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纳兰评耿占春的诗 | 作为批评家的诗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纳兰评耿占春的诗 | 作为批评家的诗人

2019-07-08 00:31:12 作者:窗户 来源:送信的人走了 阅读:载入中…

纳兰评耿占春的诗 | 作为批评家的诗人

  纳兰,男,本名周金平,1985年生,现居开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评论发表于《文艺报》《长江丛刊》《星星》《特区文学》等刊物。著有诗集《水带恩光》《执念》。参加第18届全国散文诗笔会。第十一届星星夏令营。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本文已授权

  作为批评家诗人

         ——评耿占春的诗

   

  纳兰

   

  摘要批评家之诗,不同于诗人之诗,也不同于他的文学批评,但批评家的身份思维深深影响着他的诗歌写作,本文从诗人批评家的这个视角切入,审视剖析耿占春的诗歌作品。批评是怎样影响他的诗歌写作,他又是怎样将批评思维和诗性思维进行合理融合。《隐喻》是他的一部关于诗学著作,用他的诗学理论来剖析他的诗歌作品,颇有一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效果,亦有一种“左右互搏”之感。

   

  关键词:批评家 诗人 隐喻 耿占春

   

  诗人和批评家的两种身份在耿占春先生的身上得到了巧妙平衡与合理的转换。他写诗的时候,有一个批评家的自己躲于身后,对于诗人的身份静观而不语,这是另一种的“观自在”。他履行一个批评家的使命的时候,诗人之“诗”已然成为他批评的利器,他的诗人的感受力想象力使他在批评的过程中更靠近真理意义。他的诗,从某种程度而言,有种“以文入诗”的特点。“人们被诗歌所打动,也就是被吸引个人感受性之中,诗歌把个人感受性聚集在一起,更深层的这真理仅仅通过这种感受性才会出现”①(耿占春)。换言之,他在用诗人的身份和语言拯救弥散的感受性,这是诗歌话语对于批评话语的给养与互为补充。诗歌话语拯救了“受难的感受力”,诗歌是关于月亮想象,而批评的话语仅只是指向月亮。

  他写诗的时候,就是孤身一人奔向属于他的“十字架”,这是属于诗人的使命,作为批评家的自己不干涉,也不僭越。诗人不满足于在语言的世界里“创世”,也要尝试从语言到行为的“救世”。而批评家的自己不参与创世的过程,他只是一个清醒旁观者挑剔眼光对诗人使用语言创立的世界进行挑剔和责难。诗歌与他而言,只是换了一种形式思考。批评家之诗是一种诗体的文论和批评,而诗人的批评是思与诗的合一,是辨认出语言里的“诗、真理和美”的过程。诗即是批评,批评即诗。他借用了诗歌的外衣来掩藏思想着的肉身。如果说批评是智识的消耗的话,那么诗歌写作对他而言就是智识的节日

   

  诗人的眼光看世界,批评家的眼光看自己

  他看世界的眼光是诗的眼光,他用诗的标准衡量当初那个用语言说出“要有光”和创世的至高者所创造的世界,当下的世界与原初的世界有了裂缝,诗的世界变成了谎言的世界。当他写下《世界荒诞如诗》的标题,是对这个有裂缝的世界的痛心,是把世界拉近诗的一种企图,但是世界与诗之间横亘了一座荒诞的山岳。当诗人耿占春写下:“在无话可说的时候,在道路/像逻辑一样终结的时候/在可说的道理变成废话的时候”,诗就在“道路、说话和道理”这三者之间切换。这很容易使人想起《圣经·新约》中耶稣所说的:“我就是生命、道路和真理”。当他写诗的时候,他就复活了灵性的生命,他在用诗来与神沟通,他在用诗寻求一条生路,他在复活一种古老技艺“从废话里提炼道理(真理)”。“在道路/像逻辑意义终结的时候”,就是诗意在诗里复活的时候。正如人的尽头是神的起头,终结的道路必然能开出一条“非常道”。在一个偏离了诗的世界,荒诞成为世界的别名,写诗就是排除或扫除“废话里的易燃易爆品”,写诗就是对“家法”代替“宇宙法或世界法”的批判。“开始写诗,在沉默/在夜晚噩梦惊醒的时候”,诗人不再“在沉默中寻求庇护。然后,随着上升的冲动,此前不能表达东西能够用言词表达,通过某种奇迹般的简洁,采取明喻的方式,激发一种新的热蜡从密封环的压印中留下”②。诗人沉默是因为语言比邻黑夜,而开始在沉默中爆发是因为想念语言接近神光的时刻

  世界荒诞如诗

  许多年后,我又开始写诗

  在无话可说的时候,在道路

  像逻辑一样终结的时候

  在可说的道理变成废话的时候

  开始写诗,在废话变成

  易燃易爆品的时候,在开始动手

  开始动家法的时候,在沉默

  在夜晚噩梦惊醒的时候

  活下去不需寻找真理而诗歌

  寻找的是隐喻。即使键盘

  跳出来的词语阴郁

  淫欲,隐语,或连绵阴雨

  也不会错到哪儿去,因为写诗

  不需要引语,也无需逻辑

  在辩证法学徒操练多年之后

  强词夺理如世界,就是一首诗

  整体看这首《世界荒诞如诗》,“开始写诗”与“活下去”构成了一种结构上的相似,写诗就是活不下去的无声的控诉,写诗就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活下去不需要寻找真理,但是为了真理而活,仿佛也是一种更好的活着。“而诗歌寻找的隐喻”,其实隐喻只是一个外壳,耿占春在《隐喻》一书里说:“隐喻就包藏着诗、真理和美”,往深了说,诗歌是借助隐喻的手法网罗住了“真理和美”。“活下去不需要寻找真理”,却需要寻找“道路和生命”,诗歌寻找隐喻其实就是重新找回诗与世界的相似性,找回人性神性的同一性。诗人从“隐喻”想到这几个发音近似的“阴郁、淫欲、隐语、阴雨”等词语,就把外在天气内心情绪欲望,等诸多信息集中在一处。诗人驾驭词语,就像放牧驯顺的羊群

  如果“世界荒诞如诗”,那么写诗是制造更多的荒诞,还是为了消解荒诞?在耿占春先生的《世界荒诞如诗》一诗中,我看到了诗是反抗,控诉,纠正。诗是反辩证法和逻辑的。在世人皆顺从规则的时候,他创造了另一些规则。

  开始写诗,是对世界荒诞做出应激反应。或者说世界的荒诞倒逼诗人开始言说。世界和诗之间的天平,因为加上了“荒诞的砝码”而开始倾斜。荒诞成了世界和诗之间的粘合剂,这荒诞既堵塞了道路,也终结了言词。写诗本应该是有话可说,本应该是顺应“道成肉身”的逻辑而用言词靠近真理,本应该是从废话中分拣道理,结果“许多年后 ,我又开始写诗”是因为无话可说,道路的终结和道理变成废话。在诗人耿占春的笔下,诗依旧是在和世界的荒诞进行着抵制和斗争。就像言说医治着无话可说,道理训斥着废话。

  “在道路像逻辑一样终结的时候”信心依然能分开海水而开出一条道路。

  “在废话变成/易燃易爆品的时候”诗依然扮演灭火除暴(爆)的功用

  “在开始动手/开始动家法的时候,”诗依然扮演的公义的判词。诗依然是高空坠落后及时打开的降落伞。“活下去不需寻找真理而诗歌/寻找的是隐喻。”那么活不下去的时候,是不是就需要寻找真理了呢?什么又是隐喻?“那么,世界万物就是神的话语。这话语就像宇宙万物一样永远在消长,而永远存在着。他在万物中永永不寂地诉说着同一的话语,人类就要永远处在创世的神恩状态。当人类忘却了聆听,他也就忘却了诸神的话语和世界,忘却了本源”③。隐喻使人与自然恢复关系,人与神保持一致。人对隐喻关系的寻找,其实是在自然之中寻找合宜之所安放自身,是内心秩序事物秩序的一致性的寻求。不至于是不寻找真理的活着,而是在寻找隐喻的过程中“使生命的意义成为动人悬念而被人类精神所渴念、期待和追索”。

  诗歌寻找的是真理。唯道成肉身的词语,才不会产生“阴郁、淫欲,隐语,或连绵阴雨”的歧义和谐音。寻找的是隐喻,其实寻找的就是完成创世之后隐而未现的上帝。之所以“不会错到哪儿去”,是因为通过“树荫”总能遥遥感知树荫之上的实体。隐喻里藏着诗,写诗寻找的是“意外的比喻”,耿占春用隐喻给世界披上了“肉身的外衣”,又用诗歌作为“意外的比喻”乃是世界诞下的“新生儿”。寻找意外的比喻,就是给隐喻这个大家庭,找回散失的亲人灵魂,就是给隐喻的火堆注入源源不断能量

   

  耿占春的《论诗》,就是诗的形式的文论。

  论 诗

  在小小的快乐之后

  你甚感失望:写诗寻找的既非真理

  也不是思想,而是意外的比喻

  为什么一个事物必须不是它自己

  而是别的东西,才让人愉悦

  就像在恰当的比喻之后

  才突然变得正确人间事务

  如果与诗有关,是不是也要

  穿过比喻而不是逻辑

  才能令人心悦诚服?而如果

  与诗无关,即使找到了解方案

  也无快乐可言?如此

  看来,真理的信徒早就犯下了

  一个致命错误:虽然

  他们谨记先知的话

  却只把它当作武器一样的

  真理,而不是

  一个赐福的比喻

  以诗论诗在一些诗人身上,数见不鲜。在米沃什、史蒂文斯,博尔赫斯等国外大师的诗里,皆能见到。耿先生的《论诗》依然延续了《世界荒诞如诗》处的一些思想。在《世界荒诞如诗》中的是“而诗歌寻找的是隐喻。”,《论诗》里是“写诗寻找的既非真理/也不是思想,而是意外的比喻”,比喻何以如此重要,帕斯在《弓与琴》中这样写道:“是的,语言即诗歌,每个词都藏有只要一触动秘密弹簧就会爆炸的某种比喻炸药”④。耿占春既占有了批评家的理性智慧,也体验了诗人的感性之愉悦。他给诗“减负”,把真理和思想从诗里过滤除去,只享受发现“意外的比喻”的“小小的快乐”。他像一个返璞归真智者发出朴拙的质问,“为什么一个事物必须不是它自己/而是别的东西,才让人愉悦”?耿占春在《隐喻》里说:“诗人有一种不可遏止的冲动去寻求隐喻,寻求把人与自然,把生命和宇宙统一起来的那种原始力量。在人与大地这两个彼此变得很像的世界中,诗人就体验到一种对人的自然式的领受和对自然的纵情欢爱。”⑤一个掌握答案的人,为什么还要重新发出疑问?他在回味无知之时求知的快乐,他在引领后来者的思考。在《隐喻》一书中,他用肯定句告诉我们:诗是隐喻的复活。诗是语言的原始形式。而在《论诗》中,他在用否定句式的“既非,也不是,而是”,从中可以折射出他从批评家的思维到哲学思维的切换,“非法。非非法”里或许暗含有更高的智慧。在“人间的世务”是否与诗有关的追问中,快乐法则成了诗之正确与否的准则。诗人写诗,服从的是自己的领悟而不是逻辑和矛盾律,以寻找“意外的比喻”为乐,诗人耽于“人间的世务”,而延误了“神圣世务”。“一个赐福的比喻”在提醒我们基督曾用比喻的方式把真理显明给我们。诗人在比喻里自得其乐,不如在诗里传递真理的福音。“赐福”传递出的信息是诗人认可的自利而利他,自解亦脱令他人解脱,施与比接受更为有福。

  耿占春的《论消极自由》《论恶》《论神秘》《论语言》《论晚期风格》《论快乐》,都是一个主题下的论述,可以看作是一篇诗体的文论。诗的体裁的凝练跳跃或许在这一时期更适合思想的抒发。以文入诗,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耿占春的诗是一种依托深厚的学养与深邃的思考之上的产物,诗是他的阅读、思考、反思、批判等的综合叠加。诗是他放松时的思辨,把思想浓缩为诗,他自身作为一个思想的管道,吸纳一些思想,经过净化和提纯后输出另一些思想。理解他的一首短短的诗,要越过他对读者无意之间设置的阅读的障碍,要从阅读另一本厚厚的学术著作为基础。可以这么说,一首诗就是一本浓缩的书。读他的《论消极自由》,若不了解什么是“消极自由”,就很难对这首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在《两种自由概念》中,他提出了关于自由的新的概念。区分了两种自由概念,即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在他看来,积极自由意味着自我控制和自我实现,而消极自由则是一个不受外在力量干涉的私人领域。诗其实就有更多私密性和私人性的属性,它是一个人的“消极自由”的领地。《论消极自由》中“所有闲散的人都在古城溜达”的闲散的状态,即一种消极自由的状态。诗中呈现一种语言的张力,“在人民路,在洋人街”“一切有用之物,一切无用之物”,可以感受到人民与洋人,有用与无用两对词的对立所造成的张力。人民路和洋人街,除了命名的不同,其实也是两种不同制度和道路的隐有所指。“苍山云缓慢地飘过,洱海门/所有的花都在随意革命”,事物也在表达一种自由,它们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革故鼎新”。当读到“所有的花都在随意革命”,你会对“随意”传递的自由意味和“革命”一词的借喻而会心一笑。“昔日茶马古道上的马镫/铜壶,旧地图不明用途器具/在连绵的杂货铺里/堆集成一首物质诗篇”,“过时物件”在诗人眼里变成了“物质的诗篇”,事物本身即诗,他检阅的目光使这些过时的物件重又焕发出光彩。“一种快意虚假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获得自由的人们,或许就是行走着的“精神的诗篇”。

      世界不仅仅荒诞如诗,世界亦美如斯。在诗人的眼中,世界不只是有荒诞的一面,亦有着“浮云诡秘看苍山”的一面。他、世界和生活之间的对峙和紧张关系被一首诗所缓解所简化,一首诗即可解决他与世界的关系,他与生活的关系。“你的世界,就只剩下一首赞美诗”和“你的生活,就只欠世界一首诗”《一首赞美诗》。身处于这样的地点“南诏国遗落的江山里”和这样的时间“大理国剩余的时间里”,他拥有的是对世界的赞美和一颗亏欠之心,“一首诗”就可以完成对这个“残损”的世界给予交代,“一首诗”就可以还清对世界和生活的亏欠,“一首诗”就可以撇清自己与“重要的事务”的关系,“一首诗”就可以熄灭“野心和抱负”。面对历史的循环和祸殃季节般重复,一切都在“山河天眼里”,他“忆起一行诗——”,那该是世界的起头,光的来临和爱的来临的时候,是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那一行诗犹如神开口说出的那句“要有光”,一切都在光的彻照之下,一切都在光的医治里。“点苍山下/樱花盛开/它自己的庆典”《世界美如斯》,诗人像一个局外人,未能融入“樱花的庆典”,他与事物保持着一种距离,他看到了世界之美,同时也保持着一种清醒,“美,能拯救世界”这还是一个尚需证明的一个命题。

  “诗歌语言既与传统的象征秩序或象征系统存在着批评与‘解构’关系,又力图揭示词与物的象征功能,激活这一创造象征的语言机制。从象征的古老源泉中汲水的同时补充这一日渐枯竭的源泉”⑥。这是现代诗歌写作的意义,诗歌语言从象征秩序里“汲水”,又给象征这个“枯竭的源泉”以补充,诗歌语言不能离开象征而存活,而象征亦需要诗歌语言对它的施救。耿占春认为,象征思想不仅是自然与文化在类似性基础上的混合,也是文化与主体世界或内在世界的混合。词语,事物或客观世界,思想物或主观世界,三者没有区分。这就是说,语言、世界,“我”三者达成了一种“合一”,世界是人格化的世界,人是物化了的世界,而语言是我和世界的合一。他从这个物的世界里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场景和意义,“那些野花野草,隐秘的野生动物/它们不知道谁统治着世界/不弃权不反对它们欢乐的在野”《称之为苍山》,这哪里是一个纯粹的物的世界,分明是一个阶级的社会,野花野草,隐秘的野生植物是被统治的事物,它们享受着一种“欢乐的在野”,这就使事物具有了人的主体性,这就使野生事物的“在野”,有了政治学上的含义。“山脉的那些火成岩/花岗岩熔岩/结晶岩之上的森林,称之为横断/山脉,矗立在缄默的权力意志中”,整个世界不过是自高者精神存在的实体和手段,诗人所言“山脉,矗立在缄默的权力意志中”,事物尚没有法外之地,何况人乎?“唯有它(山脉)接近最高的宇宙真理”,这里丝毫看不出诗人有对山脉的艳羡,也没有对宇宙真理的企图,他只是一个冷静的陈述。诗人在诗的结尾写道,“在野花/丛生的山顶,一种野生的思想/在慢慢接近久已失去的/地址与名称——称之为苍山”,“一种野生的思想”可以看作是诗人所首肯的美学和诗学,“野生的思想”更为不受约束和丰盈,更易抵达世界的本质。

  一种出发的意志           

  帕斯在《弓与琴》中说,风格是所有写作的起点。从这个角度而言,晚期风格,已不是写作的起点,而是写作目的地的抵达。晚期的“葡萄”,不再腐烂而坠落,它经过手艺的酿造而变成了风格的佳酿,可以储存长久的美酒。

  晚期风格,它被限定在一个修饰词“晚期”之上,晚期,意味着在时间的概念上难以逆转,在既定的文本上难以修正,也意味着内功的炉火纯青、技艺驾轻就熟与游刃有余,也意味着内心世界充满正等正觉、正思维正念,因而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钜。晚期风格是对晚期“不幸的经验”的颠覆,是在废墟里开出的花朵。

  “然而,我想象的晚期是一种力量”。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一个人不被疾病所侵扰的晚期,晚期是“阴影”。晚期是时间之沙粒在肉身的沙漏之内的流逝。晚期风格是随时间而来的智慧。晚期风格,是用时间的阴影来遮盖耄耋之年的肉身,是用时间来“覆盖了全部失望经验的一小部分”。“他的年岁/比他生活的大部分街区都更古老一些”理应是街区比人更古老,理应是落叶归根。在一个反常的世界,家园成了一个词典里的词,内心里的记忆。而房子不是家。街区的摧毁与新建,让一个人失去了怀旧之情,这意味着你有随时间而来的智慧,亦有随时间而来的悲伤。

  湖对河流的寻找,是对同类者的寻找,是一种流逝对另一种流逝的注视,是一种命运与另一种命运的并行不悖,是汇合,合一,是万法归一,是众到一的返璞归真。一种出发的意志,也是一种必然抵达的意志。“湖进入河,河进入溪,溪流进入源头的水”,进入源头的水,意味着你与“源头”的联结,而不至于枯干;意味着你将要饮“活水的源泉”。这种从湖到河再到溪的转变,是一种宽阔对狭小的注入,是新生的力量和复苏的力量。“一座分水岭:晚期”分水岭,则意味着今日之我与旧日之我的告别,未来之我与今日之我的告别。

  晚期风格,是个人传记,他是一个人不加修饰和删减的“欲望和不幸加以叙述的编年史”。

  在耿占春先生的《论晚期风格》中,晚期是一种力量。晚期是一种出发的意志。晚期“只存在于一个人最终锻造的话语中/这就是他的全部力量”。晚期风格是集聚毕生之力“最终锻造的话语”。晚期风格,是用话语创生的“另一个我”,是我的意念的无数个分身。“在那里/他转化的身份被允许通过,如同一种音乐 ”。

  耿占春以“一种野生的思想”享受着“在野的欢乐”,他确立一种诗人批评家的典范和风格,诗的语言是“创世”的语言,亦是他所珍爱的“救赎”的语言。在《论语言》一诗中,他历数“语言的种种罪状”,如今我们的语言习惯于“杀生”“判决”“肮脏”。他坚守的是这些词的反面,即语言的救赎,赦免和洁净。他呼唤一种净化世界和自身的语言。语言失去了神性,语言不再传递爱和福音,语言里不再有怜悯和救赎,语言失去了诗性,“这就堵住了语言通往欢悦的灵魂的途径,堵住了灵魂通往语言的隐秘的圣地”⑦。他曾坦言,“我随身携带语言和死亡”⑧,语言或诗始终是激活他的感受性的“鲜柠檬”,他面对的不只是一个个没有生命的“文本”,面对这个世界,“可是我会流泪/我的心会悲伤,身体会感到疼痛”《辩护词》,他始终是对这个世界和世人存有一份深情,对受难的世人,他发出“谁掌握着拯救的技艺”的询问。在他额头布满智慧的皱纹和理性的脸孔背后,是一颗诗心和受难的心。“是的,一定要快乐/如果快乐是一笔财富/我就节省一些,偿还或抵押/给那些更苦的人”《论快乐》。“偿还或抵押/给那些更苦的人”,这样的诗句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他让人感动,因为他的品格和悲悯。快乐应该还给更需要的人,快乐应该远离权力的干涉。“快乐,就像雷电在沙漠上/挥霍雨水,就像节日里的/穷人,快乐而知礼”。他是一个有良知的学者,他站在了受苦的人和穷人这一边。

  “你们已经知道,他的巨著不会/提到我,我隐居在一座船型的山上/无论春秋,在一片雾海中书写/我从未想到我的败北已如此久远”《失败者说》,但他也不曾想到他的胜利也如此久远,那是诗人的胜利,也是批评家的胜利诗人和批评家是两种身份也是一个身份,是两种思维亦是一个思维,他只不过是左手批评,右手诗歌,其间是思想的流动,而思想的流动就像是左手交给了右手,河流汇入江海。批评家的他以在另一个人身上发现自我为开始,在精神上假装过上了他人的生活。批评家将心比心,将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巧妙而合理化的据为己有,在他人的欲望中发现自己隐秘的欲望,在他人的信仰中坚固自己的信仰。批评,就是闯入另一个人的私人领地,绕过无形的地雷和路障,抵达圣地。他要在批评的过程中识别出自己的思想和他人的思想,并将两种思想合流。诗人批评家,只做思想的识别,而拒绝让他人的思想侵入自身有人曾说他的评总是优于那些被品评的作品,他不是在为那些作品“辩护”,也不是尽一个职业批评家的职分,而是他自己的思想的力量过于强大,他在别人的作品和思想中有一种价值认同,也同时是一种自我的确认。他走在了时代的前头,他不为未来而写作,但却引领了未来。

  2018/10/24

  参考文献:

  ① 耿占春:《失去象征的世界——诗歌、经验与修辞》,第35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②斯坦纳:《语言与沉默》,第49页,北京: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1月第一版

  ③耿占春:《隐喻》,第9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④帕斯:《弓与琴》,第23页,赵振江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⑤耿占春:《隐喻》,第6、7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⑥耿占春:《失去象征的世界——诗歌、经验与修辞》,第7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⑦耿占春:《隐喻》,第91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⑧耿占春:《沙上的卜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1日版。

  汇集:

  送信人三周年 | 你还没有收到信?

  送信人二周年汇总

  送信人2019年1-3月份集锦 | 一人一首

  送信人2018下半年集锦 | 一人一首

  送信人2018上半年集锦 | 一人一首

  圣诞礼物来了  |  送信人精选短诗集

  春节专辑:最好看的信来了

  情诗专辑 | 多希望,你离开之后  你还在。

  写下即是永恒

  纳兰专栏:

  纳兰评姚辉诗集《另外的人》 |洁净的诗写者或独立的“他者”

  纳兰新作  |  是光而不是有关光的思想

  纳兰评叶舟诗:净化之诗

  纳兰 |  评李南《妥协之歌》

  纳兰读蒋志武《在宽阔之地》组诗 |  一种渐入佳境的时间和心灵状态

  纳兰评李文武的诗   |   诗的愉悦

  纳兰   |   从一个落日,我看见了所有的落日

  纳兰读张丹的《樱桃时间》 | 诗的救赎

  纳兰   |  现实之重 魔幻之轻——评汤养宗诗集《去人间》

  纳兰   |   独觉书(十章)

  纳兰读诗   |   “返回”的道路里,隐藏着“返青”的力量。

  纳兰读吴小虫近作   |  无须问其他花何时

  纳兰评林珊诗集   |   小悲欢,大慈悲

  纳兰   |  水带恩光

  纳兰读诗   |  你如来我的村庄,我会用泉眼看你

  纳兰    |   诗的净化

  纳兰读李成恩诗  |   现代性的面孔

  纳兰读颜梅玖诗集《大海一再后退》  |   屈服某种秘密的秩序

  纳兰读敬丹樱诗   |   一枚青幽幽的柚子  搂住了她的枝子

  纳兰评米绿意诗集《通往彩虹的梯子》  |   接受雪的抚慰和它制造的白日梦

  纳兰评舒丹丹诗集《蜻蜓来访》    |    在寂静里获得神圣

  纳兰读诗   |   我祈求一行诗可以无限的延续下去

  纳兰读诗  |  树木在摇着自己的枝叶

  纳兰评《森子诗选》  |   梦已失信梦中人

  纳兰新作 | 一千株麦穗的手里握有千只眼睛

  纳兰   |   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