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后两年,活下来是第一要务
这两天与两位读者交流让我有些反思。
一位是询问家里投资的事情,因为爱人决定在现在这个时候拿出数百万投资入股建生产阻燃剂的工厂,她有些疑虑,希望听听我的意见;另一位是问我对近期经济形势有什么新的判断。
当然,很多人也问应该做些什么提高自己认识这个世界的水平,对于所有询问的问题,只要有时间,我都会一一回复,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比较深刻感觉到,这么多疑问完全不是一个结果能解决的,如果离开了自己的思考,一个结果只能带来更多的问题和焦虑。
一个人从困惑到觉醒到迫切求知欲再到升华的过程,也是涅槃和进化的过程,在这个并不愉悦的过程中,最核心的那个部分应该是:
找到自我。
因为只有学会与灵魂对话,你才有可能成为一块海绵,才有可能不会“泯然众人”,才能真正把思想幻化成武器。
否则,道理教育不了人,南墙反而更有效。
只有真正找到自我,真正明白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想要什么并愿意为此做什么,才会真正理解很多事情的意义,才有可能真正迅速成长起来。
当然也有副作用,也必然从内心慢慢走向孤独,无法真正融入周围的世界,大家会觉得你不太正常,不太聪明的样子,你的所有解释又显得那么苍白,你的回应在身边得不到回答。
这大概是大家都会遇到的过程,没什么。
困惑——思考——觉醒——行动。
如此循环才是正向的,你在心里是明白的。
然后因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会变得不那么笃定,慢慢展开一个包容的态度,也会因为看到了芸芸众生的“无意识行为模式”,会由痛苦变为平静,最后才是慈悲。
如果没有这样的正向循环,或偏执、或犹豫、或依赖、或纠结,都是因为陷入了一个片段,就像昨天文章说的,要么纠结于“真相”,要么完全忽略。
思与行是相辅相成的,既要思考,也要行动,还要坚持,才能搭建起自己看这个世界的构架,哪怕不完整,那也是你自己的,可以不断的纠偏和完善。
而当你整个这些构架建立起来时,很多东西都会看得更深更远,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有的阅历都在不断填充这个构架,所有的风景都不仅仅是浅层感触,而是一个个瞬间深刻的感动。
所以,并不追求答案本身,而是寻找背后的规律,并不功利的去看这个世界,而是当做无价的体验,生命本身的厚度和深度都会丰富得多。
就好像这两个读者的困惑,我是这么回答的。
对于第一位读者,我问了一下是什么类型的阻燃剂,询问了相关行业的朋友意见,并认真思考了当下的形势。
如果是新能源车的阻燃剂,那当前我们对新能源车整体是一个控制泡沫的情况,传统能源在抬头,火电厂又开工了,稳定是第一要务,所以,这个投资的回报不一定是一路向上的,很有可能横盘。
如果是普通领域的阻燃剂,那基建投资边际效益在递减,而日常领域包括电子电器、交通运输、航天航空、日用家具、室内装饰、衣食住行等,伴随今年经济下行,需求不是那么旺盛。
如果是高效环保型阻燃剂的开发,那还可以,但这就不是一般的工厂能干的,而必须是研究持续创新投入。
综上,阻燃剂虽然前景很好,这样的投资并不是不行,但总感觉时机不够好,利益无法最大化,风险影响较大,所以我个人建议,如果执意要投,不如先做充分调研,延缓到明年此时更为稳妥。
一般人大概会给一个很模糊的意见,因为怕说错了,但我就是这么想的,或许不那么准确,但是如果他仔细想一想,能有一点启发,或者提示了一点风险,我的研究也就实现目的了。
我以前写过,这十余年来,身边的朋友听我建议买房、卖房、上学求职的,绝大多数都是受益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坚持《人这一生,选择比努力重要》。
第二位读者,其实并不是不知道答案,近期的文章他也都看过,尽管延续的结论也是一致的,但在面对每日纷繁变化的世界时,他有些慌,所以就不那么容易守住思路,总需要别人的观点去佐证自己。
其实同样的情况,我也会遇到,从困惑到觉醒,需要不断反复的学习、试错、总结、反思。因此每一件事情出来的时候,我都会问问自己,本质是什么,本质有没有变化,变量是什么,影响大不大,然后验证。
好比前后两次俄乌会谈,在国内媒体上你都几乎能看到“和平鸽在飞”,股市大宗都有直接亢奋反馈,但是,我始终保持怀疑, 美国要复盘三十一年前的成功经验没变,颠覆俄政权的本质没变,演员的话怎么能信呢?
于是我才敢写我不信,战争还会继续,俄乌战争必然升级。
今天我看到泽连斯基又说加入北约,最近捷克开始给乌克兰送坦克,英国要给反舰导弹,北约电子侦察机7*24小时搞电子战,不把俄搞垮是不可能罢休的。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在谈到从乌克兰基辅州撤军时称这是为创造谈判良好条件所采取的友好举措,我希望普京不是认真的。
战场上拿不到的,怎么可能指望谈判桌有进展。
好比去年我就看到经济下行的趋势很难缓解,而且整个形势并没有明确的变化,那所做的判断一定是偏保守的。参考:《全球经济危机倒计时》
所以,这种事情,就不是悲观乐观的层面了,一路都唱赞歌都说好话,都正能量,谁来警告你要做好准备呢?
是愿意实事求是一点好,还是愿意突然封城了菜、药都没有,股市基金腰斩、房贷都还不上的好呢?
所以,不是说客观分析问题就是唱衰,实事求是就是对国家和自己最好的帮助,长远看好国家的发展,低头缝缝补补现在的破洞。
既不要在宏大叙事面前过于入戏,也不要在个人遇到困难时马上反转。
原来我在《大灾大难会越来越多》里写过,说灾难不是一个个排队来的,而是摞着来的,老祖宗说破屋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不是没有道理的。
也正是如此,才是为什么要“晴天修屋顶”的原因。
而且,一定记得:最大的风险往往都不是我们能意识到的危险。
是火山、地震、还是巨大的气候灾害,我们人类真的很渺小。
在安逸时居安思危,但在困难时要保持乐观,相信整个国家民族的上升势头,但不回避发展中会遇到的问题,看清什么是主什么是次,什么是主干什么是枝叶。
时间长了,就有定力了。
好了,应大家的要求,也重复一下我近期的判断,从我理解的规律上研判,未必对,个人思考,仅供参考。
关于俄乌局势:
西方信奉的是弱肉强食的逻辑,这与我们有本质不同,很多读者说难道欧洲傻吗这么被坑还能忍?羊群是永远理解不了狼群的。
一个是本性的趋同,还有历史的原因;二是资本的互通,二者密切相关,资本无国界,无效忠,资本主导西方社会;三是美对西方各国精英阶层文化和资产的控制力,精英对民众又有操控,没有觉醒的民众等同于僵尸,无人在意民众到底受不受罪,只会利用民意达到政治目的;四是欧洲散沙一盘,没有政治家,永远永远永远无法形成一致力量;五是西方世界认同的就是“桌上西装桌下乱踹”的价值观,能不动手把我搞垮那就认了,但动手就是你输了。
每次在欧洲举办成吉思汗的展览都是门庭若市,极为崇拜,崇拜强者的反面则是强者通吃、不会怜悯弱者。因此,俄在战场上每示弱一分,被撕咬的力度就会增加一分,如果再继续心存幻想,未来可能更加被动,越被动,北约和欧洲就越会进一步。
从这种情况看,战争大概率未来会有一两次巨大的节点事件,战争不会持续特别久,几个月必然会以谈判结束,但后续的战斗会一直持续很多年,并且:
欧洲,永远不会回到从前了。
对此,我主要关心的与中国相关的点有三个:
第一、普京会不会有危险
第二、去美元化体系能否真正建立
第三、美国和北约会不会建立“去中俄化”体系
关于经济
其实三家银行表态可能支持房贷延期这件事,是个很关键的信号,这是房地产这一块釜底抽薪的危险。
需求减弱,供给冲击,预期转弱。
这三点目前还看不到有特别强有力的政策对策,我推测可能还是要防经济危机考虑的,5月的加息普遍在预期充足下依然无法承受,如果叠加俄的反击,可能为后续进一步下跌奠定了基础,届时我们才会出台更多刺激举措。
俄被逼得越紧,美元和原材料的脱钩就可能更剧烈,个人觉得美国还是乐观了,觉得可以在世界动荡中获利,但从中国人的文化角度看,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次美元未必能全身而退,收割全球,搞不好就把自己玩进去了。
大宗没有削弱的势头,这一年外部输入性压力会相当大,比前两年都要大,我们的加工出口会很受打击。
而且,外资一直都在大规模外流,整个国际形势都没有向好的趋势,潮头一旦形成,是有巨大惯性的。
这也是我们这两年转向内循环为主的原因,国家看得很清楚,但是,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伴随的是剧烈的阵痛。
《要过一段紧日子了》,过去,就好了。
往后两年,活下来是第一要务,而不是发展。
关于疫情
大家最近讨论上海很多。
负面占了绝大多数的原因,而且,2020年那些正面的宣传已经不管用了。如果客观理性占不到主流,那就任由其他两面倒,我们也是受害者。
我个人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把道理说清楚。
我对我的读者说几点:
国家现在做动态清零的决策,无比正确,不是大家浅显理解的层面。
有的事的确做得不好,但是不必苛责,我们已经临近边缘
千万不要把欧美说的那些假话当了真,不信去看看乌克兰的人民的惨状,不要看那些寡头政客。
奥密克戎不是什么大号流感,放开后是“木桶理论”,不要因为自己是那块长板就无所谓,我们每个人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第六波大流行肯定要来,最迟下半年,过去再看如何调整。
新冠没有国界,专治各种不服,假的真不了。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疫情控制不好经济影响比金融国资源国更大。
我们的政策会调整的,中国也会防到实在防不住了为止,如果最后“共存”,那一定是实在不得已了,还请大家理解。
今年我们还会遇到大的气候灾害。
不管别人怎么样,希望你们内心都是清楚的,多做点积极的事,如果不能尽一份力,哪怕少说风凉话也好。
希望大家抱团取暖,能够平安度过这个凛冬,也希望我的这些思考,能够缓解大家的忧虑,每天写的东西能给大家一点启发,不要浪费任何一次危机,每天进步一点点,沉默一点点,这便成为人与人差距的来源。
然后某天突然回头,或许你会惊喜的发现,自己已经变成那个眼里有故事脸上无风霜、面对乱世可以平静微笑的——更好的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