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是成年了,但你还没“长大”
它却猝不及防的来了。』
在那里住着一个永远不会长大的彼得潘。
彼得·潘,一个满口珍珠般的乳牙,穿一身用树叶和树浆做的衣服,不愿长大也永远不会长大的可爱的小男孩。
他住在“neverland(无忧岛)”,一个永远没有痛苦,没有烦恼,也不需要长大的天堂。
电影版的《彼得潘》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脑袋里总是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童话故事的小女孩温迪。
为了摆脱成长的痛苦,和她两个弟弟跟随彼得飞往了无忧岛。
在无忧岛上,他们经历了一系列原本以为只会存在于童话中的事情。
从这些事中,他们学会了面对现实,学会了爱,也学会了成长,最终返回现实世界,而无忧岛的一切也会永远存在他们心中。
这是一部围绕成长和爱作为核心观点的电影,但在我看来,其实里面的每个人物都代表着不同阶段的我们。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回溯过去,看看曾经的我们是怎么跨越成长这道坎的。
虎克船长
因此,他为他的右手装上了钩子。
他房间里藏着一个箱子,里面有各种款式不同的钩子,他会根据自己的心情,每天更换一种。
他存在的意义好像只是为了跟彼得打架,每天的愿望就是杀死彼得,显得枯燥而单一。
但这个愿望却更像是一句口号,他习惯了每天跟彼得打架,他习惯了每一刻的思维都围绕着彼得。
他也认为彼得的世界里只有他,所以当他看到彼得跟温迪产生爱的时候。
但同时,他又深深羡慕着彼得能获得爱,这种矛盾的心情,一直存在他内心,直到故事的结尾也无法排解。
虎克缺乏爱,却又渴望爱。
但他不知道没有人爱自己是因为自己没有爱。
他经历了太多,拥有了太多感觉,嫉妒和失望的泪水蒙蔽了他太久,以至于他早已忘记年少时情窦初开的爱。
这样的虎克就像我们年老后,经历了太多,看透太多,忘记了一开始的自己。
只会埋怨儿女不关心、不陪伴自己,质疑他们不爱自己了,但其实,只是可能因为我们忘记了爱。
每天只盼望温迪能快点长大,成为一名淑女,不希望她再沉浸在虚无的幻想中。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达令夫人向孩子们介绍他们的父亲其实很勇敢的那一段。
告诉孩子们达令先生其实很勇敢,这种勇敢很不一般。
因为这是作为一个父亲为家庭牺牲一切,舍弃自己梦想的勇敢,它更需要勇气,也更难做到。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指南,他们指引孩子学会爱,学会尊重,学会日后的一切。
父亲能给予我们支持和鼓励,而母亲则会接纳和包容我们的与众不同。
最真诚的爱,能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如何爱人,并将爱回馈给身边的人。
若缺少父母的其中一方,家都是不完整的,孩子所获得的爱也是不完整的。
达令先生和夫人有点像成为父母后的我们,有时因为过于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在不经意间施加了大量压力在孩子身上。
但有时,我们更应该体谅孩子内心的感受,接纳他们对成长的恐惧,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一个拥抱。
温迪
温迪的脑袋中总是有着不同的故事,在她的故事里有双手长反的乌拉多,全身都是刺身的比尔祖克和最为可怕的虎克船长。
每天夜里,她都和她的两个弟弟约翰和迈克,还有她们家专属的保姆狗娜娜,一起扮演她故事中的角色。
温迪对于成长是害怕的,害怕到她只想飞往一个没有父母,也没有痛苦的岛屿,只为能永远单纯的活着。
原本以为这样的温迪在无忧岛是快乐的,是肯永远留在无忧岛的,可是,她并没有这样做。
当她见识完无忧岛各种的神奇后,她却可以冷静地说出了一句“there’s no such things as fairies(这里跟童话没有一丝相似)”。
当她幻想着自己能做海盗,甚至给自己起了一个海盗名后,她却无法站在真正的海盗船上进行冒险,只会继续讲故事。
当她以为自己不想长大时,却对彼得说“you just a boy(你只是个男孩)”,还希望彼得能像个男人一般,给她想要的感觉和爱。
温蒂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女孩,想的跟做的永远是相反的。
她像极了每个不想长大,却又被迫长大的我们。
小时候的我们是否经常从父母那里听到“你需要长大”、“你不要再那么小孩子了”,又或者“你已经不小了,你不能再这样做了”,这些话一直牢牢驻扎在我们心底,不停催促我们长大。
我相信,每个曾经的我们都会想过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长大?
我们不能一直这样生活下去吗?
在小孩子的世界里,长大就是要上学,要工作,要去不喜欢的地方做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能每天和小伙伴玩耍,不能沉浸在童话故事里,不能再调皮任性,不能再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些对于孩子来说都太沉重了,沉重到他们只想逃。
在电影的结局,她终是面对了现实,就像她所说的“Sorry,but I must grow up(对不起,我一定要长大)”。
她选择长大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她快忘记自己的父母了,她记不起父亲的名字,记不起母亲的脸。
她对父母的爱战胜了她对成长的恐惧,她想继续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为了他们,她愿意长大。
彼得潘
彼得,我把他留在最后,因为他代表着最初的我们。
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彼得潘,都有一个永远不想长大的小孩。
小时候的我们享受着万千的宠爱,每天可以随心所欲,不用想着明天是否需要工作,是否需要应酬,那段时间大概是我们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光了。
所以,并不难想象为什么彼得不想长大。
他不想跟普通人一样,先是上学,然后穿着西装坐在办公室里,每天千篇一律的生活,有时候还需要锻炼人际交往的技巧。
在彼得眼中,ordinary(平庸)就等于ugly(丑陋),他害怕自己变得平庸,害怕自己变老,唯一的方法就是永远躲在无忧岛,永远不去长大。
当温迪问他对自己有什么感觉时,彼得回避了,他拒绝去承认感觉的存在,因为那是大人才有的东西,他不想懂。
他只能用粗暴的对待方式来回应温迪的提问,当温迪伤心离开时,他去到了温迪的家,他为了能让她安心地留在无忧岛,他尝试剥夺温迪对现实最后的留恋,父母。
当彼得独自一人拼命想把窗关上,温迪父母拼命想把窗打开时,我觉得彼得身上有种可怜的感觉。
他从来都是孤独一人,甚至连想剥夺温迪母亲希望的时候也是一个人,他永远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在那里他能自由自在地玩乐,也没有成长的痛苦,但心中的孤单却是无法掩饰的。
一直陪伴他的六名男孩也想跟随温迪回到现实世界中,他们想离开无忧岛,他们想要父母的陪伴,对此,彼得只能勉强笑着说“as your wish(如你所愿)”。
爱,是一个人长大的勇气,是一个人学会承担的支柱。
彼得为了不长大,他连爱也不想接受,顽固得像我们幼时,一直排斥长大,觉得逼自己长大的父母很残忍,觉得他们根本不爱自己,只会一昧地对我们施加压力。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震撼了我内心,就是彼得的仙子为了保护彼得,喝下了虎克的毒药,失去了光芒和生命倒在地上没有反应时,彼得痛苦地对着天空不停大喊“I do believe fairy!(我相信有小仙子)”。
他的情绪感染了全世界的人,他们都在大喊“I do believe fairy!(我相信有小仙子)”,因为每个人都曾是孩子,他们的心中都曾存在过童话,他们都曾真诚地相信过这世上是有小仙子的,只是长大了,这个想法被深埋在心里了。
小时候的我们不懂长大是什么,经常拒绝长大,想永远是个孩子,可以向父母撒娇。
但现实就是现实,我们总归要醒,也总归要长大,要成熟。
现实并不会停下脚步等你准备好再出发,它总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催促我们长大,甚至不给时间我们思考此刻我们是否长大了,可能如今回过头去看以前,才发现,原来在某个时刻,我们已经长大了。
成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包括了人的智能、情绪和社会性的成熟,意思是指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自我情绪和与人相处的技巧变得稳定和完善。
为了生存,我们可能需要将自己的思想观念、自我情绪和交往技巧变得更为成熟,成为一个大人。
我们可以在某些时刻把内心的彼得潘释放出来,去做自己想做或喜欢做的,不需要背负着工作的压力,人际交往的痛苦或家庭的负担,我们只需要全身心听从自己的安排。
这部电影推荐给每个曾经不想长大的我们,愿我们心底的彼得潘永远活得自在和开心。
如果喜欢本文,可以给我们一个赞或评论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