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作 第一季》经典观后感集
《中国手作 第一季》是一部由池建新 / 张一泓 / 袁静 / 卜亚琳 / 刘姣辰执导,方亮 / 王震华 / 褚定江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手作 第一季》观后感(一):在没有电视的年代,戏台承载着乡村娱乐生活的很多内涵。
在没有电视的年代,戏台承载着乡村娱乐生活的很多内涵。在没有电视的年代,在没有电视的年代,戏台承载着乡村娱乐生活的很多内涵。戏台承载着乡村娱乐生活的很多内涵。在没有电视的年代,戏台承载着乡村娱乐生活的很多内涵。在没有电视的年代在没有电视的年代,戏台承载着乡村娱乐生活的很多内涵。,戏台承载着乡村娱乐生活的很多内涵。
《中国手作 第一季》观后感(二):如果看待这部经典之作
本人才疏学浅写篇观后感,文采不好勿见怪,身为生活在城市中奔波的人,已经很久没能如此放松的心情来看这边片子。片子为中国木匠的心血之作过程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兴趣的一定要来看一看,不过必须要写140字才能发布,后面不知道怎么说真是太尴尬了,现在不知道够没够数量,哇啊生生世世生生世世的地方风风光光 vvv 哥哥哥哥和 v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宝贝宝贝宝贝宝贝宝贝尺寸 vvvvvvvvvvvvvvvvv
《中国手作 第一季》观后感(三):从非遗的角度,谈谈《中国手作》
传承文化守护非遗”是我们当下的一个口号,可非遗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守护,《木作》这部纪录片就是将中国传统木文化中的非遗集结,并通过一个个非遗传承人,通过挖掘他们背后的故事,展示非遗的魅力,找到非遗与生活的关联,让“非遗”接地气,正真的融进我们的生活,展示出我们的文化自信。 该片从选题到选人都是有讲究的,通过选取人物的鲜明个性吸引观众,从而借助人物的“口”讲述故事、介绍历史文化知识、展示工匠智慧。中国人是以木为生的,不像外国人以石为生。节目里10个匠人也是用他们执着的态度解读着这10种具有代表性的木作在华夏文明发展中的地位。 他们很普通,也许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邻居,他们很专注,认定的事情一做就是一生。例如全榫卯微缩营造“赵州桥”一丝不苟的王震华、一辈子献身于“一根藤”技艺的褚定江、执着于沙窝木碗旋木技艺复兴的农民李学民、始终如一的新绛木版年画郭全生、新时代网红木匠冰块西瓜、郑爸爸……在快节奏的工业和信息社会,这些匠人用韧性和坚持的“倔强”精神,体现的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并且已经把这种热爱上升到了责任。 《木作》在讲述文化时,并非灌输而是交流。通过故事化的形式,以平民化视角,降低非遗门槛,将木头、人、故事串联起来,以事述木,让“非遗”不仅仅只停留在词上,而是鲜“活”了起来。导演而不是单纯讲木头和工艺,而是从主人公的视角出发,讲述主人公对于这种技艺的一代代传承精神。
《中国手作 第一季》观后感(四):新时代的匠人精神
我们的生活姿态万千, 木头是影响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文字从偏旁部首来看很大一部分都跟木有关系,生活当中除了吃喝,住用行都跟木有着不解之缘。《康熙字典》里“木”字部的字有 1413 个。新华字典里“木”字部的字有 1020 个。金木水火土,木是五行之一。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房屋居家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在木头搭建的空间里,小到可以坐在上面的桌椅,大到衣橱,都可以和房间一模一样。扛着走的房子叫做轿,马车是个装上车轮的房间,船支在中国本来就是浮在水上的房屋。“梁”“栋”“栏”“杆”,单从字面就看得出是用木头做的。
在今天这样的经济发展、大工业产品占据紧张和压力的生活下,近几年一个崇尚手工制作、关注手工艺匠人的时代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中国手作》用视频丰富了我们对于木头的想象,手工创作器物的质朴也是在招呼向人类本真天性的回归。
《中国手作》虽然是一部表达工匠精神的纪录片,但是立志做到与其他讲“手艺”的纪录片有非常明显的风格区别。以第一季《木作》为例,系列纪录片以主题分集,每集节目里出现两位相关手工匠人,两种木工种属。匠人们有纪录的主次之分。不同细分领域的手艺,共同讲述一个“木作”的主题。不做成单纯的人物纪录片,不单纯讲故事,不单纯介绍展示工艺。希望通过这些挑选出来的匠人,牵引出中国古代匠人精神的复兴,共同展现一个“新时代匠人精神”。
《中国手作 第一季》观后感(五):一部有温度的纪录片
近几年,在中国纪录片的商业模式探索的进程中,不免有些变质的纪录片践踏了原本纯净的那方净土,成为产品推广的宣传片。《木作》作为近些年纪录片行业的一股清流,它有良好的口碑,不仅仅因为它内容的纯粹、美奂的旁白、华丽的视效、精致的画面,还因为片子所传递出来的文化自信及带有温度的木作品。 《中国手作》第一季《木作》,每集透过匠人和他们的木作工艺,表现出工匠精神,是一部以人的视角审视中国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以木为源,讲述中国人与木的不解之缘的纪录片。 《木作》就把镜头聚焦在普通人身上,摄像机是观众的眼睛,它走到哪里,你就置身在哪里,将生活那些普通但不平凡的事迹“原汁原味”的体现出来。 比如第二集《乡土木情》中出现的沙窝木碗,民以食为天,完全体现了乡愁也可以聚焦在一个木碗上。河北邯郸的沙窝村,是中国民间手工木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沙窝木碗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古老的旋床、各种尖刀、挖刀,脚下踏板一高一低地律动,一蓬蓬的木卷花绽开跌落。沙窝木碗一次可以套旋四五个碗出来,这种技艺省木材,木碗轻盈透气。因为便捷,抗战时期,八路军还会在碗底打两个眼儿别在裤腰带上,以便行军途中随时承载食物。伴随着生活必需品,还有精神的必需品:“带我长发及腰,少年你娶我可好。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一个嫁妆队伍,就是一个女儿的一生。这种习俗,在江南被称为“十里红妆”,描述的是嫁女儿时候的盛况。现在已经少有人听闻“十里红妆”,当年的景象也只存在老婆婆的记忆中。除了一顶花轿,十里红妆囊括了衣、食、住、行、婚、丧、绫、罗、农、工,十个方面的各种生产生活资料。在婚嫁时,这套家当倾出,它们几乎无一例外,木头都被染成了红色,代表吉祥喜庆。大户人家的嫁妆队放眼望去蜿蜒浩荡,成为了“十里红妆”。 不光是木碗、红妆、吊脚楼、戏台。还有太多关乎生存关乎精神的木作,它们都是经历千百年历史沉淀下来的,它们用时间诉说着历史的变迁,传递着温文尔雅的木头文化。该片就是将木头跟文化紧紧贴合,讲述从古至今的华夏文明,用古时的思维去构造当下的生活。
《中国手作 第一季》观后感(六):这部有灵性的纪录片,只有中国人才配拥有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家里的衣柜、饭桌、椅子,都是他自己动手做的。
在我家里,至今还保留着一把父亲做的木椅子。没用一根钉子,没用一滴胶水,真正的榫卯结构,坐了20年,一点没坏。
壹丨木痴王与祈年殿
上海,青浦区,白鹤镇。
木窗上,一条褪色的红色布带,在清晨风里,飘曳如长云。
大家都戏谑地称他:木痴王。
有多痴?52岁那年,王震华辞了职,在郊区租了间院子,一心一意做起了木工。
每天早上6点钟,他准时骑电瓶车出门,选、劈、锯、磨、雕…历时5年,经过10万道工序,做出了一个微缩营造木作:祈年殿。
7032个燕尾榫,60个直榫,12个螺纹圆柱销…小小的构件如同千军万马,任他调度自如。
原比例缩小的模型,不仅每扇门都可以推开,还精细到格扇门上的每一根木棂条…最小的榫卯,不过1.5毫米…
最妙的是,它和真正的祈年殿一样,不用一点胶水、钉子,由榫卯结构进行连接。
什么是榫卯?
它就是两个构件,以凹凸咬合的方式,像关节牢牢结合在一起,几乎看不出连接的缝隙。
因为形制如一,所以一个构件坏了,单独换掉即可,犹如细胞再生一样,维持得当,即可绵延…
据说,现存最古老的榫卯,出土于7000年前。
有时候,王震华挺寂寞:这条路只有我一个人走,什么东西想不通,也没个人可以问。
贰丨度篙与戏台
江西,乐平。
散落在乐平各地,有500多座木砖戏台,小小的戏台,高朋满座,余音不绝。
眼前的敦本堂,始建于顺治年间。300年前,这里曾灯影婆娑,锣鼓喧天,曲音袅袅。
谢师傅,是当地最好的主墨师父。
一座戏台,大到空间面积,小到雕花位置,都要在动工前,清清楚楚标记在纸上。
主墨师父有一个最神奇的东西,叫:度篙。
这是一种木棍式的量尺,一栋建筑的所有数据,比如花枋、藻井、翘角、梁子…都在度篙上标注得清清楚楚。
谢师傅的度篙,跟了他十几年。
每座房子建好了,他就会就刨掉上面的数据,等待着下一次的丈量、标志。眼前的度篙,也就十几年前一半粗细。
度篙变细了,师傅变老了,戏台变多了,文化就这样变厚了…
叁丨掌墨师与吊脚楼
7000年前,长江中下游,有一支部落,学会了构木为巢,走出洞穴,住进人字顶的房子。
7000年后,湖北咸丰,这个鄂西小城,一座木头做的吊脚楼,即将完工…
大大小小500多根木头,像散落一地的积木,等待着掌墨师的号令…
万桃元,是个老掌墨师,也是修建吊脚楼的灵魂人物。
合格的掌墨师,不用图纸,纯靠经验…怎么搭梁子,怎么摆门窗、怎么在弹丸之地上,完美地做出一间吊脚楼…
他高举着锤子,大声念着祷词:
此锤不是金银锤,鲁班赐我金银锤。我上不打天来,下不打地,专打五方土地。治邪魔妖气,我法锤落地,是百无禁忌…
随着一声锤落,汉子们吆喝着号子,拉起了骨架,长于林间的树木,经过削、刨、锯、锉…在掌墨师的调控下,成为了大地上又一间遮风挡雨的家。
万桃元说:我总觉得,吊脚楼比城里的房子,洋气些。
万桃元从小就住在吊脚楼里。日月流转,斗转星移,他看着两姓人如何变成了11户人家,看着瓦片上如何长出青苔,看着支柱是如何腐朽,又是如何换新…
他的妻子,在厢房门口打鞋底、晒太阳,或者在吊脚楼下,喂猪,扫地…
100年风雨过去,这座古老的吊脚楼里,生活似乎未曾有何变化…人字型屋顶下,木头、个人、家庭、宗族、村落、国家…被紧紧融合在一起。
《中国手作》(第一季)首播于2018年9月,豆瓣得分8.6。共5集,每集25分钟,有10位木工手艺人出镜。
还有网友说:木头、瓷器、丝绸,都是祖辈留给我们的财富。时间长了,科技进步了,好东西丢失得太多了,但有些东西,还是传承下去,不能断!
目前播出的第一季,主题是:木作。
在这部剧集里,你可以看到,木头被砍、劈、削、刨、锯、锉、刻、凿、削、锤…变成各种器物。
从7000年前第一个木榫卯,到2018年一只木头密码箱;从帝王将相的桂殿兰宫,到平民老百姓家里的一把木椅;从文人雅士的消遣之物,到下里巴人安身立命的吃饭本事…
沙窝木碗。
一截短短的木头,一张简陋的旋床,旋出圆润的木碗,养活了多少黄河儿女…
一根藤。
可拆可组、可进可退。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手艺,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处事哲学,更是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正如金庸老爷子生前说过的:我们重视温情、家庭、亲情、友谊,人与人之间少走极端,不喜欢做到无法转圜的地步。“仁义礼孝”等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尽管大家未必能做到,但都知道是好事,认为理应如此。
你很难在世界上,找到另一个民族,像中国人一样,深爱木头。
我不知道哪里看到这句话:不是中国人离不开木头,是我们从来没打算离开。
《中国手作 第一季》观后感(七):一口气刷完全集,这高分国产片才配叫“中国爆款”
前段时间给大家推荐了央视的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它以“眺望”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医学的进步,以及未来的美好。
今天给大家推荐这部高分良心片,同样来自央视。
但是,它却以“回看”的视角,带我们感受老祖宗们的智慧和匠心——
中国手作
这是国内首部将目光聚焦在“木作界”的纪录片。
《中国手作》的第一季《木作》,豆瓣评分8.9。
在一群90后导演的带领下,用5集,100多分钟的篇幅,让我们领略木作之美和国人与木头之间的特殊情感。
谈到木作,首先不可忽略的就是“榫卯”结构。
突出的部分是榫,凹陷的部分是卯。
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个榫卯部件,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
凹凸相契合,这一看似“平平无奇”的结构,却一步一步构建出了东方世界的整个木头文明。
它能灵活多变、“天衣无缝”到什么地步呢?
最典型的展现莫过于江南门窗装饰上的“一根藤”花纹。
“一根藤”,顾名思义,看起来像是由一根连绵不断的树藤缠绕出的图案,而实际上,是由上百根木头,靠几十种不同角度、不同样式的榫卯结构拼凑而成。
各式各样包涵美满祝愿的图案,首先由木作师傅绘制成图纸。
实际操作过程中每一小块木段的尺寸、角度,和图纸之间只允许有一根线的偏差,不然整幅图都会作废。
一个看似简单的挂屏,要经过29道工序,由经验老道的师傅制作30天才能制作完成。
连接两个事物,不需要绳子、钉子、胶水这些外物,我们的祖先选择在木材本身上做文章。
聪明的木匠用变化多端的榫卯结构,将“一根藤”连绵的秘密掩藏得滴水不漏。
也只有这凝聚着情趣和智慧的匠心手作,才是寄托一代又一代的家族和合美满寓意的最好载体。
不止门窗家具,榫卯之间的扣合相连还能搭建房屋庙宇、亭台楼阁。
湖北土家族吊脚楼的建构,不需要一张图纸,房子的大小、布局,全凭掌墨师的经验,在心中勾画。
土家族人往往依山而居,山势崎岖让筑屋困难重重,所以土家族人便因地制宜,用木头吊起了房屋,形成了吊脚楼。
这样的屋子,除主屋外,其余的房间大多悬空,既能通风采光,又能防蛇虫野兽,楼板之下还能堆放物品,喂养牲畜,最大程度发挥了房屋的用处。
从一根根木头,到土家人坚固的房屋,榫卯结构使二者之间产生了联系。
而人的存在,使一间大屋子一间间分割成小屋,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民居文化。
“千金只为买乡邻”,不同姓氏的人们也可以像一家人一样共同生活在一起。
闲暇时找一处通风向阳的地方打鞋底,洗衣服,站在吊脚楼上眺望四方景致,一日三餐和亲朋好友们一起分享。
这不就是现实版向往的生活么?
从门窗到房屋,要铸造结构精巧的木作,离不开心思灵巧、严谨认真的匠人。
来自上海的60岁匠人王震华,用全木榫卯,建造了一个天坛祈年殿原比例缩小81倍的微缩模型。
这座微缩模型还原到什么地步呢?
每扇门用手指轻轻一推就能打开,三层重檐逐层收缩,向上呈伞状,和人们瞻仰祈年殿时一模一样。
制作难度又大到什么地步呢?
10万道工序,历时五年,7000多个燕尾榫,最小榫卯仅1.5毫米,所有零件还不编号,可互换拼装。
如何做小,如何不用胶水把零件锁住,没有先例,都需要自己去理解,去灵活运用榫卯结构。
为了专心微缩营造,王震华特意在上海乡间租了一间房屋,与世隔绝般的潜心钻研。
祈年殿微缩模型挑战成功后,他又决心用全木榫卯结构挑战石头搭建的力学经典建筑赵州桥。
成就这座桥的灵魂是铁榫和石砖卯,王震华却要把这种石铁勾连转变为纯木作,还要原比例缩小50倍。
木头比石材轻,如果完全按照原结构来做,桥面会像蛇一样弯曲扭动。
为了克服这个难题,王震华想出用全锁定鲁班锁来固定桥面,却因为少开了一个卯榫,好不容易拼成的桥型,要全部销毁,重头再来。
怎么办呢?只能出去散散步,找找新思路。
看到乡间小路上的向日葵,王震华说自己和它一样孤独。
因为做这件事是没有人可以商量的,只能靠自己思索,自己操作。
也许你要说:这不是自找麻烦么?
本来就是铁石原材料,改为全木结构,又有什么意义?
或许意义就是这种做到极致、死磕到底的精神。
中国的榫卯结构蕴含不把路堵死,不把事做绝的人生哲学。
但偏偏要实现这一结构,却需要匠人们精确到一丝一毫的极致,需要十年如一日的孤苦决心。
王震华叫自己“木痴王”。
他半开玩笑地说自己乡间工作室的飘带指示着他每天干活的方向。
其实飘带能指向什么方向。
“木痴王”心里很清楚,方向只是自己心中对木作近乎痴狂的热爱和看似不切实际的梦想。
也只有这样的匠人精神,才能制作出从古至今的卯榫千百种,广厦千万间。
自然赐予了我们木头,而我们用智慧和双手将木头打磨成木作。
人对木的选择和使用,人与木的相处和相互熏陶,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此生成。
制造沙窝木碗的古老车木手艺和套旋技术让世界震惊,原来碗还可以这么做,这么节省材料。
江南民间婚嫁的十里红妆,除了一顶花轿,还囊括了衣、食、住、行、婚、丧、绫、罗、农、工,各个方面的生活家当。
这些木头无一例外,都被染成了红色。
民间乡土就地取材的木头,虽不及皇宫里青铜礼器般金贵,木作的制作技艺与实际功能也并无特别,却包涵了父母对女儿美满一生的祝愿。
朱砂铺红,黄金装饰,清代晚期富裕家庭的小姐床,比欧洲王室的公主床也不逊色。
这就是文明的高度。
江西乐平的戏台,是每个村子的标志性存在,村中最好的地段,往往都给了戏台。
戏文中唱着仁义礼智忠孝信,戏台的建造也是大方庄严,金碧辉煌。
这是因为,戏台在古代承载着高台教化的功能,也是当地人的精神纽带。
修建戏台所用的所有材料中,有一根最神奇也是最神圣的木头——度篙。
每次建完之后,用刨子把数据全部刨掉。
下次再建,再标新的数据。
一个老主墨师傅用了十几年的度篙,只剩当初的一半粗细。
上面的每一个数据,都代表着戏台的大梁、藻井、翘角。
很难想象,这根木头就是一座富丽宏伟的戏台最初的模样。
一座又一座的戏台建成,度篙一年又一年地变细,“而文化,就这样变厚了。”
如果说前面几集都聚焦在对传统木作的传承和坚守上,最后一集则让我们看到了古木的“新生”。
现实生活中,木头已不像从前那样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
但还有像郑爸爸这样的人,用创意和结构的力量,让木头展现更多的可能性。
全木制的纸巾盒、灯罩、机关盒、微缩家具……美观实用,又有收藏价值,让更多人看到了木作的魅力。
他和女儿茉莉共同制作的微纪录片《爸爸的木匠小屋》,在网络上吸引了一大批木工爱好者。
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学生张鑫,用网络直播和微博的平台,向年轻的观众介绍专业木工知识和实用木工操作。
因为他出身木工家庭,自小就见过父亲和叔叔们因为操作失误遭受大大小小的伤痛。
郑爸爸和张鑫,都是这个时代的木头探索者,不论是他们,还是这部纪录片中出现的任何一个匠人。
正是因为从古至今都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木头的文明才得以延续。
木离开了人就只能是木,木和人一起,才有了木作。
人赋予木生命,木塑造了我们的文化和精神。
中国人与木头之间的情感,大概也源自于此吧。
*本文作者:cqq