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写出好故事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如何写出好故事读后感100字

2022-04-20 00: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写出好故事读后感100字

  《如何写出好故事》是一本由埃里克· 博克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写出好故事》读后感(一):读完,终于知道一个好故事,成功的小说、剧本怎么写了!

  “写作这个职业,就是自找麻烦,自讨苦吃,其程度是你所想象不到的。”狄更斯说,但依然有那么多人热爱写作,却不知道如何去写。每当看到别人的文章或故事大呼“绝了”时,自己却不知道其中写作的门道。其实,写作是有技巧和方法的。

  为什么你写的故事不受青睐?读者没看几页,就不想再继续付费看了?影响一部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

  看完这本书,我们就彻底知道自己的写作缺陷了。如果你是写作新手,也知道该如何开始学习写作故事(小说或剧本)。

  本书的作者埃里克•博克,是艾美奖和金球奖得主,好莱坞备受赞誉的编剧、制作人,曾创作《兄弟连》、《从地球到月球》的剧本。

  他开设的编剧写作课程,被誉为“十大最具影响力的编剧课程之一”,现在,我们无须报班,就能跟着大师学写作课了!

  一个好的故事,60%取决于它的核心想法,30%取决于故事结构,10%取决于写作。所以,一个good idea 是制胜的关键。

  就像巴尔扎克所说,“文采来自思想,而非辞藻。”

  ——————

  作者埃里克•博克说,“好的故事就像好的比赛,往往是那种在比赛过程中历经各种艰难险阻后才取胜的赛事,是最精彩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观众早已和比赛的队员紧紧联系在一起。故事也如此,主人公越是经历千难万险,最后依然激情不减,完成使命,才最牵动观众的心。”

  就凭这一句,我已经完全拜倒了!完全是说到点子上了!为什么你的故事不吸引人?大概率上可能就是冲突不够,磨难不够,没有击中观众那颗愿意“受虐的心”。

  本书主要围绕故事的核心七要素来讲剧本写作。

  1、惩罚性

  观众基本都是“受虐型”的,喜欢看主人公沮丧、被击败、被摧毁、被羞辱,主人公情况越糟糕,观众就越投入。

  2、相关性

  整个故事,要让观众感觉与自己密切相关。

  3、原创性

  作品立意,一定要有一束独特的火花。

  4、可信性

  让观众感觉一切都像真实发生的,即使科幻片,也让人感觉合乎道理。

  5、改变命运

  主人公生活几近崩溃,但历经各种复杂风险,改变人生轨迹。

  6、娱乐性

  就像糖果一样,让人感觉快乐甜蜜的东西。

  7、意义性

  看完故事,要让观众感觉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某种意义,或觉察到生活中一些值得去探索的东西。

  —————-

  写作没有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年累月,旷日持久的刻意练习习就的,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如何写出好故事》读后感(二):艾美奖和金球奖的双得主,塞钱进你的腰包……

  《如何写出好故事 HBO大师写作课》 你看过《权力的游戏》吗?你知道《权力的游戏》后面的制作团队吗? 你看过《兄弟连》吗?你知道兄弟连的重播版权都卖到750万美元吗? 在《权力的游戏》和《兄弟连》的背后,站着一个神奇的机构,他的名字叫HBO。 HBO,英文全称:Home Box Office,HBO电视网,这是一家不卖广告就能养活自己的电视网,非常的神奇。

  我们这本《如何写出好故事:HBO大师写作课》,就是两座艾美奖和金球奖得主、《兄弟连》编剧、制片人 埃里克·博克,把自己多年的经验付诸课堂,给那些有志于编剧的人,上的一堂公开课。 读了之后,真的有一种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实战经验的名师到底是不一样,他的经验绝对不是那种靠想象靠勤劳拼拼凑凑的写作书所能望其项背的,读这本书就相当于作者塞钱进你的腰包,让你受益无穷。 这本书非常全面的讲述了编剧应该注意的原则和如何开始自己的故事,如何设置人物等等,非常具有实战性,书虽然不厚,但是足以帮你推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你在看书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观影经验,把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作者教授你的知识融合在一起,用知识验证生活,用生活做知识的例子,这样你读起来才会更有趣味,知识点才会更加深入你的大脑。 看完这本书之后,你应该感受到一点健康的疲惫,因为一个新的体系的爆炸,因为你要不停的联想。 能激发读者学习兴趣的书才是真正有用的好书,看这本书看得非常累。 我在这本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有两个知识点,第一就是剧本是为了帮助观众逃离现实世界,让观众参与到故事中,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之外如此美好。贴近生活固然重要,但是接近生活绝对不等于照搬生活,要在充分了解生活的基础之上,设置观众可以参与其中的情感互动,让观众可以感觉到这是自己的故事,而不是编剧的故事。

  昨天和朋友聊天,她说她把《琅琊榜》又看了一遍,这一次是从莅阳公主的视角看进去的,在此之前,她已经从多个主要人物的视角重新切进去看过了,这一次从莅阳公主的角度,她又获得了一些完全不同的东西。因为编剧考虑到了这种参与性,所以每一个人物都不是工具人,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思想,遇到事情的时候会有他们自己的反应,在群戏中,他们可能起配搭的作用,单独把他们的故事拎出来,一样非常符合逻辑。

  另一点就是,我们的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的惩罚性,这也是我平常在自己写作中最缺乏的东西,所以印象深刻。所谓的惩罚性就是给自己设定的角色施加持续的压力,让读者的心一直不能平静下来,必须一追到底。你笔下的角色,要历经某种磨难,并且一直尝试将其摆脱,这种磨难不要轻易停止,一旦停止故事的可追看性就弱了。 茅塞顿开。

  《如何写出好故事》读后感(三):看HBO著名编剧,如何写好一个剧本

  我完全是被这本书的副标题“ HBO大师写作课”吸引入手的。HBO不用多说了,《权利的游戏》封神之作,我足足追了八年。在我看来,HBO就是美剧质量的保证。

  众所周知,美剧中编剧是占绝对主导的,HBO是如何能保证高质量的编剧?我想从这本书中应该可以一窥一二。

  这本书的作者是两座艾美奖和金球奖得主、《兄弟连》编剧、制片人埃里克·博克。在亚马逊剧本与编剧参考类别畅销榜中排名第一,也算是一本被国外读者检验过的编剧工具书吧。

  在埃里克·博克的自我介绍中,也能看到一条熟悉的编剧坎坷晋升之路。看他如何从一次次的挫折中调整自己的理念,最终写出了《兄弟连》这样的佳作。

  埃里克·博克在剧本最开始的立意阶段就提议,在写剧本之前,要想办法针对自己的创意获得认真的反馈。

  对于这一个建议,我的理解就是一旦有了一个创意,不要着急写故事大纲,更不要直接就上手写剧本。

  这一点换成网文类,小说类一样是适用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灵光一现的时候,而大部分自己觉得非常激动的创意,可能隔几个月就没兴趣了。所以一旦有了好的点子,埃里克·博克的建议是找专业的人聊一聊,把创意的漏洞修补一下,然后放一段时间,如果之后看还是意义非凡,那时候就可以着手写了。

  不得不说,埃里克·博克确实是非常有经验的编剧。他这一建议非常的人性化。我曾见过很多写手一开始得到一个创意就马上开始写,甚至有的连大纲都没有。很多时候都会在写作过程中遇见瓶颈,然后全篇修改。这是来自于一个资深编剧的良心建议,一定也是经过很多类似的困境才总结出来的。

  解决了立意的问题,下面就是在剧本中设置冲突。

  如何设置冲突,在很多专业书中有很多方法。这本书中让我感兴趣的则是“冲突”设置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了:

  1,冲突开始的太晚了。

  我个人觉得这一点可能和写作者的经验有关系。新人写手往往写着写着,自己的人物自己跑了。会牵扯很多不必要的剧情。而正文反而迟迟不能开始。

  这一点很消磨读者或者观众的耐心,往往这一部分处理不好,读者和观众就跑了。

  2,冲突没有意义。

  有时候看电影会有这种感觉,会觉得主角为啥在这种小事上浪费时间?这时候就容易出现剧情逻辑问题。读者和观众觉得主角的行为很荒谬。这一问题很大一部分就是编剧写了没有意义的冲突引起的。

  3,冲突只是昙花一现。

  这就是电影或者小说为什么会平淡的原因。冲突太轻或者一带而过。观众们往往才沉浸剧情,这个冲突就结束了,会给人一种“这就结束了?”的感觉。

  我觉得埃里克·博克在这一部分的总结很有用。可以对着这三点反复推敲自己的情节是否犯了这样的错误。埃里克·博克说即使是专业的编剧,也很难完全避免这几点。所以如何处理冲突是非常重要的。

  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内容紧凑,干货很多。无论是编剧和作者都值得一看。唯一的缺点就是翻译上略微生涩,很多时候需要仔细反复看才能明白。

  《如何写出好故事》读后感(四):创作者在此得到灵感,观众在此得到答案

  对于编剧,特别是电视剧编剧来说,到底应该如何写出好故事呢?

  其实英文版的书名就已经对此作出解答:《The Idea》

  创意,以及对整个故事的想法和构思,是构成好故事90%的重要存在。

  而创意到底来自何方呢?

  本书作者Erik Bork通过提出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七大元素,深入浅出、手把手地对读者进行了指导。

  虽然如今短视频和速食文化的兴盛对观众的专注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我依然认为这并不是导致如今电视剧日渐式微的唯一原因。

  在工作重压之下,人们的私人时间被无限压缩,即使想看电视剧,也大多选择倍速观看。

  这是因为人们对内容和剧情不再在乎了吗?

  天下苦烂故事久矣。

  我想对如我一般的普通观众来说,在看此书之前,虽然知道自己并不喜欢这个电影或电视剧,却并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举个例子,我爸爸对《蜘蛛侠3》的评价就只有一句:“并不精彩。”

  而此时中的第二、三、八章中所阐述的惩罚性、相关性和意义性,则非常适合普通观众用来学习以及和自己不喜欢的电影或电视剧进行对照,从中得出你不喜欢这部作品的真正原因。

  换言之,如果你非常喜欢一个故事,则阅读这几章可以帮你更好地了解你为何喜欢。

  这一行为你大可以看作是浪费时间,毕竟喜欢不喜欢只是一句话的事。但是如果你选择花时间深入去了解,这将是你打开视野,从一个新的视角去看电影,从而对世界有更广泛认识的机会。

  首先,相关性是吸引观众的目光的关键。

  在任何故事,任何媒介中,观众都需要一个理由来与至少一个角色建立联系,对他们正在经历的事情表示认同,并在他们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投入故事中。

  在前作中,蜘蛛侠的设定是社区英雄,本身天然与观众具有一些相关性。

  但是为什么在《蜘蛛侠3》这一部作品中观众并不再继续买账了呢?

  从《如何写出好故事》的讲解中,我们发现,这很大可能是因为主角蜘蛛侠的设定开始有一些悬浮:社区英雄却拥有财阀的力量支持。

  这让观众无法体会角色的处境,无法和主角产生某种关联性,从而对他最终要完成的使命也开始不感兴趣。

  而在后面剧情的推进中,主角对与仇恨的处理也过于简单,从自私到无私的转变本应是引起观众共鸣和同情的关键,却被一笔带过。诚然,彼得帕克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正面角色,角色本身并没有太多缺点。

  而我们为什么会对蜘蛛侠3中的角色成长历程如此反感呢?本书作者是这样给出答案的;

  “在很多成功的电影中,主角并没有经历曲折的改变也没有缺陷,但是主角还是必须要做出一个重大的改变 ,让自己在剧中变得更加完美。

  惩罚性则体现于需要整个故事来解决的大问题,剧中主角想要实现的目标似乎很难,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十分眼熟?

  如今电视上谍战剧、抗战剧风行数十年,我想可能不是别的理由,而正是作者提出的好故事的困难性因素所导致的,把故事设置在观众早就熟悉并且认同的巨大困难背景下,虽然基本盘有了,却因为原创性不够,而难免会越来越被观众诟病。

  真正具备惩罚性的剧情应该是势均力敌的较量,一方落败,便会彻底改变命运,这样的故事才会让人揪心不已,欲罢不能。

  这就是为什么优秀故事如同一场完美的竞技。

  例如17年的澳网决赛那场经典的费纳决,正是因为费德勒和纳达尔在硬地上实力相差无几,比赛焦灼至五盘大战,而这一场甚至比09年温网那场将近五个小时的长盘大战更精彩的是,如今费德勒英雄迟暮,这场比赛的成败,(虽然作为球迷的我不愿意承认)都将会对他的职业生涯和命运产生巨大影响。正是这样王子复仇记般的剧情,才让每一个观众沉浸其中,为了角色而牵动心弦,为了他的成功欢呼,为他的失利而落泪。

  这即是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意义性的关键所在:

  不管是球迷,或者是观众,从这样的比赛或者说故事中,都能从人物间中的战斗、凯旋中得到激励,并且被其中的美好而感动。

  在这样一场难得而异常精彩的比赛后,我反反复复观看了精彩得分片段,并且在五年后的今年都依旧念念不忘,这就是好故事的恒久魅力。

  综上所述,即使单单站在观影者的角度,阅读此书虽不说醍醐灌顶,也大有让人豁然开朗之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