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最后一家书店》读后感1000字
《伦敦最后一家书店》是一本由[美] 玛德琳·马丁著作,中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伦敦最后一家书店》读后感(一):哪怕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只要我们还能从书中获得力量,生活就会一直充满希望
格蕾丝在樱草山书店举办了读书会,每天下午定时读书给大家听,用阅读的力量使人们安静下来,进入到书里的世界,从而暂时忘记了战争的残酷。
因为战争,人们颠沛流离 。在战争的至暗时刻,是书里的故事给他们带来了安慰、友爱和欢笑 。 在战争面前,在生死之间,人们并没有自甘堕落,反而用读书这种方式武装自己,互相鼓励。 相信阅读的力量,哪怕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只要我们还能从书中获得力量,生活就会一直充满希望。
愿世界和平。
————小汤圆
《伦敦最后一家书店》读后感(二):开卷有益
记得大学迷茫时曾被劝过“当你无所事事或者伤心难过时,不妨去看看书吧,情人可能分手,朋友可能背叛,唯有书籍会让你永远有所收获”,这句话坚定地鼓励着我不丢弃看书这个好习惯。开卷有益,开心时能够沉淀,成功时懂得谦逊,失败时不甘堕落,寂寞时有处安放。它是良师益友,不论什么时候选择都不会辜负你的期待。
在《伦敦最后一家书店》里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毛姆地那句“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枪林弹雨中,人们在地铁站里听主人公读书,仿佛只要有书,就能有无穷的力量面对绝望的人生,文字将人们聚合在一起,互勉互助,共克时艰。在那命悬一线的危急时刻,也许正因为有这家书店,因为大家能从书中的故事找到慰藉,才让他们变得更加勇敢和团结。
感谢译者和编者的努力,让我们能看到这本好书,感受到它的力量。读书大概是一件容易上瘾的事情,我们可借由文字去感受另一种人生,感受更广阔的世界,就像海上钢琴师一般神游大地,这是只有阅读才有的能力。
我相信阅读的力量,开卷便能有得,不论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人心浮躁的当下,只要我们还能从书中获得力量,生活就有一直充满希望。
(A mi amor, Frida. Mil besos y abrazos. Te echo de menos. ——Sonia)
《伦敦最后一家书店》读后感(三):永远的樱草山书店
格蕾丝·班尼特因战争不得不离开德雷顿,落脚在曾经的梦想居住地伦敦,同样和她作伴的还有格蕾丝的好友薇芙。战事在即,一向不爱看书的格蕾丝,格蕾丝在阴差阳错之下成了书店的店员。听闻了埃文斯先生和他妻子的浪漫爱情故事,格蕾丝开始慢慢改变对书店的刻板印象。格蕾丝上班的第一天,就遇到了风度翩翩的英俊飞行员乔治,乔治还为格蕾丝推荐了“既是经典巨著,也是爱情佳作”的《基督山伯爵》,冥冥之中似乎暗示了感情线的进展。 战争给人们带来很多不安全感,现实没好世界在黑夜像极了深邃空洞的虚无世界。空袭警报不绝于耳,令人心乱如麻。乔治的存在成为让格蕾丝平静的定心丸,似乎可以忘记困难的局势,世界已经恢复太平。但因为乔治的职业特殊,格蕾丝很少能和乔治正常进行通信往来,没办法写信寄出去,只能以书店作为信件的中转站。战争风云变幻,乔治作为战斗机飞行员,每天也过着出生入死的生活。可能几天之前是无聊的等待,而不久之后又会成为生离死别的真实痛苦体验。 伦敦街头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造访樱草山书店的顾客仍旧络绎不绝。因为书籍和乔治·安德森的存在,在一成不变的灰暗世界里,他们成为格蕾丝内心阳光般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六个月也很快过去,格蕾丝竟然也对读书产生了如饥似渴的热情。埃文斯先生从一开始就对格蕾丝说不要对书店产生感情,她当时觉得不可能,但现在为时已晚,发现自己早已深爱上这里。不愿结束在这里的生活,也不愿离开樱草山书店。 薇芙决定要为国家真正做点什么,便邀请格蕾丝和她一起远赴战场,但是如果二人都离开的话,韦瑟福德妇人孤苦伶仃难以熬过战争生活。缺少了薇芙的陪伴,格蕾丝孤单无比,不仅思念好友,也为自己无法参加后被君遗憾。但是格蕾丝在工作之余也加入了空袭防御督察员的队伍并且经常参加妇女志愿服务队的活动。 战争持续不断,一年之后格蕾丝终于再次到了自己的心上人乔治。乔治可以说是格蕾丝慧眼世界里的光明,彼此分享内心真正的想法,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是因为乔治的存在,才让格蕾丝踏入了阅读美好世界的大门。埃文斯先生的离世让格蕾丝悲痛欲绝,接管樱草山书店后她更加坚定,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埃文斯先生。书店一次次在废墟和风雨之中存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凭借爱书人不屈的精神和伟大的爱,从书中不断汲取力量,令生活充满希望。
《伦敦最后一家书店》读后感(四):伦敦最后一家书店
梁晓声说,这个时代喧嚣到我们无处可逃,我要逃到书里去。所谓时代喧嚣,既可能是现代社会信息泛滥,人心浮躁的表现,也可能是曾经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悲境。而书本,永远安安静静地塑造出一个世界,供有缘人享受安宁与平静。
最近读了《伦敦最后一家书店》,感动到热泪盈眶,小小的书店抚慰了无数人的心灵,也有无穷的精神力量,鼓励人们勇敢前行。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希特勒势力横扫欧洲,飞机轮番轰炸,几乎将伦敦夷为废墟,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主人公经营着一家书店。而读书则带给了他内心从未有过的力量和慰藉,文字将人们聚合在一起,互相鼓励,共克时艰。
在那命悬一线的危机时刻,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家书店,正是因为大家从书中的故事找到了慰藉,才让他们变得更加勇敢,更加团结。
我们常常很容易问,读书到底有什么用?我想读书大概是不会让我们变得大富大贵的,但是能够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充实起来,强大起来。在物质世界之外,我们还需要维护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一直追求的幸福快乐,也并非全用物质去衡量,有些人并不富裕,但他的内心很充实,很愉悦,这大概也是多读书的好处吧。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感人的细节,有机缘巧合,主人公原来来这家书店仅仅是为了生活,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的爱上了这家书店。喜欢读书大概也是一件会上瘾的事情吧,我们借由文字了解了另外一种人生,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未知的世界当然会对我们有强大的吸引力。
因为战争,人们颠沛流离,书店的顾客确实比之前少了,很多人不再有心思逛书店。但书籍总是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越是发生战争,人们越是需要排解,这也是事实。
人在面对战争这种充满未知的威胁的时候,常常会感觉恐惧,感到焦虑。而焦虑的反面是具体,人们往往希望能够抓住什么,一本好书就是好的选择。书里的人物是确定的,书里的故事也早已被写好,当人们全身心的投入到书里的故事的时候,焦虑感自然会减轻。
也许我们还可以看到书里的人物是怎样面对他人生中巨大的挑战的,从这些经历中,我们也可以学到一些经验,获得一些鼓励。而在无所事事的时候,人们的内心总是很容易有一股空虚感,对大多数人而言,能够填补空虚的就是阅读了。
主人公不仅自己喜欢阅读,还给自己周围的人读书。外面战火纷飞,炮弹不断的落下,人们在地铁站里听主人公读书,仿佛只要有书,只要能学到知识,就能有无穷的力量一样。这是非常让人感动的画面。在战争面前,在生死之间,人们并没有自甘堕落,反而用读书这种方式武装自己,互相鼓励。
在战争的至暗时刻,是书里的故事给他们带来了安慰、友爱和欢笑。战争甚至成了主人公爱上读书的催化剂,战争中,阅读为她提供了逃避的港湾,让她可以在痛苦和恐惧之余体验人生的美好。
我喜欢这个故事,我相信阅读的力量。哪怕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只要我们还能从书中获得力量,生活就会一直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