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养”有时比“圈养”更有效
说来真是可笑,又一个“末位淘汰制”摆到了我的面前。领导正襟危坐似的给我们宣布这样的决定,可是,对我而言,没有丝毫的危机,为什么呢?我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证明,并且完全可以证明:“末位淘汰制”喊了几十年,在我们这里,真正淘汰了的没有一家,我想:之所以难以真正实施淘汰,不是被淘汰者的背景很深,领导搬不动,就是领导碍于人情面子,过意不去,只得做个虎头蛇尾的勾当。这样,在我们看来,文件中的“末位淘汰制”只是吓唬吓唬,这种领导方式就是最具有西部特色的选人用人机制。
眼看已到期末,领导召开了专门学校领导班子会,会上,领导特别把“末位淘汰制”这几个字喊得最响亮,一篇不足三千字的文件,单就“末位淘汰制”总共出现了五次,会后,有同仁悄悄问我:“看样子,这次领导要动真的,要不,末位淘汰制怎么会频繁出现呢?”当时,我看看这位同仁,想想他害怕失去了官位,于是,我笑着说:“先酒后拳,不找麻烦。”
昨晚,我特意给领导的QQ这样留言:“好一个‘末位淘汰制’,又是吓唬我们吧。”领导反问:“有何不解?”我继续回复:“如何末尾淘汰,具体些吧。”
直至今天下午,我又收到了一份文件,是对昨天文件的一个补充:“在期末综合考核中,积分名列最后一名的学校,校长就地辞职。”我想:“最后一名”说得很具体,把昨日的“免职”改为“辞职”这样具有多么深情的人性化和自主化呀。不过,我还有异议:“最后一名”究竟有何等的评价标准,“最后”可以人为呀,如果把“评价”和“最后一名”挂钩起来,再加之“辞职”一词,这是何等的一件艰难的事情呀。我认为不论是免职,还是辞职,不要先把“最后一名”提出来,免职和辞职本来就是一个结果,可人们往往把这当做一个过程来看待,结果弄出来——该免的反倒没免,不该免的却就地愤愤辞职。
我做校长这么多年,在制定的每一项考评细则中,从来不提“末尾淘汰制”,因为,世界是个有头有尾的主,当然,事情、职位也一样,有头有尾。做尾并不比做头耻辱呀,这只不过是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已。依我看,做头弊端多,比如“出风头”这是个贬义词,意为“不谦虚”,又如“出头的椽子腐朽快”,出头容易受损。头虽说显眼、注目,但是,头往往是被别人当做一种攻击的目标,一种致命点,为此,我觉得做尾也很好呀。起码做尾不会受到比较大的损伤,故屁股这块总是圆润的饱满。
上周末,儿子一回家,饭也不吃,独自去卧室。妻子心疼儿子,尾追而去。儿子一声不吭。我纳闷:儿子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好歹妻子对儿子的苦口婆心地询问,原来,班级进行书画比赛,根据儿子的一幅风景画的积分被排到了第12名,即最后一名,儿子是个好胜性强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名次,儿子如何接受呢?
当天晚上,儿子被我喊出来,我故意问:“儿子,书画比赛名次如何?”
“第12名,最后一名。”儿子说着,低沉着头。
“好名次。”我喊道。
“儿子,第12名,如果把这个数字看做是个开端,这就是第一名;如果把它看做是个结果,这就是真正的最后一名,因为,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12之后,还有13、14、15……这样说,仅仅这一次就决定你是属于最后一名的吗?”我说着,只见儿子的脸上映出了微笑。
从这个简单的事实中,我可以看出“末位淘汰制”是一种极不利于工作的考评制度,“末位淘汰制”带有极端的片面色彩,即全盘否定,不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末位淘汰制”即一棍子把人打死,有可能永世不得翻身。为此,我建议领导在今后制定考评制度时,最好不要使用“末位淘汰制”这样耀眼的字眼吓唬人。吓唬不是管理的法宝,真正的管理是对工作动力的一种激发,是对思想模糊的一种澄清,是对麻木的一种刺激。
于是,今天,我在转发这份文件准备给每个老师下发时,私自做主把这几个“末位淘汰制”划掉,我仔细留意了一下老师们脸上的表情,没有忧郁和伤感。至此,我明白:“散养”有时比“圈养”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