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建云:倚拾栏畔,忆诗扬文| 就读这篇
倚拾栏畔,忆诗扬文
——平凡的蔡家崖,平凡的兴北
温建云
眼下时令已是立秋时节,黄土高坡的吕梁山延长而漫热的夏季却依然没有一种退却意思。工区路局老胡师傅常说的一场秋雨一场寒,在这片蔡家崖的地方换来的却是阵阵酷热的烤灼,闷热的躁动。或许山高的缘故,也或许是经纬度的原因,这些都已无关紧要。
在这片不起眼的小县城里,有一个与生俱来就带有着革命根据地的热情,红色基因的地方——蔡家崖。在这里我特别喜欢称呼他是平凡的小山村,平凡的世界。
时间应该是3月份末,服从太原公司的安排分配到这里。那时的蔡家崖还没有这样一个特有的专名词。刚来这,火车站的站名还叫兴县,那时候火车站还没通客运,外面的广场也比较萧条,除了一些硬化的水泥路、矗立的路灯外,远远的望去只有山,单调乏味,缺乏一种应有的活力与生机。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来这的日子也近五个多月。从开始的不适陌生,到现在渐渐喜欢甚至上升到有把这里当家的亲切感和归属感,是一天劳累工作后舒适的港湾。
傍晚时分晚饭过后,在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结束后,绕着外围操场悠闲踱步。也许是平时工作的忙碌,或许是刚刚的建设,也或许平时本来就没抱有一颗欣赏的心态,没有一种发现美的眼睛,也没有挖掘这里的文化。
(一)蔡家崖站的金桥文化
关于桥,大脑留存的记忆是那种选自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面描述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有诗情画意的桥,从某种文学角度分析,桥在这里除了承担平常的交通运输媒介外,还渲染出江南那种桥文化独有的特色,诗人把桥上升到一种家园情思,故土情环。曾经大学时和一群文学部门的志同道合校友南下杭州的断桥残雪、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游玩把弄后,这里的桥早已承担的不再仅仅是运输媒介,承担的都是当地历史的文化底蕴,都有着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1956年毛*词《水调歌头.游泳》中对桥也写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这里写桥写的是一种气势,写的是一种宏伟壮观,写的是对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意义的充分肯定.....
蔡家崖站广场的这三座桥在一定意义上确实承担了旅客的通行,我想在某种程度上他一定也有种特殊的含义。首先在用料的颜色就极为考究,选用的暖调色粗黄。而且三座桥的布置格局显得非常对称,而且材质全部选用实木,从桥上路过时,阵阵的木香也依稀可闻。这方面是我们先人民族的智慧和蔡家崖站这一个特殊地方的有效结合。在傍晚夕阳的照射下这桥就显得更加荣誉、智慧、*、高等。蔡家崖站自从通客运后就收到太原局领导的密切关注,太原局领导先后两次来蔡家崖慰问和指导工作,吕梁综合段车间在此成立。开国元帅贺龙女儿贺晓明曾经乘坐蔡家崖号来这参加开通仪式,当时台下正对的就是这三座金桥,朝阳辉照,万丈光芒,更加衬托出蔡家崖站开通对于兴县的重大意义,体现党中央、**对兴县人民的亲切关怀。这就是我对蔡家崖桥文化的个人理解。
(二)蔡家崖站草和树的精神
——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
我对草和树开始的敬佩最早来至于小学课本那篇关于塔克拉哈大沙漠的胡杨树。用根须叩问戈壁的苍凉,走过冰川时期的蛮荒,见证亿万年间陆海的变迁这是对胡杨的真实写照。胡杨一身都在和顽强的恶劣环境斗争。高原的高温高盐,强干旱,在及其恶劣的环境依然生根发芽。活着给人带去一片绿色,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这是对胡杨的赞美;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这是对胡杨的肯定。不知是荒漠造就了胡杨,还是胡杨定要与荒漠为伍,这些我无从知晓,但蔡家崖吸引我的是那路边的挺直杨树和广场的松柏,以及山坡和广场的那片绿。广场上树底草坪的设计采用的极大的五角星造型,我想这是小草骨子里渗透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对这片土地的忠贞不渝。清代诗人郑板桥在《竹石》中写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是对竹的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一种赞美,一种肯定。无论雷电交加的雨季,山体的滑坡,都阻挡不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坚守与热爱。太原公司曾经举办过一次主题演讲比赛,我依然记得我的演讲主题是像草和树一样的扎根吕梁山,坚守兴北。我愿做那冰山上的雪莲执著而圣洁的守望着这片土地,这是我对蔡家崖的工作坚守,意志力的磨炼和生活的热爱。
(三)蔡家崖站静谧的夜晚
对于夜晚,唐代诗人王维在《鸟鸣涧》中写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是古诗写作技巧中以静衬静的写法。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每天晚上八点左右,由太原开往蔡家崖的专列准时到达。川流不息的人群穿梭于广场间,远处的汽车司机吆喝往往此起彼伏,最长不过半个小时左右,这里的人群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只有这个时候皎洁的月光像纱一样披在蔡家崖,感觉只有这时候月亮完全是属于蔡家崖,甚至整个夜晚都属于蔡家崖的。
白天的一天工作忙碌感觉只有这个时候显得特别宁静,当你坐在广场的台阶,亭子的石椅上,草坪里树上的不知名的小虫叫个没完,更加衬托出夜晚的安详与寂静。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的散文性语言,刻画出月色夜晚的静谧。站内广场的霓虹灯数量不多,却也因此更加的璀璨,绚丽多彩。没有繁华都市的歌舞升平,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安静成了我们最好的陪伴。不是那种特写的孤独,是一种行遍红尘阡陌踏进通幽曲径后心灵的简单、纯粹。
回想今天所干的工作的不足,,哪些做的不好竟然是这样的清晰。是这个静谧的夜晚,不染尘世,安静和祥,给了我最好的禅心修养和思索。即使有工作的不顺,世事变故,也有一颗进退自如从容的心。只有在最安静的时候,才能审视我们的灵魂。我师傅杨哲常说的八年难出好的信号工,我想我们更应该有的是这种安静的禅意和素养,一种遇事波澜不惊的素养,一种洞察秋毫的禅意。是这个蔡家崖静谧的夜晚,留白的月色让我对信号工这一岗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作者简介温建云,兴县北信号工区
原鄉書院高品位大型文学平台关注原鄉書院回顾,点击可直接阅读
原鄉書院总目录
青山文艺|花解语|张国领|杨建英|杨华|卓玛
毕飞宇|陈忠实|池莉|曹文轩|迟子建|格非|冯骥才|韩少功|贾平凹|老舍|李佩甫|李敬泽|刘庆邦|沈从文|苏童|三毛|铁凝|莫言|汪曾祺|王朔|王小波|王安忆|徐则臣|余华|严歌苓|阎连科|史铁生|张爱玲|张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