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摘抄
《阅微草堂笔记》是一本由[清]纪昀著作,三秦出版社出版的裸脊锁线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一):穿越去古代,去民间,去二次元空间
如果我还是未经世事的少年,读《阅微》这本书时只会读到鬼怪神狐。然而,纪晓岚是一个看过世界的人,他南至贵州,西至新疆,在中国各地留下了足迹,一路上饶有兴趣地收集故事。有时与达官显贵可谈笑风生,有时与佣人山夫嬉笑聊闲。在他的笔下,三教九流的传说成了文字,成了文学。跟随他去看世界,看那时候的二次元。
《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二):当一个人谈到前世今生
我像个笨拙的发问者,好奇他人的观念与经验;
我不喜欢模糊的立场,却也怀疑过分确定的答案。
——许知远
一
对于许知远来说,《十三邀》就像他个人的一场过分奢华的精神旅程;对于观众而言,《十三邀》更像一场对于人生和时代永无休止的追问。
经典的“许氏三连问”,总能将人们代入自我人生中的一些困顿时刻。
“你痛苦吗?”
“你喜欢这个时代吗?”
“这个事情困扰你吗?”
每个人一生中总有一些时刻,怀疑人生的价值、存在的意义。
对于当下的我们,这样的时刻尤其多。
我们也想追问,只是不知问谁,不知能不能追问到底。
“我做这些琐粹的工作有什么意义?”
“自由是可以实现的吗?”
“每天就是上班、吃饭、睡觉吗?”
这些问题,到底能不能一直追问下去?
对于两百年前的纪晓岚来说,他必定也曾遭遇这样的时刻。
如果许知远采访纪晓岚,面对“许氏三连问”,纪晓岚会如何作答?
二
一七九八年,清嘉庆三年,中国历史上平淡无奇的一年。这一年的纪晓岚,已经七十有四。他开始了《阅微草堂笔记》最后一册“滦阳续录(共六卷)”的撰写。
在《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的短序中,他写道:
景薄桑榆,精神日减,无复著书之志,惟时作杂记,聊以消闲。《滦阳消夏录》等四种,皆弄笔遣日者也。年来并此懒为,或时有异闻,偶遇片纸;或忽忆旧事,拟补前编。又率不甚收拾,如云烟之过眼,故久未成书。今岁五月,扈从滦阳。退直之余,昼长多暇,乃连缀成书,命曰《滦阳续录》。
静下心来仔细读这段序言,会在突然之间感觉,仿佛对面坐了一位面目平和的老人,在向你喃喃陈叙:我现在年纪大了,精力已经大不如前,再没有著书立志的大志向,懒了懒了,也就只能写写这些小故事,聊以消遣时光罢了。
从一七八九年开始写《阅微草堂笔记》,算来也将十个年头,十年间未曾停止这一本故事集的搜集、整理、书写。回望初著此书的心情,纪晓岚不禁感慨。而此后的岁月也不再堪受太多寄托,一生眼见即将进入尾声。漫漫日长,再没有太多杂求和欲念,就还是好好坐下来,继续给你们讲讲故事吧。
三
作为一名标准的打工人,纪晓岚潜心服务大清国近五十年,伴君左右,战战兢兢。如果我们大胆假设一下,从小体质晴明、敏而好学,被誉为“神童”的纪晓岚,不可能没有一番自己在文学上的抱负,但他肯定也有一些少年式的“傲慢”和“以为”,“以为”自己十九岁科试第一便可叱咤文坛?“以为”自己身居要职就能力逮河山?“以为”自己承泽圣恩就能够寄怀天下?然而时代也罢际遇也罢,虽然五十年宦海浮沉,纪晓岚得到了一个文人在那个时代在官场上所能得到的几乎全部荣誉,依然只是被皇上当作身边一件可有可无的小摆设,依然在回首时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迷失于魑魅魍魉翻手为云覆手雨。
也许是活成了他年少时最讨厌的那种模样。
让人怎能释怀?
我们想象一下,在某个午夜,纪晓岚视今思古,怀念起自己小时候的样子:
余四五岁时,夜中能见物,与昼无异。七八岁后,渐昏暗。十岁后,遂全无睹;或夜半睡醒,偶然能见,片刻则如故。十六七后以至今,则一两年或一见,如电光石火,弹指即过。盖嗜欲日增,则神明日减耳。(出自《阅微草堂笔记》)
你看,他看得透彻明白。当一个人谈到前世今生,他其实是在说,他终于跟自己和解。当把人生放到天地三界中观察,对他或许有了一些启发。但也只能一声感慨。胸中千言澎湃,化出来,成为一个个故事,一切过往和真假之情都消解在神仙鬼怪奇闻轶事中。
1196则故事,二十四卷,六册,《阅微草堂笔记》。这是纪晓岚给自己的一个交代,是他给自我精神世界中开荒和保留的一块小小的田地。曲线救国也是救国,鬼狐精怪也是人间,嬉笑怒骂也是生活。身在朝堂五十年,归来已不再少年。总觉得庙堂太高江湖太远,迟迟疑疑难决断,转眼间已发如白丝春水寒。
四
为何一篇篇简短的志怪故事,可以让纪晓岚寄托余生全部思录?
这部“高阶打工人纪晓岚的摸鱼之作”,究竟奇特在何处?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给予《阅微草堂笔记》极高评价:
“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张爱玲、周作人也都是纪晓岚的书粉,前者觉得《阅微草堂笔记》里的故事常读常新,后者视这本书为引导自己学会读书的佳作。众多讲故事高手作家,也都视其为自己的灵感宝库,如王小波、李碧华、阿城。
如果你打开一本普及本点校版《阅微草堂笔记》,你会看到排版密集的一篇连着一篇的故事,每个故事大约三百字,一段一个,内容包罗万象,读起来趣味横生。可从开头读起,可从中间读起,也可从末尾读起,随手翻开都可读起。
这里有害怕人的鬼怪,想出来吓唬人反被人给奚落一通狼狈逃走;这里有会赏花赏月、绘画书法、谆谆教子的狐仙,被称为“雅狐”;这里还藏着许多经典故事原型,比如你能在书中看到中国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国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中国版《阿拉丁神灯》,还有一部纪晓岚版《桃花扇》。
这种种的故事和遭际,让读者能置身于一个更加开阔的宇宙观里,在悲喜共赏、嬉笑怒骂中竟然无限接近了人生和存在的一些终极意义。既然万物有灵、有趣又可爱,那我们也应当不狭隘、不纠结、不紧绷,走出困顿迷茫,卸下怀疑,做一个更开阔、更坦荡、更有气度之人。
或许这一点,也是纪晓岚晚年的一点私心与追求。正因为有了他这一点点的私心,才有了这本《阅微草堂笔记》,有了我们后世人的读书及其外的种种福利。
五
一七八九年的纪晓岚,终于要将《阅微草堂笔记》画上一个句号。
十年之后,一七九九年,八十八岁的乾隆帝和四十九的和珅于同年去世。
十六年之后,一八〇五年,八十一岁的纪晓岚为家中后人留下“贫莫断书香,富莫入盐行;贱莫做奴役,贵莫贪贿赃”这句嘱咐之后,带着一生所有的秘密,走完了这趟人间,在家中得以善终。
对于那些秘密,对于那些人生中最堪被呵护的私域,对于如何带着这些最柔软的部分度过这普通或不普通的一生,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不足为外人道也。
所以面对许知远的追问,蔡澜笑着说:解决不了,不讲了;白先勇礼貌回复:改变不了;马东坦白:我的底色是悲凉。
对面坐着的许知远,这个时候就喝口茶,笑一笑过去了。
也许对这些秘密的守护,就是活着的意义,也是我们度过这一生最好的方式。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
《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三):当一个人谈到前世今生,他其实是在说,他终于跟自己和解
我像个笨拙的发问者,好奇他人的观念与经验;
我不喜欢模糊的立场,却也怀疑过分确定的答案。
——许知远
一
对于许知远来说,《十三邀》就像他个人的一场过分奢华的精神旅程;对于观众而言,《十三邀》更像一场对于人生和时代永无休止的追问。
经典的“许氏三连问”,总能将人们代入自我人生中的一些困顿时刻。
“你痛苦吗?”
“你喜欢这个时代吗?”
“这个事情困扰你吗?”
图源:《十三邀》
每个人一生中总有一些时刻,怀疑人生的价值、存在的意义。
对于当下的我们,这样的时刻尤其多。
我们也想追问,只是不知问谁,不知能不能追问到底。
“我做这些琐粹的工作有什么意义?”
“自由是可以实现的吗?”
“每天就是上班、吃饭、睡觉吗?”
这些问题,到底能不能一直追问下去?
对于两百年前的纪晓岚来说,他必定也曾遭遇这样的时刻。
如果许知远采访纪晓岚,面对“许氏三连问”,纪晓岚会如何作答?
图源:网络
二
一七九八年,清嘉庆三年,中国历史上平淡无奇的一年。这一年的纪晓岚,已经七十有四。他开始了《阅微草堂笔记》最后一册“滦阳续录(共六卷)”的撰写。
在《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的短序中,他写道:
景薄桑榆,精神日减,无复著书之志,惟时作杂记,聊以消闲。《滦阳消夏录》等四种,皆弄笔遣日者也。年来并此懒为,或时有异闻,偶遇片纸;或忽忆旧事,拟补前编。又率不甚收拾,如云烟之过眼,故久未成书。今岁五月,扈从滦阳。退直之余,昼长多暇,乃连缀成书,命曰《滦阳续录》。
静下心来仔细读这段序言,会在突然之间感觉,仿佛对面坐了一位面目平和的老人,在向你喃喃陈叙:我现在年纪大了,精力已经大不如前,再没有著书立志的大志向,懒了懒了,也就只能写写这些小故事,聊以消遣时光罢了。
从一七八九年开始写《阅微草堂笔记》,算来也将十个年头,十年间未曾停止这一本故事集的搜集、整理、书写。回望初著此书的心情,纪晓岚不禁感慨。而此后的岁月也不再堪受太多寄托,一生眼见即将进入尾声。漫漫日长,再没有太多杂求和欲念,就还是好好坐下来,继续给你们讲讲故事吧。
图:《阅微草堂笔记》陕西三秦出版社版本
三
作为一名标准的打工人,纪晓岚潜心服务大清国近五十年,伴君左右,战战兢兢。如果我们大胆假设一下,从小体质晴明、敏而好学,被誉为“神童”的纪晓岚,不可能没有一番自己在文学上的抱负,但他肯定也有一些少年式的“傲慢”和“以为”,“以为”自己十九岁科试第一便可叱咤文坛?“以为”自己身居要职就能力逮河山?“以为”自己承泽圣恩就能够寄怀天下?然而时代也罢际遇也罢,虽然五十年宦海浮沉,纪晓岚得到了一个文人在那个时代在官场上所能得到的几乎全部荣誉,依然只是被皇上当作身边一件可有可无的小摆设,依然在回首时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迷失于魑魅魍魉翻手为云覆手雨。
也许是活成了他年少时最讨厌的那种模样。
让人怎能释怀?
我们想象一下,在某个午夜,纪晓岚视今思古,怀念起自己小时候的样子:
余四五岁时,夜中能见物,与昼无异。七八岁后,渐昏暗。十岁后,遂全无睹;或夜半睡醒,偶然能见,片刻则如故。十六七后以至今,则一两年或一见,如电光石火,弹指即过。盖嗜欲日增,则神明日减耳。(出自《阅微草堂笔记》)
你看,他看得透彻明白。当一个人谈到前世今生,他其实是在说,他终于跟自己和解。当把人生放到天地三界中观察,对他或许有了一些启发。但也只能一声感慨。胸中千言澎湃,化出来,成为一个个故事,一切过往和真假之情都消解在神仙鬼怪奇闻轶事中。
1196则故事,二十四卷,六册,《阅微草堂笔记》。这是纪晓岚给自己的一个交代,是他给自我精神世界中开荒和保留的一块小小的田地。曲线救国也是救国,鬼狐精怪也是人间,嬉笑怒骂也是生活。身在朝堂五十年,归来已不再少年。总觉得庙堂太高江湖太远,迟迟疑疑难决断,转眼间已发如白丝春水寒。
图:《阅微草堂笔记》陕西三秦出版社版本
四
为何一篇篇简短的志怪故事,可以让纪晓岚寄托余生全部思录?
这部“高阶打工人纪晓岚的摸鱼之作”,究竟奇特在何处?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给予《阅微草堂笔记》极高评价:
“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张爱玲、周作人也都是纪晓岚的书粉,前者觉得《阅微草堂笔记》里的故事常读常新,后者视这本书为引导自己学会读书的佳作。众多讲故事高手作家,也都视其为自己的灵感宝库,如王小波、李碧华、阿城。
如果你打开一本普及本点校版《阅微草堂笔记》,你会看到排版密集的一篇连着一篇的故事,每个故事大约三百字,一段一个,内容包罗万象,读起来趣味横生。可从开头读起,可从中间读起,也可从末尾读起,随手翻开都可读起。
这里有害怕人的鬼怪,想出来吓唬人反被人给奚落一通狼狈逃走;这里有会赏花赏月、绘画书法、谆谆教子的狐仙,被称为“雅狐”;这里还藏着许多经典故事原型,比如你能在书中看到中国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国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中国版《阿拉丁神灯》,还有一部纪晓岚版《桃花扇》。
这种种的故事和遭际,让读者能置身于一个更加开阔的宇宙观里,在悲喜共赏、嬉笑怒骂中竟然无限接近了人生和存在的一些终极意义。既然万物有灵、有趣又可爱,那我们也应当不狭隘、不纠结、不紧绷,走出困顿迷茫,卸下怀疑,做一个更开阔、更坦荡、更有气度之人。
或许这一点,也是纪晓岚晚年的一点私心与追求。正因为有了他这一点点的私心,才有了这本《阅微草堂笔记》,有了我们后世人的读书及其外的种种福利。
图:《阅微草堂笔记》陕西三秦出版社版本
图:《阅微草堂笔记》陕西三秦出版社版本
五
一七八九年的纪晓岚,终于要将《阅微草堂笔记》画上一个句号。
十年之后,一七九九年,八十八岁的乾隆帝和四十九的和珅于同年去世。
十六年之后,一八〇五年,八十一岁的纪晓岚为家中后人留下“贫莫断书香,富莫入盐行;贱莫做奴役,贵莫贪贿赃”这句嘱咐之后,带着一生所有的秘密,走完了这趟人间,在家中得以善终。
对于那些秘密,对于那些人生中最堪被呵护的私域,对于如何带着这些最柔软的部分度过这普通或不普通的一生,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不足为外人道也。
所以面对许知远的追问,蔡澜笑着说:解决不了,不讲了;白先勇礼貌回复:改变不了;马东坦白:我的底色是悲凉。
对面坐着的许知远,这个时候就喝口茶,笑一笑过去了。
也许对这些秘密的守护,就是活着的意义,也是我们度过这一生最好的方式。
图源:网络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