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堕雪少女》影评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堕雪少女》影评摘抄

2022-02-28 08:40: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堕雪少女》影评摘抄

  《堕雪少女》是一部由沙琳·法维耶执导,杰瑞米·雷乃 / 诺亚·阿比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堕雪少女》影评(一):单亲家庭还是要对孩子好一点

  15的丽滋是一名高中生,父母离异,但是父母并不怎么关心她,只有她的滑雪教练总是会说她,指出她的动作缺陷与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让她错误的觉得那是特别的关心,这让她感到温暖,也让她有了爱的错觉,她不想让这份关心冷下来,所以她拼命练习以便取得好成绩让教练更加在乎她。随着这种异样情绪的发展她也对教练对她身体做出出格的事情越来越妥协,她越来越想抓住他,不停的试探,最终却只听见教练对他吼到“我只是你的教练,不是你的男朋友”,原来教练对她成绩的关心只是为了弥补自己不能得金牌的遗憾,教练对她身体的占有也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欲望,他不是真的关心在乎她,不是真的需要她。 她开始反思自己,明白了在这段所谓的感情里只有她当了真,只有她自己真的在乎,后来母亲说她要更多的陪在她身边,她知道了自己还有人关心,自己还有人在乎。 当她再一次取得冠军,教练在一旁说还有很多赛事要比,丽滋回绝了,那一刻她应该找到了自我,自我定位,自我价值,雪花飘落,丽滋笑的很坚定。 影片展现了法国美丽的雪景,让人向往,但是反应出来的不伦不类的师生恋总感觉不是张弛有度,感觉影片没那么连贯,查了一下说是删除了10多分钟,总共不到2小时的片子删除了10多分钟肯定对影片的连贯和逻辑表达不那么清楚明白。 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或许更多的应该就是陪伴,这样他就不会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这样他们不会因为别人的一点点关心就被感动的稀里哗啦,不会因为别人的几句好话就被迷的不要不要的。

  《堕雪少女》影评(二):不止是性

  欧洲电影描写性和人性真的太高明了 因为受伤不得不告别赛场失意的男教练弗雷德在十五岁女孩丽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努力培养她是因为职业诉求 但更多的是找到了帮助自己完成未了心愿的替身 年轻漂亮的面孔和青春的肉体 原始的欲望加上内心那种压抑多年的失意全都冲破道德底线 缺爱的少女 面对家庭的破碎和无脑的 天天围着男人转的母亲不知所措 她的痛苦 压抑和无助无法发泄 缺爱让她误以为面前这个衣冠禽兽的行为是爱自己 她以为她和弗雷德或许是恋爱 在被侵犯以后很镇定地去买药 但是看到弗雷德和他的妻子又感到非常难受 她以为弗雷德是她一个人的了 弗雷德两次侵害的场景都是以一种像饿狼一样的方式 在昏暗的车内他抓起丽兹的手打开欲望的阀门 就像接触了封印在心里多年的遗憾和懊恼 在同样昏暗的健身室他以传教士姿势把丽兹按倒在地 除了兽性 我还看到了他对自己命运的无比不服气 他把自己塞入少女体内 好像把自己的灵魂也以一种强势的 不可阻拦的方式塞进另一个身体里 他试图通过跟丽兹融为一体的方式来接触心中的压抑 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丽兹的栽培实际上更多是出于丑恶的私欲 而他采取的方法更是下流 丽兹赛前在目前的怀抱里渐渐意识到弗雷德的所作所为意味着什么 于是在比赛结束以后逃离弗雷德 漫天的风雪 各路的记者 丽兹一言不发地离开现场 而弗雷德却耀武扬威 越俎代庖地跑去当丽兹的发言人 仿佛得到冠军的人是自己 弗雷德这样自以为是的男人 用冠冕堂皇的借口来满足私欲 这就是他们的"男子气概" 欧洲电影里面欲望不仅仅是欲望 它甚至只是一种罪原始最粗犷的表达形式 男权社会里面的性可能是权力的象征 一种叛逆和对既定规则的蔑视 个人魅力的展现亦或是私欲的照妖镜 没有漫无目的的性 性至少是性 但很多时候不止是性[/cp]

  《堕雪少女》影评(三):向社会的霸道说不

  自己的北影节笔记,随便叨叨

  2021BJIFF,前门保利剧院,中秋假第一天顶着大雨去的。影院还不错,在场馆布置上给了参赛影片很多关注;场务发饮用水还挺贴心的,照顾那些一连看几场的同志。可能是因为天气,迟到的人太多,电影结束前半小时还在进人。最要命的是座椅的排位和地灯编号不是对应的,这导致那些迟到的、跟着地灯摸黑找座位的观众,出出进进来回调整。

  一 关于电影剧情

  观影前大致看了猫眼app上的电影简介,没有来豆瓣上查评价。只根据官方宣传看,本以为是一部以滑雪运动为背景成长片,抱着轻松的预设看看成长的小欢喜与小烦恼。但随着剧情的展开,又一个“洛丽塔”或者说“房思琪”式的主人公展现面前时,心情变得沉重许多。 女主角尚处初中阶段,父母离异,母亲一人养家,还基本不在她身边。作为滑雪运动员要面临学业的要求、艰苦的训练和残酷的筛选,正值青春期的她还没能力去独自应对所有压力和挑战,这给了身边人乘虚而入的机会。这个人就是她的男教练。 成年人对于未成年的性剥削、伪善和自顾自怜般的矫饰,《洛丽塔》已经写得很清楚;而这类诱骗对于未成年人造成的剧烈打击和自我撕裂,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也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痛心。而本片更多一层的是教练为了达到比赛野心,对于女主的折磨与欺凌,这样的对峙在影片《爆裂鼓手》这类职场故事中更为多见。无论是性剥削,还是为达到野心的剥夺和控制,凡此种种所造成的悲剧,一方面源于双方权力的不平等,强者未受监督和自我约束的肆无忌惮;一方面源于女孩孤身成长,缺乏关系教育,没有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 我的不适,开始于女主与教练单独相处的第一幕:为了称体重,教练催促女主脱下外衣只剩内衣,女主的局促不安,在反复确定下脱了两次衣服。“为什么不找一下小伙伴或者亲人陪伴一下自己呢?或者请对方暂时出去?”这些疑惑不该问受害者,涉世未深的她或许压抑了这些本能的反应。但教练作为成年人应先做出表率,懂得去规定自身的底线,这也是对于自己身为权威的保护。 一次比赛胜利,二人在往回走的路上过分激情逾越了界限,这让女孩误以为拥有伴侣的教练爱上了自己。可是教练的偏心是有条件的。伴随女主寻求关注和运动发挥失常,教练变得喜怒无常,而女主的学业也受此段关系影响,一落千丈。就在此时,母亲、教练夫妇都被叫到了俱乐部一起商议是否要女孩暂停训练。这本该是“说不”的最佳时机,离开教练,重回母亲身边。奈何操劳而粗心的母亲无法察觉女孩细致的变化,也听从教练提议,把女儿送至教练家中,这无疑是羊入虎口。 最后的离开是戏剧性的。女主在大赛中拔得头筹,面对教练环球赛的邀请,最终下定心拒绝,结束这段被操控的关系。我想,普通人摊上类似的事情,没有女主角这样的竞技天赋,估计没这么幸运了。

  二 关于影片特色

  较之剧情,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是导演在声音和色彩方面的使用。 关于声音。一处是在成绩一落千丈那段情节前后,女主在震天响的音乐节上买醉酗酒。狂欢的人群和激烈的音乐在自然呈现本该是震耳欲聋的,但在这一部分电影去掉了高频声音,而是用一种低噪沉闷的声音杂糅在观众耳边,试图去营造人物内心噪音大于外部噪音的感觉,或许是在表达外部的”声色犬马“无法让女主内心的痛苦得以解脱,形成了一种内外部力量的对抗。 关于色彩。红色中弥漫的暧昧而危险信号似乎也显而易见,拥挤的列车、海报上的健身房;一片肃杀的深蓝,配合大坝的构图切割,让人感到角色内心的忧郁和活力被抑制。

  近年文艺创作对于性别议题上的关注热度依旧不减,讨论得多了,也会觉得有点儿”陈腔滥调”。但许多问题跟本质上的性别无关,更多的是跟个体所在关系的强弱和所在环境的利益分配有关。 是否有更多的技术产生,去取代传统的“传帮带”,或者说去规避掉其中人性的弱点,发扬优点。或许有一天没有竞技,只有热爱,大多数人的生存没有太大问题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