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李鸿章(全五卷)》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李鸿章(全五卷)》读后感1000字

2022-05-29 09:1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李鸿章(全五卷)》读后感1000字

  《李鸿章(全五卷)》是一本由肖仁福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0元,页数:17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鸿章(全五卷)》读后感(一):是非成败,都交由后世人来评说

  李鸿章其人在清代末期鼎鼎大名。他参与了清朝末期多项重大的决策,可以说影响了清朝后期许多著名事件的发展走向,是一位在历史中留下姓名的人物

  因为李鸿章身处在清朝后期,当时各种思想主义纷纷出世,各地革命纷纷兴起。代表旧势力的清政府已经到了末路。在清朝生死存亡之际,身为清朝重臣的李鸿章迎来了他的全盛时期。

  李鸿章是清朝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他的一生,拜曾国藩为师,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起义,组建了淮军和北洋水师。

  但是李鸿章在历史上的名声却不怎么样。李鸿章无疑是思想开放的,他提出“以夷制夷”,在当时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清政府内部的破败不堪,即使思路正确也很难到到理想的效果。 他的个人行为却常常为人诟病,大肆贪墨,抱团内斗。

  他在组建淮军和北洋水师的时候大肆贪墨,以至于北洋水师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战即败。南洋水师亦是如此。他伙同盛怀宣搞垮了当时的首富胡雪岩,引起了清末的一场金融危机。让本国金融系统几乎为外国垄断。

  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之后又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导致了他个人在历史上的评论也是褒贬不一。

  作者肖仁福用这套《李鸿章》基本上还原了李鸿章个人的生平,揭露了在种种重大历史事件之下的李鸿章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本书是一本历史小说,其中有一些艺术加工的成分。在这套书中,可以看到在作者肖仁福的笔下,那些在晚清时赫赫有名的人物形象,比如说光绪、慈禧、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物在时代大浪潮之下,在爱国、护国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纠结选择。

  李鸿章处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期,凭一己之力想左右朝堂,让这个腐朽的王朝为自己和身后的家族带来荣耀。最后清王朝被新制度所推翻,事实证明李鸿章失败了,他所做的事情到底是对还是错,自有后来的人来评说。

  李鸿章身处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不仅是新旧王朝的交替,也是民主主义与独裁统治的斗争期。李鸿章身为旧时代的代表,他的思想其实是颇为开放的。但是受制于教育和传统观念,他无法跳脱出固有的思维。

  他建立淮军和北洋水师,他也能担任洋务大臣,是一个能文能武的人物。他以权谋私,是那个时代典型的利己主义者。这点和曾国藩,左宗棠完全不一样。

  腐朽的制度终究会被历史的浪潮所推翻。他身在历史浪潮中,无疑是站在了被淘汰的那一边。从这一个角度上来看待李鸿章,他无疑也是一个悲剧人物。

  《李鸿章(全五卷)》读后感(二):李鸿章的另外一面

  中国人常说盖棺论定,说是当一个人死了以后,那他这一辈子的是非功过都可以有一个定论了。但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却又这样一位人物,不论是在他的身前还是死后,关于他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爱他敬他者有之,厌他恶他者更多。时至今日,关于他的各种争论依然数不胜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他就是晚晴重臣李鸿章。那么关于李鸿章其人其事,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玄机,如此的难以评价呢?在肖仁福所著的五卷本《李鸿章》中,我们或许可以拨开历史的迷雾,见识到一个真实的李鸿章。

  肖仁福的五卷本《李鸿章》,介乎于正统的人物传记与历史人物小说之间。是一部用类似于人物小说的创作手法来真实的表现人物生平经历的作品。与一般的人物传记相比,其趣味性与文学性要多了不少。就像是文中所出现的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写与人物对话,虽然未必见诸于各类史料之中,但是却也不是没有一点端倪。更重要的是这些内容的加入,对于真实的展现李鸿章的性格特点,还原一个真实的李鸿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书对于那些,有兴趣了解李鸿章,了解晚晴历史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为友好的。

  肖仁福对于李鸿章,无疑是持肯定态度的。在其文后记中,肖仁福说的明白,曾国藩是圣贤,李鸿章为英雄,对于师徒两人是大加褒奖,尤其是后者,称其功高盖世,其赞美之意溢于言表。那么对于肖仁福的此番结论,有没有言过其实呢?对此,当我们完整读完肖仁福的《李鸿章》,了解到李鸿章的七十九年的经历之后,我们就会明白,肖仁福此语,其实是相当中肯的了。

  李鸿章年轻时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诗: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回望李鸿章的人生故事,他确实做到了。不论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李鸿章都注定成为了那个时代最耀眼的一颗星。他的出现为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续了最后一口气,甚至一度于让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度出现了昙花一现般的繁荣。对于清王朝来说,他最大的功绩或者在于维护了清廷的尊严,他先后平定了太平军与捻军,让朝廷暂时免除了内忧,又在对外战事失利之时,忍辱负重,为朝廷求得了喘息之机。此番历史故事,在当时以及现在虽然仍然多有争议之处,但是在肖仁福的梳理之中,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到李鸿章当年做事的缘由出来。平定农民起义,是李鸿章备受指责的一点,但是批评者们似乎忘记了李鸿章的出身,他出身于农民地主家庭,也算是一个官宦世家,他的教育与志向都决定了他与那些泥腿子出身的农民军势必走不到一条河里去,如此自然只能兵戎相见,分出生死,来成就李鸿章头上的顶戴花翎。至于那些让李鸿章承担对外作战失利责任的说法,难道真的有人认为在那个大厦将倾的年代里,在那个皇权深重的年代里,真的有人可以力挽狂澜,做那定海神针吗?大势如此,李鸿章又能如何。到了签订《辛丑条约》签字之时,他又岂不知这名字一旦签下去,他李鸿章可就要遗臭万年了。但是他又能有什么选择呢?伤国乱,吊民残,孤臣泪,悲矣哉!

  李鸿章对于后世来说,他最大的功绩则在于第一次让中国真的看到了富强的希望。他引进西学,兴办洋务,创办新式军队等等,无一不给积贫积弱的中国带来了一丝微弱的希望曙光。可以说李鸿章的影响已经不再局限于当年,而且一直绵延到后世,直到他离开很久以后,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他当年的举动在如何潜移默化的改变着这个国度。同样是在本书的后记中,作者肖仁福提到了这样一件小事说当年的铁路之父詹天佑回国后曾长时间无所事事,还是在李鸿章的安排下去给外国的工程师做帮工,积累了丰富的铁路修筑经验之后,才有了后来的铁路之父。因此肖仁福笑言,如果说詹天佑是铁路之父,那么李鸿章就是铁路之爷了。单从这样一件小事上,我们便可以想见在当年李鸿章又伸出过多少次提携之手,又在不经意间带给后世多少惊喜了!

  肖仁福的《李鸿章》,另一大特点则在于,虽然是说的李鸿章的故事,但又不单单只是李鸿章,而是在李鸿章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中,折射出了一幕晚清大历史。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如慈禧、张之洞、左宗棠等等都将在本书中轮番登场,为我们真实的展现出一个晚晴官场实录。又如泰平天国】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等也会在本书如放电影一般的再次的出现在我们面前,将我们重新带回那个羸弱无力的中国,看当年的那些“大人”们在洋人的大炮洋枪面前唱了怎样一幕幕大戏。可以说,这样一部洋洋洒洒百万字巨著看完之后,我们所收获的不仅仅是知道了该如何去评价李鸿章,同时也对当年的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的明白李鸿章口中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幅什么模样!

  历史人物的评价总是十分艰难的。在五卷本《李鸿章》中,肖仁福给出了自己的大案,将他评价为功高盖世的英雄,其所言虽然大体不虚,但是我们依然会遗憾于在本书中,作者似乎仍然未能够向我们完整的展示李鸿章被世人诟病的另一面,比如其为官几十载,是否也曾如其他晚清官员一般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不是也有在与外国使者交锋时,被愚弄被欺凌以至于暗淡收场的时刻?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的李鸿章,似乎不应该如网文中开了挂的主角一般,一路主角光环,而是有上有下,有成功有失败,才是真实的!

  《李鸿章(全五卷)》读后感(三):在所有李鸿章的传记作品中,这大概是最详致的一本

  在本书的序中,作者志存高远、立意独特。近代以来,李鸿章先生的传记已不胜枚举,作者肖仁福先生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各路描写晚晴重臣李鸿章的书籍,来一次“拔高”或者“总结”。

  “……囿于时代的偏见,或局限于事假眼光和著作者笔力……包括梁启超所著《李鸿章传》,其时传主才辞世两个月,作者身在局中,不识庐山,加之年龄不到三是,阅历少,见识浅……鉴于此,敝人于年过天命,在阅人阅史无数……..应勉强还算值得信任。”

  光看这一段序便可见作者功底之深厚,着墨之厚重。

  不得不承认清朝末期的历史人物刻画难度要远远低于历朝历代,历史资料翔实,加上民间口口相传野史,参考资料说说是汗牛充栋也不为过。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这套5册的《李鸿章传》就像一幅描绘李鸿章先生的画卷随着时间徐徐展开,把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晚晴中国人不凡事迹娓娓道来。

  作者文笔有不少亮眼之处,语言简洁干练,叙事流畅,历史基本功扎实,阅读起来顺畅且享受。

  但是我还是想要提出一些意见,就是作为一本任务书传记小说,作者在刻画李鸿章先生的心理活动、立场等这些无法客观得出结论内容上,还原度不够,有失偏颇。作为后人我们自然是可以站在上帝视角对于历史人物评头论足,但置身其内,视野是有限的,没有人可以做到运筹帷幄对于历史大局准确判断,但是人物要刻画得准确必须要结合人物特点,家庭背景,志趣来统筹推导,而不是依据作者的性格。我本无意做出比较,但是这方面马伯庸老师确实更加炉火纯青,人物的谈吐和心境更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肖先生稍逊一筹,能让我明显看出一些“不稳妥的”地方,举例如下。

  “李鸿章怅然出门,回了住处。躺到床上,眼望天花板,想起回籍近五年,四处奔波,出生入死,毫无建树,仅谋了个当不得饭的三品按察使衔,心情不免格外沉重。”这一段作者想象中对于李鸿章心境的描绘,让我不禁起疑,当年一位汉人官员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从六品起步官至三品,怎么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发出如此悲观的想法,难道有人告诉过他他一定会成为一品大员,权倾天下,就好像打游戏设定好了结局一样。虽然跟后面李鸿章身居高位比起来,这只是个开始,可李鸿章没有上帝视角,怎会知道自己一定能青云直上干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不符合当时传主的思维逻辑。

  你要说给他想要以身殉国,组建淮军上战场杀敌心切可以理解,组建淮军的想法落后后的失意感可以感同身受,但是“毫无建树”、“当不得饭的三品按察使衔”之类的描述显然是言过其实。

  再举一例——“福济喜出望外,道,少荃去了哪里,拍出好几起人马寻找,都不知你下落,为师是寝不安,食无味啊。万一你有个三长两短,日后谁与我同舟共济,抵抗长毛?说得李鸿章无不动容,差点掉下泪来”

  这里面要说作为师傅的福济因为江南大营破灭,担心庐州失陷,惶惶不可终日的心情描写得非常到位,见到李鸿章安然无恙地回来那种喜形于色的感情也令人共情。可是李鸿章真的能动容到眼眶红红吗?恐怕未必,虽然师徒情深,但福济的话有几分是出于私情,有几分是在担忧损失一名得力干将,影响自己前程。恐怕在全家人都是混官场的李鸿章还是能够分清楚的。这里把这种用于煽情的刻画于不咸不淡地写出来,观众无法感受笔者的情绪,可信度实在不高。

  就故事来说,作者比还原人物到位。对于一个不熟悉李鸿章的读者,原来这位皇帝和慈禧身边的大红人李鸿章并不是想象中那样腾云驾雾,青云直上,虽然仍为命运的宠儿,但是也是经历了九死一生,宦海沉浮才“偶然”坐上了高位。

  人类的历史,就是上帝掷出的骰子,历史中的成功人物并不是受到上帝青睐的幸运儿,相反,成就他们的只有自身的努力和偶然。自身的实力是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而偶然确实充分条件,甚至许许多多无德无德无才之士能够通过这些被包装的流传为“运气”的偶然摇身一变成为权臣。

  成功或许是无数个偶然事件的叠加。于是我们看到李鸿章鲜遭捻军覆灭,看到他在投奔对他抛出橄榄枝的和春和曾国藩之间作出了一个不同常人的选择,正式这一次又一次的偶然的叠加成就了他,倘若穿越回那个天下农民起义的年代,一般人未必有这样的运气做出这么多异乎寻常最后还能扶摇直上九万里。

  作者文笔细腻,留出了大量篇幅来对这种偶然事件做出详尽刻画。这就是长篇历史的小说魅力,他能够把那些被史籍吞没的细节给事无巨细的展现出来,历史人物众多,人人又各藏私心,可能其中加入了三分推理,三分想象,从这个最考验作者功底的维度来说肖先生完成得不错。

  至于本书的一些有争议的人物心理刻画,就留给读者就辩证思考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