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女大学生遭男友枪杀:小心身边人,我没跟你开玩笑
美国FBI的危险评估系统设计者却表示,在所有谋杀案中,凶犯是陌生人的占20%,身边人占80%。
泰国一名叫普卡蓬的24岁男子,与21岁大学生女友分手后,来到女生寝室楼下。
两人交谈两句,女生显得有些不耐,这时男子从身上掏出了枪,女生正对着男子也没引起警惕。
等再求复合被女生拒绝,男子突然掏出手枪,一枪打在了女生胸口上。
之后,又往自己嘴里开了一枪。
等到医生赶到,女生已经死亡。而男生因为子弹仅打穿脸颊,送医后并无大碍。
人对熟悉的人,总会少几分戒备心。
理论上,男女两性被害的概率相等。但在研究分析中,女性遭受熟人犯罪的比例远高于男性。
一个花季少女的生命定格在21岁,悲痛惋惜之余,女性又该如何识别身边的潜在危险?
1
身边潜在罪犯最易被忽视
上班时,谈吐举止得体的同事突然主动靠近,这其中有什么猫腻吗?
新交的男朋友平时待人友善,但一言不合就摔东西甚至动粗,应不应该继续交往?
身边人,都可能是施暴者。所以出现以下讯号,女性得多留个心眼:
男方会用恐吓、威胁的手段控制女方,包括身体伤害、诋毁名誉、控制自由、揭发隐私、经济控制、抛弃、自杀等。
这类人往往控制欲极强,控制欲强是内心恐惧的表现,也是极度没有安全感的表现。
用一次次的威胁恐吓解决问题,这类人就缺乏克制自己冲动的能力。
生气时会摔东西,表现出象征性的暴力行为,比如把结婚照撕成两半,或把照片里的头像刮掉等。
去年刘洲成家暴实践闹得沸沸扬扬,妻子林苗当时发博声称丈夫刘洲成在她怀孕/月子期间,先后六次对她实施暴力行为。
俩人对话里,全是刘洲成“对不起”、“我错了”的话。
暴力倾向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也不能一下改变,如果身边的亲密伴侣有这个问题,请务必注意安全。
3、酗酒或者吸毒
酗酒能使人不同程度降低/丧失自控力,在认知、行为、身体、社会交际等方面造成伤害和障碍,实施某种有伤风化或违法犯罪的行为,吸毒同理。
韩联社的报道称,韩国2016年醉酒状态下杀人、施暴、强奸的罪犯人数,几乎与正常状态的罪犯人数持平。
酒后犯罪的问题比许多人想得严重。
4、有强烈得让人感觉不适的情感,比如强烈的爱、恨、嫉妒或忠诚
希望双方的关系能持续下去,喜欢说“一辈子在一起” “不管怎样”之类的话。
这类人的特点就是,好的时候非常好,但一急起来,就什么都不顾了。像是总在一个界限两边摇摆不定,也被称作爆发型人格。
遇上这种人,最重要的是在他爆发的时候主动认怂,因为不知道他会做出什么过激行为,所以绝对不能再刺激他,认怂,慢慢稳住他、让他缓解下来。
不负责任的人比正常人的底线更低,他们逃避为自己的后果承担责任,因此当丧心病狂的观念出现在脑中,更容易诉诸行动。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没有得到及时惩罚,没有培养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这也很可能对别人造成伤害。
2
千万不要低估自己的直觉
有时候,人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直觉,这其实是“没有确切理由但就是有种感觉”的潜意识。
一念之差可能让自己陷入险境。
广州一电脑维修店老板见女顾客阿美单身进店,一时起了强奸念头。
他悄悄拉下卷闸门。
后对方果然强行将阿美推倒。
人类的思维和记忆是一套双重加工系统,分为有意识、无意识两个部分,直觉将这两个层面连结在了一起。
有意识部分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人在高度警觉状态下很快就会疲劳。
所以当异常细节涌入大脑,可能会引起潜意识的波动,从而告知有意识部分,也就是通常意义上讲的——直觉警示。
相信自己的直觉,并不是草木皆兵,而是让人在落入陷阱时不至于惊慌失措,毫无准备。
▲保存图片可分享到朋友圈
3
警惕身边的陌生人
当出现以下信号时
1、毫无预兆的套近乎、讨好和接近
超乎寻常的热情、不请自来的帮助,可能都是精心准备的鱼饵,正在等待”猎物”上钩。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好。馅饼来临,女生更要注意不贪恋小便宜,对不请自来的陌生人怀有戒备之心。
2、灌迷魂汤,坏人往往施展魅力,主动微笑、称赞,看上去十分友善
坏人脸上不刻“坏”字,对于外表亮丽,行为友好的人,也不应该完全放松戒备心理。
段位较高的加害者往往会先获得受害者的好感,以期寻求机会接近对方,达成目的。
在一个诱奸案件中,49岁的犯罪嫌疑人张某在网上利用QQ号伪装,凭借虚拟的二十多岁帅气大学生“韩磊”的角色吸引女性注意。
并且用“韩磊”哥哥——“韩冰“的身份约见她们,一环套一环,诱奸了16岁的餐馆服务员、幼儿园教师及17岁的学生李某。
真正的“老虎“通常是 “笑面虎“,陌生人露出的笑容,也不一定真心。
小红帽被吃掉,可能还是轻信了狼外婆。
3、主动做出保证其实更是一种示警
这个保证,恰好是应该引起女性警醒、注意的地方。
所有不请自来的保证和承诺,可能说明一件事:对方看出来你的不信任,并且非常急于说服你。
这已经是明显的危险预警信号,这时,女性就应该多留个心眼。
“你说得对,我还真不太信任你。”
4、无视和忽略你的拒绝
这是最大的警讯,在双方之间的对话和关系中,潜在的罪犯已经开始对受害者进行试探,受害者是否容易控制,会不会真正拒绝别人,这都是罪犯考量成功率的问题。
在你拒绝对方的帮忙或恩惠时,对方一再充耳不闻,这时候就应该小心了。
心理学中有个术语——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他让助手去找一些家庭主妇,请求她们答应将一个带有公益内容的小招牌挂在窗户上,部分人答应了。
过了半个月,助手再次登门,要求将另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这取得了55%的人同意。
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要求,结果同意的人只有不到17%。
为了维持个人形象的前后一致,人们倾向于继续接受别人更过分的要求。遇到陌生人不讲理的要求,别犹豫,斩钉截铁地拒绝,尽快避开这个人。
对他人的迁就,可能换来你的求救。
▲保存图片可分享到朋友圈
总而言之,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直觉,潜意识里面的直觉最有可能是危险警示;也永远不要放松对身边人的警惕,最亲密的人也可能举起手枪。
面临着被伤害、被侵犯的风险,一不注意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事情了。
女性受害案件频发,学会自保是最无奈的举措。比起出了事就让女性多加小心,该深恶痛绝的,是那些躲在暗处的施暴者。
“保护好自己”不是每个女性的义务,但多一点防范技能加身,总好过多一分恐惧担心。
故意杀人案件中加害人与被害人关系的实证分析,高维俭/查国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p70~78
电脑店主强奸单身上门女顾客未遂,中国新闻网,2014-07-09
衡水:女子遭3名男子在3个地点强奸,河北广播电视台,2017-05-31
已婚男子网上假扮帅气大学生 先后在车内诱奸三人,鲁网,2017-06-09
“只要掌握高明的销售技巧,你能把产品卖给任何人!”在李立恒看来,只要掌握高明的销售技巧和销售思维,什么都能卖得出去。包括“卖”自己。
教你赚到人生第一个100万,点击下图获取课程↓↓↓
网易新闻沸点工作室《槽值》栏目长期招聘正职编辑/坐班实习生/线上作者,单篇稿费300元-1500元。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