04: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京烟树》读后感精选

  《北京烟树》是一本由侯磊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烟树》读后感(一):读一本书 爱一座城

  其他的评论可以随便写写,有关北京的书一定读后再开口。

  写一本有关北京与自己儿时记忆的书,大概是很多像我一样生于斯长于斯的八零后北京人打小的愿望。

  这辈子写是写不出来了,但凡有北京籍作家写北京的书一律照单全收,这本首先看中的是装帧设计。烟绿色的水彩就是我每晚做梦时梦见的那个北京的底色。它没有苏杭春天那样明媚多情,不如昆明的春天水色荡漾。可是这里是我们的故乡,每一个出生于此的北京人都熟悉这种三四月间的新绿,五六月间的初夏般有劲头有热烈又带着一丝凉爽的绿意。一幅梦中的故乡,就藏在这本书书封的设计里。

  《北京烟树》书封

  就是那种渗到骨子里,一闭眼便闻得着的夏天的味道。

  封面展开图

  大概是北京太大了,长在南城的我记忆中的北京,更多是盘根错节四通八达的胡同,各式的会馆驻京办和梨园名角儿,老字号老饕们,跟作者笔下的北京多少有些出入;但因着同一片水土,离着一整条中轴线的距离仍觉得亲切,更或许是因为我们同为八零后,并且发现同为“国棉二厂女工”的孩子。这真是同一时代才会有的专有名词,能在眼睛触及到这几个字的一瞬间被共情。就在那一刻,无数有关妈妈年轻时候的往事被拉近,想起了太多她的人生。这些年疏于跟母亲沟通,或许就连她大概都忘了曾经有过“纺织女工”这一身份。时代的车轮瞬间碾过,留下的是一个生命个体渺小而鲜活的跳动一刻。

  还有那些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地方,勾起了我重新行走的热情。一直不停赶路的成年人很难停下来回望,越来越不愿做选择和加法,唯有经历过的记忆在心中永不褪色,而从他人的视角中读到另一个被隐藏的自己,是深夜寂静时分属于自己的幸福。

  那些青砖绿瓦间的人情,那些回荡在耳边伙伴的声声呼唤,胡同里一线天上飞过的鸽子,,此刻都未曾走远,声音依然清晰可辨。

  这是属于八零后的北京记忆,也是每一代北京人在历史传承中的精神延续,忆旧是为了更了解这座有故事有文化温度的城,它不只属于生长在此的北京人,所有在这里生活过和生活着的人都有属于自己对于它的独特记忆,爱一座城就是在爱我们自己,找寻着自己跟北京的根根节节,也让这座城因为这里的人有了广纳而丰饶的魅力。

  《北京烟树》读后感(二):皇城掌故,带你领略快被遗忘的胡同人生

  北京烟树,厚厚一大本,满目翠笼,像在城市进化丛林中,那稀罕的一片心灵绿洲。开篇若干幅透着老四九城回忆的手绘画,一下子,思绪就带回了几十年前。

  一个背着书包的小男生,眼里全是笑,牵着妈妈的手,缺了几颗牙的嘴里不停念叨着:“今天要吃豆汁焦圈,妈妈,行吗?”母子俩正往胡同里的一间早点铺子走去。一棵大槐树,一座胡同里的平房小学校,还有一位让小男生印象深刻,家住部队大院,高年级,不会笑的小姐姐。

  巷子口,常遇到的推着一两二八式,叫卖杂货的老爷爷。小孩子安捺不住,早就对货车上的各式麦芽糖垂涎欲滴了。

  京城胡同里的浮光澡堂子,挂着块蓝布帘子,上书“浴池”两个大学,这是老北京人最原始的公共论坛了吧。泛着白雾烟气的大池子,边上三两个搓背的师傅,赤裸上身,一边用脖子上挂的毛巾汲把汗水,一边天南海北地与客人闲聊。

  作者侯磊,是个老北京,也是个能写书的老北京。骨子很有些明清趣味,深解胡同春秋,偏好掌故。字里行间,透着对四九城发自内心的热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新近发行他的《北京烟树》,便是一本能让人回顾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变迁、精神延脉和世俗人情。

  老北京依着皇亲贵胄,难得是那份平民气息。京味儿最浓是百姓的炊烟里尽是寻常的家长里短,柴火和吆喝。

  作者笔下的故事,大多以他独特的视角亲历,旁人看来,新奇又不乏感同身受,像一片切开的历史画面,胡同的财米油盐里传递着历史的斑斑痕痕。四合院与旧石板路的变迁,承载的惆怅的目光和沉寂之影,寻找这些快消失的存在,记录下来这些录影,也是留给后人的一种记忆。

  侯磊参考了不少历代文献,庙宇,北新桥的龙脉,勾勒得生动有趣,像一个顽童,听来个故事,急急想与人分享的冲动。人间之杂色,命运之无常,刻在烟火处。

  老北京城的神话不少。老屋废园间,都藏着不可理喻的精魂。可能是故宫里的一口井,也可能是草木丛中窜出来的一只狐狸,可能是《城南旧事》小英子头上飞的一只蝴蝶,幼童的想像总是无比地丰富,将自己也化身成了飘动时间里的风景。

  久居高楼内,需要回味些历史的烟火气。总是向前看,人是亢奋的,偶尔回过头,看看曾经的生活,会有感慨还有心底升腾起的温情。

  那些年车马慢,一封信也要好久才到。俗世变化太快,心灵快跟不上,价值至上,人情反变得淡漠。若非有些非凡的眼力,又怎能把帝都的精神流脉,把握得如此地细致入微。

  老式的熊猫收录机,木质盒子,刷着绿漆,二个黄铜色的旋钮。一打开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标准的男中音。北京也是一个可以用来朗读的城市,字正腔圆,又称京腔。

  《北京烟树》是一本散文集,又是一本故事书,还是一本老北京文化的历史书,像一页页泛黄的影像,即可以拿来看,又可以用标准的京腔来朗诵。

  每个城市都有一段热爱,我是中国人,我爱北京,也需一本讲述老北京故事的《北京烟树》。

  《北京烟树》读后感(三):《北京烟树》——一个人与一座城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只因我们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总想用语言去表达自己与这座城的情感,却好似怎么也说不尽。

  《北京烟树》是青年作家侯磊的全新散文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他眼中的北京、他生活的北京,那些往日生活的回忆与这座古城的故事紧紧融合在一起,那是一个人与一座城的联结,光是这一点就引起我们无数的遐思吧。

  《北京烟树》是一个似雾似烟的名字,带着些朦胧的美,带着些故土的情。作为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位于西直门以北的元大都城墙遗址西段,有着“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浮空,四时不改”的评价,让人不禁想象那是怎样一种美景。北京的故事,在它的景,也在它的人、它的事、它的历史和那些与它有关的文字,那些世事变迁,那些人生百态,都是这座城留下的印记。

  关于北京,不只是春天豆沙馅的春卷、夏天冰镇的酸梅汤、秋天赛过梨的心里美萝卜、冬天山里红的冰糖葫芦;不只是侯宝林先生的相声、单田芳先生的评书;不只是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林语堂先生《动人的北平》,还有更多更多我们所熟悉或者未曾领略的内容。在作者的记述中,我们会了解到一个他所听过、所看到的北京,有祖辈经营的德容照相馆,有带着水汽的浮光澡堂,有藏着无数回忆的胡同,有和谐安宁、静谧优雅的地坛公园,有朴实又纷扰、热闹也杂乱的街面儿,有让北京有了更多的味道簋街,有曾经有着望不到头商家的东安市场,有关于足球和工体的美好记忆,有穿过北京的那一条南北中轴线……这座城里有历史的沉淀,有时代的变迁,有人情冷暖,还有最寻常的人间烟火。

  生活在一个年代,总会有着一个年代特殊的记忆,我想,那胡同里的叫卖声也是作者记忆一部分吧。作为一个80后,读着作者的文字要仿佛也穿越回过去的年代,那个仿佛离我有些久远、仿佛有些模糊的年代,而那耳边的叫卖声却依然那样清晰。听一听,那都是什么声音?有磨剪子的、磨刀的,有修理盆、修理锅的,有卖豆腐的、卖切糕的,那些走街串巷的叫卖声,那些抑扬顿挫的吆喝声,仿佛一声声都荡漾在心头,仿佛都与儿时的记忆串联在一起。

  当一些文字引起我们的共鸣,那一定是它触动了我们的心弦,与我们的心跳合成相同的节奏。也许是因为我们都曾经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所以哪怕在不同的城市里,那些相同的事物,那些相似的记忆,都勾勒出那些我们深埋在心底最难忘的回忆,而在作者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仿佛图画般一帧帧都浮现在眼前。

  在这本书里,我们会看到很多北京的俗语和方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很喜欢听北京话,也许是越来越多影视作品中的渗透,也许是受相声小品里有趣段子的吸引,对北京话有了更多的兴趣,仿佛从中就可以触及到北京的风情。北京话总是韵味十足,它的儿化音、它发音吐字的腔调和它富于风趣、幽默的表达方式,仿佛杂糅了时光,在韵味中蕴含了几多怀念。 那些被妥善收藏的关于北京的记忆,道尽了一个人与一座城的故事,这故事还未说完,我们都期待可以继续听下去。

  《北京烟树》读后感(四):人在一生中,都会爱上一座城

  人生百年,不过一岁四季。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有机会遇到自己喜欢的人,遇到自己喜欢的地方。

  爱上一座城和爱上一个人,是一样的。

  爱上一个人,如果能常相伴,就是有了一半幸福的人生。如果,你爱上的是一座城,又恰好能在这座城里生活,那就是有了另一半幸福的人生了。

  每个城市也和人一样,都有自己的味道。重庆是麻辣的,杭州是委婉的,北京是大气的。

  爱一个人,你可能会为她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爱上一座城,你可能会用文字或者影像来记住它。

  写作者侯磊从小生活在北京,他爱这座城,深爱。他用文字记录和追寻着一座城的过去和未来。侯磊的散文集《北京烟树》便是以“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一景借用而来。

  作者见过北京蓟城的古城墙上树木蓊蓊郁郁,如雾如烟,他把自己在这座城中遇见的世态变迁,人情冷暖,包括发怀思古,都写进了书中。

  侯磊作为一名土生土长在北京的青年作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著有北京非虚构三部曲《声色野记》、《北京烟树》和《燕都怪谈》。

  《北京烟树》收集了作者几十篇散文,题材涉及北京的胡同、北京街面儿江湖,城市里的寻常烟火,也写了北京的地坛、簋街和三里屯,记录了这座城市在时代变迁中的痕迹。

  在书中,作者提到:“没有搪过炉子的人,不足以在胡同里谈人生。”

  搪炉子,指的是在70年代到80年代的时候,每家都会有的铁皮煤球炉,平常烧水,冬天还可以搬进屋里烧土暖气,烧尽的煤球,需要及时清理,以便保证炉子是“活”的。搪炉子这活白天都是小孩子的事情,晚上封炉子的时候,才是大人做的。

  有的人家,家长可能不怎么节俭,老是算不准清理煤球的时间,所以炉子会经常歇火,还有到邻居家借个烧了一半的煤球来连火的事情。

  搪炉子变成了一种生活经验,也是那个年代的生活态度。

  作者是地道的北京人,对于这座帝京之城的认知,和游客不同。北京是他的家,是他全部的记忆,也是他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起始之地。

  在书中,作者有一篇文章是写“方言”的。方言,在中国人的心中,反复带有某种认亲的符号,只要听到乡音,便觉得眼前的人即是家乡,两句家乡话,便能拉近对方的距离,是颇具好感的社交密码。

  年前有一部以上海方言为对话内容的电影很火,叫《爱情神话》。导演和主演全部上海人,影片中的对话也全部以上海话为主。观众看了一场原汁原味的上海话电影,竟毫无违和感。

  作者在书中提到,由于世界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地方特色的东西,正在消亡。其中一点就是方言。

  近些年,有关保护方言的呼声很多。方言,不仅是一门语言,更代表了一方水土的温度,也是一方人们对家乡的牵挂和执念。如果所有方言都消失,那么,家乡,这个概念,可能会薄了很多。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普通话的制定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形成的语法规范。

  大家学习普通话是为了更好快捷、高效的沟通,但是方言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基因,已经融到地方人们的骨子里,伴随着成长,成为了区别其他地区的一种明显印记。

  比如作者认为,在教科书中就“姥姥”和“外婆”一词的探讨,也彰显了人对固有文化的坚持。他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说方言好比母乳,普通话就像奶粉。作用差不多,但是母乳可能更有温度,更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承和爱意。

  著名作家阎连科对于侯磊这本《北京烟树》给予了很中肯的评价,他说,侯磊写北京,不只是为了写民俗风物、掌故野史,而是走笔古今,凝视未来,经北京心营成文化的砖石和门桥,让人们在诗意、文学的庭院里歇息和生活。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故乡、乡音,记忆都是个体中最忠实的朋友,那些忘不掉的,一直都在自己的心中,脑中。不论在世界的任何一端,只要吃到熟悉的食物,听到熟悉的声音,或者看到相似的画面,对于一座城的爱,瞬间就会被唤醒,这便是人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