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向上突破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向上突破读后感100字

2022-05-16 00:4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向上突破读后感100字

  《向上突破》是一本由苏杰 / 唐韧 / 董超华 / 程军 / 车马 / 老K / 刘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页数:26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向上突破》读后感(一):《向上突破》--自我突破

  《向上突破》--自我突破十几名业界有名的产品经理大佬分享了自身做产品的一些心得和一些建议。当我带着疑问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对于我这个产品经理小白来说,还是颇有启发性的。

  《向上突破》这本书的写作角度属于第一人称,这种“故事”型的叙述还是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到的。以前对于产品经理的认识就是接收需求,分析需求,跟进需求从而实现需求。当然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步骤是需要很多技能进行支持的,也就是说产品经理的技术要求。那么进行自嘲的一句话就是:不懂技术的产品经理不是好的产品经理。大家怎么看待这句话。

  那么我们的突破应该是突破什么呢?通过这本书我觉得应该包括以下的部分:

  (1)重新审视自己的领域:停下脚步去思考自己目前从事的领域,分析目前的工作能给自身带来多大的提升,或者说在自己领域中该成长成什么的人,这对于突破自身是很重要的。

  (2)能力知识图谱:每一个产品经理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和技能,构建自己能力的知识图谱在能很好的了解自身的情况,在面对不足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突破进行补充。补充的过程是一个循环获取、不断反思、逐渐固化的积累。

  (3)坚持:任何一件事的质变都是以量变为基础的。不管是业务知识的积累还是人生财富的积累,都需要时间。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保持长期的主义心态,这是突破最快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最后,希望大家都不要急躁,不要迷茫,看清自己,坚持自己,突破指日可待。

  《向上突破》读后感(二):做一个会思考的产品经理——读《向上突破》后感

  这是一本由11位产品经理共同撰写的职业成功的故事,读来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副业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我现在的职业困惑是很正常,大牛们也遇到过的,让我可以不用那么焦虑。

  首先来说说副业,它应该是你平时喜欢的事情,最开始不用执着于金钱,因为那样很可能坚持不下来。一个长久的副业它应该是打造属于你的个人ip,让时间为它赋能。对于我来说或许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 书籍内容梳理——up主,签约作者

  * 跳舞——up主

  * 网络小说——签约作者

  * 分享生活中的乐事——up主

  再来说说产品经理的成长,困惑好像是一个产品经理成长的必经路, 它或许恰恰说明你在思考,没必要因此而烦恼,重要的是针对性提高你的能力。其实除了产品设计能锻炼产品思维之外,工作中的沟通能力,会议总结,向上管理其实都是锻炼,以产品的角度思考用户是谁,场景是什么,用户目标是什么,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我看这本书的目的,希望能够获得一些产品经理的专业术语,让我套用方法论讲述自己的项目经验,提高我面试的成功率。我已经不再将改变自己只寄希望于看完一本书了,因为我已经知道一本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最后说说读这本书不同篇章的感受,这些作者大部分都成为了自由职业者。我能感受到有些作者确认很真诚,有点像一个长辈在叮嘱你不要走弯路;也有部分作者带着傲慢,更多的是在说自己的成就,比如有小伙伴通过向他咨询拿到了更好的offer,或是引流到自己的公众号,引导付费。我并不是介意这样的夹带私货,但应该有个度。而我虽然没有体验过他们的付费产品,但这些不在一线的产品经理提出来的观点有多少实用性,又有多少割韭菜的意思呢?我保持观望态度,或许体验过会有改变吧。

  《向上突破》读后感(三):在人生的道路上,瓶颈期需要一本《向上突破》

  2018年,我初从苏杰老师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了解到互联网行业中产品经理是什么工作,并一步步跟随书中的指导学习产品相关工作所需的技能,如今卡在了持续造车轮,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打工人”。正当我苦于瓶颈期久久不能寻求人生更大的进步时,这本由11名不同经历、不同方法持续精进的产品经理共同著作的《向上突破》上市了。

  顶层思维

  全书通读下来,宛如坐在11名产品出身的ceo面前,听他们娓娓道来自己成长之路,特别是在关键节点一举突破自身限制,成为新的自己的时刻,他们是怎么操作,怎么思考,怎么行动的,给了我巨大的启发。就如第四章车马老师所言,这本书提供的是产品人、乃至于所有职场人成长所需要的“顶层视图”。大多数人都非常想要成长,却不知道自己成长的路在哪里,以产品经理为例,很多产品经理始终在低头耕地,却很少有人仰望星空,去思考高层次的产品工作究竟是什么,车马老师提供了金领杠铃模型。而产品借鉴仅仅处在杠铃的垫片层,真的是“耕地式工作”。如果想要举起这根杠铃,手持的核心必须是需求管理和产品规划能力,根据用户增长目标和提高营收两大核心目标,更好地规划和推进手中的产品。但单扛起这跟棍子是没有力量的。左手是商业理解和用户理解,右手是项目团队管理和运营推进。缺一不可。对外,提高用户理解更好地促进增长目标。对内,项目管理和运营推进可以更好地处理内部流程,满足内部管理需求。有了这些能力,才能算是举起了产品经理这跟“杠铃”,那么,什么是指导我们举起这根杠铃的东西?是数据分析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行动后及时收集数据反馈,并指导下一步动作,这也至关重要。以上列出的“顶层视图”便是产品经理的成长之路,迷茫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这种时刻需要有一名高人指点,提供这张顶层视图,自然知道自身欠缺之处了。

  但车马老师没有讲如何收集数据,如何指导自己的行动,反馈,复盘,修正,再出发。

  好在有11名大佬的指点,第六章中电商产品经理刘志远给了我答案:分享。

  分享是每个人的成长发动机

  在其中某一项能力的提升中,人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学会,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对比曾经的自己是否有所精进。这种时候靠什么反馈结果?答案是分享,刘志远也在书中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思路:工作没多久的产品经理可以分享一些功能实现层面的经验,例如电商产品领域常见的优惠券怎么设计、述职报告、需求评审等相关内容。我认为,刚开始做分享一定会挨骂,会被领导鄙视,在网络上会被嘲笑,但这是这是一件大好事,被骂才能知道哪里做的不正确,方法论不可行,进而知道修正的路线。

  而长期分享也是每个产品经理、乃至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更加深入的思考顶层逻辑,例如商业理解和用户理解,新商业的观察等,这时候无论是表达能力还是对于事物的理解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面对非议和不同观点也会更加成熟理性。

  你最重要的产品是你自己

  薛兆丰曾在《奇葩说》中直言——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给自己的简历打工。年轻人非常容易受互联网信息的影响,大量的舆论引导让每个人都接受“努力打工不过是给资本家发财”的价值观,于是拼命摸鱼以为自己赚了。实际恰恰相反,身为产品经理,每个人最重要的产品都是自己。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都会从发发展期到顶峰期,再慢慢下降迎来衰退期。人负责的项目也许有一天会停止运营,但人始终活着,20岁~50岁都有可能是自己的生命黄金周期,最大化让自己这个产品提高价值,才能卖出一个好价钱(多赚到一些钱)。

  那么,自己作为一个产品,目标用户是谁?是你的雇主,雇主不是特指某个人,某家公司,而是随着你的发展,不同时期的雇主。为了更好打造这个产品,需要不断迭代自己的认知层级,在认知层级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能力圈,去解决更大的问题。

  最后,借用我在且慢上看到的一句话总结产品人的成长路径:学习和进步是无比刺激和有趣的,赚钱只不过是这条路上顺便的东西。

  与每个产品人共勉。

  《向上突破》读后感(四):《向上突破》中的成长进阶方法论

  本书特点 真实叙述,有血有肉 本书内容 11位产品界的大咖联合撰写,个人成长感悟、路径方法,如何破圈,对产品人的建议 本书作者 本书作者共11位,包括“苏杰,唐韧,车马、老k、董超华、程军、刘志远、李宽、猪哥、王伟、李荣一,他们中不乏来自阿里、京东、科大讯飞、贝壳、慧聪网等互联网大厂,他们基本都有自己的公众号、代表作,且他们在某一方面均有突出的成绩,比如有的重点是产品创新方面,有的重点是产品经理和技术,有的擅长数据中台,有的擅长电商产品,有的擅长B端产品。 读者建议 本书适合入行3-5年的产品经理、产品新人,运营等在职业发展方面迷茫的人 定义瓶颈 瓶颈一般是指在整体中的关键限制因素,对个人发展来说,“瓶颈”一般用来形容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停滞不前的状态,这个阶段就像瓶子的颈部一样是一个关口,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有可能一直被困在瓶颈处(百度百科)。 许多人,尤其是工作3-5年的人,会有一种“停滞”不前的感觉,继而产生迷茫和焦虑。但是我们需要区分清楚我们当下的状态是“停滞不前”还是“迷茫和焦虑”。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知识的更新迭代迅速,玩法多样,尤其是运营和产品经理,常常入行几年,都会觉得自己是处于“打杂”的状态,因此会产生迷茫和焦虑,会做出一些职业的思考和规划,但是这个状态远没有达到“瓶颈”。 读完11位作者,他们均是在产品经理的某一方面做透,操盘过项目,在某方面有突出战绩,达到专业,专家级别的人,当下的工作无法满足他们自身的职业规划需求,内心想追逐更加高的职业目标而带来的“停滞不前”,因此作者大部分选择“创业”、打造“个人品牌”等来进行破圈。 因此,处于“瓶颈区”,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正确的方向,而解决迷茫和焦虑的方式,是以长期主义的心态,“定义理想态,找到差距,立刻行动,得到反馈,调整计划,再次行动”。 迷茫和焦虑是常态 在作者们的讲解中,我深切的体会到,不管是谁,都会面临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和焦虑,而不同的是我们是否采取了积极地行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图书作者苏杰,因为“意外”而进入了阿里巴巴,从事了产品经理的职位,刚开始无法接触到“核心”的业务,但是他是“不甘于现状的人”,苦练产品相关的技能,从基础到进阶,从项目到团队,再到培养人。 唐韧,意识到创业成功率低,是坚持,还是选择走一条新的创新曲线;程军,如何脱离996的生活,如何能够离身在老家的母亲近一些;车马老师也会想如何摆脱互联网行业的年龄危机;老K,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高层,不会像中层一样那么动荡;刘志远老师在作为汽车行业的一线规划工程师,也在思考自己的核心价值在哪儿;李宽也经历了着三本的困扰,选择去哪个城市,选择爱情还是事业;猪哥,也面临低学历,进大厂难等问题。每一位老师都像我们一样遇到一个个具体的、现实的问题。而他们不同的是,选择相信自己,设立目标,采取行动,积累沉淀,积极破圈。因此,我也从迷茫和焦虑的羞耻感中解脱出来,和他们比起来,我所采取的行动是远远不够的。 成长进阶方法论 本书的11位作者在产品经理方面,无疑都很优秀,有自己非常擅长的一面,这与他们不断思考、积极主动调整、坚持行动等有极大关系,本书的11位作者是有一些共同点的,因此梳理出一个成长方法论。 1. 坚持长期主义和利他思维,不焦不躁。 曾国藩曾经说过“焦者、根基不牢也,躁者,耐心不足也” 法国知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在其自传中说“我意识到,从某一天开始,我就成为一个建筑师,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出现的,就像不会从某一天开始成为画家、诗人、企业家、演员、科学家一样。 我也记得在插坐学院何川老师的课上,他告诉我们“把心态调整到持续做一件正确的事情,积累能力和能量,不要一下子做到,也不要一下子放弃”。一切成就都需要耐心,耐心就是面对不熟悉的事情,面对不擅长的事情,面对不喜欢的事情。 本书的11位作者多次提到长期主义,都有坚持的品质。唐韧坚持写作10年;猪哥坚持每天进行“每日一思,约定10年,进行刻意练习”;李荣一坚持在内容运营、增长方面进行深耕;董超华坚持跑步6年,接近1000公里等。首先,我们要立定心智,事实上,很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都需要较长的实践,付出极大的耐心。 2. 明确清晰的定位 11位老师均定位在产品经理的职业上,且在不同职业发展时期,能够根据自己思考和职业变化,不断地进行重新定位,他们很清楚自己热爱产品,并且在产品中找到自己的细分,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要做什么。 我们是否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且有一些风险。但像苏杰老师说的,“关键在于这个理想是否真正被你的内心所认可”。 3. 积极主动的思考 读完本书,可以清晰的看到作者在不同的职业阶段,对自己工作的思考。虽然有瓶颈,是因为一次次主动的思考,引导作者到达新的方向。董超华在听到领导和自己说“不要像机器人一样工作”,痛定思痛,重新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加入创业企业,开展中台方面的工作后,便决定进行挑出产品圈子,学习运营、产品、技术等相关的内容。 4. 乐观务实的行动 经过积极主动思考,制定了方案以后,便开始扎扎实实采取行动。唐韧,白天上课,晚上写代码,周末去现场做测试,毕业时,已经具有了8款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经验;刘志远在反思作为螺丝钉一样的汽车行业,受到《浪潮之巅》的启示,选择产品经理岗位,说干就干,学习产品经理相关的技能,买书、买课、利用下班时间学习软件,到社区看文章等;猪哥,为了有一项优势,零基础学习编程。董超华,在校期间,自己独立开发并运营“订餐吧”,得到为了宝贵的经验,后来又利用下班之余学习大数据相关的技术。 5. 大项目操盘经验(机遇) 因着扎实的行动,他们获得了一些机遇,既项目的操盘机会。运营能够亲自操盘项目,产品经理能够有机会独立负责开发产品的机遇非常难得,而这样的实践机会,往往决定了运营和产品经理的蜕变。11位作者都具有项目实操的宝贵经验,因此形成了某一领域的深度研究和认知。 6. 都拥有自己的代表作,注重塑造个人品牌 在积累一定经验后,11位作者都不约而同开始系统地输出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经验帮助人,因此,集聚了一定的个人品牌势能,有了一众的追随学习的人。 产品的启示 产品人能力塑造方面 1. 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产品来做 2. 时刻保持好奇心 3. 关注工作之外的事情 4. 尽可能多的给自己创造实践机会 5. 做好定位塑造自我的价值 6. 拥有商业化思维 7. 结果与产出导向 8. 保证足够专业化 9. 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10. 快速反馈-突破边界-闭环思维-系统方法 11. 顶层试图-龙卷风路径-深钻猛吸-增长黑洞-高人指点 产品打造方面 1. 想明白为什么不做,比想明白为什么做更重要。 (1)有无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 (2)有无戳中用户的痛点、痒点、爽点; (3)身边的人会不会用; 2. 真正的运营高手都是反复做同一件事,把它做透。 3. 学会平衡公司目标和用户目标; 4. 学会平衡技术追求和市场需求; 5. 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方面评估产品; 读完本书,我觉得最可贵的是11位作者能够将自身的经历娓娓道来,详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遭遇,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采取了哪些行动。至于产品方面的“干货”,相信各位作者在自己的代表作、公众号里面已经讲的非常细致清晰了。选择读本书,也是希望从作者们的娓娓道来中,获得一些成长的启示,也希望能够如书名一样做到向上突破,我相信作者们在书中能够轻松的将自己经历讲出来,但是经历的时候,我相信是非常艰难的。建议可以像朋友一般,带着理解听作者讲述,不断思索为什么作者认为这一点很重要,相信可以获得成长的启示。如果一味地想学到“干货”,便可能会觉得本书“鸡汤”味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