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岂止如山
今天在微信上看了一个视频,清华大学一个80后女学生,关于父亲的演讲。很感人,很煽情,禁不住流泪。于是,把它转给教研群,转给孩子,最后又发到了朋友圈。
我是一个五十一岁的父亲,兼儿子。每当有送葬活动,我总是很悲哀地想,一旦我的父母有这一天,我能受得了吗?前几年,我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现在,终于想明白了: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是自然规律,我们无法左右,无法预测,只能让这一天来得晚一些,再晚一些。于是,我只要有时间,就去二老那里吃饭,一有空就开车带他们出去转转,不回家吃饭也要打个电话。时间都是过一天少一天,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事实,只能让过去的每一天更加完美和快乐。对父母,我竭尽孝敬之能,多做事,少说话,不叫屈。让他们的有生之年,更长一些,再长一些,快乐一点,再快乐一点。多做实事,少留遗憾;多见一面,少点挂念。一旦失去,永无弥补之日和弥补之法。所以,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少喝酒,少让他们担心。那个清华女孩说得很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是仅仅说要感恩,更主要的是不让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就算自己活到八九十岁,只要父母健在,自己就还是孩子呀。父母是孩子的依靠,孩子是父母的盼头。只要是中国人,就有这样一个中国传统的心结。
在闺女结婚之前,我总是在看到朋友孩子结婚时,自己的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掉下来。现在,外孙两岁了,这种心理好多了,但是仍然无法完全释怀。儿子找媳妇,我们有七分把握,确保他们生活不出大的问题。女儿出嫁,我们最多只有三分把握,二分来自于对女婿的判断,一分来自于对自己女儿的相信,生活只依靠他们自己好好去过。不问不放心,问多了,又可能出问题,这个尺度的拿捏,难呀。操心、出力不可怕,怕的是方式方法不当,于事无补甚至适得其反。这是为父母之难。
我有一句名言,男人在世“三不”:不轻生,不离婚,不害人。前两条,就是为父母和孩子。轻生和离婚,对不起父母和孩子,是不负责任。后一条,是父母遗传的善良品行,就算别人伤害过自己,关键时候也会放他一马,甚至是伸出援手。作为儿子,孝敬父母的责任,像拉车,在自己,有多大力出多大力,虽然很累,但是不费心,尽力做就行。作为父亲,照顾孩子,像拿了一个热芋头,拿在手里烫人,扔出去舍不得,只好两手交替,拿拿放放,像玩杂技,需要高超的技术,也很难保证不失手。
父爱如山,大致是说父爱深沉,父亲如靠山。其实,仅仅做到这些远远不够,关键是要让孩子能自食其力,能适应生活,能自求幸福。财富不一定是金钱和财产,更主要的是智慧、心态、习惯和资源。对孩子来说,父母只能是港湾,可以躲避风浪,暂时提供给养,只有自己是自己的靠山,才是最靠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