恼火与自责,总在这之间循环,你会崩溃的
打车上班,因为堵车,一想到要迟到,小吴气得在心里狂骂司机太蠢,又责怪自己早上不该多懒五六分钟的床;
在单位,一个办公室的同事总是敷衍塞责,小吴心烦气躁,忍不住向对方甩脸色,但又怪自己平时“交友不慎”;
领导的批评,让小吴倍感懊恼,但又觉得自己作为下属不应该顶撞领导;
回家后看见爱人的种种行为,小吴感到很生气,埋怨一通后,又觉得自己不该像个泼妇……
小吴对我说,她现在走入了一个怪圈:总在恼火与自责之间循环,情绪总是起起伏伏,总会为得不到别人的理解而烦恼、沮丧。希望我能帮她分析分析,并支支招儿。
小吴目前的情况,主要源于有一种东西必须搞清楚但她并没有搞清楚:边界。
小吴提醒我说。
“是的,什么是情绪?情绪其实就是一个人和他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心理界线。”
我对小吴解释说。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一般都有两种生存空间——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它们与外界的界限,就是我所说的边界。有形的物理空间人们看得见摸得着,但无形的心理空间人们看不见摸不着,却被一道无形的心理围墙环绕着。
这里所说的“心理围墙”,就为自己确立了一个心理边界。这个心理边界告诉人们:要保护这块空间,就必须对这块空间上发生的一切负起责任;同时必须明确这块空间的边界和保护空间的手段,哪些是自己的、哪些不是自己的;自己应该对哪些负责任,不应该对哪些负责任。进而做到把有益的留在自己的空间里,把有害的挡在边界外,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声明:文中广告由腾讯配发,内容与本公众号无关,但您如果点击浏览,会带给本公众号一毛多钱的收益)
像小吴一样,很多人在生活、人际交往中感到恼火的同时又经常自责,多半是因为分不清自己与他人的边界。
我问小吴:
“你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自己不爽但不并不说出来,比如,从不拒绝别人,每次都让别人无谓地占用了自己的时间,而后自己还后悔,各种怪自己?”
小吴点点头。
我又问她:
“你有没有面对不满意的事儿,不说话,但有时摔东西、甩脸色?”
“回家看见老公躺在沙发看电视,孩子趴在地上玩,我有时很生气,会立马拉下脸,走进厨房弄得乒乒乓乓,摔柜门、摔铲子,老公和孩子一脸莫名其妙。”
小吴对我说道。
“你有没有经常用一些进攻式的语言,比如:“就是因为你……”“要不是因为你……我才……”?
小吴使劲地点起头。
以上三种情况其实这就是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什么不是自己的,导致自己该负责未能负起责任,不该自己负责自己又感到自责;试着保护自己的边界,但保护的手段却是无效的;心理界限不明,把别人的行为和想法都指责了,却仍然没有说清楚自己的要求是什么,同时跨越别人的心理界限,入侵对方的心理界限,使双方陷入僵局。
而那些建立起清晰的心理边界的人,在与他人或外界的互动中能够掌握:
与他人建立亲密感情联络,但不至于因为分离而丢掉自我、失去自由;
当别人的言语或者行动无形中跨越了他们的心理界限,这时候,他们会这样反应:
1.以肯定的方式沟通,准确地把自己的感觉说出来,“我很不高兴,是因为……”
这种沟通方式因为以“我……”为中心,说的都是自己界限内的,不会越过别人的界限,不会引起别人的情绪。听的人也因此不会产生对抗心理。
2.接受对方的情绪,同时给自己时间。“不急,想想怎么跟他说……”“不急,先听听他怎么说……”
虽然对方无意中跨越了界限,自己要保持一定的心理弹性,接纳对方的情绪,但不让它侵犯自己的边界。这既保护自己的界限,让自己的情绪不受干扰,又未入侵到别人界限,不引起别人的情绪。
边界清晰的人,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界限,也能分清别人的界限,不会轻易让他人入侵自己的界限,也会尊重别人的界限,因此“我安全、我信任,所以我平和、我接受、我理解、我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