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舍不得扔掉的东西,90%都是垃圾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你舍不得扔掉的东西,90%都是垃圾

2018-06-10 08:45:44 来源:行动派DreamList 阅读:载入中…

你舍不得扔掉的东西,90%都是垃圾

  心情不好时候,除了运动和猛吃,我所想到有效的排忧方法就是——收拾房间

  看着杂乱无章的一堆东西,一点点变得整齐有序感觉,简直不要太爽。而且清理房间的时候,总会发现一些我曾经不舍扔或者我曾经以为总会用到则留下来的“废物”。

  这个时候,做一次彻底“断舍离”,不仅房间干净了,那些原本的坏情绪和小烦恼也都随之不见。

  ——不是处女座的兔酱

  来源:网易公开课(ID:open163)

  主播:媞声 ,个人微信:titi945

  ☝ 行动派新主播招募中,回复“主播”加入我们吧

  上大学时,有位让人印象深刻年轻老师,是教英语的。

  她一年四季打扮差不多上身是淡颜色衬衫或V领绒衣,下装深色压褶短裙,裙边正好在膝上10公分的样子,一条黑色的针织袜,脚上踩着圆头小皮鞋

  平时,几乎看不出这位老师化妆了没有,但她总是把眉毛修得很精致。发梢常年恰好及肩,干净的指甲也都只留有整齐的短短白边。

  一次偶然,发现她在微博上晒自己家的照片。几乎都是素色,很少的物件,也都摆得整整齐齐。

  她有时会配文:随时随地敢拍

  图片已获拍摄者本人授权

  图片看起来似乎有点过于清爽,但她在现实中,也是个活得“极简”的人。

  微信通讯录里几乎只有挚友家人工作中的事务一律用邮件联系时间安排随性却高效,除了教课,她也会做同声传译,一口标准的英式发音学习笔记整洁得像印刷体;摄影作品自成一派,风格干净得让人惊艳……

  这位老师的家里常摆着村上春树的《1Q84》,而她本人也像极了书中人物“青豆”的化身—— 最让她心绪宁静的,是过着“禁欲而皆知”的生活

  极简主义,不仅是表面形式上的素与简,更是一种高效且高级的生活姿态

  极简主义消费

  对于大多数人,家里的东西总是越堆越多,旧皮带、空鞋盒、赠品水杯、没看过但包装精美的书、放过期了的唇膏、全都只用了一半的化妆品……

  常抱着“我必须买点什么,不然就是亏了”的想法,就要忍受它带来的后遗症——冷静下来时,发现很多东西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当时购买的只是消费时的快感

  每一样在想要整理时都觉得之后也许还有用结局就是环境变得越来越杂乱,在急需找到一样东西时,翻箱倒柜难以寻觅从而变得愤怒焦躁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就在《断舍离》书中倡导人们不要变成物品奴隶,过上“断舍离”的生活。

  =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 =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 =舍弃对物质偏执迷恋

  在心理学的破窗效应中,一幢建筑如果有一块窗户破碎长久未被修复,那么接下来更多的窗户也将会损坏(George L. Kelling,1982)。当居住的环境过分杂乱时,我们总会产生“已经这样了,再凌乱点也没关系”的想法,恶性循环结果就是房间从空无一物变成堆满杂物仓库

  极简主义倡导的核心生活理念是:足够少,足够好。在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内,在数量上做减法,在质量上做加法

  告别所谓的“消费主义”不是节衣缩食,而是只买自己需要的。

  总是不舍得白纸上添上一点杂色,但没人会在乎向涂鸦上多加几笔。断舍离就是将生活重新变成一张白纸,让我们有更丰富空间去生活。

  买了一件外套,就希望再买一条裤子搭配,有了新裤子就期待拥有一双新鞋子,如此周而复始衣柜永远缺一件衣服

  断舍离只是一种手段,它的终极目的是达到内心愉悦放松

  在一期《生活相对论》中,歌手大张伟和极简生活倡导者简叔共享生活。前者把家里装修成了“幼儿园夜店风”,后者用冰箱当收纳柜。

  除了传授在源头控制物品数量的方法,简叔还带大张伟去整理物品。

  第一步,挑出五件不想要的物品,可以找朋友家人帮忙,挑出他们也认为你不需要的。

  第二步,在已经选出的物品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三件留下,其余的全部扔掉或送给需要的人。这一步是为了剔除灰色地带,留下喜欢的,抛弃无用的。

  断舍离的过程,不只是让环境变得整洁,更是让心境变得整洁。在这个过程中,人能更深层地了解自己。

  在几天的接触后大张伟总结说:生活应当是简悦,简单+喜悦,看上去是扔东西,其实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断舍离也并不只是收拾东西,而是践行一种“轻生活”理念。

  让生活变得极简,反而能享受心境的简单和愉悦,追求更深层的快乐

  极简人际关系

  《请停止无效社交》书中说,我们越来越喜欢将“多条朋友多条路子”挂在嘴边,换句话说就是:朋友越多越好。

  卖力塑造“朋友多”的形象,无论是在酒桌上还是文章里必以“我有一个朋友……”做开头,里面潜在的价值观是,我的朋友厉害我就越厉害,朋友越多说明我混得越好。

  但常常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真地听从了内心,才会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么多朋友吗?

  在心理学家乔治·米勒的文章《神奇数字7±2》中有一个结论我们的大脑一次能够理解思想或者概念的数量是有限的,短时间内无法容纳超过7±2的记忆项目超过这个界限之之后就无能为力了。

  人情感的容量也是如此。

  认识的人里面,有多少是能让自己完全敞开心扉的?又有多少是你能够经常见面彼此牵挂的?

  英国的人类学家邓巴认为,圈子的数量增加意味着社交负担成倍增加。我们可以保持社交关系人数最多为150个,这种社交关系的最外围,也仅仅是“我们知道彼此的姓名”这样的地步

  新来的同事曾经纠结苦恼地过来问,生日的时候应该怎样发感谢朋友圈才能兼顾到每一个朋友。

  我们像是饭店门口招徕顾客的小二,想要尽可能地将更多的人脉关系收入囊中,却没考虑到,店里没有帮手能招待好那么多来访的“客人”。

  社交圈过于累赘的时候,就应该快刀斩乱麻地放弃无效社交,专注起培养合适自己的社交半径。当一场party即将开场,如果感到快乐就全情投入;如果已经感觉疲惫,这场喧闹中的人,不认识也不会损失什么。

  从另一个方面讲,社交的本质仍然是互惠,你身上的能力决定社交圈的质量,不要过分倚重社交所带来的捷径

  过度崇尚人脉催生出“人脉决定论”,人们出席于各种灯红酒绿场所,并没有收获,但仍然告诉自己“我在积累人脉”。

  但总有人忽略了一个事实,无论所谓“人脉”还是私下里的朋友,也许是利益层面,也许是情感层面,有互惠,才能真正产生联结。

  只凭着热情,为了认识而认识,除了增加情绪劳动成本,别无好处

  极简时间安排

  时间作为一种资源,也同样有限。

  人们总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完每一件事,但好一阵手忙脚乱之后,才能发现时间不只是挤出来的,是管理来的。

  冗长日程表并不能让我们跑得赢时间的有限性,相反,它可能会拖垮我们的生活。

  之前网上流行过这样一份“学霸时间表”,具体到分钟,每件事都严丝合缝地衔接。但对于大多数人的生活来说,这样密集的安排,一旦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池,就会导致后续的全部安排受影响

  极简主义所倡导的时间管理原则则是要求我们直面时间的有限性,通过置换的方法,找到对时间的控制感。

  在抱怨时间不够用的时候,不妨想想自己都做了什么,和最该做什么。

  又有没有因为朋友盛情难却,参加了一个无趣尴尬的联谊?有没有为看似重要,却根本必要存在的烦恼……

  动画短片《Someday》里这样描述很多看似紧急和重要的事情,其实并不是必要的,或者至少对你来说不是必要的。

  这种“误导式的紧急”是时间的小偷,让你匆匆忙疲于奔命,更偷走了你本来可以做自己真正喜欢事情的时间。

  删掉今天日程表中那些不必要的东西,换成有朝一日想做的事的列表中的一件。

  这种置换的时间会让你充实幸福,让你找回对自己时间的控制感。

  日本作家有川真由美认为时间的“贫富差距”是由人对待时间的态度策略造成的

  “时间的富翁”总能清晰的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应该以什么为重”,并且通过制定规则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书中提到的几个妙招,可以帮你成为“时间的富翁”。

   Tip1  能在5分钟解决的事情,立马就去做

  拖延会让干劲降温,所以不如有效利用这股喷涌而出的能量迅速解决事情。

  想念一个人的时候,立马给ta发条讯息;遇到一个不懂的单词的时候,立马查字典;把乱糟糟的桌面迅速整理好……

  不过,如果你是在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发现了这件五分钟可以解决的事,那就马上把它记在一个你自己可以看到的地方,等完成手头上的工作的时候,马上进行。

  这样清理你的“大脑缓存”,让你更专注,同时还能保证让你记起那件突然想起的事。

   Tip2  每天都需要做的事,就养成习惯

  习惯可以让我们提前决定好这些动作顺序,以及每个步骤所需要的时间。如此,每个步骤大致所需要的时间也会心中有数

  这种习惯可以帮我们大大提高时间的密度,让我们过得更有条不紊,所以也能降低心绪烦乱的可能。

   Tip3  总是提前想好下一步去做什么

  将目光放的更长远一些,我们就自然而然能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做什么了”。

  例如,当你知道一周后你有一个考试,你就需要把需要复习内容分配到考试之前的每一天,要是不提前安排好,就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后的结果也难满足人意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先把能做的做好”,会让你的步伐更轻松

  时间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艺术地留白。

  说来看似有点矛盾,倡导极简与断舍离,却在文章中提到了这么多方面。单单从字数看来,就很不“极简”。繁琐细致是通往简单的必经之路,在真正全面地认识“极简”之后,我们才有可能重塑价值观与自己的心灵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话不多说,希望你能把这篇文章分享你的朋友,一起从今天开始尝试新的生活模式吧。

  *来源:网易公开课(ID:open163),分享全人类知识。微博@网易公开课。

  ■   ■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