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人,活得最简单
英国小说家司各特说:
有人说,人生本就苦短,何必忙忙碌碌?闲散而过,不也挺好?
诚然,悠闲的生活状态确实能为我们带来一时的放松,但久而久之,心中便会因无事可做生出忧虑与烦恼。
其实,忙碌并不意味着把生活逼入苦闷。
相反,利用好每分每秒的人,反而活得最简单。
他们把时间留给了自己,把生活规划得井井有条。
01
在忙碌中充实
朋友小C之前与博士分享过自己的烦恼。
每天公司与家两点一线,没什么社交活动,也很少出去享受生活。
她总觉得焦虑,好像放松一些压力就向她压来。
然而,尽管自己兢兢业业,事业依然不温不火。
看着朋友圈的老同学一个个都过得越来越好,她感到自己越来越追不上同龄人的脚步。
为什么自己不曾懈怠,生活却还是力不从心呢?
小C不知所措,时不时对自己产生怀疑,一直闷闷不乐。
我说,你只看到老同学做出了光鲜亮丽的成绩,却没有看到他们一刻不停地充实自己。
有人在深夜打卡每日读书,有人晒出自己进修时的生活碎片,有人阶段性地总结最近所思所得,还让朋友们常常督促……
不只是工作,做任何事都是如此。如果生活的重心只被一件事占据,那便是把自己困在了原地。
你的焦虑,唯有靠提升自己来消解。
于是小C条开始调整心态,抽出时间来学习。
看着自己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丰富,她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感,过得更加从容。
她说:“以前的我没什么自己的生活,对工作也更像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时光流逝了,却没留下什么宝贵的东西。而现在,我才明白人生还有很多留白,我能走的路也有很多。”
塞涅卡说:
“人生如同故事。重要的并不在有多长,而是在有多好。”
生活不用多么复杂,只要有粥可温,有事可做,今天的自己始终比昨天更好,就已足够。
生活的画卷由我们自己执笔,忙碌起来,填满生活的空隙,它便不再是一片空白,而是变得色彩绚烂。
充实自己,多一分收获,便多一分欢喜。
02
在忙碌中自知
从前有个邻居刘老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年轻时丈夫在工地出了意外,留下年幼的儿子等她抚养。
她打过工,去餐馆当过学徒,后来干脆自己开了家早餐店。
店里鸡丁包算是招牌,刘老太每天凌晨起床,一个人从两点忙活到九点,十年如一日,总算把孩子拉扯大。
儿子长大后也很出息,体恤母亲不易,便将老人家接到工作的城市,方便照顾。
谁料不出几个月,刘老太便自己回了老家。
用她的话来说,在儿子身边养老好是好,就是“没了奔头”。
儿子拗不过她,便给她翻修了老屋,自己隔段时间回家探望。
从前的早餐店已经盘出去了,刘老太便在菜场边推着小车卖当天现做的包子,卖完即止,老顾客依旧络绎不绝。
曾经路过,便和刘老太聊上了几句。
她说:“我就两个任务,一是养孩子,二是让街坊邻居吃上我的包子。”
其实,似乎人人都觉得刘老太辛苦,但她却觉得自己在忙碌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做自己热爱的事,就算劳心费神,也是幸福且满足的。
康德说:“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种下付出,收获心安。
达·芬奇有言:
“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
人生不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孜孜不倦地努力,就是最自在的活法。
知悉内心,多一分追求,便多一分知足。
03
在忙碌中养生
常言道:“用进废退”。
这是自然界的法则,也是生命遵循的道理。
变老不可怕,可怕的是心态向衰老认输。
建筑大师贝聿铭在创作他的收山之作——苏州博物馆新馆时曾言:
“我就是个劳碌命,人到苏州,每天埋头工地,有时忙碌至凌晨。
由此说来,经常思考,活动脑力,会让我们长寿。
很多人,一天都是悠闲地过一天,什么都不做,他认为这样才是最好的,其实并不是,就像刀很久不用都会生锈一样,脑子很久不用也会生锈的。”
忙碌,是最好的养生。
机器常用常新,人脑也是常思常活。
越是忙碌,就越有成果,越有成果,便越有干劲。
身勤则心强。
强健身心,多一分勤劳,便多一分修养。
有人说:“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
忙碌的人,活得最简单。
他们只有一个信条,那便是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追逐理想的生活。
在忙碌中充实自己、感知自己、修养自己,此生已无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