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蜂鸟》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蜂鸟》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3-14 12:36: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蜂鸟》经典观后感10篇

  《蜂鸟》是一部由金宝拉执导,朴智厚 / 金玺碧 / 郑仁基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蜂鸟》观后感(一):欠缺生命活力, 如同整形美人的蜂鳥之家

  一向對畫面端正、乾淨的作品抱有好感,此次是例外。本片看似剔透的青春電影,咀嚼起來卻像整形美人,女性成長、大時代背景、升學壓力、家庭關係......整部電影處處刻意求工,然而,在它那穠纖合度的外觀底下,就是少了參差的靈思與生命力,或許少一點工整而多一點能量,可以讓我們更能專注看下去。外媒以「underpowered」形容,幾可比擬。

  《蜂鸟》观后感(二):我的生命什麼時候會發光呢?

  (2019 台北電影節)

  先說導演映後,主持人提的兩個問題,導演回答非常詳細(女生,29歲),對電影的每個細節都非常有想法,口條很好,用詞精準(以我微薄的韓文聽力來說),另外有一位觀眾提了問題,並說導演如此年輕就有這樣的格局,很厲害,也問了是否有參考一一這部電影,結果導演超喜歡,還提到她來台北像粉絲一樣去一一的拍攝地踩點。這次的映後很棒,解答許多(對我來說有用的)問題。

  歷年來北影都會選部韓片,但選的每部都好長好想睡,以為這次又是這樣了,結果沒有!我超有精神!看完很喜歡!從開頭就留下很多細節,劇情很流暢,家庭部分的矛盾很寫實。導演談到一一時說了,她看電影裡繞著洋洋連接到其他家人的故事,而她的電影裡也是靠著恩熙連結到周邊人物。

  看到後面某一幕我就開始止不住的落淚,是恩熙從老師家回來後趴在桌是叫媽媽,並問她「你不想舅舅嗎」,媽媽回「感覺很怪,很不真實的感覺」(大略意思)我對離別也是這樣的想法,回想起來感受不到離別,卻也在那當下得知離別的感覺。

  最後是恩熙在陽台坐著打開老師寄來的信,聽著聽著就哭了,我的生命什麼時候會開始發光呢?

  《蜂鸟》观后感(三):狗血与典型

  如何区分“狗血”与“典型”?不妨以《过春天》和《蜂鸟》为例说明。

  两部电影有诸多相似性:青春、家庭和社会,但从创作方式看,却遵循相反路径。

  《过春天》从社会问题入手,建构起青春故事。也就是说,青春只是幌子,来呈现“水客”这一社会现象。

  《蜂鸟》从恩熙这个人物发展家庭和社会,本身是青春片,额外承载了温和的性别批判和社会意义。

  这导致了在情节设计上,两者本质的不同。

  《过春天》的女主角“佩佩”来自普通单亲家庭,有一位有钱闺蜜,闺蜜的男友帅气又有魅力,佩佩对其萌生爱意,误会,撕逼……整个剧情是俗套的三角爱情剧的套路。

  《蜂鸟》的女主角恩熙同样遇到了爱情和背叛,但导演巧妙加入同性与异性爱意萌动间的对比,来说明青春期模糊的性别意识,这是着力刻画人物内心复杂暧昧的状态。

  “狗血”是小概率事件,像《过春天》那样。单亲家庭、港陆两栖、有钱闺蜜、帅气男友……这些都是小概率的事件,一旦都堆叠到一起,结果就是让人感到“狗血”。

  不过导演聪明之处在于将观众的注意力从设定中走出来,引向“水客”这一社会事件,并用精致的视听语言进行包装。

  相反,“典型”来自于大概率事件。如《蜂鸟》这般,一幅90年代韩国家庭画像:重男轻女的家庭观念,矛盾爆发的生活日常,迷茫无助的青春岁月……这些都是普遍现象,不只限于韩国社会,在中国、亚洲乃至世界都有共通性。

  狗血产生隔应,典型引致共鸣。

  《蜂鸟》观后感(四):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从选取材料开始。

  《蜂鸟》观后感(五):琐碎也是晴天的日常

  电影中少女无论是和朋友还是和恋人走在街上时,快乐的气息和肥皂剧中一样环绕在少男少女们身上,阳光和微风泼洒在眉间发梢;而在室内的时候总是和沉闷的、压抑的、安静的阴天的情绪,大人往往在这个时候令人厌烦,教室里窸窸窣窣的写小报告、家里异常压抑的每一次吃饭、医院里惴惴不安的手术前后。导演对场景和情绪的组合非常的细腻,细腻到看过一半我开始想时间为什么还没过完,剩下的时间难道还是在这些情绪中交替打转,也不是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但导演似乎一直在克制表现这样的大起大落,如女主的所表现的情绪一样沉闷;而在一些并非那么戏剧化的情节,小姑娘反而哭得超大声。

  被好朋友出卖、遇到喜欢的老师又面临她的不辞而别、被小男朋友抛弃两次、被小女朋友抛弃一次、做肿块切割手术担心麻痹、被哥哥打无数次、差点以为姐姐去死了、一次次和爸妈不期而至的窘境相遇……生活就是由这些看上去无关紧要的碎屑组成的沉闷,恩熙(女主)的好朋友和她意味深长地说“你看到的只有自己的生活”,就像这部电影一样,关注点聚焦到恩熙身上的时候,所有的琐碎都值得拿出来说,所有的情感都不是惊鸿一瞥,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被给予了镜头。也许是我看过的韩国电影太少,但是总觉得目前看过的这几部,都是在表现人那一点点无法归置的情绪,如果细小也被赋予了伟大的意义,那伟大也显得格外空旷吧。

  电影刚开场时的筒子楼,让我第一反应是蜂巢。但电影名为《蜂鸟之家》,百科告诉我们蜂鸟为独栖性动物,仅在繁殖季结对。恩熙(女主)在跟姐姐素熙说为什么我们家这样的混乱,素熙说大概分开住才会和平。不知道导演起这个名字的原因是否来源于此;蜂鸟向往鲜艳的色彩、喜欢花蜜,只要有花的地方就能生存下去,如果把恩熙比作蜂鸟,她还真是能成熟的适应各种生活的瞬间,只要有一点点甜蜜的地方——男友的一声呼唤、女友的一次探望、爸妈让哥哥不要乱开玩笑、老师的一杯茶……她都能在心中激起涟漪,少女所拥有的娇羞、沉静、甜蜜都写在那低头的一瞬间,而在晴天她走在光芒中,也充满着和琐碎生活对抗的力量。

  @北影节/北京电影学院 .20190418

  《蜂鸟》观后感(六):我很期待导演和主角之后的作品

  蜂鸟 观后

  #台北电影节#国际新导演评审团特别奖

  整部片的气氛让我想到杨德昌导演的《一一》,映后在和导演QA的时候导演也确认了受杨德昌导演影响很深这点。主题就像片尾女老师的独白所说的那样:人生不只有好事,也不只有坏事,而是什么事情都有。

  影片内容概述可以说是一个初中小女孩的成长史,在家庭环境压抑、学校环境填鸭甚至变态的情况下,好不容易有一点开心的友情和爱情如果也出现了问题,小女孩要在哪里找到出口。很幸运的,在汉文补习班的老师那里找到了倾诉的出口,但就像片中那个压抑的社会环境一样,对事情多思考、对自己多探索的女老师成为了补习班老板口中的“怪人”,而这个小女孩也在全班匿名的票选中被评为“全班最混的学生”。两个“怪人”相遇,彼此似乎都获得了一种理解和安慰,但很不幸的在大桥倒塌的事件中,女老师不幸身亡。

  影片整体风格细腻而完整,细腻是导演的视角和主角的表演,一个小女孩怎么看待身边发生的事情:被自己亲哥哥打,和同学交流后发现同学被打得更狠,互相交流被打经验,得出结论还是乖乖被打希望早点结束为好;父亲在医院知道自己要开刀,可能会留下面部神经麻痹的后遗症之后抱头痛哭,小女孩眼神中的疑惑和小惊讶;在地下蹦迪的放肆和回到家里的压抑形成完整的对比。完整是影片剪辑利落,美术扎实,镜头摆的很有教科书的感觉,调色调光也都很温和,整体上给我的感觉是Production Value很高。导演和片中的女主角一起前期工作了六个月,互相熟悉,建立信任,这是这位演员的第一部长片,之前只是拍过一些短片,算是半个素人。演员的眼神真的很有戏,爆发力之强我觉得碾压现在正红的一些同年龄演员。

  以下是我看到的问题。

  1.导演试图想要呈现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的表演,但是这样割裂的表现我有点没反应过来,甚至在地下蹦迪那场我还看了半天确认是不是主角本人;

  2.1994年的时间设定有些成为了背景,而不是渗入到主角的生活中,因为主角最长呆在的家里其实平时并没有关心政治问题,只是在大桥倒塌的时候担心自己的小孩有没有遇难,而且可能因为我对韩国的背景不熟悉,对于片中美术上的安排也很难让我回到1994的那个氛围中;

  3.利落的剪辑是优点也是缺点,影片前半段经常是一小段故事发展到高潮然后就切掉,切了三五次之后我就知道啊导演要切了,有种小跳戏的感觉(虽然对于情感体会上来讲没造成太大阻碍)

  #导演人真的很好,在场内QA结束之后还在外面和观众合影留念继续QA,大概站在那里至少要一个小时吧。

  《蜂鸟》观后感(七):《蜂鸟》:不可思议的处女作

  《蜂鸟》近日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单元”竞赛,收获好评。

  电影呈现出一幅典型的90年代韩国家庭画像:苦闷父权的父亲、柔弱无力的母亲,问题重重的孩子。导演金宝拉以敏锐的女性视角观察社会现实,记录下女性压迫的成长环境。

  小女孩恩熙在不确定性中展开她的青春生活:重男轻女的家庭氛围让她喘不气来,男朋友让她体验到爱情滋味,女性友人投来的示好让她受宠若惊,与好友一起逛酒吧、夜店,在超市偷窃遭遇伤心的背叛,围绕在恩熙身上的是青春期少女的普遍经验:对未知世界感到迷茫和无助。

  她在新来的中文女教师智英身上找到榜样和依靠,两人建立起不寻常的友谊。智英的率性、洒脱让恩熙在严密的现实环境中找到喘气的缝隙。电影遗憾地结束在智英写给恩熙的信上,再见已成永远,智英在大桥坍塌事件中死去。

  恩熙的形象无疑是成功的,第一次触电的朴智厚奉献了几乎完美的演技,将少女敏感细腻、迷然懵懂的状态表现得入木三分。金宝拉通过长镜头和特写镜头带着观众进入恩熙的内心,让观众感同身受。

  《蜂鸟》让人想到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两部电影都是青春片,都讲述了青春期孩子在家庭和社会双重压迫下面临的成长困境。电影中有一幕,恩熙的穿着与小四的打扮如出一辙。

  某种程度上说,比杨德昌更进一步,《蜂鸟》同样是侯孝贤式的,这说明电影是对东方独特世界观的呈现。电影里的每位家庭成员都遭遇人生困境,如同《一一》;与此同时,家庭成员间不断发生着内部损耗,这是侯孝贤发现的东方式家庭的秘密。

  《蜂鸟》让人诟病的地方是它的年代感,94年的物质生活看起来与当下差别不大,但这并不影响观看。几个重要事件的加入主要为了涂影故事发生的背景,不必做过多政治态度上的引申。

  甚至于,三个孩子共同望向断桥的背影也是极好的收尾,这样就不必用念信的老套方式结束电影。(念信收尾,是《蜂鸟》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另一处相似的地方)

  电影此前参加釜山电影节,获得KNN观众奖和NETPAC奖(亚洲影评人协会奖),并在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新生代青年单元获评审团大奖。

  这是韩国女导演金宝拉的第一部长片。金宝拉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导演硕士学位,《蜂鸟》由其之前的短片发展而来。金宝拉之后的电影之路不可限量。

  《蜂鸟》观后感(八):《我們與愛的距離》House of Hummingbird

  影院好讀版

  本片捕捉了韓國的某個時代又或者至今依然的樣子,外有升學壓力、經濟壓力,在這些大環境下,一個中產家庭的日常,電影聚焦在女主身上,透過她天真且任性的性格,她不斷的與這個她沒法接受的世界對抗,不斷的在壓力下追求些不該奢求的東西,比如愛情、友情、親情,以致於她一次次的失望。

  某種程度上或許可以稱呼本片為《牯嶺街女孩》,《牯嶺街男孩》一個主要的旨意是,人如何被強固的世界打敗,然後被摧毀殆盡的故事,你以為你能改變些什麼,最後卻什麼都無法改變,而本片則是用女性的角度,去講述如何一次次的與這個世界為敵,並盡可能為敵後,殘餘的破碎的東西,宛如父母吵架時那個被打碎被遺落的檯燈碎片,默默的躺在家裡一樣,日子還是得過,事情過去了一切照舊,只是有些不能改變全局的東西出現了,女性的命運在電影中被特別強調,片中的母親知道父親的外遇卻一直隱忍,對自己沒上大學的人生並不滿意也不提,取而代之的是與吵玩架的丈夫在隔天哈哈大笑的看著電視,在牯嶺街男孩裡頭世界是那麼的堅硬以致於每個佔有其位的人都難以改變他的位置,而在本片裡頭女主則是不斷的從現有的世界裡頭找尋新的刺激,這些刺激都是她反叛的方式,比如偷交男朋友、比如跑到舞廳、比如跑到卡拉OK,甚至於跟閨蜜一起去偷東西,每一次的冒險都比上一次大膽,然而這些冒險終究是不能改變全局的,她尋求的是刺傷自己的碎片,如此這至少提供了她對於生活的新感受

  正因為自己的命運無法掌控,所以那些冒險才是如此誘人,因為冒險的後果是不可預期的,當生活已經被渴望子女高中名校,不惜花大錢搬到學區的父母安排好、決定好,甚至未來的道路也被安排好、決定好,只有這些冒險的後果是「新」的,就像電影裡安排的各種冒險的後果,或者突如其來的意外事件,才讓女主稍稍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因為在家裡作為么妹的她既沒有勇氣學大姊全面性的宣告自己的反叛,時常蹺課並與男友打混,也沒辦法如大哥順從的達到父母的期望,走在前往首爾大學的路上,她反而是綜合在一起,從不做如大姊般張狂的打扮,看起來乖乖巧巧,迷迷糊糊的,卻又背地裡做很多反叛的事情,同時還有一股作為么妹的驕縱以及稚嫩,總是「母親」、「母親」、「母親」的喊著,或許這是一種青春期的常態,反正世界也從不按部就班,說喜歡她的男友偷吃了、好友閨蜜有時候也會突然背叛自己、說喜歡她的學妹也離開她了,我們看到她一次次的期望,一次次的落寞,甚至好不容易遇見了能理解自己的女老師,女老師卻又突然消失了,莫名其妙的,有人生病了,莫名其妙的,有人死了。構成這個世界的人,以致於這個被構成的世界本身都如此任性,那為何她不能也跟著任性呢?

  「當你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到的時候,就看著自己的手指,然後慢慢的移動他們,這是多麼奇妙的感覺阿,明明什麼都做不到。」

  她腦海裡迴盪著老師說的話,並在無助時照著做了。

  電影安排了許多作為韓國人的主角及其閨蜜,因為被班上票選為「最鬼混的人」而得去課後補習漢文的橋段,黑板上那一個又一個女主看不懂的漢字,似乎就暗指著女主生活中一場又一場的事件,他們尚未了解其意義,就被一連串的塞入到自己身體裡頭,然而大家對這一切似乎也早已習慣,只有尚未成為大人的女孩才會懂得反抗與生氣,電影片名的英文翻譯是很到位的(House of Hummingbird)蜂鳥之屋,蜂鳥高速的振翅,努力要突破禁錮它的牢籠,卻因弱小而無可奈何,很恰當的形容了女主在本片的情境。

  或許青春就像一張片中的彈跳床,你可以跳的很高,但終究要回到地上,然而每次跳躍,都有一點點的不一樣,在心中產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