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讲了很久很久的中国妖怪故事》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讲了很久很久的中国妖怪故事》读后感摘抄

2022-05-18 09:3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讲了很久很久的中国妖怪故事》读后感摘抄

  《讲了很久很久的中国妖怪故事》是一本由张云 / 喵九著作,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页数:27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讲了很久很久的中国妖怪故事》读后感(一):中国妖怪文化的魅力

  一百个个中国妖怪故事和一百幅国风妖怪插画,无不再现了古代人民的原始想象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妖怪著书绘画,带读者感受惊奇怪诞,是十分适合中国“妖怪”爱好者的趣味性和兼具科普性的好书。

  动物篇: 万物皆有灵,比如“东仓使者”是一只老鼠精,偷东西来补给给周老太太以维持她贫困的生活,被人们发现后来闹事,也非常讲事理,和气说话的它也不厌倦,出言不逊的它也不会放过。哪怕是喝醉了酒但考虑到读过圣贤书来撒泼的书生,它也非常有同理心,但若是书生变本加厉,自然不给他好果子吃。 也有比较奇幻的故事,柳宗元屡次梦到向他求救的妇人,正是诧异之时,得知了手下说有渔夫捕捉到一条巨大的黄鳞鱼,因为邀请柳宗元来参加宴会,所以已经砍掉了鱼头,再把大黄鳞鱼放到河里的时候,它已经死了。不过柳宗元又梦到了妇人,这次已经没有了头。 八哥的故事,讲述了动物和人之间的友谊,哪怕是在王爷家过再好的物质生活,八哥也没有忘记自己原先的主人,八哥还救了贫困潦倒的主人,也信守了承诺。八哥不仅聪明,还懂得感恩,心念旧情,实在令人动容。

  植物篇: 人参,在中国被视为百草之王,十分珍贵,有延年益寿、起死回生之效。传说有年头的人参会吸收日月精华,成为妖怪。人参的本身就有个人形,书生发奋读书,虽天生愚钝,但仍然立志不给家里人丢脸,这个举动感动了人参精,书生到椴树下挖出来形似老头的人参吃下去,变得聪慧也考取了功名。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清代无锡人姚舜宾虽然家境贫寒但对母亲恭敬孝顺,饥荒断了经济来源,忧郁过度而死,竟然在他的坟前长出了味如糯米形如山药的孝鬼草,母亲也挨过了饥荒,众人为此感动不已,姚舜宾如此孝敬母亲实在令人敬佩。

  器物篇: 坐礅是古代中国人家中常见的用具,材质一般是石头或者陶瓷。或许因为沾染了人的气息,年代久远的坐礅有时会变成妖怪。清代,有个叫高睿功的人,他家的院子里闹妖怪,晚上家人行走时,经常能看到一个几米高的白衣人蹑手蹑脚跟在后面,还伸出冰冷的手遮盖人的眼睛。妖怪闹的太厉害,有次他喝醉酒去打妖怪,趁机抓住它,原来是之前高睿功手指上的血沾染在白瓷旧坐墩上了,击碎之后妖怪再也没出现过。 钟在古代多用于寺院等宗教场所,除此之外,也做计时之用,故有“晨钟暮鼓”之说。钟多为铜铁所造,故能长久流传,又因其上铸造的各种纹饰、神兽等,古人认为往往会发生蹊跷之事。比如唐代一个老头梦到钟以男子的身份托梦移动自己。

  怪物篇: 据说中国的南海之中,生活着一种名为“鲛人”的妖怪,它们生活在水里面,长得像鱼,善于织布。它们流泪的时候,落下来的泪水会成为珍珠。清代有个叫景生的人喜欢航海,收留了鲛人,有一次他去寺院游玩,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一见钟情,但是提亲的时候,老婆婆却说拿出一万颗珍珠,才可以娶到女子。他祈求鲛人哭泣,拿着一万颗珍珠来提亲,今生娶到了心爱的女子,生下的女儿也取名为梦鲛以纪念成全他们姻缘的鲛人。

  各种各样的妖怪文化带给我们很多的联想和想象,似乎遨游在奇幻的世界里,在与奇谲的万物对话。

  《讲了很久很久的中国妖怪故事》读后感(二):断断续续画了快一年,

  这是一本画的很缓慢的书,开始的时候我预计是3个月,结果随着妖怪的晋级,我陆续又把前面的妖怪陆陆续的修改调整,很感谢这个过程中,编辑主编大人的包容和无限量的支持让我更加自由的去发挥。开始没有头绪怎么画,到后面逐渐深入区了解张云老师写的妖怪的故事,陪同故事里面的妖怪一同哭,一同笑,一同成长一同经历。这一年我自己也逐渐成长了,从迷惘的笑画师,逐步坚定,我希望能做一个温柔的画妖人,有时候,妖怪并不可怕,人心有时候更难测。相遇是缘分,我很珍惜每一个合作的缘分和机缘,愿好书有好报,定当继续努力,画好每一笔每一画

  《讲了很久很久的中国妖怪故事》读后感(三):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也拥有数不清的传奇故事和妖怪宝库吧!

  反物为妖,非常则怪。妖怪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问,中国的妖怪传统源远流长,但今天的研究者却不多。

  这本《讲了很久很久的中国妖怪故事》是中国妖怪学一本很好的入门之作,一百个故事生动有趣,插图精美细致,让人爱不释手。

  在对故事的选择与考证上,可以看出作者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比如第77篇《巴蛇》。

  大家都知道“巴蛇吞象”的典故,这个故事的雏形早在先秦就已形成,《山海经》《楚辞》里都有关于巴蛇的原始记载,如果机械地重复巴蛇的原型故事,未免就有点无聊了。

  所以作者机智地选择了唐传奇中的《蒋武》一篇,来作为巴蛇故事的主体:“巴蛇吞象“成了故事的背景,而剧情的关键是,被巴蛇威胁的象群通过猴子来拜托人类勇士去解救他们,最终主人公蒋武克服万难,击杀巴蛇,保护了象群,荣归故里。

  对于孩子们来说,故事中的蛇、象、猴、人,形成了一个丰富的自然世界,善恶分明,剧情精彩,堪比迪士尼动画大片。作者的现代文翻译简单干净,可以直接当做睡前读物读给小朋友听。

  而对于大人们来说,这样一则故事也比直接去看古文唐传奇,或者是某些神话学辞书来得更简单直接。总之基本可以做到开卷有益。

  另外一方面,本书还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功效。

  日本学者在“妖怪学”的研究方面有先发优势,在民俗故事的搜集方面,比我们领先了很多年。所以导致很多发源于中国的妖怪,都被记录在日本人的妖怪大全里。而日本妖怪随着二次元动漫和游戏的引入,渐渐为国人所知。有些中国传统的妖怪,反而被当做舶来品看待,这就有点喧宾夺主的意思了。

  所以中国人自己讲述自己的妖怪故事,编修自己的妖怪大全,是一件势在必行之事。

  本书中的很多妖怪,比如“桂男”,比如“夜行灯”,在日本都有其变体。但究其源头,却是唐代以降东渡而去的。通过本书的叙述,读者便清楚了故事的发源地是在中国。

  所谓器物为妖的概念,在日本被称为“付丧神”,其实也是来自于中国的“物久成精”之说,本书就列举了大量的器物怪。

  比如唐代《桂林风土记》中的“夜行灯”故事,岂不就是“付丧神”吗?鸟山石燕笔下的“青行灯”,是否就来自于“夜行灯”呢?

  在二次元手游《阴阳师》中,青行灯作为SSR级式神,深受玩家喜爱,可谓和风妖怪的代表。但这一妖怪的真身,却始终牵系在中土大唐。

  它纵使变化万端,但也终非异界之物,难逃看官的火眼金睛。

  我们读妖怪故事,有时候追求的就是这种看破真身的“破幻”瞬间:

  原来如此啊——

  最后谈谈此书的不足,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它太短了!

  一百个故事根本不过瘾,这类书应该继续出,出成一系列。我相信简洁的文字,配上精彩的插图,组成一套丛书是毫无问题的。中国的妖怪传奇浩如烟海,没个几十几百册是写不尽的。

  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也拥有数不清的传奇故事和妖怪宝库吧!

  《讲了很久很久的中国妖怪故事》读后感(四):为【妖怪】立传著说

  封面上写着——

  为妖怪立传,根植传统典籍,100个中国妖怪的精彩故事。

  为妖怪画像,汲取古典图式,100幅新国风中国妖怪插画。

  首先,要吹爆这本【图书】的样貌。它由100个短小精悍的妖怪故事组成,又配上了古风版的图示。给阅读体验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儿童阅读也是丝毫没有压力的)

  讲了很久很久的中国妖怪故事

  评价人数不足

  张云 喵九 / 2022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再看作者——张云。上次看他的书还是那本《作妖》。这位80后作家可以说是另辟蹊径,于物欲横流的网文大作中冲出了一条天朗气清的新路——致力于中国古老的妖怪传说。 所以有人说他【正本清源,开宗立派 】,不遑多让啊!

  不读《妖怪故事》,甚至不足以知道【妖怪】的真正含义。我们的祖先将【妖怪】定义为:根植于现实生活中,超出人们正常认知的奇异,怪诞的事物。

  妖怪,更是包含【妖】【精】【鬼】【怪】四大类。

  所谓妖,是人所化成,或动物以人形呈现。

  所谓精,物之性灵为精,不以人形出现。

  所谓鬼,魂魄不散为鬼。

  所谓怪,物之异常为怪,常常表现为我们人类不曾见到过的事物。

  所以,本书就是围绕以上四种类型,对中国几千年流传下的传说进行悉心分类,罗列展现的异常修罗大会。100个妖怪故事,鳞次栉比,鱼贯而出。

  阅读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在记忆中根深蒂固一样的传说故事,也了解了它真正意义上的传说。也看到了更多的不曾了解到的领域。然而,对于所有的中国传说来讲,这只是冰山一角。我们还有更多的妖怪传说不曾现世,等着我们去挖掘。

  刚刚过去的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就是一种对【妖怪】历史解读的切入点。也许世界都在抨击那场奥运会开幕式,但是从传说中走来,我们不难看出更多的形象与代入,都是从古老的中国传说中走出来的。我们不曾挖掘,了解的故事,他人却引经据典,玩得一手行云流水。

  说起有关【妖怪】的著说,我们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比如《世说新语》,《山海经》,《史记》,《子不语》,《搜神记》,甚至广为流传的《聊斋志异》等等。。。

  然而,你不曾了解,甚至可能会不相信的是,百分之九十的妖怪是不伤人的,甚至是害怕被人类所伤害的。他们幻化人形也是岁月的沉淀,他们天赋异禀,也是经年累月的修行。

  《讲了很久很久的中国妖怪故事》读后感(五):横穿日本与中国,水獭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

  在国内,说起日本清酒,知名度最大的应该是獭祭了。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俩字念啥,但一定见过这个酒的样子。

  獭祭 Dassai,这两个字比较难念,但不妨碍国人对它的喜爱。

  獭祭这个名字来源于一则传说。

  “獭祭”出产于山口县,相传古时山口县河流上游的地方,有一只年老的水獭会化身成小孩跑来村里,而獭抓完鱼又会像祭祀一样把鱼摆在岸边排开,与作诗和写文章时会铺开很多文献资料的情形相仿,所以起名为獭祭。

  其实这个故事是日本从中国进口的。我们早就有獭祭的传说。

  气候这个词大家都知道,事实上气指的是二十四节气,每一个气又分为三候,所以有七十二候的说法。两个合在一起就是气候。其中雨水这个节气的第一候,就是獭祭鱼。水獭在捕鱼之后,会放到石头上晾晒,两手抱着像是在祭拜一样。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

  但在中国妖怪文化中,水獭的传说可真不少。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多有涉及“獭”的,晋代干宝的《搜神记》戴祚的《甄异传》,南北朝刘敬叔的《异苑》刘义庆的《幽明录》,清代袁枚的《续子不语》都有记录水獭的故事。

  搜神记

  在这些志怪小说之中,水獭往往变化为美丽的女子与男子交往。

  比如《搜神记》中无锡的小吏丁初在大雨天遇到一个小妇人,浑身穿青挂皂,手持一把青伞。要和丁初同行。丁初愣了一下,仔细一想,大雨天的怎么忽然冒出来一个妇人,恐怕是妖怪。就加快脚步走,结果青衣妇人也加紧跟着。等丁初走远了,回头看妇人,发现已经投入池塘之中,原来是一只大水獭,衣服雨伞都是荷叶变的。据说这只水獭已经变成人形魅惑不少少年了。

  再如刘义庆的《幽明录》中:东平的吕球,遇到一只有文化的水獭精,也是浑身穿着荷叶,一张嘴就是屈原的《九歌》,吕球一点也不怜香惜玉射杀了这只水獭。后面看到老水獭精变成老妇人找女儿,吕球把人家一家人都端掉了。

  还有一个故事,还是在晋代,河南有个人叫杨丑奴,他住在湖边,常常到湖边拔蒲草。有一天,天快黑了,他看见一个漂亮的女子晃晃悠悠地划着一条装满莼菜的小船靠了过来。

  女子的穿着虽然不是很光鲜亮丽,容貌却异常美丽。她说自己的家在湖的另一侧,天黑了一时回不了家,想在杨丑奴家里借住一宿。杨丑奴答应了,将她请到家里,做饭招待她。二人有说有笑,相处得很融洽。杨丑奴不小心摸到女子的手,发现她的手指非常短,根本不像是人的手。

  “这女子,肯定是个妖精吧!”杨丑奴怀疑起来。女子很快察觉了杨丑奴的心思,伤心地说:“我虽然是妖精,可也只不过想和你做个朋友罢了,并没有什么坏心思。”说完,她变成一只水獭,跳入水中不见了。

  可以看到,水獭变化成的美女与狐狸精不同。似乎因为它们生活在水中,水本身孕育了水獭特别的魅力。所以水獭变化的人出场时,多是“荷雨蒲风,小舟丽人,极有诗情画意。” 连它们的衣装都是荷叶做成的。

  没有明确地看到这些水獭美女害了什么人,多情的它们却总是受到伤害。

  也有故事里水獭变成了男人。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八年(公元441年),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有个叫道香的女子,送丈夫往北方去。送走丈夫后,道香独自回家,见天色晚了,就在一座庙里休息。

  晚上,丈夫突然出现在她面前。道香觉得奇怪,就问丈夫:“你不是去北方了吗?怎么又回来了?”丈夫回答说:“我很挂念你,不想离开你身边,所以就回来了。”夫妻两人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当时有个海陵(属今江苏省泰州市)人叫王纂,擅长降妖除魔,他怀疑那个人不是道香的丈夫,而是妖怪变的,道香被妖怪迷住了双眼。

  所以,王纂来到道香的家中,开始念咒施法。果然,道香的丈夫露出原形,变成一只水獭跳到水巷里跑掉了。道香也恢复了意识。

  日本妖怪故事中也有水獭的传说,不过大多数时候,是偷鱼、给渔夫捣乱的故事。

  在《东京本所不思议》中有一则有名的怪谈,说有个人在护城河打了满满一鱼篓的鱼,欢天喜地地准备回家吃烤鱼。

  这时天渐渐暗了下来,这人忽然听到河畔隐约传来声声呼唤:“放生吧~~放生吧~~”

  他心中发毛,便加快脚步赶回家中,岂料打开鱼篓一看,里面竟然是空的!

  人们都认为这是水獭的把戏。直到后来有人说在护城河里看到了类似女人的身影,才没有把这件事算到水獭头上。却可见水獭爱捉弄人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出了事就让它背黑锅。

  80后作家张云,历时十年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捉”出了1080种妖怪,出版了《中国妖怪故事(全集)》。与“妖怪总是作恶”的印象相反,他发现,“几乎90%的中国妖怪都是与人为善的”。

  为了给孩子们普及中国妖怪的故事,又从这1080种妖怪中,挑选了100种,配上精美怡人的插图,诞生了这本《讲了很久很久的中国妖怪故事》。

  日本学者水木茂说过:日本的妖怪70%来源于中国,因为游戏动漫的推广,日本的很多妖怪家喻户晓。但中国本土的妖怪却鲜为人知。

  你可能听说过海坊主,但未必知道他的原型是中国的海和尚,你可能听说过玉藻前,却不知道她可能受到了妲己的影响。

  你知道妖怪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创造物吗?

  你听过原汁原味的传统妖怪故事吗?

  这本书重新打捞5000年历史长河中散落的典籍,找寻被遗忘太久的中国传统妖怪,精心选取适合阅读的100个妖怪故事,并为每个妖怪配上独立的形象插图。

  故事从读者易于接受的角度考虑,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器物类和怪物类,重新丰富内容,润色加工,量身定制,以期为更多人打开一扇中国妖怪故事的缤纷之窗,窥见中国妖怪独有的有情天地。

  《讲了很久很久的中国妖怪故事》里的传说,来源于上百本古代典籍。《山海经》《搜神记》《夷坚志》《子不语》《聊斋志异》等历代经典作品。中国的妖怪故事不仅形象充满想象力、情节生动,而且蕴含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能够让读者在欣赏妖怪故事的同时,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更能丰富知识、开阔眼界。

  读完本书,相信你会重新思考妖怪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价值,记住老祖宗创造的妖怪名字、形象、故事,或是像古人那样尝试创造新的妖怪形象与故事,成为传承妖怪文化的一份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