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到无求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人到无求

2022-03-07 11:55:42 作者:xd830517 来源:xd830517推荐 阅读:载入中…

人到无求

  人到无求

  人到无求品自高,是清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撰的一副联书,原文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这里说的“无求”,是告诫人们要舍弃满脑子的功利与浮躁,不为外物所羁绊,不为浮云遮双眼,从而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与宁静。

  这里的“无求”,不是人生的不思进取和漫不经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头丧气,更不是一筹莫展和难掩烦闷的消极态度和庸人哲学。

  而是告诫人们要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不必强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

  “求”,是人生品格的体现,但为事在人,淡泊的人生虽然说没有轰轰烈烈扬名内外,也没有显赫的地位,可它的确是渴望而难及的境界。

  人到无求品自高,什么样的人才会有这样高尚的品格?

  应该是无所求的人。人果真达到了无欲无求了,其人格便会自动提高。

  人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超出了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

  因此,能够遵循人格的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无为而无所不为,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这才是“无求”的最高境界。

  这种境界,也是一种胸怀,又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心态。能做到这样的心境,很难。

  这样的心境,需要时间的磨砺,也需要坎坷人生的锤炼,更需要坦荡心境平如水的淡泊心态。

  这种淡泊的心态是无求中的平凡孕育着无尚的伟大,攘括着古往今来的忧思。

  人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这样的淡泊便是种崇高的境界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位。

  人到无求品自高,蜀相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无求就是一种淡泊。

  面对复杂的人生,需要的是一无所求的淡泊。

  人生,看淡世事无常,静观花开花落,需要经历人生坎坷崎岖中的颠沛流离,需要经历茫然失意中的迷惘困惑,需要经历风云莫测中的繁华盛衰,经历了人生的潮起潮落,才会有“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心境。

  经历了人生的磨难,才会让自己在“人到无求品自高”境界中,让心灵慢慢得以升华。

  人到无求品自高,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必为其所累,虽然都是好东西,切不必尽收囊中。

  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名和利什么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样。

  人很难改变固有的观念,岁月的沉积,生活阅历的累积,使人越来越难回头看看自己固守的观念是不是对的?

  一个人做到无求的时侯,就是放弃了心中的杂念,清空了心灵里面的世俗生活积存下来的枯枝败叶。

  清空了心灵,才能最大限度的获得生命的自由、独立;

  才能收获未来的光荣与辉煌;才能有了让生命一次又一次远行的条件。

  当自己在某一天突然有所感悟掸去心灵封尘的时候,也许会发现,生活原来可以是另一番景象!

  人到无求品自高,是一种超脱,是一种淡然,是一种勇气。

  超然物外,像白玉兰那样,卓尔不群,纤尘不染,带着某种孤傲与矜持,超然于世俗之上。

  看过《品读人生》这本书,这本书选编了鲁迅、梁实秋、朱自清、巴金、徐志摩等数十位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们有关人生问题的散文随笔、杂文小品。

  大师们从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两个方面对生命和人性进行了详尽的评论,让我受益匪浅。从中体会到了一份恬静的心境,一缕清幽的书香,一樽甘甜的烈火酒,这些都是无求者的品行。

  人到无求品自高,在苟活了四十多年后,我告诉自己可以什么都不再乞求了,不再强求,尽管我一无所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人到无求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