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顺着历史学古诗》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顺着历史学古诗》读后感精选

2022-04-07 00:4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顺着历史学古诗》读后感精选

  《顺着历史学古诗》是一本由蒙曼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顺着历史学古诗》读后感(一):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5000多年的中古古代史,每个朝代每个阶段都有其显著的气质和特点,如果要拿一种最简洁的形式来反应一个时代的人文特质,那么古诗词就是最好的形式了,没有之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漫漫历史长河,无数英豪、平民已回归大地,就好像我们从不曾见过古时的月亮,但今天的月亮曾经照过古人,我们拥有着一片大地母亲,在这片大地上,祖先千百年来的经历、性格、气质早已深深刻入我们的骨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时代变了,我们感同身受的感觉没有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国人千百年来,守望在欧亚大陆最好的位置,延续着生生不息的希望,这是一种崇高的理想,这是一种朴素的愿望,这更是一种平凡的生活,经历无数苦难,中国人都在这片大地劳作,晨兴理荒秽,汗滴禾下土,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有辛苦,有希望,有欢乐,这也许是绵延千年的理由吧。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放眼每个时代,无论多么困难,都有一些人在仰望星空,一种理想主义的幽灵始终在中国这片大地上空飘荡,惶恐滩头的失落,零丁洋里的悲叹,都挡不住中华民族奔向前方的车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再这样的一个时代,有着这样的一些祖先,带着这样的文化基因,作为一名中国人,生而有幸!

  《顺着历史学古诗》读后感(二):为什么要顺着历史学古诗?听听评委老师的建议

  现代人学习并赏析古诗有什么方法呢?蒙曼老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至简的路径:顺着历史学古诗。

  读史使人明智,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诗使人聪慧,因为诗是最精简美丽的语言。古诗是汉语中的精华,静心地阅读古诗,你会感到余韵不绝,颐养性情,其乐陶陶。自古以来,诗词在文化发展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所涉及的面很广,涵盖了许多古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

  炎炎夏日,酷暑难当,是不是只有躲在空调房里刷手机、啖西瓜、吃冰激凌才能消暑解闷呢?其实吧,在挥汗如雨的夏夜,品茗一盏淡茶,读一读古诗,也能置境换情,凉意顿生呐。这不,在读至《夏夜追凉》时不禁莞尔,那时的杨万里大叔身穿长衫,背手而立,置身于竹林树荫,虫鸣啾啾中,吟诵着“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果然就感到丝丝凉意,心火都下了一半啦。

  在《顺着历史学古诗》中,蒙老师以其深厚的学养,把能够反映当代精神的,公认的10首好诗选出来,其探幽入微、风趣幽默的点评,让人读着读着,就入迷了。

  遵循顺着历史学古诗的脉络,本书在选诗方面,是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顺序而选,从春秋战国到元明清等朝代;而在内容上,通过《登鹳雀楼》讲唐朝整体的进取精神,以《春望》讲朝代的转折及更迭等。

  蒙老师是如何点评古诗的呢?在首篇分享的古诗《诗经.卫风.木瓜》时,蒙老师简洁地说,这首诗有三个好处。

  第一,结构好。不仅运用复沓的写法,还跳出四言诗的格式,加减了虚词,让配乐演唱的时候,诗句产生缓-急-缓的节奏,起伏错落,更具音乐感。

  第二,意思好。由诗演化的成语“投木报琼”其实是蕴含了古今都适用的日常人际交往原则,并点出这首诗的重点“不在于礼尚往来,而在于重义轻利”。

  第三,引申好。从小伙子写给姑娘的情诗场景,引申到其他场合,并指出“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是传递了“黄金有价,情义无价”的道理。

  若不是得蒙老师的指点,我们或许就仅停留在诗的朗朗上口,在意诗词的格律和意思,却不去领悟每首古诗渲染的独特意境,更不会理解了诗的具体意思之后,再进行深入分析了。

  本书在全面理清中国历史与诗歌流派的基础上,牵引着读者回到历史现场,去了解诗歌背景,了解复沓、起兴、意象等手法运用,还有流派、成语、典故等知识,让人能快速读懂诗题,深刻体会出诗词的意境和美感。

  李杜诗篇,辉耀古今。中华璀璨文化是建立在古文化的基础之上,如今的语言、文字、行为、道德、学说中,都有古诗词的基因。我们在营营役役,忙忙碌碌的生活里除了上网刷视频外,吟诗歌赋也不失为一种乐趣,顺着历史学古诗,最美的风景常在你心间。

  《顺着历史学古诗》读后感(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通读之后,爱不释手,意犹未尽,产生了久违的不忍卒读之感。

  中国的诗词是多么美好,是先人们留下的传家宝。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多少战火和动荡的洗礼,太多宝贝被毁灭了,诗词通过文字的魅力传承了下来,是为数不多的目前能见识到的文化瑰宝。只是古代太遥远了些,经过晚晴和民国时期的语言文字改造,以及文革造成的文化大断层,好多诗词中的字词和如今大不相同或者极少使用,造成解读起来就像破译密码一样。而且诗词是经过文字推敲和提炼之后高度浓缩的产物,如今社会人心浮躁,能静下心来解读与品味诗词之美,真的需要时间和耐心。

  要解读密码或者代码,只看代码是不够的。没有注释你就不明白里面的变量和定值是什么含义,没有相关的设计文档你就不懂代码的设计原理和应用范围,只有掌握了注释和设计文档你才能搞明白代码的含义,再在软件上跑几遍代码才能运用自如。诗词也是一样的,好多字眼儿现代人看不明白,必须要有注解才能弄明白,比如朱熹的《春日》这首诗,我打小就会背,背的滚瓜烂熟,但里面有一句“等闲识得东风面”,我却是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含义。“等闲”一词现代用的不多,等闲之辈,就是稀松平常的意思。“东风面”更让我摸不着头脑,以为是在找风向呢,多亏蒙曼老师的讲解让我知道了,古人把四季和四方(其实是五季和五方)关联了起来,东风就是春风的意思,“东风面”就是拟人手法,“春风的面容”,这句诗的含义是“普通人都能轻松地感受到春风吹来,知道春天来了”。这些字眼儿没有注释则难以理解,就像代码的注释一样。可是只有注释也不能完全感悟出诗人所有的想法,就像这首诗,字面意思仿佛就是朱熹到户外郊游,感受到了春天到来,万物更新,欣欣向荣。这个时候就需要历史背景知识了,也就是作者写诗的时代创作背景。当时是南宋,北方都在金人手里,孔子的故里——朱熹的神往之地——泗水之滨也在金人手中,朱熹是到不了那里的,所以这首诗里的春景是作者臆想出来的,而春风也不单单是指春风,更是指代孔孟之道。如果想领会到这个层面,就得依靠像蒙曼老师一样的高人指点,也就是创作背景知识,相当于代码中的设计文档。

  说到此我又一次想到了从小以来我所接受的教育,至今中国绝大多数的老师仍然只重视让学生背诵,自身没精力或者没能力给学生讲解。可是学生不懂含义,只会背诵的话,就算能把全唐诗都背下来,他也不会用啊,这些诗句都死在了脑袋里。中华诗词大会也是这种风气,比赛的重点是看谁背得多,记得牢。我看应该搞个中华作诗大会,不比背诵,只比创作。当然,我也知道,就算搞出作诗大会也没多少人看。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干啥都是短平快,连视频也都追求短视频、看新闻都是标题党,作诗多慢啊,做出来的诗得解读,没多少观众能快速领会,所以肯定不会愿意看。

  老梁讲《增广贤文》的时候对于一句话的解读我很赞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并不是我没读书,然后听你白话一通就大彻大悟,比看了十年书都强。而是我已经多了十年书,但是好多东西无法领会,如今听您在此一点拨,我才顿悟了,将心中的困惑解除,甚至对于我将十年书里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起到很大帮助。而诗词解读类书籍,就是这样的作用,能把这些年我们背过的、死在脑袋里的诗句都点活了,化腐朽为神奇。当然,这一类书有很多,之前我也想接触,但很多书里专业性太强,新手不容易上手,而这本书却通过历史背景梳理以及蒙曼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津津有味地读完全书,对于诗词新手极度友好。

  在这里我将这本书真心推荐给广大中学生,尤其是初二、初三学生,因为初一已经学完了中国古代史,具备了足够的历史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看这本书,就对书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感知更深,从而加强对诗句的理解,相应地提高了语文功底,文史双修,相互辅助。

  蒙曼老师是个女性作家,却能深刻感悟出好多男性诗人的豪迈,可能源于她对于历史的了解,也可能这是领会诗词的必经之路。比如她对于文天祥《过零丁洋》、戚继光《望阙台》的解读。一个女性作家如果能拥有男性作家擅长宏观视角、理性才思,又拥有女性擅长的细腻文笔和情感表达,那就如同武功中的太极一样,刚柔并济,是非常无敌的存在。

  蒙曼老师的心胸也非常宽广,除了我们熟悉的文学性很强的诗词之外,在仅仅的30首篇幅中,她还加入了这样几首常人不太熟悉的诗:《上京即事》是回族诗人萨都剌写的,《望阙台》是儒将戚继光写的,《对酒》是巾帼英雄秋瑾写的。

  整本书蒙曼老师精心挑选了30首诗,按照历史顺序排列,同时构思精巧,在很多地方前后两首诗一对比,就能让人产生深刻理解。比如曹操《观沧海》和戚继光《望阙台》,《对酒》《过零丁洋》《望阙台》,《对酒》《夏日绝句》,《石灰吟》《过零丁洋》。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以前错过了太多美好的诗意。我的本科大学在内蒙古工业大学金川校区,坐落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当时好多亲友问我到哪里读书了,我只能说出一个呼和浩特,现在想想是多么low,如果那时我读了蒙曼老师这本书,就可以这样告诉他们,“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写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敕勒川,而我读书的地方,就是在敕勒川,如今的名字是土默特左旗。甚至可以接着把书中敕勒川大将斛律金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当年他就是唱这首民歌激励了残兵败将,置死地而后生。同样,木兰诗也发生在那一带,因为“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黑山就是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 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初中的时候我们的数学老师给我们讲,学数学有什么用呢?除了用勾股定理测量一下门框,好像找不出其他作用,那么数学有什么用呢,没什么用,它只是让你锻炼一种思维的能力。袁腾飞老师讲,学历史有什么用呢?至少有一个作用,就是在大家在餐馆吃饭的时候上来一盘宫保鸡丁,学过历史的人就能跟你讲这个菜是清朝的时候山东巡抚丁宫保发明的,所以叫宫保鸡丁。那么学诗词有什么用呢?在此我也明白了,往近了说,再出现某个诗词中的地方或名词的时候,你可以避免我当年的尴尬、可以侃侃而谈,往远了说,领会了诗词可以对我们的创作有极大裨益。其实,我们何必要那么急功近利地追求非得学有用的东西呢?对于自己的职业当然得学有用的东西,因为要靠着它们挣钱吃饭,可是除此之外则没必要太重视有用没用。白岩松说过,人生就是由这些没用的东西组成的。

  《顺着历史学古诗》读后感(四):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通读之后,爱不释手,意犹未尽,产生了久违的不忍卒读之感。

  中国的诗词是多么美好,是先人们留下的传家宝。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多少战火和动荡的洗礼,太多宝贝被毁灭了,诗词通过文字的魅力传承了下来,是为数不多的目前能见识到的文化瑰宝。只是古代太遥远了些,经过晚晴和民国时期的语言文字改造,以及十年浩劫造成的文化大断层,好多诗词中的字词和如今大不相同或者极少使用,造成解读起来就像破译密码一样。而且诗词是经过文字推敲和提炼之后高度浓缩的产物,如今社会人心浮躁,能静下心来解读与品味诗词之美,真的需要时间和耐心。

  要解读密码或者代码,只看代码是不够的。没有注释你就不明白里面的变量和定值是什么含义,没有相关的设计文档你就不懂代码的设计原理和应用范围,只有掌握了注释和设计文档你才能搞明白代码的含义,再在软件上跑几遍代码才能运用自如。诗词也是一样的,好多字眼儿现代人看不明白,必须要有注解才能弄明白,比如朱熹的《春日》这首诗,我打小就会背,背的滚瓜烂熟,但里面有一句“等闲识得东风面”,我却是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含义。“等闲”一词现代用的不多,等闲之辈,就是稀松平常的意思。“东风面”更让我摸不着头脑,以为是在找风向呢,多亏蒙曼老师的讲解让我知道了,古人把四季和四方(其实是五季和五方)关联了起来,东风就是春风的意思,“东风面”就是拟人手法,“春风的面容”,这句诗的含义是“普通人都能轻松地感受到春风吹来,知道春天来了”。这些字眼儿没有注释则难以理解,就像代码的注释一样。可是只有注释也不能完全感悟出诗人所有的想法,就像这首诗,字面意思仿佛就是朱熹到户外郊游,感受到了春天到来,万物更新,欣欣向荣。这个时候就需要历史背景知识了,也就是作者写诗的时代创作背景。当时是南宋,北方都在金人手里,孔子的故里——朱熹的神往之地——泗水之滨也在金人手中,朱熹是到不了那里的,所以这首诗里的春景是作者臆想出来的,而春风也不单单是指春风,更是指代孔孟之道。如果想领会到这个层面,就得依靠像蒙曼老师一样的高人指点,也就是创作背景知识,相当于代码中的设计文档。

  说到此我又一次想到了从小以来我所接受的教育,至今中国绝大多数的老师仍然只重视让学生背诵,自身没精力或者没能力给学生讲解。可是学生不懂含义,只会背诵的话,就算能把全唐诗都背下来,他也不会用啊,这些诗句都死在了脑袋里。中华诗词大会也是这种风气,比赛的重点是看谁背得多,记得牢。我看应该搞个中华作诗大会,不比背诵,只比创作。当然,我也知道,就算搞出作诗大会也没多少人看。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干啥都是短平快,连视频也都追求短视频、看新闻都是标题党,作诗多慢啊,做出来的诗得解读,没多少观众能快速领会,所以肯定不会愿意看。

  老梁讲《增广贤文》的时候对于一句话的解读我很赞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并不是我没读书,然后听你白话一通就大彻大悟,比看了十年书都强。而是我已经多了十年书,但是好多东西无法领会,如今听您在此一点拨,我才顿悟了,将心中的困惑解除,甚至对于我将十年书里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起到很大帮助。而诗词解读类书籍,就是这样的作用,能把这些年我们背过的、死在脑袋里的诗句都点活了,化腐朽为神奇。当然,这一类书有很多,之前我也想接触,但很多书里专业性太强,新手不容易上手,而这本书却通过历史背景梳理以及蒙曼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津津有味地读完全书,对于诗词新手极度友好。

  在这里我将这本书真心推荐给广大中学生,尤其是初二、初三学生,因为初一已经学完了中国古代史,具备了足够的历史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看这本书,就对书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感知更深,从而加强对诗句的理解,相应地提高了语文功底,文史双修,相互辅助。

  蒙曼老师是个女性作家,却能深刻感悟出好多男性诗人的豪迈,可能源于她对于历史的了解,也可能这是领会诗词的必经之路。比如她对于文天祥《过零丁洋》、戚继光《望阙台》的解读。一个女性作家如果能拥有男性作家擅长宏观视角、理性才思,又拥有女性擅长的细腻文笔和情感表达,那就如同武功中的太极一样,刚柔并济,是非常无敌的存在。

  蒙曼老师的心胸也非常宽广,除了我们熟悉的文学性很强的诗词之外,在仅仅的30首篇幅中,她还加入了这样几首常人不太熟悉的诗:《上京即事》是回族诗人萨都剌写的,《望阙台》是儒将戚继光写的,《对酒》是巾帼英雄秋瑾写的。

  整本书蒙曼老师精心挑选了30首诗,按照历史顺序排列,同时构思精巧,在很多地方前后两首诗一对比,就能让人产生深刻理解。比如曹操《观沧海》和戚继光《望阙台》,《对酒》《过零丁洋》《望阙台》,《对酒》《夏日绝句》,《石灰吟》《过零丁洋》。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以前错过了太多美好的诗意。我的本科大学在内蒙古工业大学金川校区,坐落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当时好多亲友问我到哪里读书了,我只能说出一个呼和浩特,现在想想是多么low,如果那时我读了蒙曼老师这本书,就可以这样告诉他们,“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写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敕勒川,而我读书的地方,就是在敕勒川,如今的名字是土默特左旗。甚至可以接着把书中敕勒川大将斛律金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当年他就是唱这首民歌激励了残兵败将,置死地而后生。同样,木兰诗也发生在那一带,因为“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黑山就是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 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初中的时候我们的数学老师给我们讲,学数学有什么用呢?除了用勾股定理测量一下门框,好像找不出其他作用,那么数学有什么用呢,没什么用,它只是让你锻炼一种思维的能力。袁腾飞老师讲,学历史有什么用呢?至少有一个作用,就是在大家在餐馆吃饭的时候上来一盘宫保鸡丁,学过历史的人就能跟你讲这个菜是清朝的时候山东巡抚丁宫保发明的,所以叫宫保鸡丁。那么学诗词有什么用呢?在此我也明白了,往近了说,再出现某个诗词中的地方或名词的时候,你可以避免我当年的尴尬、可以侃侃而谈,往远了说,领会了诗词可以对我们的创作有极大裨益。其实,我们何必要那么急功近利地追求非得学有用的东西呢?对于自己的职业当然得学有用的东西,因为要靠着它们挣钱吃饭,可是除此之外则没必要太重视有用没用。白岩松说过,人生就是由这些没用的东西组成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