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马与人》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马与人》读后感精选

2022-06-11 09:2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马与人》读后感精选

  《马与人》是一本由[美]舍伍德·安德森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37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1-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与人》读后感(一):好比买了本盗版书

  译者序写挺好的,看得出来翻译是认真做研究了,但是还望能加强翻译的本职工作,以下是我阅读过程中记下来的一些问题:

  1. P5 L18 “我和哈里一起得到了这个工作,他也喜欢博特” 。而L1是“我和一个叫博特的黑人找了一份差事” 。到底谁是谁?

  2. P98 L19 “梅原以为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联系上下文,此处主语应该是莫德

  3. P208 L7 “当那个人用胳膊抱起我…”。没看懂,谁用胳膊抱起我?

  4. P240-242 汤姆阿普尔顿到底想干嘛,没看懂,是原文就有问题吗

  5. P247 L9 上文说“凯特比他大三岁”。这里应该是姐姐,不是妹妹。下文也有几处翻译成了妹妹,下下文又变回了姐姐。

  《马与人》读后感(二):现实与理想

  《马与人》的作者是舍伍德 安德森,1876年出生于俄亥俄州,童年家道中落,做过报童,食品运送员,自行车装配工等职业,对底层生活及人心所想有着深入的洞察。 在研读作品时,首先应当对作者的经历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作者出生于美国独立战争后,资本主义崛起带来经济逐渐繁荣的时候也带来了社会分化,同时黑人奴隶制度依旧存在,种族歧视问题依旧。本书就从小人物的视角,通过刻画在乡野小镇发生的故事,以及杜撰的不同人物的内心独白,展现出底层人物的真实的欲望。例如《我是傻瓜》中,用谎言为自我“填充”的少年,在面对一见钟情的女子之时趋之若鹜而又望而却步。面对异性有真实的欲望,但出身贫寒一无所有,其中夹杂着“打肿脸充胖子”的谎言,都真实存在着。而这种真实,不仅仅体现在感情生活的旖旎,更深埋于他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都在欲望的时代和时代的欲望中打转。 书中人物的丰满离不开作者丰富的个人经历。在本书各篇短篇小说的故事构造中,有一个鲜有的特点,即使用了众多对人物矛盾心理的直接描写,或矛盾,或孤独,亦或者是渴望。但又与现实主义文学中通常传达的情绪不同,在作品中,对于内心刻画的文字十分简单,准确,同时哀而不伤。笔者在阅读时不止一次地将作者舍伍德安德森代入,认为作者杜撰的诸多人物、经历实则是他自己。例如在德莱塞中,那个独自面对蛮荒,为美国散文学家开辟道路“德莱塞”,何尝不是作者本人呢。以先驱之姿,行未知之事,带给世间的礼物,是“平淡无奇,还是极好无比?” 本书名为《马与人》,在我看来何尝不是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呢?在赛马场飞奔的是马,在人间忙碌的是人。有人衣着正式,抽着雪茄在赛马场的看台上手舞足蹈,高声喧哗,看不起赛场里的马童;又有马童衣着褴褛,忍着脏臭,心想着自己的马所向披靡,看不起看台上假装阔绰的人,多么真实又奇幻的剧情,甚至两者其实是同一类人。活在赛马场外的大多数人,跟在赛马场中拼命奔跑的马,可能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躲不过糟糕的现实,也都在人间的这所赛马场,为了胜过“他人”儿拼命地奔跑。 弗吉尼亚 伍尔夫说过,“越过舍伍德 安德森先生的肩膀,我们可以初步瞥见这个世界的景象。”舍伍德 安德森先生作为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使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作品,在脑海中映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底层更为真实的画面。与此同时,他的作品,也在美国的文学史上,掀开了历史性的一页,不再执着于欧洲古典文学的浪漫。这种意义,本就是划时代的。

  《马与人》读后感(三):空无一物,往复而已

  傍晚的河湾里发现了一具少女的尸体。这样的故事要做一个醒目的开篇想必对大多数作家来讲都是轻车驾熟的,可是舍伍德·安德森偏偏选用了与之风马牛不相及的开头:

  “久未使用”,这是那天医生说起她时用到的一个词。

  无论是内容还是语气,都实在太过寻常,万不会让人想到讲述的却是这个少女短暂又悲痛的一生。

  这就是阅读安德森给我的最大感受,无论故事的内容如何惊世骇俗,开头总是稀松平常的,不追求箴言式的经典,也不制造吸引人的悬疑,它平淡地可以插作作品中的任何一处,平淡的不像一篇小说的开头。

  另一个感受则是他的往复与虚无。安德森自己在前言中说到一间房间中放了一个苹果,与之相对,除了时间的流逝便没有了其他的感受。初读的时候还不甚明了,读完本书之后发现他的书写就是以不同的角色和背景来阐述这一理念:世界空无,时间往复。

  以上面提到的《久未使用》一篇为例——没错,舍伍德·安德森不仅用它做了开头,还用作题目。

  这位失去生命的少女梅·埃格丽,她拥有一个不幸的家庭,沉默冷漠的母亲,碌碌无为的父亲,和风尘糊口的姐姐,这样的家庭不受人尊重,埃格丽是其中的异类。她安静,聪明,学习优异。这场悲剧发生的起点在于,梅·埃格丽要摆脱这些贴在她身上的标签,找到真正的自己。

  多么合理又多么熟悉的起点,这个有觉醒意识的少女凭着自己有限的认识,笨拙的却也是勇敢的做出改变,她和一个男人走进了树林。这是一个失败的尝试,她身上的标签揭去了,可是新的更为恶意的却紧随而至,她在其他人眼里也真正沦为埃格丽家庭的一份子。

  少女的第二个尝试同样笨拙,为了和新搬来彼得韦尔镇的莫德·韦利德交朋友,她选择撒谎。谎言并非为了欺骗,而是不断地自我说服,就像《悲伤的号手》中不断讲述过去的老人一样,舍伍德·安德森通过角色内心不断的暗示,来使他们获得对自我的认同。但这毕竟是建立在虚假事实之上的,不会成为他们真正的出路。

  梅·埃格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尝试,逃离埃格丽家庭,逃离彼得韦尔小镇。我也为她高兴,困在墙中的少女终于一步步找到正确的路,不用再重复家族的悲剧。可是安德森对她并不仁慈,在做出正确的选择之后,她接受不了过去错误的尝试,认为过去的自己无法原谅。这就是将她的一切过去否定,将所有的过去压在她的身上,陷入狂乱的少女跌入不足以淹没鞋子的河流,跌入自己在墙内凿的井中。

  在这本短篇小说合集中,舍伍德·安德森书写了多个做出人生抉择却最终不得不回到原点的角色,《成为女人的男人》中险些被男人侵犯的男人,《俄亥俄州的异教徒》中不愿读书热爱驯马的汤姆·爱德华兹,或许难堪或许美好,但最终都只有向生活妥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