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杜华赋:“有家真好”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杜华赋:“有家真好”

2022-05-26 15:03:28 作者:杜华赋 来源:爱好者推荐 阅读:载入中…

杜华赋:“有家真好”

  “我想有个家”——20多年前,这是四川广旺矿区100余名文学爱好者的心声。

  广旺矿区从东至西100余公里,矿区极为分散,生产条件较差,职工文化生活单调。我和十几个有文学细胞的矿工不甘寂寞,互相串门,谈论读书心得,交流写作经验,业余生活非常充实。但是,却非常不方便。因为我们都是单身汉,一个寝室住4个人,而且是“三班倒”,你休息别人在睡觉。有时,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我们只好约上文朋诗友到附近山坡、树林里去高谈阔论。然而,由于没有阵地,没有老师指点,久而久之,我们中大多数人便产生了厌倦情绪,只有我们二三人还在坚持着。据了解,这样的情形在当时百里10个矿区都大同小异。

  1985年,我调到广旺矿务局机关,担任《广旺矿工报》副刊编辑。我一方面对全局文学爱好者作全面的了解,利用矿工报副刊阵地培养、扶植文学作者;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局工会的支持,成立文学组织,使百里矿区的“散兵游勇”有一个“家”。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在局工会的大力支持下,广旺矿务局文学创作协会终于成立了,工会主席亲自挂帅,担任文学创作协会会长,我被推选为秘书长,矿区文学作者从此有了阵地,有了“家”。为了更好地达到“出人才、出作品”的目的,局工会、文学协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文学协会会员进行文学理论、文学鉴赏、创作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先后邀请中国煤矿煤矿文化基金会、四川大学、《四川工人日报》的作家、老师、编辑到到矿区讲课,提高了会员的创作水平;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采风、征文、笔会等活动,激发文学会员的创作热情,他们大多数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并取得显著成绩。

  在“娘家人”的关怀下,文学协会文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矿区新变化、矿工新形象的作品,一批散文、诗歌、感情在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中国煤炭报》、《阳光》、《四川日报》、《星星诗刊》等国家、省、市报刊台发表并获奖,还在《四川工人日报》出了一个文学作品专版。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活动,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加入矿区文学创作大军,掀起了“煤矿文学创作热”。有人专门写作了一篇散文——《瞧!矿区这群耍笔杆子的人》。1995年,局工会还编辑出版了由原煤炭部部长张宝明题写书名的《广旺矿区职工优秀文学作品选》。当时,矿区坚持写作且有一定成绩的就有100余人,在矿区掀起了“煤矿文学创作热”。正是这群当年“耍笔杆子”的人,为丰富矿区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今,他们之中有的成为矿长、党委书记、总经理、总编辑等领导干部,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的笔耕不辍,硕果累累,有3人加入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民间文学协会,20余人加入市作家协会,有4人出版了个人文学专著,有10余人的近百件作品在全国、省、市获一、二、三等奖;有的走出矿区发展事业,成为百万富翁。

  “有家真好!”许多人深有体会地说,“正是因为在这个‘家’里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有了那段不平凡的经历,才成就了后来的事业。”

  邓桦:不放弃一丝希望

  一日,在小区散步时,看见花园里一株不知名的花被人连根拔起,它的根部外观很像一个一个小红薯,周围的地上也散落着零零碎碎的“小红薯”。看上去已经有很久了,“小红薯”的表皮已有被风干了的痕迹,女儿央求我拣两个“小红薯”回家种在自家花园里。我心里想,根部都断了且已经被风干了,能种活嘛?但是女儿说:“妈妈,我们试试吧,我们不能放弃一丝希望呀!”我被女儿这番话所感动,我答应了她的要求,从里面挑了两个“小红薯”带回,种在自家的花园里。

  以后的日子,我对“小红薯”的成活没抱有到达的希望,可女儿却不放弃。她每天晚上做完功课,总会去花园里看看“小红薯”是否发芽,每天端水给它浇灌着。看着女儿认真的态度和充满着希望的举动,我被女儿感染,也陪着女儿精心呵护“小红薯”。我告诉女儿,才移植的“小红薯”一星期不能晒太阳,女儿听后便找来一块纸板盖在了上面。

  一星期过了,两星期过了,到了第三星期时,女儿突然拉着我直往花园里跑:“妈妈,你来看看,‘小红薯’花儿发芽了。”我一看,果然在种下“小红薯”的地方,冒出了一个星点般大的嫩芽。两个月后,小红薯’开出了大朵大朵黄颜色的花儿。

  看着一天比一天鲜艳的花朵,我于是想: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就是希望的所在,只有不放弃希望就能超越梦想。石头是坚硬无比的,但滴水可以穿石,因为水不曾放弃过他对石头篆刻的梦想——因为,希望在,梦就在;有梦在,就会有奇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