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庸的记忆
奶奶告诉我,爸爸就是上学的时候晚上老看武侠小说,眼睛才近视的,我爸爸有很多武侠小说,金庸的,黄易的,梁羽生的,古龙的,甚至李凉的,我基本上看了个遍。
毕竟那会儿没手机可以玩。
我翻出来的第一本武侠小说,叫做《侠客行》,作者即是金庸先生,很老旧但保存得很好。
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写过几篇发生在“长乐镇”上的虚构小说,这里的长乐镇,其实就取自于《侠客行》里的长乐帮。
彼时年幼,不懂家国恩仇,甚至连男女之情也懵懵懂懂。我第一次看书看得脸红,是四年级看《天龙八部》,虚竹和西夏公主在西夏的冰窖里缠绵的情景。
后来再翻到这里时,喟叹金庸先生的笔力,寥寥几语,将暧昧、柔情、激情融合得如此之好。
屁大点孩子不懂什么是江湖,只觉得里面的名字起得真好听,我最喜欢的不是那些大开大合的主角名,而是段正淳的一个情人的名字:阮星竹。
湖边竹,绿盈盈,报平安,多喜乐。
但长大意味着烦恼蹁跹而至,每当我想逃离现实的时候,我总幻想着那个偌大的江湖就在我身边,多的是手拿佩刀的喽啰,多的是一壶烈酒一寸残阳的潇洒,多的是滴翠青旗飘扬下的酒肆,多的是红粉佳人与英雄好汉。
正因为这样,我随身携带的书里,总有一本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以前偏爱《连城诀》,这两年身边是《鹿鼎记》。
我羡慕过韦小宝拥有那些个风华绝代的老婆,也羡慕杨过小龙女只为君素手调羹的一生,羡慕过郭靖黄蓉携手闯荡江湖的经历,也羡慕过令狐冲与桃谷六仙奇怪的友情,羡慕过很多人,也憧憬过很多场景。
现在想来,大抵是每一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
早前我看过金庸先生的采访,我就牢牢记住了寥寥几句,他说武侠武侠,重点是侠,而不是武,是那种抛弃自身去为别人的精神。
我想正因为这种精神在现实中太少,才会显得弥足珍贵,才会让人向往。
直到现在我仍然是这样认为的。
当我捋过来的时候,我刻意去回想,但发现先生在现实中如此低调,我脑海中只记得他的作品。
对于他的其他,我赫然没有多余的记忆,只记得之前江南好像收到过金庸先生的律师函,关于江南侵权的事情,但我记得江南认真道了歉,也取得了金庸先生的和解。
刚才在车上,微博突然向我推送了关于金庸先生去世的消息,我愣了很久,伤痛不至于,但总也有些悲哀。
金庸先生94岁才走,想必遗憾也甚少了,浮世沧桑,又岂是我这种还未行过老先生三分之一年岁的人所能评头论足的。
只是我觉得这样的国士,少一位,就对后来人来说,又失去了一座灯塔,虽然我明白,人总有生老病死,但很多时候我都只盼这些老人多留一天,再多留一天。
潮会涨,潮也会落,云会来,云也会走。
古龙先生去世的时候挽联上写着:“小李飞刀成绝唱,人间不见楚留香。”
那金庸先生呢,想来他的挽留有且只有他自己有资格写,或者他穷极半生,写出那十四个字:“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会儿我一闭眼,便能想起很多经典的场景,若说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天龙八部》里的那个场景:
阿紫问萧峰:“她有什么好,我哪里及不上她,你老是想着她,老是忘不了她?”
萧峰平静地回答:“你样样都好,样样比他强,你只有一个缺点,你不是她。”
我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一晃而过;
第二次读到这里的时候,觉得难过;
第三次读到这里的时候,觉得悲凉;
直到现在,我会跳过这里,不读。
金庸先生的书,我肯定还会再看很多遍,以后也会把这些书收藏起来,让我的小孩也像我当初翻我爸爸的书箱子那样,去让他看。
写至此处,再无多言,借以金庸先生《天龙八部》里他自己说的话作为结尾:
人生在世,去若朝露。魂归来兮,哀我何悲。
先生千古。
旧文链接
.我想抱住那个自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