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懂这一点,培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不懂这一点,培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2017-11-12 22:30:59 作者:鲁细细 阅读:载入中…

不懂这一点,培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 ◆

文 | 十点君

前不久,朋友圈被“西红柿炒鸡蛋”的广告刷屏。

广告内容大致为:

一个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下午四点打算做一道西红柿炒鸡蛋带去同学聚会,但是他既不会切西红柿,也不会打蛋,于是想到给妈妈发微信求助。

妈妈先是发了个语音,但他表示听不明白,最后妈妈给他发了个完整的烹饪视频。

最后男孩成功做出了西红柿炒蛋,在接受众人赞美时,有同学问:中国和美国的时差是多少?他这才反应过来:妈妈是在凌晨4点起床给他示范做西红柿炒蛋!

广告视频一出,在大家纷纷吐槽男孩“妈宝”、“没良心”、“不孝顺”时,我只有一个想法:他不是不懂事儿,而是缺乏界限感。

什么是界限感?

你有你的空间,我有我的自由。我们各司其职,各得其乐。这就是界限感。

“西红柿炒蛋”虽然只是一个广告,但却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真实写照:

孩子一有事不是先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是求助父母;父母面对孩子的要求不是先鼓励他自己完成,而是有求必应

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一个:孩子一辈子离不开父母,而父母没有自己的人生

《南方都市报》发过一篇报道,讲述了一对月薪6000的环卫工父母,供女儿留学澳洲的事情。其中提到女儿考了7次雅思才勉强达到分数线,花费数万元。

虽然女孩有奖学金,学费全免。可生活费仍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为了供她出国留学,母亲已经10年没有买过衣服,并且由于常年劳作患了严重的风湿病。

在这个案例中,我并不是认为穷人家的孩子就没有资格追求梦想,而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赔上父母的人生,这样真的好吗?

可是缺乏界限感的孩子,就是会这样理直气壮地索取:我要实现我的梦想爸爸妈妈请你们为我买单。

回归问题本身,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如若他缺乏界限感,究其根本一定是父母从未给过界限感的教育也就是说,缺乏界限感的孩子,一定有缺乏界限感的父母。

那么,缺乏界限感的父母是怎样的?

曾看过一篇文章《中国式父母,正在用付出毁掉下一代》,其中提到“父母的付出和牺牲没有换来热气腾腾的好日子,反而造成了很多亲子关系的困局”。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可以付出多少?

汇丰银行曾发布过一份全球教育报告:超过82%的中国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作出“牺牲”的准备,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几乎完全丧失了个人时间

他们甚至愿意为了孩子失去自己

孩子小的时候,24小时全天候守护照顾,交给谁都不放心,甚至会因为孩子放弃工作;

孩子上学后,除了要照顾他的衣食起居,还要操心他的学习成绩,一言不合就陪读;

孩子成年后,担心他还不能够把控自己的人生,仍然事事过问,事事参与;

孩子有了孩子之后,主动给他带孩子,每天洗衣做饭,伺候一家老小。

从父母无私的付出中,我们看到一个凛冽的事实:父母虽然没有自己的人生,但也把控着孩子的人生。

父母在毫无保留付出的同时,也在模糊着自己和子女之间的界限。

拿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来说,父母通常会认为:孩子报考哪个大学,在哪个城市工作,和谁结婚,这些都是我的事,不仅要一一过问,还掌握着生杀大权;

孩子会认为:给我买房买车,帮我带孩子,这些理所应当都是父母的事。

界限感的模糊,让父母和孩子都充满焦虑,大家都在以爱之名,彼此捆绑,最后在爱的包围中一起面临窒息。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曾说过:“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可大多数的中国父母一辈子都在围着孩子转,还为自己的付出感到骄傲:看,这就是母爱、父爱的伟大

而一旦孩子表现出怯懦、无能,他们就会愤怒:都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这点事还办不好?

但父母可曾想过,孩子今天的无能正是你们过去一次次的越俎代庖,一次次地跨越界限造成的?

梁文道在《常识》里提到:“但凡见过地狱的人,就知道世间有语言无法形容的虚无,人的感情有不能承受的界限”。

培养孩子的界限感,首先需要父母能够认清界限。

①   学会放手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从3岁开始就会形成内在价值感,会开始通过一些行为证明自己的价值存在,如果父母事事代劳,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挫败感。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道: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一个“不必追”就道出了界限感的终极奥义,好的父母一定懂得在何时放手,只有不去追,才能培养孩子的界限。

②   给予包容的爱,而不是控制的爱。

曾看过这样一个视频:大雪过后,大地银装素裹,这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忍不住向妈妈要求去外面玩耍。

其中一个孩子的妈妈回答:你可以去,但是必须在我的陪同下,还要穿上防水的棉服;

另一个孩子的妈妈的回答:现在太冷了,出去玩雪一定会感冒的,你在家好好呆着,我这都是为你好

很明显,前一位妈妈给予的就是包容的爱,而后一位妈妈给予的是控制的爱。

包容的爱是开放的:我尊重你的选择,但也给你提出建议;

 

控制的爱是狭隘的:我否定你的选择,你必须按照我的意志生活。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会让亲子关系失去平衡,总有一方会受到伤害,长此以往界限感将不复存在

③   学会温柔坚定的拒绝。

拒绝孩子,这是很多父母的一大难题,因为遭到拒绝的孩子一定会反应强烈甚至哭闹;

可如果不拒绝,就会失去界限,孩子就会不断探究父母的极限在哪里。

而拒绝也是有方式方法的,拒绝孩子时要温柔而坚定。

坚定和强硬是不同的:强硬是粗暴的,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坚定是让孩子明白:这就是界限,不可逾越

董洁在《妈妈是超人》节目中,就上演了教科书般的“温柔而坚定的拒绝”。

儿子顶顶因为吃零食没有节制、嗜糖如命,长了蛀牙,董洁用尽了各种办法,可是儿子不仅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十分不理解妈妈的一番苦心。

后来董洁尝试和他互换身份,让儿子当家长承担家务照顾孩子,自己当小孩疯狂吃零食。顶顶作为家长批评教育妈妈后,一下子就明白了:妈妈不让我吃太多零食,是担心我的身体健康

她没有粗暴的教育孩子,而是让他设身处地的明白妈妈的良苦用心。先明确界限,然后通过温柔的方式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王梓恒曾在文章中写道:“善良的中国父母已经入侵了孩子的界限,而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爱中开始一步步缺失。”

 

越是亲密的关系,越是复杂。只有把握好界限,父母和孩子才能彼此相爱,又彼此独立,各自活出自己的精彩。

十点君说

 

“我想送你一座图书馆。”

免费开放感谢你我的相遇

音频领读,让阅读孤单

10天陪你听本书,一年你比别人多读36本

-作者-

鲁细细,非自由撰稿人,一个文艺又有趣的学渣。本文为十点读书原创,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共读图书馆】,即可免费收听60本好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