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思想的碎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思想的碎片

2019-08-28 09:14:14 作者:洛洛历险记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思想的碎片

  就知的一面来说,除了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知识之外,今天的人们,还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发现,知识还在不断地增长未知的一面呢,更是很多;地球上的很多现象,我们至今也还没有全部弄明白。还存在着很多未知的领域,地球之外的宇宙太空,那未知的领域更是无边无际。如果说我们把人类知道的知识比作一个小圆,那么,圆之外的广大世界,就是我们未知的领域了。面对未知的浩瀚宇宙,我们只能“望空兴叹”。

  二、向内与向外

  不过,面对这些“未知”之处,古人倒是很聪明,他们懂得知是不可穷尽的,便提出了“知止”,止于哪儿?“止于至善”。老祖宗们不再向外追求穷尽所有知识,转而向内追求自身精神生命完美与自我人格完善(至善)。认为这向内的追求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也是人生的意义价值所在。还提出了不管是天子还是庶民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本”,通过每个个人的向内修身,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社会理想。当然,这是儒家提法。自汉朝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以来,这种思想一直成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影响着大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于是国人便都很重视自身品德修养提升。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处处体现着以德为先的思想:选拔干部要求德才兼备”,德为先;学校教育主张德育为首。中国人,是很看重一个人的品德的。看重品德,实质上是看重向内。在向内与相外之间,中国人是偏重于向内的。

  三、自我完善

  就个人来讲,能随时做到注重自我的道德完善,并能用圣贤标准来要求自己,使自己在圣贤思想的引领下,逐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精神走向善与美,这是做人在内在品德上应当追求的精神高度,达于此高度而不移,才是做人的真正完成

  四、颜子之乐

  追求成圣成贤,这是儒家对人的精神成长方向的引领。个体精神生命由于找到了追求的方向,努力目标,精神生命也便有了皈依,生活也便显得充实快乐。这大约是孔门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缘故吧。

  五、至善之门

  儒家要求通过约束自己不好习惯性格、思想、言行,努力修炼自己来达于“至善”境界,并把自己的精神安顿在这一境界而不移。那么,进入“至善”境界的门径在哪里呢?《论语》中说“学而时习之”,“学然后知不足”。 “学不可以已” ,“下学而上达” 。学习要与实践结合;学习后你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学习不可以停止;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悟透人生道理。这是在反复强调一“学”字,“学”并不难,犹如人的抬脚举步,只要能长期坚持,就能行千里万里。宋朝理学大家朱熹说:“立身当以立学为本,立学当以读书为本。”把“学”当作一个人立身的根本来看待,可见“学”对于人的重要。台湾已故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也说,“孔门之道,全在一‘学’字。”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渐悟后才能逐渐达于“至善”之境。至善之境,即是圣贤之境。

  六、博学之法

  《论语》中颜回又说:“夫子博我以文。”“文”是各类典籍也就是说,孔子让我阅读各类文化典籍来使我内心世界博大。可见在这“学”的方法上,孔子主张首先要博学,先博之后,才谈得上由博返约,转识成智。孔子的博学是令人惊叹的,他的学生感叹说:“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孔子好象什么都懂,用今天的话来说,你要说他是什么家都可以。其次孔子还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还要在社会生活中向比自己“善”的人学习,从“不善”的人身上发现错误,当作镜子提醒自己不要犯相同的错误。通过不断的“下学”,最后“上达”,达于“知天”,达于“至善”。

  七、精神与物质

  但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群体,除了精神上需要引领,还得重视其它方面的知识的积累开拓和物质财富的创造。否则,一是在外来暴力侵害面前,缺乏抗暴的力量。二是民生问题处理不好,也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民生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大问题,不解决人民衣食住行等问题,不能让老百姓的基本生存要求得到满足人心就不稳。一旦突破了人民生存的底线,生存问题受到威胁人群便会啸聚山林天下也便会大乱。这是几千年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了的历史规律

  八、什么知识最重要

  什么知识最重要?应当说都重要。其实世间的所有知识,都是与人有关的知识,不管是向内(心灵)求得的知识,还是向外(社会与自然)求得的知识,无论是人文知识还是科技知识,都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都要兼顾才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思想的碎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